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课程改革的社会学依据
教育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而课程是其核心的部分,必然与社会关系密切,以社会学为重要的科学依据之一。从社会学的角度,研讨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可以使我们清楚地认识与课程变革息息相关的社会背景,从更宏观的层次上把握其本质。
一、社会的变革与教育的变革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现代化的时代。社会的现代化以信息化、科学化和开放化为重要特征。把这些特征概括起来说就是“大社会”。对于今天的社会,必须持一种新型的“大社会”观。
“大社会”观不同于“小社会”观。后者把社会局限于区域、民族的狭隘范围来理解,实行的是封闭性、小系统的对策。而前者则突破了区域、民族的界限,从国际化的大范围来理解,实行的是开放性、交流与合作、共容与统一的对策。因此,不同国家之间、不同民族之间,甚至不同政治制度之间的社会交流与交往、依存与影响变得越来越广泛、深刻。这是人类社会变革与进步的必然结果。
社会的变革,大社会的形成,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首先,它使世界范围内教育的交流与交往、合作与发展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这不仅表现在相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而且日益突出地表现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改革在学习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而发达国家的教育变革也在注意融进发展中国家教育的优势。这种国际的相互影响和依存,使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大大提高,从而使人们的教育视野和观念进一步拓宽。这就是“大教育”观的形成。其次,大社会使教育的联系与功能扩大,与社会、家庭的关系密切起来,从而促进了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的形成。学校日益以社会、家庭的配合、支持为基础。同时,学校的功能也在日益向社会、家庭延伸,发挥着更为基础的作用。一句话,社会、家庭在教育化,而教育在社会化。第三,大社会进一步引发了教育向更广泛更深层的方向改革,而且必须是整体改革。这既包括教育体制、办学模式、办学机制的改革,也包括课程、教材、教法等方面的改革,因为在大社会基础上形成的是大教育,而大教育的改革必然是整体改革。
大社会所引发的教育的种种变革,在上海道小学非常突出地表现出来。近些年来,上海道小学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对外影响越来越大。学校由原来的局限于河西区、局限于天津市的办学界限被突破,成为以大教育思想来办教育的全国性/国际性学校,学校这几年派出访问的教师与学校已达百余人次。而这种变化正是整个社会变革所引起和促成的。其次,上海道小学和社会、家庭的联系更广更深了,学校建立了10个实验、教学基地,聘请了15位社会名人和英雄模范人物作为校外辅导员,并且建立了社会支教的有效组织和机制,同时,加强了与家庭的联系,不仅仅是智育的联系,也包括德育的,每育的联系,还包括整个学校的改革与千家万户的联系。办起了家长学校,定期向家长上公开课,健全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改革的制度,上海道小学之所以在整体改革的道路上能迅速有效地前进就是因为有了广泛的社会、家庭的支持。这证明,学校再也不是社会的“孤岛”,更不是法制教育家卢梭所曾设想的那样的“伊甸园”,而是大学校,是社会化了学校。这是大社会对学校教育长生的必然影响的结果。
从上海道小学的大背景与小环境的分析中,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教育与社会之间的规律性的认识,社会的变革必然引起并推动着学校教育的改革。而教育的改革也必然反作用与社会的改革,在大社会的变革中,必然产生大教育,使教育朝着大教育的方向改革和发展,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大趋势。
二、大社会与大课程
大社会催生了大教育,同时也必然使教育中的核心部分课程发生实质的变化,这就是大课程的产生和发展。大社会对课程的催生,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1.大社会使课程的社会功能进一步扩大和增强,大社会促进了教育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也促进了教育与个人之间的联系,使社会、教育和个人有机地统一起来,因而辨证地解决了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之间的矛盾,大社会在强化和拓宽课程功能中,同时也强调了课程与人的联系,强调了课程的社会功能的实现对个人功能的实现的依存性,也就是说,课程的更广泛深远的社会功能的实现,是通过培养人的功能而进行的。这是因为大社会在更高的基础上解决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使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日益一致起来,因而也使课程在这二者之间协调一致起来。
大社会要求学生接受大课程的教育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为他们提供广泛的社会条件和发展场所,使他们知识面宽广,能力全面,富有创造个性,有较强的社会适应和改造能力。学生在大课程教育教学中,了解了社会,形成社会所需要的品质和行为规范,从而使自己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一致起来。这就是说,课程的日益广泛深远的社会功能是通过培养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人来实现的。
总之,大社会使课程的社会功能与个人功能统一起来,而这种统一是通过课程的大结构体系的变革与确立而实现的。
2.大社会使课程的内容拓宽和加深。大社会要求课程中包括社会教育的内容,例如家庭教育的内容,街道教育的内容,社会环境、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内容,这些内容要有机地编制在各类课程之中。这里所产生的一个实质性变革是:这些社会内容在过去是被称为非正式的课程内容的,是作为正式的课程内容的一种补充和应用,而在大社会、大教育的影响下,这些社会内容再也不是非正式的课程内容了,而是正式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例如活动课程的内容,在过去叫“课外活动”,是正式“课程”之外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是课程的补充与应用,并不是其结构部分。而在今天大课程体系中,“课外活动”已变成“活动课”的一部分,是与学科课程并列的课程。再如潜在课程的内容,过去只被称为一种静态的无足轻重的教育环境,而在今天则被称为同样具有多方面教育教学功能的课程,是整个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国家教委1993年开始实行的教学计划中,活动课程已被正式列入其中,而潜在课程正日益受到重视。总之,大社会使课程的内容拓宽和加深了,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3.大社会给大课程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社会运行轨道和机制。在大社会背景下,一方面是学校离不开社会,另一方面是社会离不开学校,日益依靠和支持学校。因此,以社会内容为重要课程构成部分的大课程有了良好的外部实施条件。就上海道小学来说,像家长学校、家长联谊会、街道支教委员会、校外辅导员等,这些新的教学组织与形式在过去是没有的,一谈教育教学,那就是学校的事,与社会无关。现在这些新的教学组织与形式的产生与发展,为大课程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社会运行轨道和机制。例如,定期安排校外辅导员担任思想品德教育的活动课教学任务,定期安排定点挂钩的工厂、企业、部队、农村承担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任务,等等,这些对于校外辅导员和定点挂钩单位来说,都是责无旁贷的,是分内的工作。这是大社会密切了社会各方面与教育的联系所产生的良好效果。
综上所述,大社会不仅为大课程的产生提出了客观必然的要求,而且为大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可行有效的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