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整齐划一到注重学生个性与创新

从整齐划一到注重学生个性与创新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把所有的学生放在同一个课程模子里锻造,导致了学生的片面发展,循规蹈矩却完全没有个性与创新精神,这是对课程的曲解,也是对学生的桎梏。尽管称谓不一,但都开始努力寻求课程向贴近学生个性方向发展,都希望为学生提供自由创造发展的课程空间,其中许多课程已经具有了校本课程的意义。新的课程观要求改革课程模式单一的羁绊,让课程主动去适应学生,而不是学生被动地适应课程。

第一节 从整齐划一到注重学生个性与创新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基础教育一直实行国家统一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结构、内容、方式、评价、教学计划、大纲、教材等强调统一性、计划性,刚性特征较强。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极为不平衡,这种高度统一的课程体系和模式,不适应不同地区教育的发展和不同素质学生成长的需要;同时,教师们虽然面对的是迥然各异的学生,但课程的严格统一,需要保持学生学习进程的步调一致,因而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划一的,无法给予学生课程选择的权力,严重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个参差不齐的单独个体的差异。把所有的学生放在同一个课程模子里锻造,导致了学生的片面发展,循规蹈矩却完全没有个性与创新精神,这是对课程的曲解,也是对学生的桎梏。

呆板的过分强调共性的课程受到越来越多教育界内外人士的质疑,人们在努力寻找突破口,试图改变这一局面。1988年教育部颁发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编写规划方案》,设想用四到五年的时间编写四种类型的教材,以满足不同的需要。此后,经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人们经常说的“八套半”教材,丰富了中小学的课程内容。与此同时,必修课一统天下的模式逐渐改变,人们在积极探索新的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形式,对于这些具有新意的课程,有的称之为“第二课程”,即选修课程、活动课程、微型课程;有的叫做与必修课相对的选修课程、活动课程两大课程板块;还有的定义为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尽管称谓不一,但都开始努力寻求课程向贴近学生个性方向发展,都希望为学生提供自由创造发展的课程空间,其中许多课程已经具有了校本课程的意义。

我们还在进行课程探索的同时,许多教育发达国家早走在了我们的前面。有的继续坚持原来就重视学生个性的一贯作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美国92%的公立中学增设了新的课程,其中也包括跨学科的课程和消费性强的个人服务和发展课程。美国中学历来就开设范围广泛的选修课,并实行学分制,学生有很大的选课自由度,虽然80年代要求统一和加强英语、数学、理科、社会研究和计算机等五门新基础课程,但仍然承认学生兴趣、需要封闭性的弊病。据新教学大纲要求,日本大胆地把原来高二年级开设的选修课提前到初中,在周课时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允许学校根据需要,灵活安排社会、理科、音乐、美术、保健、体育、技术、家庭、特别活动等多种选修课程,并且可以调整选修时数。

新的课程观要求改革课程模式单一的羁绊,让课程主动去适应学生,而不是学生被动地适应课程。有一位校长曾经意味深长地说过一句话:“有一千个学生,就应有一千张课表”,这是一句极具穿透力的话语,深刻揭示了课程与学生个性之间的关系。同时。学生的个性又与创新精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创新精神是学生健康个性内涵的应有之意,个性是创新的策源地,一个没有个性的人何谈创新。在张扬个性的同时,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得以凸显。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曾说过:“一个拥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一个缺少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将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创新也是此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我们应该在培养学生个性的同时,关注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新加坡和中国一样,是一个有着深厚儒家文化传统的国家,一直被看成是崇尚纪律和服从的地方。由于担心学生缺少创造性,会阻碍新加坡参与信息时代革命,以至降低经济竞争力,该国教育部从1987年开始,逐步推行“思考”课程,该课程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以及如何思考,如何面对较为复杂的问题,如何解决困难,如何进行有创造性的以及对某些问题作出有见地的批判。结果表明,“思考”课程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它不仅对资质聪慧的学生有好处,而且对普通的学生能有更多的好处。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他们无论在生理还是在心理上,都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不是课程顺利进行的一种障碍,反而是一种可以充分利用的课程资源;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充分发展既是自身的需要,又符合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需求的逻辑,因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人,更重要的是具有健康个性的公民,由这些个性鲜明的个体所组成的世界才是多姿多彩的,这是课程改革、学生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辩证统一。个性与创新是2l世纪的“通行证”,我们要通过这次课程改革,以学生与课程的共生为载体,顺利地把这张“通行证”交到每一位学生的手中。

正因为如此,当课程面对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和学生群体时,要求学校课程为这些能力、志向各异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和学习方案,给他们以选择的自由和机会,让他们在自己喜爱的课程空间里遨游。课程成功与否的关键,是看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在课程中有没有得到充分张扬,而不是在课程中被磨平了棱角,变成了一个个毫无生气的标准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更为重要的是“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初中阶段“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高中阶段“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这是一次课程理念的极大提升,将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的机会,是对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人的极大尊重。

我们要关注矛盾的普遍性,更要强调矛盾的特殊性,承认学生的个性,适应不同学生能力、兴趣等的需要,为不同学生达到共同的目标提供各种可选择的方法,为不同学生达到各自的目标提供各种可选择的机会,创设让创造性得以显现的课程空间,使学生们成为个性鲜明的人才。在先进理念的催动之下,许多学校掀起的校本课程开发热潮,给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校本课程,丰富了学生的个别学习体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提高提供了充足的课程保障,让学生在课程改革中享受自主性和学习自由。总之,我们要把选择课程的权力还给学生,应当利用学生个性这种鲜活的“课程资源”,设计适合他们发展的、能发挥他们特长的课程,编制多种个性化的教材,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发展,都能学有所长,感受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释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