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粗放教学的弊端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学出现了少慢差费的现象,教学质量的增长方式在粗放型低水平上徘徊不前。
主要表现为:
一、管理上重形式而轻实效
1.强调代价,忽视成效
粗放教学,采用拼体力、占时间的方式,必然以损害师生健康为代价,去获得一小点考试分数的提高。用经济学语言说,这种教学的“成本”太高了,很不值得。这样做损害了师生的健康,教师难以继续提高教学质量,学生也不会继续学得很好,得不偿失。有的管理人员无端消耗师生的时间和精力。管理备课,以教案字数的多少和字迹是否工整为备课好坏的标志。管理教课,以教师的讲解是否生动有趣,娓娓动听,学生答问是否举手如林、对答如流作为教课好坏的标志。管理批改作业,以是否全收全批,精批细改,题题见红作为作业批改好坏的标志。
2.强调教学的科学性,忽视教学的有效性
片面强调教学内容的正确、丰富,教学时间的长短,而不注意教学是否有效。
3.强调质量,忽视速度
只求正确,不求迅速,时效观念差。把动态变化着的课堂教学与时间割裂开来,看不清时空是课堂教学固有的因素,忽略了时间的价值作用。
二、课堂教学上重投入而轻产出
周一贯认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粗放教学的弊端,远远没有消除。其主要表现是:
1.标度不明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是影响教学效率的重要原因。语文具有高度的综合性,一篇课文是一个世界。字词句篇无所不包。课文内容诸如政治地理、历史民俗、声光电热、动植矿物……大至天体宇宙,小到鸟兽虫鱼,几乎处处可讲可述,句句可圈可点。这就常常使语文教学目标泛化,面面俱到,结果面面不到,随意性大,使语文课成了“橡皮课”,可以大小由之,伸缩无度。目标达成度要求不明,必然会“欲速则不达”,效率又怎会不受影响?
2.速度不快
语文课的教学速度不理想,一方面表现在教学的节奏普遍缓慢,洋洋洒洒,慢条斯理的教风,提高了教学进程的耗时比差;另一方面,快速阅读、快速作文、快速解题、快速计算的研究,还没有真正进入课堂的操作领域。
3.密度不足
课堂知识信息容量过小,分布不密,有机交叉和相互渗透不够,系统性、科学性和趣味性较差。而这一切又往往是因为教师讲得太多造成的。尤其是课文教学,讲风太盛是个顽症,讲挤掉了学生的读、思、议、练,而所讲的又多是课文情节平面推移的重复信息,往往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教学效率便在没完没了的讲解中流失。由于讲得太多,学生的活动就减少,密度变小。
4.宽度不够
教学思路狭窄、意识封闭,从课堂到课堂,从书本到书本,使能力的训练与广阔的生活实际严重脱节,大大削弱了教学效益。课堂教学却相当封闭,没有紧密联系课外活动与社会生活,使学生失去了运用知识的好机会,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5.力度不强
教学的力度不强重要原因之一,是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调动。
6.调度不适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多极空间。从学的角度看,学生是主体,教材是客体,教师是媒体;从教的角度看,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教材是媒体。这无疑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关系。加上语文课堂教学受来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外干扰,就难免会出现许多始料不及的事件和偶然发生的情况。如何处置这些虽在情理之中,却在意料之外的“麻烦”,就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机智去应变调度。如果教师调度不当,就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叶圣陶先生早在1919年就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当时小学教育“偏重形式”“专务形式”的弊端,并且“希望小学教育收到真实功效”。1981年叶老还指出:“今之任教者,其知为最勤劳最辛苦之役,实则徒劳者较多,俾学生真受益者殆不多,故必须求其改革。”为克服这一弊端,叶老提出:“任何事情,遗其本旨,流于形式,均属不好。”“改的最主要的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实益。”还说:“能收到实效的就是好教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