第二节 课堂愉快提问十三要
一、问要有问的价值
所谓问的价值,一是指问题的设置要有目的,即通过这一问题要解决什么,达到什么。是为了启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还是引导他们获得新的知识,教师必须心中有数。二是指问题本身一定要有启发性,不要提诸如“是”、“不是”、“对”、“不对”的简单问题,或学生完全不假思索可以回答的问题。
二、要有总体设计
课前,老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弄清问题实质的前提下,紧紧围绕中心,针对重点难点,着重设计几个关键性的提问,这些提问,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三、要选准突破口
提问,最忌大而空和细而浅,因为二者都不易引起学生的思考。应把突破口选在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上。
四、提问应由浅入深,难易适度
要适合学生的程度,符合思维规律,使学生通过努力,“跳跳”能摘到果子。
五、要给思考时间
提问之后,要让学生动动脑筋,想一想,尔后在适当时间回答提问,以期达到调动全体学生思维积极性的目的。
六、要注意最佳角度
应该从针对学生实际疑难,开扩学生的思路,落实文道统一三方面去考虑。
七、问题和问题之间,在内容上要有严密的逻辑关系
提问在内容上一定要抓住教材的逻辑关系。使之丝丝紧扣,不蔓不枝,不仅能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思维的条理性、严密性。
八、要讲究问的艺术
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使提问本身带有艺术性以启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
九、要有应变能力
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有错误是正常的事,教师应能对学生的答案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判断。从而提出针对性很强的新问题,就能上出一堂生动活泼的课来,这是教师应变能力的反映,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表现。
十、要善于抓思维过程
提问不应满足于学生根据初步印象得出的判断,而要强调学生说出怎样理解的道理来。因为理解的过程,就是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把这个思维过程摆出来.就能看出学生的思维合不合逻辑,能否辩证地看问题,理解得深了,还是浅了。教师就能因势利导,开拓思路,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
十一、要掌握问的时机
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是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时提问。
十二、要注意提问的对象
不能只把难的问题交给智力好的同学回答,捡容易的给那些学习较差的同学。提问要面向全体同学,调动他们的思维,促进智力发展。
十三、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深刻性
提问的内容,必须建筑在对课文中所描述的事件和人物进行由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抽象概括的基础上。
2.逻辑性
即思维具有严密性和条理性。须从教材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逻辑关系上设计问题。
3.辐射性(发散性)
思维的辐射性,体现了思维的灵活性,举一反三性和合理性,要注意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某些知识点,巧妙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灵活思考,寻求问题的多方面答案。
4.凝聚性
教学中,要站在文章立意的高度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各部分是怎样围绕中心描写的。
5.创造性
要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有利于培养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问题。
6.启发性
提问要对培养学生生疑、质疑的能力,有示范和启发作用,使学生从教师的提问中学会质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