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模式概述
第一节 什么是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模式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行为特征及发展规律为依据,以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前提,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愿望,唤起学生个体发展需要为核心,以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积极、主动、愉悦地参与学习过程为基本特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主动参与和主动发展机会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主动教育思想,是我国当代教育思想的一大主流。主动参与教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培养目标为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第二节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模式产生的背景
以科研为先导,实施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作为一种办学思路、办学策略,决定了教育科研在学校工作中的战略地位。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湖北省荆门市实验小学以教育科研为龙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大胆的尝试。从1983年开始,学校进行整体结构改革实验,成为湖北省早期的整体改革实验学校之一。国家颁布新的课程计划后,1993年,学校确立了《优化“两课”,构建现代小学课程新模式》的整体改革实验课题,先后对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的优化问题着力探讨,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尤其是对活动课程(课程薄弱区)实施、管理、评价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形成了活动课程的系列化成果,在全省乃至全国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在对活动课程研究的同时,学校更注重对学科课程的研究,并把着力点放在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上,这是学校对素质教育本身涵义在认识上实践上走向成熟的标志。
首先,学校对课堂教学的现状作了大量的调查。调查中发现,有些课学生虽然在教师的牵制下被迫学习,但他们的意识却游离课堂之外,呈现出一种应付学习的“无政府主义”状态:有些课,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表面看,气氛还热烈,但学生完全是以被动的方式接受教育等等。这些现象说明,时至今日,千百万教师仍受着传统教育的束缚,千百万学生仍在经受着传统教育的摧残。这些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点:
(1)从教育价值观上看,它片面强调人的工具价值,而忽视教育的内在本体价值,即促进人的自由发展;强调知识传授的惟一,忽视学生完整的、主动的、和谐的发展,只重视认知的发展而忽视人的心灵的育化和人格的培养。
(2)从学生观上看,它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而忽视学生内在主体性的发挥,视学生为被动的个体,消极对待学生,不尊重学生,不研究学生,无视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因此,学生是被动的,是依附于教师的,是缺乏自主性和主体性的。可见,要实现真正的改革,就是要从教育价值观、学生观上进行观念形态的改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变学生过去的被动参与学习为主动参与学习。只有这样,才符合人的本原理论,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根本性的转变。因此,他们提出了构建“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模式”这一实验课题。
第三节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主动参与教学思想是近代世界教育思潮的产物
综观近代世界教育的两大思潮,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主动参与教学思想的蓬勃兴起与发展。以卢梭为代表的浪漫自然主义思潮主张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自然发展,要保持儿童的自然本性。卢梭从感觉论的立场出发,认为“我们真正的老师是经验和感觉”。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儿童应从经验中学习事物,而经验主要来源于“参与”,来源于“体验”。自然主义教育的后继者裴斯泰洛齐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教学必须依从儿童的自然发展顺序来展开,强调多感官学习的重要性,认为“追究一个事物的性质或外表所用的感官愈多,你对事物知道的也愈正确”。杜威的教育思想也同样认为教育应以儿童及其活动为起点、目的、中心,个体要获得真知,就必须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尝试、改造,必须去“做”(参与),因为经验都是由“做”(参与)得来的。我国教育家陶行知、陈鹤琴都创造性地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了“教学做合一”、“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论断。两大教育思潮的主张虽不尽相同,但他们都共同反对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反对被动接受,主张尊重儿童、解放儿童、让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儿童的天性得到发展,重视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直接经验,鼓励儿童通过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获得身心和谐发展。
二、主动参与教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教学中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为我们科学地认识教育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主动参与教学思想”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基础,是人有主观能动性,能从事自觉的活动,能够能动地认识客观事物,驾驭人的自身发展。用这一学说指导教学,使我们认识到:
(1)教学活动应该是人发展自己的实践活动,必须让学生以其自身发展的主人意识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2)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内在动力,兴趣是人的本性的具体反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创造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3)列宁说,没有情感就没有对真理的追求,这无疑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融洽的气氛中获取知识;
(4)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集体的活动,又有个体的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参与教学活动;
(5)人的发展与人的活动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强调“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学生在主动接受外部影响的同时,主动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
三、主动参与教学思想是心理学研究的必然结果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的心理可分为两大系列,即智力因素系列和非智力因素系列。从学生心理活动来分析,学习应包括两个方面:感觉—思维创造,称为认知过程,属智力因素;兴趣—情感意志,称为志向活动,属非智力因素。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这两个方面因素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过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研究认为,“90%的学生的能力倾向差异只不过是学习速度的差异,而不是智能差异”,而学习速度的差异大多是非智力因素的水平差别所致。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往往是受后天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学生发展的主动权基本上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当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情感不切,意志不强时,即使老师的课讲得再好,也激发不了他的智慧火花。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既重视强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动力系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又强调学生的智力因素,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自主地获取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两大系统水乳交融、协调发展,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
四、主动参与教学思想是教育学发展的基本内核
所有的教育学对教法的论述,都突出地强调了启发式教学的内核。“启发”一词,源于《论语—述而》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后人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必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学记》又进一步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三个特性,即“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但不能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学生,但不能施加压力;指明学习途径,但不能代替他们达成结论。现代教育论中的启发式教学思想,更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最佳结合;强调学生智力与非智力的充分发展,实现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智力、非智力发展的最佳结合;强调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实现内在动力与学习责任感的最佳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联系,实现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的最佳结合。而要实现这几个最佳结合,关键是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地获取智能。
五、主动参与教学思想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体现
素质教育思想有三个要义,即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那么,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如何体现呢?这里,我们有必要再来看看什么是主体性,所谓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所具有的根本的共同属性,它所包含的内容是人在自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以上概述说明,“主体性”首先必须是“活动主体”,作为主体的个人必须是参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的人,才能称得上主体。作为学生能否成为主体,取决于他是否真正参与了学习过程,如果没有真正参与,只是消极被动地“参加”,他只能处于潜在的主体地位。所以,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真正参与的学习活动。其次,主体性还强调了这种“活动”是一种“自觉的活动”,而且是一种能动性的活动、创造性的活动、自主性的活动。这些“活动”都充分地表现了人的“主动性”。由此可见,主动参与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特征。课堂上,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主体的明显标志。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主动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也只有这样,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第四节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一、参与的全面性原则
参与的全面性原则是指课堂教学中不只是少数人的参与,而是全体学生的参与;不只是个别教学环节的参与,而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参与;不只是动作的外显行为参与,而是动作、思维、情感的全部参与。贯彻这一原则的主要要求是:
1.教师要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教师首先应该仔细地去观察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能力,去挖掘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的闪光点,尽可能选择有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特长的时机让他们参与。其次,对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所取得的成功,哪怕是很小的成功,都要给予充分肯定,尤其是对基础差的学生的进步更要特别鼓励。
2.教师要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不应局限于练习巩固阶段,而应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包括教学目的的确定、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媒体的使用、教学内容的理解以及教学活动的总结等。应该看到,学生参与越多越积极,主体地位的体验越强烈,其主体意识就越能得到增强,从而就越是能够进一步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3.教师要创设全身心参与的环境
首先,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兴趣是学生参与的基础,情感是学生参与的动力,如果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没有兴趣的支配,没有情感的卷入,那只是一种被动的“参加”。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思维的参与,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模仿思维的范例,尝试思维的机会,选择思维的条件,创造思维的情境。学生思维参与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核心。再次,教师要给予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耳等各种感官投入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发展自己。
二、参与的层次性原则
参与的层次性原则是指要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参与教学活动都有所发展。落实这一原则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时,对于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不能“一刀切”
教师可以采取层次教学和个别化教学等手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程度的参与内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鼓励、指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把握切合自己实际的参与机会,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的帮助和爱抚。不仅如此。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及时、广泛地了解、搜集信息。以便有针对性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的时机。
2.教师要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树立参与的信心和培养参与的习惯
一般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班级授课制教学中展现个人的个性、学识以及学业成果的机会较多,因而在参与教学活动中往往对自己充满信心,时间一长,也形成了一定的参与习惯。但是,其参与习惯是否科学,是否完美,这就需要教师去了解、去分析,然后因人而异地指导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则不然,他们往往认为自己能力差而对参与教学活动信心不足,教师一方面要把握这些学生的能力基点,为他们提供可以参与的内容。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进步,逐步提高要求,不要“一步到位”,让学生在成功中慢慢树立信心,在学生有了强烈的参与意识后,再有计划地培养其参与习惯。
三、参与的连续性原则
参与的连续性原则就是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参与行为的形成,在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时要整体设计,循序渐进。实施这一原则,教师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认识和努力。
1.学生的认识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
学习总是从表面到本质,由片面到全面,由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发展中不断深化的。所以,教师要从学生学习的整体情况去设计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方案,不仅要从学习的内外部条件、时间、地点、学生、环境等因素进行整体考察,而且要从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能力培养、个性品质形成几个方面全面规划。同时,还要对教学内容的结构逐章逐节逐篇分析,从整体上把握。
2.学生参与教学的行为是逐渐形成的
教师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特征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逐步加以引导,就参与的数量而言,低年级可少些,随着年级的上升逐步加大参与量;就参与的主动性而言,起始阶段可以是无意识的,随着习惯的养成逐渐变为有意识的主动参与;就参与的空间而言,可以从师生的双边活动开始,逐步增加学生的活动量,最终形成师生间、学生间多向交流的活动;就参与的深度而言,可以从教师示范、学生摹仿开始,逐步过渡到以学生思考操作为主,教师从中点拨启发为辅,最后达到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活动。
第五节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及特征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情感、思维、动作三维参与学习过程为基本表现形式,通过教师的引导作用和保障机制,使学生的主动性贯穿于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同时,与教师指导过程同步对应发展,使师生的积极性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形成教育教学合力,达到知识增长、情感发展的目的。
一、学生参与四层次
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我们认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其参与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即:寻求参与,尝试参与,探究参与,创造参与。
寻求参与。通过教师的开启作用,开课3~5分钟时间内学生即表现出求知的欲望和参与学习的强烈意识,各种感官积极活跃,渴求找到参与学习的起点和任务,这种情绪持续发展,稳定于整个课堂学习之中,如主动质疑、积极答问、认真完成作业等学习活动。
尝试参与。学生根据自己确定的目标方法,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尝试解答学习题或回答问题,完成某项活动。对已获得的成功进行过程反思,理清思维的顺序,自我揭示规律;对尝试中遇到的困难,请求老师指导,然后进行再尝试,直至尝试成功。尝试参与学习的设计,不仅诱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更为教师的新的教学策略制订提供了依据。
探究参与。这是课堂学习中学生深层次学习的体现,属学习的展开阶段,表现在学习进程中学生敢于大胆向老师提出问题,而且所提问题有深度,通过各种形式的思考、讨论,如学生互问互答,学生问老师答,师生共同评议,解决问题,并且见解独到,有新意。
创造参与。这是高层次的参与过程,学生不能满足于完成一般的学习任务,要学会基本的求异思维方法,能独立思考问题,敢于发表不同见解,使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一步步深入。创造参与一般表现在巩固运用阶段,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不断激起创造的欲望,让更多的“灵感”和“顿悟”涌来。
二、教师指导过程四环节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学过程是以学生的某种学习状态作为基础的,这是教学活动存在的客观事实,而且学生以什么样的学习状态进入和进行教学活动,对教学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主动参与式”强调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而不是教学的某一环节,根据学生参与学习的状态形式及其特点,我们确定了与学生参与过程相对应的四环节教学过程,即:启发诱导,激情授法,鼓励点拨,拓展升华。
启发诱导。它是指教师为使全体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所采取的一系列教学措施,它和学生的寻求参与层次相对,同时与其一样,不仅仅限于课前的诱导,它应是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它包括下列几种情况的启发诱导:①指导课前准备;②指导新课预习及提出预习思考题;③指导课初学,提出初学思考题;④引导课中再学,深入重点问题;⑤指导课堂讨论,引导解决问题;⑥引导发现问题,拓展学生思维;⑦引导课末归纳,形成知识结构;⑧引导课末检查,反馈、调节、评价,其操作策略有引导、激情、设疑、启思等。
激情授法。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里强调的是方法论的主动参与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重学习方法的传授,让学生将获得的学习经验用于再实践,以求得更大的发展。这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转变。这个环节的实施一般应在新知识的学习中,先让学生尝试,教师结合尝试情况,归纳出所学知识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反思,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形成并变为学生自己学习的经验,去解决新的问题。
教师授法于学生,不仅强调教师感情的倾注,而且十分强调学生情感的投入。为了使学生明了、掌握学习方法,教师一方面必须深入浅出,悉心指导,另一方面必须关心学生,肯定进步,随时调控学生情绪,使学生在学习中充满信心。
鼓励点拨。对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的“惑”,给予适当点拨,这既为学生参与学习扫清障碍,又将鼓励学生以更高的热情参与学习活动。“点拨”本身以强调学生主体性为出发点,不是传统的“讲授法”,而是注重启发式,在学生踮着脚尚够不着的情况下,教师给予搭桥、铺路、垫底,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这个教学环节针对学生的探究参与设计,解决深层次学习的问题。常用的点拨方法有:引向纵深、增设台阶、变换角度、联系已知、对照比较等。
拓展升华。学生在进行一定量和质的参与基础上,通过活动、练习等操作进行综合性参与,群体情绪共鸣,一定程度上保持兴奋状态,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以学生为主进行总结,并化为多种学习形式的综合性活动。其目的主要是开拓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使思维、思想进入新境界。做到这一点,除了要遵循思维的一般规律和依托客观事物的引发外,还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个性因素、个人特点和专长,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目的。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属高层次的教学活动。常用的方法有:多方联想、拓展思路、启迪情感等。
学生参与过程与教师指导过程都有四个层次,它们对应成四组,共同反映了“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内部结构。每组对应的基本层次,互相作用,互为促进,并使之延伸发展。各环节既有独立的特性,又前后联系,整个结构显示出一定的发展趋向和整体合力。这个模式的实施,将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参与学习的状态,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