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师要掌握专业知识
一、专业知识的作用
1.专业知识是教师业务水平的标志
教师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职业。他们是学校中“传道、授业、解惑”的专业工作者。凭借着掌握一门或两门学科知识,进行着教书育人的伟大工程。因此,有无专业知识是衡量他们能否充当教师角色的主要标准。就中学教师而论,他们只有经过严格的高师学历教育,有了专业定向,获得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成为训练有素的教学专业人员。而在教育实践中,他们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准的高低,则又是能否取得高一级专业职称的重要依据,不同类型与级别的学校,教师的专业知识领域是有区别的。由于具有不同的专业知识范围,又界定为不同的专业人员。
学校中主要的是教学专业人员,他们以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从事着教学工作。但是从广义讲,学校里管理人员、德育工作者,都应是学校中的专业人员。若把他们划在专业人员之外,实际上是轻视或忽视德育的思想反映。
2专业知识是教师从事教学的保证
专业知识是教师作用对象的资本,是用以对学生“加工”的材料。是教师能够教书育人所必备的业务素养。教师如果缺乏专业知识,教学过程就无法进行。教师以其所掌握的凝聚着人类数千年文明的知识,内化到学生的心理结构中去,转化为学生所拥有的精神财富,赋予他们新的品质,都有赖于教师专业知识的数量和质量。任何一位教师,要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缺乏教学理论,没有专业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犹如建造大厦少了砖、瓦、灰、沙、石一样。倘若语文教师,不懂字、词、句、篇章结构,不会听、说、读、写诸方面的技能,何以教书育人?同时,要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所有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应当不断地“爬坡”、“登高”。
3.专业知识是教师影响力的源泉
什么是影响力?就是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激励或改变他们心理和行为的能力。教师的影响力来自何方?除了品格、才能、感情因素外,最重要的就是知识。知识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中介和纽带。教师博古通今,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水平高,课讲得好,又能理论联系实际地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就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就可以使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更为接近,从而获得更高的威信。教师的影响也就能更多地渗透到学生生活的一切领域中去。教师能够具有多层次、多序列、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必然赋予教师一种强烈的综合的影响能力。在专业课教学中,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某种自然、社会、思维领域的规律性知识,而且还可以给人以思想道德方面的启迪、美的享受。在进行思想教育过程中,也不是把道德作为一种枯燥的说教,而是使学生从科学知识中懂得人生的真谛,从文学艺术的形象中获得思想的陶冶,从语言文字的训练中,使情操、意志、性格受到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可以说,具有广博精深专业知识的教师,将给那些正要走上人生征途的青少年带来何种程度的震动,这的确是无法估量的。早已传为佳话的沈元老师的匠心,迎来了陈景润日后摘取数学皇冠的壮举,就是一例。
4.专业知识是教师创造力的基础
教师从事的不是简单的精神生产,而是创造性的智力劳动。只是这种创造力反映在教师身上,有大小、高低、层次的区别。影响这种区别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其基础还是专业知识的因素。创造力是一种特殊的能力,它能把已知的信息,包括有联系的知识和经验,甚至无联系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加工、改造和联想,组成适应于某种要求或用途的新组合,引出正确的结论。但是,如果没有合理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就不可能建造创造力这一奇妙的宫殿。专业知识愈广厚丰实,其结构愈合理,创造力发展的可能性就愈大。从一定意义上说,创造力“起家”于知识,而知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创造能力。从美国心理学家瓦拉斯提出的创造四阶段论(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知道,第一阶段主要还是知
识的准备,寻找进行创造思维的有力工具。其他3个阶段也都离不开知识这个起码的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专业知识,教师的正确观点难以形成,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缺乏依据。教师要进行科学创造、技术革新、教学改革以及创造思维能力的发挥,也都失去基础条件。所以,我们讲专业知识是发展教师创造力的根基。但是,应当了解专业知识并不能等同于创造能力,后者在深度和广度上要求更高。
5.专业知识是教师自我完善的要素
教师素养的自我完善是特定的全面的高标准的。它直接决定着教师能否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素养是教育和教师职业的灵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坚持自身素养的完善,遵循由低级向高级,由不完善向完善的发展过程,使之逐步升华,教师坚守教书育人的岗位,献身教育事业。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专业知识,将它化为启迪学生心扉,开发学生智力宝库的金钥匙,以此参与历史的创造,实现着人生的最大价值,从而获得一种自我实现的满足感、幸福感,更加激励完善自身素养的强烈愿望。
教师的品德素养、智能素养、身心素养构成了有机的结构体系。而其中专业知识正是教师素养不可缺少的基本部分,是教师人格全面而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缺少了它,不仅是教师素养的重大缺陷,而且也影响素养结构和整体功能,削弱了教师的社会价值。在教师整个教学生涯中,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应当伴随其他素养,均衡协调地发展,互相促进,相得益彰。这应该在教师的身上得到充分的完美的体现。
二、教师专业知识的内容
1.丰富的知识结构
(1)结构与知识结构
①结构。“结构”是物质存在的方式和它的基本属性,最一般的理解就是“事物由什么构成和怎样构成”。在汉语中,它既有“构造”之意,又有“各部分配合、组织”之意。遗憾的是,在我们日常使用结构”一词的时候,往往只把它与“成分”等同起来,忽视了“怎样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人才学家王通讯以水分子结构为例进行的研究发现,结构的内涵包括:
第一,任何一个结构都有构成它的基本元素;
第二,基本元素有质的差别和量的差别;
第三,除此之外,还有诸元素间一定的配合方式。
②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是指知识体系的结构。任何一种知识体系都有其自身的结构。脑力劳动者的头脑就是科学知识的物质载体。他们要把学习所获得的各种知识,内化在自己的头脑中,按照一定的联络方式形成自己的结构。
第一,感知体系的构成
赵红洲同志提出的知识壳层结构理论说明,知识体系的结构是一个庞大的壳层结构。它是由知识气圈、知识幔层和知识硬核三个部分组成的。
第一部分是知识气圈。这部分知识主要是在实践活动中,初步熔炼出来的像词素、词组、谚语和概念那样的知识单元。这些知识单元在知识气圈中不断运转,互相碰撞,互相结合,互相加强。大脑以强度不同的智力场,在知识气圈中,扰动着、沸腾着、锻炼着,经常不断地铸造着新的科学概念,然后再凝聚成知识纤维进入知识幔层。
第二部分是知识幔层。这部分知识主要是在学术活动中,逐步创造出来,像定理、定律那样的知识纤维。这些知识纤维在知识幔层中互相排斥、互相渗透、互相兼并,最后融合为一体进入知识硬核。形成多数人能够接受的思想规范。
第三部分是知识硬核。这部分知识主要是已经定型的基础理论、技术理论和应用理论。一般而论,这部分知识是相对稳定的有价值的科学知识。
总的来说,从知识气圈→知识幔层→知识硬核是矛盾运动的深化发展过程,是知识结构的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第一个层次的知识,一般都是以口述或记录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知识,大都是尚未系统化的知识,它的实践性较强,理论性较弱。第二个层次的知识,一般都是以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知识。既有一定的实践性,又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理论性。第三个层次的知识,一般都是以专著或教科书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知识,它的理论性较强,实践性较弱。从壳层结构的中心到外层看,核心有极其强的理论性,而逐渐远离中心其理论性逐渐减弱,实践性逐渐加强。因此,基础理论的分布多在硬核的内层,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分布一般在硬核的外层。同时,知识体系原理告诉人们,在知识体系壳层结构中,越靠近核心,智力的厚度越大,越远离核心,智力厚度越小。
第二,知识结构的形成过程
知识结构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知识气圈到知识幔层再到知识硬核,伴随着实践活动、学术活动和知识革命,使人类的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构成了一个迂回曲折的前进上升运动。这个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知识单元产生阶段。第二阶段是知识纤维凝结阶段。第三阶段是思想规范形成阶段。
在知识结构的形成过程中,最基本的细胞是知识单元。所谓知识单元,系指知识结构的一些基本“概念”。一个知识体系结构的形成与规范化,主要体现在它具有一批与其他结构不同的知识单元。知识单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国外学者考察了大学中的16门功课,发现这些课程中相互有关系的知识单元平均为99个。自然科学中,相互有关系的单元最多。相互有关系的单元越多,掌握起来越困难。同时,知识单元之间还有囊括与被囊括的关系,如“气候”囊括“气候要素”、“气候特征”等;“气候要素”又囊括“气温”、“气压”、“风力”等。因此,表现出知识单元之间的层次性。知识单元可以按抽象不同,分为若干类。抽象程度越高,掌握越来越难。
不难发现,在一种知识结构中,总是存在着若干起着重要维系作用的知识单元,它们好像起着“抛碇一只锚”,把其他相关知识单元联系、组织在一起。纵观分门别类的知识之林,可以看到,社会科学学科领域的知识单元分布多呈网络状,组织较为松散:而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单元联系较为紧密,逻辑顺序强。由此决定了它们的知识结构与掌握的方法是有差别的。
(2)教师的知识结构
教师从事着传播人类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影响人类未来的崇高事业。这种高尚的社会职业地位,赋予了教师角色的特殊性。教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和工作范围千差万别,必须成为发展人类文明的精英,应当具备一个比较完善的知识结构。
①教师知识结构的现状
目前,教师队伍中知识结构,主要呈三种类型:一是金字塔型;二是横一型;三是竖1型。所谓金字塔型是一种塔形结构。它指某些教师有广博的基础知识(塔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较大的专业基础知识(塔身)和尖锐的专业知识(塔尖),整个形状如古埃及的金字塔。所谓“一”形是一种平式结构。指某些教师有一般基础知识,并且知识面较宽,但缺乏深度。在此基础上也形成某些专业知识,但不厚实,知识结构形似一条横杠杠。所谓“1”形是一种纵式结构。指某些教师有明显的专业知识,并有一定的深度。但“孤军深入”,缺乏基础知识,知识面偏窄。
塔式知识结构的人,以中老年教师为多。成为当前教师队伍的主体。由于他们忙于工作和家务,不少人缺乏相应的边缘学科、邻近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面对当今知识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新趋势,面对世界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挑战,势必缺乏专业知识的必要延伸和发展的能力。况且,专业知识过狭、过精,在实际工作中适应能力就不强,特别是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平式知识结构的人,大都是那些“半路出家”、“改行”的教师,或是有一定社会经验和教龄,但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教师。他们缺少主干知识,往往只能从事较低层次的专业工作。如果年轻,有培养前途,可以鼓励其脱产或业余进修。
具有纵式知识结构的主要是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他们“十年寒窗苦”,取得了大专文凭或硕士学位,有突出的专业知识,但是明显的缺少学校实践、社会实践知识和广博的基础文化,所学的教育理论也多是“纸上谈兵”,教育应用知识更为贫乏。在这种情况下,从事教学业务工作,发挥专长,必然受到局限。只有增强这方面的知识,过好“实践关”、“基础关”,才能弥补知识结构的缺陷。
上述三类教师,虽然各有所长,各有其用,不同程度的适应着眼前的教学工作,但是,他们的知识结构都有不足之处,有的缺少“核心知识”,有的缺少“知识根基”,有的缺少“外围层次”。鉴于这种不完善状态,难于达到“知识单元”的有效组合,形成“知识纤维”,进入“知识硬核”,也不可能发挥知识结构内各部分相关互补作用。不可能在知识结构形成、凝聚的矛盾运动过程中,呈现整体的功能。因此,这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教育能力是较弱的。必须围绕目标实现,进行动态调节,以期达到合格的知识结构,使他们成为胜任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称职教师。
②教师知识结构三要素
以马列主义作为指导,建造社会主义教师人才的知识结构,这是与以往任何社会的人才的知识结构的根本区别之处。今天,无论从事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都离不开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坚持并贯彻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于各种教学之中,才能保证学科知识体系的方向性、科学性,才可以造就具有丰富的知识和良好智力的教师队伍。
合格教师知识结构的三要素是:基础文化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学科专业知识。运用知识结构理论加以分析,不难看出,前二者是外围知识,后者是核心知识。我们不妨将这种知识结构设计为一种“工”形模型。它的下“—”代表基础文化知识;中“|”是学科专业知识,上“—”表示相关学科知识。这三种知识构成了一种立式结构。它是高度概括了教师应当具备的合理的知识结构模式。
这种“工”型结构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是相对独立的,有其特有的范围,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第一,基础文化知识决定了教师的知识圈。它是教师专业化的业务根底,是能够给予学生“复合维生素”、产生综合效应的土壤。这一知识越宽广,就越能启迪思维,开阔思路。它一般包括广泛的文化常识、学校实际知识和一般基础知识。广泛的文化常识是作为一个现代文明人,应该具有的自然和社会常识、做人的学问、交际的礼仪、审美的情趣以及文学艺术、生理卫生、音乐体育、时事政策、娱乐家政等知识。总之,凡是教育对象感兴趣的,教师均应有所涉及。学校实际知识指党和国家对学校工作的方针、政建立起来的,从小学到高中的知识。以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为例,他们在学科基础文化知识方面,应当是数理化、语政外、体音美、史地生,样样都来得“两下子”。
第二,学科专业知识,这是教师专业化的标志,是从事教学,作用教育对象的资本。各类教师由于从事的专业不同,他们的学科专业知识是千差万别的。
第三,相关学科知识,不是指那些漫无边际的知识,而是围绕专业相关性很强的知识积累。这种相关性有两种,一是直接相关,二是间接相关。直接相关是指教师应当掌握的学科专业知识的延伸和拔高,与学科专业知识联系紧密的学科知识。例如,教小学算术的教师,应有中学代数的学科知识。教中学语文的教师,要有大学汉语写作、文学、语言学等知识。教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师,应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法学、政治学、伦理学等方面的知识。间接相关是指与教师所授的专业知识联系不密切的各方面的知识,这是进一步提高教师素养的高标准的要求。
教师知识结构的三要素,它们是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能动关系,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
2.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
(1)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三要素
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可以分解为三个要素,即专业基础知识、专业主体知识和专业前沿知识。
①专业基础知识是为学好专业,能够从事某种学科教学打基础的知识。它是专业主体知识的根基。这个层次的知识越扎实、宽厚,就越能促使专业主体知识的发挥。以中学物理教师为例,他应当具有理论力学、电工学、电子学等课程的基础理论。掌握初等数学知识,高中教师应具有高等数学的基础知识。懂得普通化学,了解物理学发展史。掌握普通实验仪器使用、保养与维修的知识。精通物理教材教法,并能指导学生开展本学科课外小组的活动。
②专业主体知识是进行某门专业的本钱,是胜任教学工作的基本功。它包括本学科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基本资料、基本工具,仍以中学物理教师为例,包括掌握普通物理学中的力学、电磁学、热力学、光学、原子核理论部分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解题方法。熟练掌握各年级物理实验的技能技巧。精通物理课程标准、教材,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知识,运用自如地解题。这种知识越丰富、越过硬,教学效果就越好,就能够有所建树。有所创新。教学质量的提高就得到保证。
③专业前沿知识,一是指专业发展的前景,包括对所教学科专业发展趋势的分析与预测。从而了解未来的变化要求教师作哪些知识储备,做好规划,超前积累。面对知识成几何级数的剧增,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老师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知识的更新。特别是今后随着教育现代化的进展,电化教学手段的广泛运用,教师跟不上形势,就可能变成“科盲”,成为新的“不合格”。二是指学科知识的改革动态。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范畴、概念和实践环节的设计等,都是经过长期的锤炼而形成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经验的不断丰富,改革的深化,需要不断地充实、调整、提高。这就要特别重视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各科学术带头人所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将他们的成果引入自己的教学之中,不断探索新路子。在课堂教学、教材编写、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等方面推陈出新。倘若一个教师不善于捕捉本学科最新的信息,把握改革的动向,画地为牢,自我封闭,夜郎自大,这将会窒息自己的生机和活力。三是与专业知识直接相关的新兴学科知识。由于这一部分知识与专业主体知识相关系数极大,直接作用于专业主体知识,制约着教师专业水平的“爬坡”。在贯彻“三个面向”,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努力提高全民族素养,造就跨世纪人才,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任面前,人民教师应当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型”,转变为“教育专门家”。因此,只有不断用新兴学科知识武装自己。才有可能高瞻远瞩,走向成功的彼岸。
(2)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中的技能
教师专业知识的获得和运用都离不开技能。技能是教师掌握专业知识过程中,通过锻炼而巩固下来的所必需的自动化的活动方式。它只是这一活动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部分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例如,教师的板书技能,一方面是在思想的支配下,有目的、有意识去将教学的重点写在黑板上;另一方面是自动化地在黑板上书写。故而,我们没有将技能作为一个独立的成分,在专业知识结构中分列出来。只把它看成是专业知识结构中,每一要素所不可分割的组成内容。
专业知识三个要素的存在与发展,以及它们之间能够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技能是非常重要的条件。只有在发挥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才能获得技能,同时,也只有在掌握技能的过程中,才可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技能一般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大类。动作技能是一种表现于外的实际活动的方式。心智技能是人脑内部的认识活动方式。它们在教师的实践活动中是互相交织、互相补充的。以从事自然科学教学的教师为例,其基本技能包括:查阅资料、构思设计、实验演示、讲解表述、实践指导、组织管理等。
三、教师专业知识提高的途径
1.把握教师专业知识的特征
教师的专业知识与其他脑力劳动者相比,有其自己的特殊性。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当首先从总体上加以认识,然后,才谈得上去优化自己的专业知识。
(1)在方向上,围绕学科教学目标建造专业知识特色
合理的专业知识是依据教师教学目标而建立的。学校里所有的教师,按照编制,定岗定位,分别确定担任若干门类课程,这实际上就是为教师划定了专业知识范围,圈定了学科专业发展的方向。教师明确了目标和主攻方向,便是给自己设计出专业知识积累和系统化的蓝图。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条件,围绕教学的需要,有卓识地进行优势积累,才可能建造具有个性化的专业知识结构。不同专业的教师,必然有不同专业知识的功底;相同专业的教师,由于他们自身的条件和所处的环境不同,在学习、掌握、形成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也会是千差万别的。特别是,教师教学目标的期望值高,而实现的可能性又大,那么,教师对于构造自己更富特色的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就会更大。他们方向对头,方法得当,就可以在较短时间里成为优秀的教师。
(2)在方式上,强调深厚的核心专业知识和广博的专业知识领域相结合
教师的专业主体知识是他们专业知识的核心,是最基本的、相对比较稳定的、且智力价值大的知识。有了它,教师就有资格承担某种课程的教学。但是,教师要能够真正胜任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影响学生德智体的发展,并将影响渗入学生活动的一切时间和空间中去,就要求教师占有更为广阔知识的领域。因此,教师在有了深厚的专业主体知识之后,必须具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前沿知识。深厚与广博的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才能够相得益彰,发挥专业知识的整体功能。这样,教师的专业知识就会处于“最佳”的状态。
(3)在分布上,理论的基础部分密集度更大些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人类文明宝库的精华,其突出体现在教科书中。教师就是将这些已经“加工”、“浓缩”的智慧财富传授给学生,作用于教育对象,而不是直接用于改造自然和社会。因此,一般说来,教师的专业知识的理论性要大于实践性。同时,这种专业知识还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学校教育要求把人类历史上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的基本部分,教给学生。要求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定律,这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心环节。为此,要求教师具有基础性较强的专业知识结构。具有一定稳固性和宽广度的基础牢固的特点。特别是从事中小学教育的教师,基础知识在其专业知识结构中所占的比例更大。
(4)在排列上,有序度系统性更大一些
教师完成一门课的教学任务,必须按照学科的知识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系统周密的思维能力。为此,教师就应当掌握知识体系的来龙去脉,向学生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具体到抽象地传授,并且,还要考虑到知识的内在联系,循序渐进地进行。这种有序性、系统性不仅仅反映在教完一门功课,而且还体现在教学的各过程。具体的体现在一个章节、一个单元,甚至一堂课的过程之中。教师专及一点,囿于局部,只具有支离破碎,杂乱无章的知识,是不可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的。鉴于这种客观需要,无论哪一个层次的教师,他们的专业知识在排列上,都具有较强的有序性、系统性的特征。
(5)在数量上,教师所具有的知识含量应远远超过教科书的知识含量
《学记》说:“记向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这是讲知识少了做不了老师。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过,教师要给学生一份知识,他的头脑里就应该有这一份知识的10倍的储备。教科书的知识含量,对教师来说,应当是知识视野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比教材宽广得多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如果教师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只限于向学生传授书本上的那一点含量,仅仅是“现学现卖”、“照本宣科”,是无法驾驭教材,选取知识的精华教给学生,更不能发掘教材中的智力与教育的价值。教师专业知识在数量上的这一特征,有人用“一杯水和一桶水”来比喻,这是有道理的。
2.优化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
优化教师的专业知识,是依据上述对专业知识的理性认识,依据在新的形势下对教师的更高要求而提出的。然而,这种“优化”不应以固定的程式去进行,只能因人、因时、因情况而定。前面在叙述专业知识及其结构时,偏重于一般的、静态的剖析。实际上,教师专业知识的积累与发展,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充实,不断完善,动态的变化过程之中。追求专业知识的优化,是为了求得“最大”、“最佳”的功能。
所谓教师专业知识的优化,它既包括在教师整体素养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也包括在教师知识结构之中居于核心位置;还包括教师专业知识自身发展的合理性。那么,如何实现这种优化呢?需要寻求科学的途径和方法,探索它的基本技能。
(1)冲破封闭性,开阔知识视野
“传统型”的教师,往往把自己局限在书本、课堂、学校狭小的天地里,埋头于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消化,忙于传授旧有的知识体系,难以走出校门到社会的大课堂去。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使自己的专业知识缺少新意,教学往往脱离时代,脱离生活,显得十分的狭隘、贫乏和陈旧。只有冲破自我封闭的桎梏,适应当前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才利于专业知识的优化。一方面,通过自学,努力吸收本门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经验,增强与自己教学专业相关的边缘学科知识的了解,借他山之石攻玉。不断地将新学科知识融入专业知识体系之中,在牢固的基础知识之上,向“博、大、精、深”迈进。能够使本人的专业知识结构博采众长,自成一体,独具特色。让具有教育主动权的教师,真正成为专博相济,一专多通,一专多能,主精辅熟的“通才”。
另一方面,必须发挥群体优势,开展横向联系,活跃学术交流,以此来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增添专业知识的新鲜血液。在今天,教育界的各种学会、研究会、学术刊物、观摩和交流活动,如雨后春笋,一扫过去的关门办教育,各自为战搞教学的沉闷空气。同行之间互相切磋,彼此促进,友好竞争的风尚已经蔚然成风。根据时代的要求,教师甚至要大胆地跨出校门,与教育机关、科研部门、工矿企业、军队、农场,乃至于专业户挂起钩来,在社会实践中学习,拓宽专业知识的视野。
(2)重视哲学修养
哲学是使人聪明的学问。学习哲学,无论与从事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的教师,都密切相关。且不说哲学在改造一个人的主观世界过程中,在确立一个人思想认识路线上的重大意义。就是教师要建造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也必然离不开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指导。
首先,哲学修养决定着一个人理论思维水平。恩格斯指出,要想发展和锻炼理论思维,除了学习哲学,没有别的手段。哲学修养是一切专业工作者从事教学、科研的疗法论。任何学科领域的教学与研究,都离不开辩证的思考方法。那种认为与教自然科学的教师关系不大的观点,是狭隘的。他们有了哲学武器,就能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采用科学的方法。这就可以大大缩短探索的过程,并能启迪理论思维能力。
其次,哲学修养能够为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的智力劳动提供“脚手架”。爱因斯坦有一个精妙的比喻,他说,科学的理论体系,好比建筑师要盖的楼房、修的大桥,哲学推导、哲学思维好比盖大楼、修大桥时必不可缺的“脚手架”。要是不用任何支架,那就不可能建造房子,也不可能架设桥梁。
再次,哲学修养能为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的智力劳动提供更宽广的思路,并提高人的智力水平,改善人的知识结构。
(3)坚持有目标的专业知识的优势积累
专业知识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达到一定数量,才能发挥它的作用。无论担任何种课程的教师,都应重视持之以恒的日积月累。只有做有心人,对准方向,有目标地积累,才是最有效的。那种缺乏与自己专业有内在联系的知识,或者虽有联系但彼此相隔太远的知识,积累得再多,也难以发挥作用。有了目标,才谈得上有计划、有安排,才会明确“积”什么,“累”什么,才可能在判断知识的相对价值的基础上,选择那些有用的知识,来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有目标的积累,还必须注意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分阶段、有重点、有步骤的进行。既不可好高骛远,又不能忽视大海拾贝。同时,还应讲究积累的艺术,科学储存的方法。只有这样,围绕专业知识有目标地、科学地、有效地积累,才能够建造好专业知识的大厦。
(4)强化专业知识的整体效应
前面我们将专业知识结构分解为专业主体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前沿知识的三个要素,并分别研讨了它们特有的内涵和作用。但是,它们却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在这个整体结构中,专业主体知识是起主导作用的核心,以此,形成了专业知识结构的特色。而这个核心不是单一的,是复合的,往往一个教师都有一门、两门知识占有较大比重。在专业知识结构中,专业主体知识决定了结构的性质和功能。并且,还必须以核心为轴心,将专业知识系统化,按照专业知识的内在联系组织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力图做到专业知识间的融会贯通,不要把自己的专业知识或专业知识的某一部分凝固化,而要使它们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同时,要努力从整体结构上,去把握专业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使自己的专业知识熔于一炉。这样,就能够充分发挥专业知识的整体效应。
(5)实行灵活的求知动态调节
合理、高效的专业知识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这是因为客观世界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的主观认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向高级推进的过程。随着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入,实践经验的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有一个调节、充实、提高的问题。加之,教学任务的更迭、兴趣的转移,成才目标的变化,都可能引起专业知识的调节。
调节的基础有两个:一是反馈,一是预测。“反馈”是适应性的。在教学过程中,当发现某种知识缺少或不足时,及时填补,以免影响专业知识的完备性。“预测”是主动性的。根据专业工作的需要,提早准备。反馈与预测都是不可忽视的。实行动态调节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专业知识的效能,增强对业务的适应性和创造性。那种求全要求是不可取的。能不能胜任教学,作出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一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6)实现知识互补
专业知识优化,不仅通过教师自身努力来实现,而且还可以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补效应达到。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相互有机配合产生更佳的效果,称为专业知识的互补效应。
知识互补有两种类型:一种叫双边互补;一种叫多边互补。双边互补指教师双方各具专业知识特色,在完成共同的课题研究或育人的劳动中,彼此合作,取长补短,相互作用。这样,既能达到参加互补的个体专业知识得以优化的好处,又能因为互补效应,充分发挥专业知识结构的功能。多边互补最少为3个各具特色的专业知识结构的互补。这种“互补”可以是确定性的固定合作,也可以是随机性的相互交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