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教师性格的修养与自塑
一、教师的性格及其作用
性格是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惯常的行为方式的独特结合。它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部分。
教师的性格特征对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热情和富有同情心是教师个性特征中对教学具有显著影响的重要特征。热情和富有同情心的教师能满足学生附属内驱力动机。这一点对小学生更为重要,因为他们看待教师同父母一样,希望得到教师的认可和赞扬,从而获得优越的地位。当儿童的年级和年龄升高,而以自我提高和赢得地位为主要特征时,教师的这种特征的作用则下降。热情的教师易于同学生打成一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共同合作的学习气氛,这是学生取得良好成绩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用美国明尼苏达教师态度调查表测试这类教师时,他们一般得分较高。研究表明,有激励作用,生动活泼,富于想象并热心于自己的学科的教师,他们的教学工作较为成功,在教师的激励下,学生的行为更富于建设性。
教师的性格是影响学生性格形成的无法取代的教育因素,对处在性格形成阶段的学生来说影响极大。我们培养人不仅是要使他们在德、智、体几方面得到发展,而且还要培养他们优良的性格,而性格教育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教师的性格为转移的。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倾向于把教师行为方式、待人接物的态度理想化,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典范。中、高年级学生相对地说,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理想化地位有所降低,但教师的影响作用仍然是不可忽视的。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让3种不同性格类型的教师各带3组学生,结果学生的性格也出现明显的差异。
教师优良的性格品质能促使优秀教师所需要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并有助于增进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前苏联乌克兰心理科学院教学心理实验室、美国保罗·韦地、日本心理学家大竹成等都曾调查过学生喜欢的教师的品质,这几个著名的调查结果虽略有差别。但现代学生所期待的现代教师素养基本的趋向和结论都十分一致。其中对教师性格的要求有着类似的内容,如热情、开朗、温和、乐观、平易近人、待人诚恳、友善以及感情真挚等。瑞安斯在美国进行了一项教师人格特征与教师作用之关系的广泛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成功的教师趋于温和、理解人、友好、负责、有条不紊、富于想象力和亲切热忱”。并指出:“教师人格品质的重要性随着儿童受教育的年龄的增长而减弱。”即越是低年级的儿童,越要求教师具有优良的人格品质。
我国教育工作者对大、中、小学教师做过各种“学生最喜欢的教师性格”的调查。内容大同小异。其中都有:如诙谐、幽默、没有架子,能平等对待别人,但也能坚持原则;善于尊重别人的自尊心;富于同情心,能体察别人的感情。韩向前测试教师的人格特征分数表明:与中国普通成人相比,我国中小学教师较为外倾,倔强性较弱,中小学优秀教师比一般教师外倾性更强,幼儿园女教师比小学女教师外倾性更强。
二、教师的个性心理品质与学生品德培养
教师良好的道德修养是以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为依据的。要想照亮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始终起着主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教育心理学理论,还必须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
什么是教师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呢?
1.无私性
教师要无限热爱教育工作、具备全心全意为教育献身的精神,不要计较名誉、地位、金钱和待遇,要在教育过程中去掉羁绊,充满信心和力量。要热爱学生,将学生视为挚友知己,要相信所有正常的孩子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教师要在学生心坎上燃起生命的火炬并成为他们的指路明灯。在许多青少年心目中,教师往往是他们全面模仿的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就不能仅仅把教师“无私”的个性心理特征看成是个人的事,而应把它作为一种教育的因素来认识,这样学生才能逐步领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的真正含义,从而培养学生宽广的胸怀。
2.豁达性
教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不尽如人意的事,有时被学生误解,有时受学生的伤害。对此教师应该以愉快而安详的态度、沉稳而不暴躁地对待学生,以豁达而诚恳的风度接近学生,用亲切动人的语言解决教师与学生的矛盾。在解决矛盾过程中,教师尤其要注意使用好“语言”这一重要的教育工具,防止语言的哗众取宠、简单生硬或粗鲁下流,因为这些都会对学生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只有处处使学生感到亲切,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才能有助于教师的教育活动取得更高的成效,否则,即使教师的言行是正确的、发自内心的,也必然使学生敬而远之。因此“豁达性”应作为教师基本素养,这种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在道德活动中的无私互助,诚挚、谦虚、大度、顽强等优良品质的渗透与培养。
3.文明性
俄国作家契诃夫曾说过:“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丽的:面貌、衣裳、心灵、思想等。”这用于教师,可以说是最恰当不过了。这就是说,言谈举止的文明既是个性心理特征,又应当成为教师的重要素养之一。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体现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抛弃落后的、愚昧的、腐朽的东西。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先行者,成为学生的表率,这是历史赋予教师的特殊责任,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以教师为榜样。否则,轻佻、随便的行为会使学生失去对文明的追求。这就要求教师言谈举止要适度,要把对学生的期望都通过端庄大方、自然亲切、文明的举止充分体现出来。总之,在建设高度精神文明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教师要按照新的时代精神登上人格发展的新高度,高标准地全面塑造自己的人格,使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更加辉煌。
三、教师的情绪及其控制
情绪是指人对事物或他人的一种态度的体验。情绪能转化为动机,转化为人的行为。情绪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行为自发地形成的动力,它需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加以控制。
1.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教师特定的职业活动决定教师需要有稳定的情绪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英国教育学、心理学博士戴维·方塔纳认为,成功的教师的重要品质之一就是他情感上是成熟的,即他在情感上是比较稳定的。因为教师每天要和许多个性迥异的学生接触,在授课和教育活动中可能出现与活动进程要求不符的偶发事件,甚至是讽刺和挑衅。不成熟的教师往往因此引起情绪苦闷、焦虑、急躁,因此采取讽刺、挖苦、训斥、惩罚等手段来对待学生。盛怒而不能自制,成事者少,败事者多。盛怒往往加剧师生关系的紧张和对立,因而导致教育、教学工作的失败,而且也影响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和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与信心。
教育人的过程不同于生产过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即它是一个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育对象是有血有肉,各具不同思想感情的活的个体。教师自身的情感是一种有力的教育因素,它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智力,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教师保持良好的情绪,能促进学生心境愉快的学习,促进师生关系协调发展,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因此教师在任何情况下,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都要沉着镇静,能控制错误的和不健康的情感,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2.教师控制自己情绪的方法
(1)最根本的是要培养对学生无私的理智的爱与宽容精神
宽容不是对学生的落后方面的消极迁就,而是原谅他们由于不成熟、幼稚所犯的错误,热情地关怀、爱护、扶持、尊重学生。宽容还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与学生发生矛盾冲突,自己的威信受到损害时,首先不是斤斤计较个人的尊严和得失,而是要慎重地权衡对教育的利弊;不是利用教师的权力去整学生,而是要严于解剖自己,善于以博大深厚的感情溶化对方的进攻。例如,有位老师,她第一次走上讲台时,曾遭到学生哄堂大笑,笑声中夹杂着“真像”,“像极了”的细声碎语。老师发现黑板上画着她自己的头像,她立刻沉下脸来想查个究竟,但转念一想,没有弄清情况就贸然发火,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再说,开学第一天就把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引到这样一件事上,将给大家留下什么印象?她决定课后再说。于是她没有大动肝火,相反,在窘得发胀的一瞬间,她很快就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微微一笑,漫不经心地擦去漫画,开始讲新课。那些本来想等着看热闹的同学一时感到没趣,只好把精力集中到听课上去,一场危机就这样避免了。课后,老师还走到画画的同学面前,诚恳地邀请这位同学利用课余时间给她作画。
(2)情绪自我调节的心理学方法
①意识调节法。人的意识能调节情绪的发生与强度。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清晰的意识,时刻想到自己作为人民教师应具有的修养。要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具体环境和学生状况决定情感的倾向与表现方式,自觉地驾驭自己的情绪。
②语言调节法。语言是人的情绪体验与表现的强有力的工具,即使是不出声的内部语言也能调节人的情绪。在电影《林则徐》中,林则徐在自己的墙上挂上“制怒”二字的条幅,就是借助条幅经常提醒、控制自己情绪的方法。
③注意转移法。采取迂回的办法把自己的注意、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上去。给教师情绪带来冲击的除教育上的因素外还有大量非教育因素,如疾病、家庭中意外事故、人事关系等。有些教师能做到克制自己内心的痛苦,决不迁怒于学生,迅速地把注意力转入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中去。在与学生产生尖锐的矛盾冲突时,不做“热处理”而转移注意做别的事情,等双方冷静后再做
④自我安慰法。遇到挫折和不幸,想到事情原来可能会更糟呢!或想到有的人比自己还不幸,自我安慰。
⑤自我发泄法。与心胸开阔、性格开朗的人交朋友,向亲朋好友倾诉烦恼,会顿觉舒畅,而把忧郁、苦闷埋藏在心底里,只会使自己郁郁寡欢。
⑥升华转化法。调节情绪最高级的形式是“升华转化”,就是将消极情绪转化成为具有社会价值的行动。例如德国伟大诗人歌德在年轻时曾遭受过失恋的痛苦,他也曾产生过绝望,但后来毅然醒悟,认识到自杀是愚蠢的,并将痛苦转化为力量,他把破灭的爱情作为素材写出了震撼欧洲的文学名著。热爱工作,工作能使人忘却烦恼,给人带来欢乐。
当学生考试成绩不佳时,有的教师产生不满情绪,对学生大发雷霆;有的却能把挫折转化为动力,检查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更加认真地改进教学。
四、教师的意志及其控制
教师的劳动特点是周期长、见效慢,极其复杂而艰巨,如果教师没有坚忍顽强的意志,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教师的意志品质还直接影响学生意志品质的形成,教师坚忍不拔的毅力也是其自我完善的必备心理品质。教师的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坚韧性、果断性与自制力。
1.自觉性与坚韧性
教师的自觉性是指教师对行为的目的、意义有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能主动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于教育目的。坚韧性是坚持不懈、顽强地克服困难,去完成教育任务的能力。
教师意志的自觉性、坚韧性主要表现为:
(1)无论做什么事都有明确的目标;
(2)以坚韧的毅力始终一贯地坚持正确的目的,不受内外各种因素的干扰,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
(3)善于吸取各种意见。能在众说纷纭中吸取符合客观规律的东西,绝不独断专行,也不易受暗示,人云亦云。
2.果断性
教师意志的果断性就是关于明辨是非,当机立断,及时合理地做出决定,并坚决执行的能力。教师的果断性的意志品质主要表现为:
(1)在决策和处理问题时,善于选择恰当的时机,不失时机地做出判断,采取果断有力的措施;
(2)在紧急情况下,能迅速做出应付客观情况的合理决定;
(3)当发现情况有了变化或自己决策有错误时,能立即停止行动或改变已做出的决定。
教育对象具有复杂性、多变性,教育情景错综复杂、瞬息万变,教师随时都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问题。如果教师优柔寡断、徘徊不定、久拖不决、束手无策,就必然坐失教育良机,导致教育工作的挫折和失败,甚至给学生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果断不是武断、不是轻率地匆匆做出决定。而是建立在对学生、对事物充分了解和对教育规律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有赖于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是与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对学生的真诚爱护等优秀品质相联系的。
3.自制力
自制力就是教师善于自我调节和自我支配的能力。教师这一职业要求一个人的东西很多,其中一条就是要求自制。自制力是意志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强有力的自制力能使教师自觉地调节自身的情感、情绪、言语、行为和习惯,使教师的活动符合教育规律,同时给学生以良好的心理影响,在学生心目中赢得威信。
教师要具有优良的自制力品质,必须认识自制力培养的重要性,并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评价。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有意识地经常地坚持进行自我磨炼。
五、教师性格的修养
在性格的形成与发展上,生物因素虽起一定的作用,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乌申斯基认为:人的自我修养是性格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教师可以通过改变环境和改变自己的实践活动,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塑造自己的性格。教师加强性格修养应注意以下几点:
1.建立正确的个性倾向系统,即理想、信念、世界观和人生观
性格是个性倾向系统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处事接物方面的具体表现。要学会动用高层次的个性倾向性,有意识地注意性格的调节。
2.培养自我教育能力
性格的自我教育能力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以及自觉执行等方面。要善于解剖自己的性格,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人贵有自知之明”,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个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行为表现、对协调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有较大的影响。
善于自设性格修养的楷模,如人物传记、文艺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和优秀教师,能丰富自己的情感与联想,引起模仿的意向。要自觉地汲取陶冶性格的养料。
针对自己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如用条幅、座右铭、警句等进行自我调节,广交朋友,经常交流思想认识,积极参加有益的集体业余活动,也是陶冶性格的途径。
3.刻苦实践,磨炼意志
不良性格的矫正,优良性格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反复磨炼的过程。关键在于一句话:“贵在自觉功在恒”。要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坚持到底的信念和毅力,从日常小事一点一滴做起,如和学生的每一次谈话,处理每一件偶发事件,都要有意锻炼自己的性格。坚持不懈,必有长进。
六、教师性格自塑与改塑
教学实践,社会环境,可以影响教师的性格,但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因而,性格的自我修养是十分重要的。
1.要自我了解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应透彻地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只有了解自己,才能驾驭自己,也才能对教育对象施以有益的影响。每个人的性格特征,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对消极的一面不能茫然无知,任其存在,甚至任其对学生施以不良影响。因此,“吾日三省吾身”还是很有必要的。惟有自省方能自知;惟有自知方能自控,并进而改变不良性格。
2.要自我控制
控制自己性格中的弱点。生理学、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个性心理品质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关键是要加强意识修养,培养意识调节能力。如何自控?一要增强责任感。教书育人,责任重大,中学生性格的塑造,关系到一代人的建树,不可掉以轻心。任何不良态度和行为,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后果。这种后果,在近期内也许不易察觉,但对学生的一生,可能产生深远影响。因而每个教师都应严于律己,时常检点自己的言谈举止;二要锻炼意志力。任何坚毅的意志行动,都伴随着强烈的感情,情感可以成为意志的动力。因此,每个教师都要培养自己对教育事业、对教育对象的浓厚感情,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搞好教育事业的坚毅的意志和行动。另外,困难的环境是锤炼意志的砺石,要勇于在困厄中乐观进取;三是提高警觉性。人的不良性格往往会在无意中表露,为了增强自控力,可以借助于外来刺激物,以警策自己的行为。古代就有用警忱、警言来调节情绪、行为的例子。
3.要自我改塑
人的性格虽然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但又有可塑性。性格是在主客观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又在和客观的相互作用中变化的。一般来说,青年教师比中老年教师更具可塑性。
如何改塑?自知是改塑的前提,以明确改塑的目标:自控也不失为改塑之一法,长期的自控,可以使某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固定下来,其弱点亦可随之消失。另外,要自觉地调整与客观的关系,以增强适应性——当然不是去适应消极的客观,而是去适应积极的客观,还要注意向性格素养好的教师学习,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最后一点,也是至关重要的,便是加强道德修养,增强理智感、进取心,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社会生活,对待教育事业。从而提高改塑的自觉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