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程改革的科学依据

课程改革的科学依据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实施大课程的教学体系,必须了解和把握科学变革与教育变革、与课程变革之间内在的必然的相互联系。科学变革与教育变革之间的这种必然联系,在上海道小学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有着深刻的体会和反映。就是说,上海道小学的改革每深入一步,都与科学变革的影响及人们对这种影响的敏感反应息息相关。而现在最终走向的大课程的整体改革,同样也是与科学变革直接相关的。这种分化与综合统一的变革,对学校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二节 课程改革的科学依据

一般来说,课程是按照教育教学的要求,对人类科学知识进行选择、编制,传授给学生的一种体系。这就是说,课程与科学知识有着直接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课程的编制与教学,一方面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教学的规律,另一方面还要考虑科学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规律。而对后一种规律的揭示与论述,形成了科学学。所以,课程的改革要以科学学为科学依据。研究、实施大课程的教学体系,必须了解和把握科学变革与教育变革、与课程变革之间内在的必然的相互联系。

一、科学变革与教育变革

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的变革及其对社会历史的各方面的影响,曾给予高度的评价。马克思恩格斯“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作为历史发展的“有力杠杆”和“革命力量”的科学对社会、乃至教育有着根本性的影响。这是历史事实所反复证明了的。例如,在文艺复兴运动之前,科学不发达,教育也不发达。

文艺复兴运动以后,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教育不断产生实质性的变革。首先是班级授课制的产生,扩大了教育对象和规模;其次是教育内容由原来的“七艺”发展到后来的经典课程与实验课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课程增加了;第三,教育的技术手段在不断科学化、技术化。再如,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爆发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又一次对教育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首先,它使教育日益重视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以及个性的培养;其次,班级授课制受到挑战,日益与个性化教学相结合;第三,教育民主化、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尤其是电化教学的产生与发展,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第四,学校的课程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革,就是在自近代以来的分化基础上逐渐趋向综合,各种类型的综合课产生和发展起来。总之,每一次科学变革,都会引发一次教育变革。这两种变革相继发生的间隔周期在日益缩短。

科学变革与教育变革之间的这种关联性,根源于科学与教育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一方面,教育培养了从事科学探究的人才,为科学变革的发生创造了重要的主体条件,另一方面,教育要及时地把新的科学知识普及、传播开来和传递下去,进一步刺激、强化了科学的变革与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的目标、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也随之发生变革。科学与教育历来是科学家和教育家们探讨的“并蒂莲”式的话题。所以,在历史上,许多科学家,同时又是教育家,而教育家,又都是某一方面的科学家。

科学变革与教育变革之间的这种必然联系,在上海道小学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有着深刻的体会和反映。20世纪50年代末及60年代初期,上海道小学的课程是比较简单的,这方面的改革也较窄,只是进行了“三算结合”的改革实验。70年代末及80年代初期,开始有了领导体制、教学方法、“五·四”学制等改革实验。而这些实验真正从实质上或根本上发生和发展起来,是在80年代中期。在这个时期,有关新科学技术革命的信息、内容进入到学校中来,形成了一种形势逼人、不改革不行,改革慢了也不行的态势。学校领导和教职工对新科学技术革命的认识非常明确,那就是要全面改革,迎接新科学技术革命的挑战。也正是基于此,上海道小学开始转向综合的整体改革。就是说,上海道小学的改革每深入一步,都与科学变革的影响及人们对这种影响的敏感反应息息相关。而现在最终走向的大课程的整体改革,同样也是与科学变革直接相关的。

二、科学的分化综合与课程改革

科学发展到今天,呈现出两种密不可分的趋势。一是分化,二是综合。前者表现为科学的门类、学科、领域的划分,越来越专门化和精密化,据统计,现在的科学门类已达2000多个;后者表现为不同的学科相互联系、渗透,逐渐发展为一门新的学科,也就是边缘学科的兴起和发展,此外,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相互借鉴、吸收,打破了过去的界限分明的“门户”壁垒。这种分化与综合统一的变革,对学校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种变革要求学校课程既表现为一系列的综合性、边缘性的学科课程,又表现为不同的课程之间要相互吸收、借鉴,要广泛、深入地加强联系,使整个课程建立起一种结构性的统一体系。

具体来讲,科学的分化综合要求学校课程体现如下特点:

1.课程要在学科和内容上进行拓展。使课程内容不仅包含学科知识,而且还包括活动、环境教育、人口教育、健康教育、消费教育等等内容,这也是一种分化与综合。

2.各类课程之间要相互联系和渗透。例如学科课程之间,语文与数学、音乐、美术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渗透;再如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乃至潜在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渗透,要体现出知识的分化与综合的思想。

3.要体现学校、家庭、社会的三结合。课程内容要将学校教育内容、社会教育内容与家庭教育内容结合起来,反映出课程内容综合化的趋势。事实上,没有这三者的结合、一致与统一,学校教育内容的教学是相当困难的。

4.课程要体现出教育思想方法的变革,未来课程要求学校领导与教职工树立这样一种思想:上课,不仅仅是学科课;广义的教师,不仅仅是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师,也包括职工。整个学校都有教育内容,而全体领导和教职工,都是教师。这就使学校教育形成了一种“合力”,质量与效果就会大大地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