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知识本位的灌输到学生主动学习

从知识本位的灌输到学生主动学习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形势下,虽然我们已经迈步跨入了新世纪,“双基论”对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仍然发挥着强大的惯性作用力,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课程发展的主流,知识记忆的正确程度依然是学习水平高低的标记。

第二节 从知识本位的灌输到学生主动学习

斯宾塞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并论证和建立起了以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近代课程体系,知识不仅成为课程历史发展中的重要话语,而且已经明确地表达了将课程看作知识的倾向。到了夸美纽斯,更是以泛智主义的思想,编制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希望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20世纪50~60年代,前苏联的人造卫星上天,震动了美国朝野和公众,再加上科技飞速发展,导致美国的课程改革出现了一种极其明显的倾向。即向精选众多高质量知识发展。从机器大工业时代到现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头上的光环越来越绚烂多彩,越来越显得举足轻重,对于中小学课程发展而言,“知识”似乎也有越来越有充足的理由进一步走向和固守本位化。

我国课程发展情况与之类似,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理性主义的知识中心倾向,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就一直是我国课程发展的传统。中小学课程目标多指向单一的认知领域,目前中小学课程体系,基本上是直接从知识体系推演而来的学科体系,强调智育学科的训练价值。课程重点往往集中在升学科目上,升学科目又集中在考试内容上,课堂里被动灌输知识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固守课程即学科的观念,把知识的价值推向极致,结果是知识教育过度。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课程主要是被作为知识来表述、诠释和理解的,课程就等于知识,很少有人去思考它的合理性,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一种集体无意识状态,把课程的获得简单地等同于学习知识。这种知识本位课程观在中国的突出表现就是“双基论”,只要掌握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这样的课程就算成功了,导致我国的课程比较关注课程的静态结果,强调学生被动接受学习,忽视学生自身对课程的主动构建。

教师由于闻道在先,可能在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高出学生,但并不能因此就把学生作为灌输的对象。首先,学生不是完全通过对成人生活方式的复制来成长的,他们在与课程的接触中,时刻用他们特有的眼光去理解和体验课程,并经常创造出鲜活的、出人意料的经验,这些鲜活的经验就是课程的一部分。其次,根据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互喻文化时代和后喻文化时代已经到来,后时代的人拥有的知识,可以和前时代的人一样多,甚至在许多方面超过前时代的人,后学教育前辈完全可能。

然而,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形势下,虽然我们已经迈步跨入了新世纪,“双基论”对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仍然发挥着强大的惯性作用力,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课程发展的主流,知识记忆的正确程度依然是学习水平高低的标记。我们正处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以几何速度增长,是我们死记硬背一辈子也记不完的。课程的功能不仅仅是传递知识和文化,更为重要的本体功能是培养人在社会中如何生存下去的能力,新的课程观要求我们在注重知识的同时,一定要强调学习能力的培养。我国历来并不鼓励学生提问,在课堂上学生要提问,得先举手,得到允许后才能站起来向教师发问,这制约了许多学生的提问,学生在课堂上紧紧围绕着老师转,很少有机会尝试去主动学习。课程提供的内容绝不是通过灌输让学生获得,需要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主动通过反思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及个体的生活方式来理解课程,学生在与课程的对话中以反思性和创造性实践来探寻人生意义。

学生获得知识,绝不同于以前教师批量加工后的“产品”,过去的课程教学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不够,这是源于知识观的偏误。杜威在其晚年著作《确定性的寻求》中写道:“可以被称为知识或者认识对象的任何事物,总是标志一个解答了的问题,一个除去了的困难,一种澄清了的混乱,已缩减成凝聚物的不一致性,一种控制了的烦难。”在他看来,知识绝不是固定永恒不变的,知识本身的获得就是一个不断探究过程的结果,同时,知识又将成为另一个探究过程的起点,知识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表述。面对动态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办,最明智的选择是以动态的学习去吸收它、整合它。

现代课程是一种发展的概念,课程内容绝不是一成不变的知识,而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为了充分参与、发展和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而作出明智的决策,是一种继续学习的能力,是学生在学习化社会中终身受用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判断、主动行动和恰当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这一切都要求,主动学习成为核心,成为课程适应社会变化的时代性特征,学生只有主动学习,才能获得真正的能力。新课程中增设的研究性学习本义就在于此,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让知识的传授变成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构建的过程。我们要努力破除“教师中心说”对学生的遮蔽,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主动与课程一起生长,自己去探索、发现、发展,并在主动学习中自觉地进行自我调控。教师也将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要努力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弘扬,从简单地传递知识变为多角度、多维度地激励学生进行主动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