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学贵在觉悟与效法”的教育要素

“为学贵在觉悟与效法”的教育要素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被置于教育教学过程的首位。成功教育认为教育在本质上是以人为对象的一种特殊的科学生产与实践,它反映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成功教育主张把学生真正当作人看待。这是教育如何选择其基本出发点的重大问题。通过内在的交往,实现学生的自我增值,从而获取成功。正因为如此,他的教育和教学才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古代中国“学”的意义,主要在求“觉悟”。

第七章 成功教育的理念与发展

在世界著名文明古国中,能够悠久而又绵延不断、源远而又流长、古老而又风韵常存的,惟有中华文化以及这种文化哺育的教育。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的教育教学理论曾经是世界上最高水平的理论。中国古代教育教学理论最有价值之处,是它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学”字上。教学,不是由教师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求学的门径、方法,教会学生自己学;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知识的攫取、能力的增强,不是单纯消极被动地靠教师“教”,而是靠学生在教师指引下自己“学”。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被置于教育教学过程的首位。中国近代有了现实主义教育的发展,开始了对传统教育的改造,形成了新教育运动。总之,在中国古代、近代教育中,有不少有价值的成功教育意蕴可以研究和学习。

第一节 儒学的“人文主义”教育倾向

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家,均习惯于以人性论作为出发点,探讨教育的作用。“人皆可以为尧舜”,既是对教育作用的充分估计,也是对人的可塑性和巨大潜能的深刻信念,更是对人的自觉努力的鼓励。这是今日之成功教育中相信人人都可以成功的理念的早期缩影。“不曰如之何如何者,吾来如之何也矣”,“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对学生的自觉性、能动性的厚望。就儒学而言,孔子教育思想有“重人事,轻天命”的特征,孟子、荀子的思想也基本与此无违。他们所始终关注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他们的研究,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主体的。孔子是儒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人文主义”教育倾向,有很多可以借鉴、学习的精华。

一、孔子一生“爱生忠诲”

孔子在游学列国中,同学生结下“同生死共命运”的关系,师生之间感情深厚,关系密切。有一次,孔子到了郑国,他与弟子相失,有人告诉子贡:“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找到孔子后,并没有为师讳,以实告之,孔子却欣然笑曰:“形状,未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其师生关系由此可见一斑。怎样对待和处理师生关系,是成功教育中师生双边活动的关键问题。成功教育认为教育在本质上是以人为对象的一种特殊的科学生产与实践,它反映自身发展的需要。教育不仅涉及整个人类社会,而且涉及每一个具体的人、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基本权利与发展等问题。因此,成功教育主张把学生真正当作人看待。这是教育如何选择其基本出发点的重大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断地发现自己的潜能,自觉地得到发展,得到充分表现。在孔子那里,师道是神圣尊严的,但这不等于压制,尊师重道与师生间民主平等地讨论辩证,是并行不悖的。类似上述事例所呈现的古代教育家师生无忌讳的范例,可以说对今日推行成功教育以很大启发。《论语》中类似这种师生互动互学的语句还有很多,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命也?(《子罕》)

伯牛有疾,子向之,自牖,执其手。(《雍也》)

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古代儒学尚能有师生平等的观念和表现,今日之成功教育应该提倡教师平等待学生、平易近学生的爱心和民主作风;提倡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让学生感受成功,从而自主成功。这就必须重视师生关系的融洽。

二、孔子强调“内省外察”

综合孔子的教育、教学过程,大体可以划分为递进的4个环节:学(闻、见、问)→思(三思,慎思)→习(复习,温故知新)→行(言必行,行必果。这正如“实践—认识—再实践”一样,是一个无穷无尽的动态循环过程。现代心理学认为,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知—情—意—行”的过程,这和孔子的“4个环节”是相关相合的。孔子的“4个环节”,一是强调了“内省外察”,内省即自省,自省与外察又不可分割:“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其中的“见”字,典型地表现了以闻见为主的感情认知方式,很好地体现了孔子“外察内省”的思想。成功教育的理论基础及其原则,都符合认知规律和认知过程;成功教育强调教育在社会和个人发展中的作用,强调自我教育的重要性;成功教育强调自我激励,重在自我潜能的高度发挥;成功教育强调教育的内化,不仅是教育目的与要求的内化,同时还有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内化。通过内在的交往,实现学生的自我增值,从而获取成功。看来,儒学“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确实对我们今天实施成功教育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关于教育在社会和个人发展中的作用,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人类由于种种限制,对它的认识是肤浅、片面的,不能做出真正科学的结论来。从中国教育史上看,孔子是第一个接触到这一问题的人。他的看法虽受到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但其中的合理因素,特别是“内省外察”的认识规律,包蕴着今日的成功教育的理念,代表了人类对教育作用认识的一个新阶段。

三、孔子主张“因材施教”

朱熹概括孔子的教育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而有了“因材施教”的名言。在现代教育中,这就是量力性原则,这也是成功教育的多规格人才培养观。孔子因材施教的第一步是了解学生。他对学生的才能了如指掌,能够用精练的语言相当准确地概括出学生的特征。如,“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正因为如此,他的教育和教学才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这也正是成功教育观的基本要求、成功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孔子因材施教的第二步是分别激励。他要求学生在正视自己的缺点后一心向学。如,冉有问:“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成功教育离不开激励,成功教育的手段之一便是适时、有效的激励。成功教育运用的就是激励性评价。激励是促使学生尝试成功的源泉,激励充满着争取成功的力量。孔子因材施教的第三步是补偏救弊。学生同样问孝、问仁、问政,他的回答往往是难易、繁简各不相同。如,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当公西华对孔子的同一问题竟有不同答案而提出疑义时,“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这是我国传统教育中典型生动的补偏救弊、激励成功的事例。《学习与革命》中有一句名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无论什么学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尊重、理解。

成功教育之所以能够成功,重要理念之一,是它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实施针对性很强的鼓励性评价,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产生成功欲望,进而人人争取成功。

第二节 “为学贵在觉悟与效法”的教育要素

古代中国“学”的意义,主要在求“觉悟”。许慎《说文解字》即训“学”为“觉悟”,班固《白虎通义》也说“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不知也”。古代中国求学、为学的目的并非不要知识,而是不止于知识,是欲在知性所达成的知识之外,超越了人类知识能力的那些不知或无法知晓的领域,求得深刻的觉悟,为包括知识在内的人生一切活动立下根基。

一、重在人的身心活动

觉悟是生命、精神和灵魂层次的活动,最终落实于人的身心活动。它贵在通过语言文字的媒介,敲开心灵的大门,激发道德的潜能,将文字中所蕴涵的高深旨意化为行为,提升人格。

“效法”的结果仍在求取觉悟。儒道释3家均把效法的活动赋予道德与生命的意涵,可见“效法”与“觉悟”有一种内在的贯通。

及至宋代大儒朱熹,终于把“觉”与“效”这两层涵义合而为一,训“学”为后觉,效法先知先觉。

今日之成功教育认为教育必须指向大写的人,培养未来的人。成功教育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一个学生都有成为成功者的愿望和需要,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多方面的成功。成功教育贵在改变学生消极的自我概念,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机制,激励他们自我开发潜能,成为在校学习的成功者,进而为其成为社会的成功者做好基本素质的准备。成功教育思想核心是关于教育对象的反思与批判。“发展潜能”、“学习动机”、“内化教育”、“个性发展”以及“非智力因素”和“成功的需要”等等带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和主体色彩的概念,显示了将教育指向人本身的巨大功力。为此,古代中国教育理念中的“觉悟”及至“效法”,实质上显示了今日成功教育的基本含义和基本内容。成功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体系,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有待形成的专门领域,既要积极为学生创造各种成功的机会和条件,更要诱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潜力,重在主体内化教育,改变自卑心态,调动积极性,形成内部动力机制,这就需要“觉悟”乃至“效法”。古代中国人这样做,实际上是在生命层次上把教育与人生贯通,就深层次的教育问题达成了洞见睿智。

二、重视内心的“顿悟”

班固的《白虎通义》大体是汉初至成书的建初四年诸多教育家教育观点之汇集,它解释“教育”说:“教育何谓也?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民有质朴,不教不成。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陆九渊主张“精神要全在内”,他的“道不外索”的教育教学途径,强调向内养力。“诚者,自诚也;而道,自道也”,所以重思即是反求于心。他所看重的“思”,实际是一种内心的“顿悟”。朱熹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以作为教师应使学生主动自得的生动注脚。围绕自动自得这条核心原则,他主张立定大志——“学者大要立志”;勇猛奋发——“须是策励此心,勇猛奋发,拔出心肝,与他去做”;切己体察——“大凡读书,须是要自家日用躬行处着力方可”,“读书讲究其义理,判别是非,临事即此理”。朱熹的这些教育主张,实际上是在强调:要有成功目标,要勇猛追求,要联系自己的实际去觉悟、去效法,这和班固、陆九渊所主张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同一教育观。古代中国人能有如此的成功教育意蕴,决不是偶然的。

第三节 “多规格人才观”简析

我国传统教育曾经有过培养划一规格人才的倾向。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的是与各行各业相适应的多规格人才,需要的是能够适应未来社会高度发展的拔尖人才。成功教育就其开始试验的动机而言,已为培养对象的成人成才作出过考虑。成功教育的“力求人人成功,务使个个成人”的宗旨,明显地突出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人才观”,指明了今日社会培养人才的正确目标。纵观中国历代教育,确有不少教育名人,提出了力求成功的人才观。

一、“做人”和“超人”的培养目标

“心一无论”的代表人物、南宋的陆九渊,强调由心而发,和心一致。他现实的可以提倡的教育目的,可说是教人“做人”。他说:“人生天地间,为人自当尽人道,学者所以为学,学为人而已,是有为也。”“须思量天之所以与我者是甚底?为复是要做人否?理会得这个明白,而后方可谓之学问。”“上是天,下是地,人居其间,须是做得人,方不枉。”成功教育中,“学会做人”乃重要之子课题。陆九渊明确指出“须是做得人,方不枉”,做得人者即成功之所在也。

古哲人有这样的培养目标,尽管有明显的主观唯心因素,但就其实质在于鼓励成功、力争成人成才这一点而论,仍是很为可取的。

陆九渊还提出了“完人”、“超人”的培养目标。他的培养目标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超人”概念的提出。所谓超人,即是不仅要有圣人的人格,而且必须有独创的求新的精神风貌;不仅应有“舍我其谁”的高度使命感,而且还应有思想自由、无所顾忌的气魄,能“激励奋进,决破罗网,焚烧荆棘,荡夷汗泽”。这种超人精神,从一定意义上说,反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要求,这就是:要“做人”,就要有做人的尊严,领略做人的乐趣,显示做人的创造力,理解做人的责任感,培养独创精神。以“舍我其谁”的姿态挺身而起,以“皆吾份内事”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勇敢行动,自觉奋斗,这实质上是一种“向成功挑战”的精神和主张。成功教育之成人成才的观点,何尝不需要这样的精神?

二、“伯乐”和“千里马”理论

中国历代值得借鉴的人才理论,还有唐代韩愈的“伯乐”理论和“千里马”理论。他在著名的“杂说”之四十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埋没了,才性也就泯灭了。即使是千里马。因为基本生活待遇不能得到满足,“食不饱,力不足,材美不外见”。就是连普通马的待遇尚且享受不到,怎么能行至千里呢?加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反而叹曰“天下无马”,真是幼稚可笑,懵然无知!韩愈提出了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个人力争成功,能够成人成才,固然是重要的,但是,识别人才的人更重要,帮助成功的人更可贵。这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成功教育观中的“教师教育成功”的理念。而且,韩愈更进一步阐明:帮助人才取得成功以及对人才的培养与管理,务须切合人才成长、成功的特点和规律。这正是成功教育中强调的实践性和针对性。成功教育者目中要有“人”,人有不同个性特点,要鼓励他们成功,培养他们成才,务必选择最能适合其个性特点的教育方法。韩愈的“伯乐”理论以及其“千里马之为千里马”之说,包含着很有价值的成功教育意蕴。

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观点

有人曾把发展个性放在相当重要的地位,强调创造教育。生活在封建衰世的龚自珍,深感人才的匮乏是由于统治者对思想的禁锢和个性的摧残所造成的。他的著名诗句“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人人熟知的。他分析说:“当彼其世也,而才士与才民出,则百不才督之,缚之,以至于戮之。戮之非刀、非锯、非水火,文亦戮之,名亦戮之,声音笑貌亦戮之……徒戮其心,戮其能忧心,能愤心,能思虑心,能作为心,能有廉耻心,能无渣滓心。”对摒才弃智的“戮心”的传统教育他痛下针砭,其中已透露出,他力图摆脱封建专制精神枷锁和争取个性解放的民主要求。龚自珍在变革科举制度的选才观上,确有他的力求成功的理念。他认为压抑和摧残个性的现象,集中表现在科举制度的实施上,他主张改革八股取士制度,以策论录取人才。这一观点,实质上是在强调人的潜能发展、思维的创新。他不愧为一位开创风气的思想家,他带头冲破了导致知识分子个体思想僵化,造成模拟、剽窃、唯唯诺诺的教育颓风的沉闷局面,为力求潜能的充分发展、力争实现自我成功进行了勇敢的实践。

四、“养成健全人格”学说

被毛泽东同志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先生,率先提出了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他认为普通教育的目的,应该“养成健全的人格”。所谓健全人格,即体、智、德、美四育一样重要,不可放松一项,四育应“平均发展”。这个教育方针符合当时历史的要求,在教育上是一个重大进步,是对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宗旨的否定。就人才培养来说,这几方面的教育,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规律。他认为教育是一种发展个性、培养人才的工作,它有其自己的规律,必须经过长期的积累才能见效。用今日素质教育观点去分析当年蔡元培全面发展的理论,实质上就是一个全面提高素质的问题。他的教育学说,无论是教育本质观、目的观和教育作用论,都显示了“为着未来”人才教育的现实价值。

成功教育中成功的价值取向,正在于全面发展,从成功走向成功,以致于终生成功。

第四节 “生活教育论”略述

被毛泽东同志誉为“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先生所创建的生活教育理论,曾赢得世界性声誉。他倡行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富含中国特色的理论形态。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理,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任务是帮助儿童成长。用成功教育理念去分析陶先生的生活教育观点,就是说,要在社会生活中了解儿童,帮助儿童获得多方面的成功。

一、生活教育的六大特质

在《生活教育之特质》一文中,陶行知阐释了生活教育的六大特质:

(1)生活的——“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与没有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磨擦起来,便发出生活的火花,即教育的火花:发出生活的变化,即教育的变化。”

(2)行动的——“人类和个人的知识都是行动。行动产生理论,发展理论。”

(3)大众的——“生活教育是大众的教育,大众自己办的教育,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

(4)前进的——社会中存在着两种生活:“前进的生活”和“落后的生活”。“用前进的生活来引导落后的生活,要大家一起来过前进的生活,受前进的教育”。

(5)世界的——“社会即学校,世界即学校”。

(6)有历史联系的——“历史教训必须通过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滤下来,才有指导生活的作用。”

综上所述,生活教育强调: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来实现,来施行;它要求“手脑双挥”,身心全顾,主张在“劳力上劳心”;它不仅要拓展教育施行的空间,而且把时间延伸为全部人生;它看重创造,能与时俱进。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论体系。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的理论体系中,生发了“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组织形式论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论。前者与“大教育观”和“第二课堂”均有着理论渊源上的归同,后者以“发现”作为最高目标,重改造、改进和创造,注重“求异性思维模式”。

今日之成功教育,是以帮助学生获得诸方面成功为价值取向的教育过程和活动。它有着与过去教育所不同的“崭新的东西”,是一种教育文化的发展战略,因而具有更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发展的意义。成功教育要求教育效果上的成功,把教育目的直指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具有发展整体素质的作用。成功教育是一个完整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体系,其更高的社会价值还在于发展了教育文化的当代性战略,并且还指导着教育的未来走向。因而,它既是生活的、行动的、前进的,又是有历史联系的,具有社会性、世界性和未来性。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观,实质上是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生活的成功、社会的成功。成功教育同样有着生活的成功和社会的成功的崇高目的。生活教育论主张教育的变革,其实质也与成功教育所主张的个性发展、素质培养同出一脉,指出了通向素质教育的新路。

二、“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诲

陶行知先生曾把历史上教育教学法的演进归纳为4个阶段:一是只凭先生讲授,不许学生发问(注入式);二是师生共同讨论,彼此质疑问难(讨论式);三是师生共同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讨论,在做上质疑问难(实习式,启发式);四是师生运用科学方法,在做上追求做之所以然,并发现比现在做得可以好一些的道理(发现式)。他对此评论说:“第一阶段的教育,连花都不会开,何说果子!第二阶段的教育只会开花,不会结果。到了第三阶段才会结果,但未必有美味。要想有美味而硕大的果子,必得跳上第四阶段。第四阶段是教学做合一之原则,他在此处已与科学打成一片了。”为此,陶行知先生留下了千古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中。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这是指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从兴趣特点出发因材施教。这样,学生就愿意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师便能提供更多的成功机会;教与学要以实际生活为中心,教与学都必须在实际生活中才能进行,所以,参与实际生活便为学生提供了成功的机会。再加上他的“四阶段”之说,成功的可能性就更大了。陶行知先生学做真人的教育学说,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教学做合一”的主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成功机会,已开始为我们的教育改革探索了一条可行之路,指点了努力方向。

三、“培养创造精神和才能”的主张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论的重要特点,便是尊重创造精神和培养创造才能。他非常欣赏自己悟得的一则联语:“在立脚点谋平等,于出头处求自由。”这下联便是鼓励创造的宣言。陶先生又说,教育即是“教人变”,还说,“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他认为帮助儿童发展,首先要真正地了解儿童;其次,要尊重儿童的人权,认识和重视儿童的创造力;第三要解放儿童,提出对儿童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的六大解放。他有一句非常精彩的警句:“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随着成功教育实施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识之士已经明确提出了“学生发展成功”、“教师教育成功”和“学校办学成功”三大板块的设计和构思。学生发展成功是关键,教师教育成功是途径,学校办学成功是目标,三者互辅互成,融会贯通。陶行知先生尊重创造精神和培养创造才能的主张中,“尊重”和“培养”,既对“教师教育成功”而言,也对学生发展成功而言。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力求教育成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获得创造的成功,发展的成功。

上述陶行知先生的一些教育学说,清楚地说明了他“如何使没有机会受教育的人可以得到他们所需的教育”,更进一步说明他“千方百计地使一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成功”。成功教育,缘起国际、国内教育的背景,既是顺应追求教育民主的趋势而产生的,也是为了学生作为社会人在将来的发展,为了学生在将来就业之后,仍能靠事实上的终身教育来谋得自身的发展和趋向于自身的完善。正因为国际国内教育的趋势是追求民主化,追求终身教育,因此,必须改造旧的教育结构,必须大大地拓宽选拔人才的范围。这种结构的改造,还包括“教材内容必须个人化”,“小学生和大中学生必须意识到他们的地位、权利和愿望”,“权威性的教学形式必须让位于以独立性、互相负责和交换意见为标志的师生关系”,“教师的训练必须使人了解和尊重个性的各个方面”等等。这是国际、国内教育改革的一股大潮。成功教育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才能露出“桅杆”,成功教育离不开这样背景的本质谐和。柳斌先生曾说过:“成功教育经过总结和完善后,很可能会帮助我们摸索出一条把基础教育由升学教育模式转变为素质教育模式的新道路,也可能找到一条使中小学教育由长期面向拔尖学生转向多数学生的道路,也能够找出一条改变现在中小学教育对学生死读书、一刀切、生产标准化零件方法似的要求,转换成因材施教,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学得主动、富有创造性、得到发展的道路。就是说,从思想上、模式上、方法上,走出一条新路子。”成功教育显示了教育科研的正确方向,成功教育的实践和理论还将有新的发展。

今天我们面对着成功教育具有如此巨大魅力和影响的同时,纵向探究中国历代教育中的成功教育理念,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的教育历史,早已写出的成功教育的一页,是值得比照、借鉴的可贵财富。当然,还有很多可以学习、吸取之处。靠学生主体,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

第一,校长是灵魂。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校长是学校的灵魂。

人们也常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校。作为校长,必须善于理性思考,具有改革开放意识和超前意识,必须善于组织协调领导班子、教师、专家顾问和家长形成合力,这样才能使学校沿着正确的方向,在改革中不断前进。人民大道小学之所以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能取得一些成绩,正是由于有一位这样的校长。

第二,教师是关键。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教师素质。

第三,科研是先导。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有许多问题需要不断地去探索、去解决。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以科研为先导,抓科研促教研,抓教研促教改,逐步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

第五节 希望教育

希望教育是着力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希望心理,激励学生向积极目标不断进取,以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种素质教育。

简言之,希望教育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对自己充满信心,都对明天充满希望的教育。

一、希望教育的产生

希望教育产生于武汉粮道街中学的办学实践。

武汉市粮道街中学是1978年创办的一所普通初级中学,学校周围有8所省市重点中学,学生都是被这些重点中学淘汰下来的。创办之初,学生不安心,家长不放心,教师没信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为粮道街中学办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教师们认识到,教差生,责任更重大,任务更艰巨。只要爱他们,信任他们,工作得法,这些孩子都是可以转化的。对于进入粮道街中学的学生,老师都爱他们,对他们充满希望,并把这些希望具体化为目标,然后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一起抓和分类推进等多种途径、方法,激励学生达到目标。旧的目标达到了,又激励他们看到新的希望,追求新的目标……如此往复,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责任心、自控力得到了培养和增强,不同类型、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了发展、进步,一批批的差生转化成了合格生,并培养出了一批批的优等生、特长生。1990年10月粮道街中学正式把这种思想和教育过程称为“希望教育”。

二、希望教育的实验研究

1.实验的目标

希望教育以“三个面向”为指导,以教育方针为指针,以社会对未来人才素质的客观要求为依据,以学生发展的潜能为基础,制定了“3大块16项”的培养目标,即总体目标(含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技教育5项),情意目标(含动机、兴趣、意志、习惯、性格、情感6项),能力目标(含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自我调节控制能力、掌握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5项)。他们将每一项分成4级,分别订出标准,整个目标形成了4×16共64个坐标点。

2.实验操作

他们将操作概括为:目标导向,不断激励,分类推进,评估调节。

(1)目标导向

新生进校,在教师和家长的辅导下,从实际出发,在目标体系中指出自己的起点坐标,再根据量力性、渐进性原则,制订出1年、2年、3年、4年后分别要达到的目标,同时制订10年后、20年后及终身奋斗的目标(理想)。

(2)不断激励

通过教师激励学生,学生相互激励、自我激励等方法,努力点燃每个学生的内在希望之火,开发潜能,调动内驱力,让他们认识自我、控制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己的目标。在希望教育中,他们把激励作为一种原则运用,意在强调对学生主体只能鼓励,不能放任冷漠,更不能挖苦打击、体罚或变相体罚,用得最多的激励方法是表扬、批评和劝慰。他们把这些激励方法按其功能分为自尊激励、自信激励、进取激励、责任激励、自控激励5种。

(3)分类推进

有两层意思:一是在学生确立起点、制定目标以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强化德育,优化教学,16项目标一起抓,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各类学生在各自的起点上,在规定时间内向预定目标全面推进;二是学生自己利用正迁移的方法朝着各自的16项目标分类推进。这是希望教育的主体工程。学校每学期至少在各班召开一次班级教导会,全面分析学生情况,确定分类名单,研究推进措施。

(4)评估调节

评估指学生自己、班级同学、教师家长一起参加的自评和他评,对16项目标分阶段有侧重点地进行。教师评价学生的尺度因人而异,看他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不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惟一标准。每学期全面评估一次。

三、希望教育的成果

1.希望教育提出了“希望心理”的新概念

希望教育把健康稳定的希望心理作为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主要目标,作为其出发点、归宿和核心。就目前研究水平,他们将“希望心理”要素归纳为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责任心、自控力(简称“四心一力”)。

希望教育同时提出了激励原则,它是爱的教育的具体化,是希望教育的生动化。

2.希望教育为普通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积累了经验

粮道街中学与全国绝大多数普通中学一样,经费短缺,设备简陋,师资一般,生源较差。因此说,希望教育在粮道街中学的提出并进行实验研究,是对在常态下如何办好一所三类初中进行的有益探索。

(1)应该面向全体学生

应试教育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希望教育则是选择适应学生的教育。在办学实践中,粮道街中学一方面注意到面向全体学生的重点和难点是中差生,即把大面积的差生转化成合格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另一方面,在将经验上升到理论之后,又提出了“无差生观”,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对学生“一刀切”、“齐步走”,而是分层指导、分类推进。

(2)应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希望教育主张“教育先行论”,即教育不仅要适应当前,还要适应未来,为未来社会需要培养人才。

(3)应该让每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

希望教育主张学生主体论。学生在受教育的全过程中,从确立自己在希望教育目标中的“坐标”,从自订积极目标,到自我评估,形成健康稳定的希望心理,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目的是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课题实验阶段性总结和实验报告都表明,通过1年到1年半的实验,实验主体——学生的全面素质都有明显提高,都在原有基础上向前推进了1~2个层次。首先,使实验主体处于良好的动机激发状态,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有利于形成健康稳定的希望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其次,希望教育是从转差开始,面向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是普遍性的,是全方位地对学生实施关心,而不是治疗性的。

(5)关键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实践证明,希望教育研究有利于师生双向成才。它不仅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而且可以使教师增强改革意识,提高理论素养,涌现出一批改革的志愿兵,使教师整体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6)教育的实施、推进,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家长、学生3个方面的积极性

希望教育的实施,不仅使教师、学生,而且使家长都转变观念,积极参与,一起运作,一起享受教育成功的喜悦。希望教育不仅是孩子成长的方舟,也使家长们受到了启迪,得到了提高。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才能主动地学习。因此,从学生读一年级开始就着力抓好幼小衔接,做好过渡工作。课堂教学采取形式多样的方法,以趣激学,寓教于乐,趣中启智,以趣养德,使学生觉得学校是个乐园,课堂是丰富多彩的天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为学生乐学情感的形成打下基础。随着年龄不断增长,知识不断丰富,教师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鼓励学生善问多思,刻苦钻研,坚持不懈,培养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

当学生经过努力,获得成功感时,就会从心底里感到愉悦,信心百倍,再接再厉,向另一“难题高地”挺进。

乐学的氛围并不意味着使学生永远在顺境中获得成功,当学生取得成功,体验成功的欢乐的同时,还需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失败与挫折。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困惑和受挫折时,更要鼓励学生不灰心,使之迎难而上,锲而不舍,从内心感到虽苦犹甜,乐在其中。

第六节 “我能行”教育

北京市崇文区光明小学在推进素质教育的探索中,通过“我能行”教育,为学生创设了宽松的支持性成长环境,努力让每一个孩子从小说“我能行”,把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

一、“我能行”教育的提出

北京市崇文区光明小学的领导、教师在一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发现,在四至六年级抽样调查的3个班中,23.3%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和“缺乏自信”,反映出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令人担忧。当时,报刊上一篇《夏令营里的较量》反映的问题引起了他们的深思:大城市中的独生子女意志比较薄弱,缺乏独立迎接挑战的能力,缺乏自信心和进取精神。而迎接21世纪的挑战,必须具有适应社会环境的优良品质和人格特征,其中自信心和进取精神是心理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格的核心。这是现代人必备的心理素质,也是一生做人的基础。因此,该校确定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为重点开展素质教育。

1996年初,提出“让每一个孩子都说我能行”的口号,拉开了“我能行”教育的序幕。经过几年来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我能行”教育成为该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

二、“我能行”教育的理念

光明小学的“我能行”教育,汲取了快乐教育、成功教育、和谐教育、创造教育、主体性教育等实施素质教育成功模式的成果,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强调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注重学生情感领域的需求:让学生在各方面都有充分的表现机会,都有成功的体验。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自信,保护自尊,激发其勤奋努力,从而帮助学生在小学阶段实现心理的健康发展,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从小就相信自己是强者,用坚忍不拔的意志去奋斗,努力争取实现自己的目标,满怀信心地迎接明天。这是光明小学确定的“我能行”教育的宗旨。

“我能行”教育在现代教育观的基础上突出了以下几点:第一,让儿童体验成功的快乐。取得成功并不是“我能行”教育的终极目标,而是发展儿童多种能力,培养儿童自信心、进取精神的途径和手段。第二,教育儿童正确地面对快乐与不快乐,成功与失败,使儿童不仅能从成功的快乐中获得自信,即使面对失败的不快乐,也能正确地评价自己,不丧失自信。第三,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感、爱心点燃起孩子心中自信和进取的火花,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宽松的支持性成长环境。这种环境指的是: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不只告诉他应该怎样做,更要帮助他知道怎样才能做到,从心理上、行为上给以充分的支持和鼓励;为孩子的成长创设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环境气氛,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我能行”教育实践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在思想上相信“我能行”,行为上表现“我能行”,情感上体验“我能行”。光明小学通过实践和理论思考,把“我能行”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概括为8句话:相信自己行,才会我能行;别人说我行,努力才能行;你在这点行,我在那点行;今天若不行,明天争取行;能正视不行,也是我能行;不但自己行,帮助别人行;相互支持行,合作大家行;全面发展行,创造才最行。这8句话包含了递进的4层意思。第一层为第1、2两句,意在引导学生首先相信“我能行”,并且需要通过努力争取做到“我能行”;第二层包括第3、4、5三句,目的是承认学生的差异,要每个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正确对待挫折与失败,能客观评价自己,不妄自菲薄;第三层为第6、7两句,目的是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竞争、帮助、合作,共同进步,打好做人的基础。第四层为第8句,强调全面发展,并且敢于创造,善于创造是“我能行”的最高标准。

三、“我能行”教育的实施

1.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我能行”的体验

(1)提供机遇,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我能行”的机会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当干部的机会。光明小学在“我能行”教育中建立了“让每个学生在光明小学都当半年小干部”制度,力求让所有学生都在“中队长”、“小队长”等岗位上学习服务,学会合作,锻炼自己,展示自我,从而相信“我能行”。学校还特别规定:如果到五年级还没当过“长”,可以自行到少先队大队部申请,由组织“安排”担任一定学校工作,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的锻炼和表现机会。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在学校主楼四至六年级各班教室外都有一块展示板,全班每一个学生可自由展示自己认为得意的作业、书法、绘画、手抄报、自制贺卡等“杰作”。一改过去学校展板只展个别“特长生”的、老师认为优秀的作品的做法,还学生以自由的天地,使许多学生从中确立了“我能行”的信念。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校各项活动的机会。歌咏比赛中,人人上场是评分的主要标准。每年的校运动会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加,增设了许多集体项目,并规定凡没有比赛项目的学生都要参加“入场式”,这样的运动会成了学生尽情表现自我的盛会。

(2)承认差异,帮助每一个学生都有“我能行”的体验

学生是有差异的,教师要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看到自己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从而体验“我能行”。有一位青年数学教师,允许一位不爱做作业的学生每天抄一遍同学的作业,以便养成完成作业的习惯,同时还能学到一点儿知识。过了一段时间,老师有意让全班学生在课上完成作业,并且主动帮助这个同学完成这次作业,使他有了独立完成作业的体验。以后在老师的鼓励和同学的帮助下。这个同学不但能独立完成作业,而且数学成绩得了个优秀。

学生的成功需要老师的帮助,特别是对一些“一时后进生”,更要想方设法点燃起他们自信的火焰。四年级有个班,期末家长会要选一位主持人,老师让当时班里学习成绩不太好的一位同学担任,并帮助这位主持人做好准备工作。家长会上,这位同学以出色的主持赢得了家长们的热烈掌声。他的父亲握着老师的手说:“谢谢您给了孩子自信!”

(3)恰当鼓励,正面引导学生“我能行”

对学生以表扬为主,能起到正面激励的作用,使他们知道应该怎样做并且努力去做。有一位表现不太好的一年级学生,一次因课文朗读比较好受到表扬。放学后,他把妈妈拉来找老师。班主任望着他那企盼的目光,会意地笑了,当着家长的面,又表扬了他一次。从此,这位学生上课积极发言,课文读得更好了。学习评价是学生遇到的最多的评价,老师要巧妙利用分数激励学生。对于学生的平时作业一般不给“差分”,错题改对后也可以给“优”。有的同学第一次获得好成绩,虽然仅仅是“及格”,老师也在全班给予表扬,因为对这个学生来说,这个“及格”与“优”有同样的分量。正如有的老师说的:“成绩评定仅仅是一种手段,老师决不能和学生分分计较,而应该发挥它的激励作用。”

为了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到成功,许多老师采用写便条、送喜报、做连心卡等做法,有目的地把学生的优点汇报给家长,激励学生的自信心。

2.积极为学生创设“我能行”的支持性成长环境

(1)感受“我能行”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师生间交往、信息传递的过程。教师积极支持并参与学生引发的问题的讨论,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堂活动中充分体现“我能行”。

有位青年教师,在讲《麻雀》一课结束时,小结道:“读完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话音刚落,一位男生马上举手,大声认真地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写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老师听后笑着说:“你读得真认真,想得也好,老师的概括看来不准确,那么怎么说才确切呢?”同学们经过热烈讨论,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不仅锻炼了思维,提高了能力,而且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体验到愉快的情绪,进而增强了自信心和进取精神。

“我能行”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保护和满足学生情感的需要。教师满腔热情地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从老师的“精神”中受到激励,感到振奋。教师运用“倾听原则”、“反馈原则”、“交互原则”特别是“无错原则”等教育心理原则,理解、热爱每一个学生,鼓励帮助学生,对学生的参与活动给予及时积极的评价,给每一个学生表现的机会,使他们感到老师在期待我。

(2)鼓励“我能行”的谈心式评语

自1996年开始,光明小学进行了评语改革,提出评语要抓住学生的“闪光点”,用“谈心式”的语言,坚持以表扬为主,提出中肯的批评和建议,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到老师的期望。

期末,一篇篇渗透着老师对学生浓浓深情的评语,引起了学生和家长的强烈反响。有位男生看到老师在评语中写道“你那悦耳的歌声常常吸引班里的小朋友”后,悄悄地告诉老师:“我想为您唱一支歌。”有的孩子打电话给外地的亲友把评语读给他们听,新学期许多孩子把评语抄在纸上,贴在桌前。

为了更好地发挥评语的激励作用,他们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一读评语,组织“‘我和爸爸、妈妈读评语’大家谈”活动。并且在教师中提倡平时利用作业本给孩子写出几句鼓励性评语,帮助他巩固某一方面的进步。评语改革给学生的童年生活带来欢乐,同时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3)体验“我能行”成功感觉的考试

儿童通过刻苦努力,能在圆满完成学习时感到乐趣。则产生勤奋感。如果错过了小学阶段这一培养儿童勤奋感的关键期,再让人变得勤奋起来就比较困难。儿童的能力和勤奋感主要来自自己的成就。为此光明小学对考试进行了大胆改革,强调它的激励作用,让学生在考试中体验“我能行”的成功感觉。

光明小学在二年级实施“乐教、乐学、乐考”,取消了分数。平时作业用“红旗”、“红花”、“火炬”表示,并加上简单的批语。单元练习、期末考试则用“很好”、“可以”、“再努力”进行模糊评价。同时学生若觉得考得不理想,经过准备还可以重考。这种把考试的过程变成再学习的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并取得成功,而不是以失败者的心理完成一学期的学习活动。

每学期期末还有一项特别的考试——“我能行”展示。展示用一天的时间,让每个学生在全班学生面前露一手,由同学自己当评委评定成绩。同学们绘画、弹琴、唱歌、跳舞、朗诵、制作……在充分的自我展示中增强了自信。

3.让每个教师都相信“我能行”

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支持性的成长环境,关键在教师。要想使每个孩子从小说“我能行”,教师首先要相信每个孩子都能行。并且自觉地纠正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努力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为此,同样要为教师创设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要相信每一个教师都有教好学生的良好愿望;要承认教师也有差异,帮助每个教师在自己的起点上有所发展。只有善待教师,教师才会在推行素质教育中自我约束、自我进取。

(1)教师自评教学

对教师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使每一位教师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从而激发起继续进取的热情,自觉改进自己的工作,提高自己的素质。

光明小学在“我能行”教育中,积极开展了“四自教学活动”(自选内容,自己请人听课,自看录像,自己评课),“教学知心话活动”(和校内最好的朋友互相听课),“自设公开课活动”(每位教师自选一节课,家长、同学、同事、教研员等均可请到,体验“公开课”的感觉)。这些活动引导教师努力钻研,自我检查,自我鉴定,从而达到自我激励、自我提高的目的。

(2)学生评说老师

让每个学生都做到“我能行”的基础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了真正实现民主、平等,教师们经常请学生来说说自己,有的设监督员,当老师上课言语、行为出格时,随时用提示牌提示;有的利用“小纸条”,周末请同学将意见写在纸条上交给老师;有的利用班会设“自由论坛”,全面“评说”老师的工作。这对教师从学生的视角审视自己,不断纠正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学校评价教师

作为管理者,学校在评价教师中,淡化鉴定功能,强化导向、激励和改进功能;承认差异,区别对待,使各类教师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以家长、学生和知情者的反馈意见为考核教师工作效绩的标准之一,评价结果为本人保密,不和奖励直接挂钩,以淡化评价的功利性。

第七节 “以美育人”教育

“以美育人”教育,是广州第109中学在艺术教育的基础上提升和构建的素质教育模式。

一、课题的提出

109中学1969年创办于广州市市郊,原是一所高级中学,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至80年代变成了一所颇具代表性的“薄弱”初中。家长以无奈的心情送子女入学,学生带着失败者的心态踏入校门。面对无心向学的学生,教师精神难振,人心思走。在这种背景下,该校以广州市改造“薄弱学校工程”为契机,从1990年开始,以营造“艺术教育特色”为突破口,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厌学情绪,在优化课堂教学的同时,大力加强艺术活动,组织班级演出队和学校蓓蕾乐团,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和演出中调整心理状态,融洽人际关系,增强自信心,体验成功感,唤醒主体意识,实现“情感迁移”和“动机迁移”,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改善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率。实践证明,学生厌学情绪的淡化,心理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1994年,荣获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特等奖。随后,他们又从单一性艺术教育向整体性审美教育特色学校提升,着手构建素质教育的学校教育模式——审美教育模式。学校的改革试验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引起了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关注。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评价说:“109中学是以美育人的好典型。”1998年秋,广州市教委决定:把109中学从地处偏僻、面积只有3067平方米的旧校区迁往建在颇具文化气息的二沙岛环境优雅、建筑别致、占地1.6万平方米的新校园,办成广州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式学校。这既是对全校师生的莫大的鼓舞,又是有力的鞭策,为进一步深化学校整体改革创造了条件。

学校在总结近年来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和实施“以美育人”教育模式,并作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九五”重点课题《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与实践模式的研究》的子课题进行实验研究。

二、理论依据

以美育人教育是以“三个面向”和全面发展为方针,以“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生做人、学会发展”为导向,按照“以美立校,以美施教,以美育人”的办学宗旨,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整体功能和以美育人的“内化”功能,着力培养学生自我意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让全体学生在主动地求真、立善、创美活动中,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的教育。以美育人教育主要依据以下3个基本理论。

1.马克思主义关于“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理论

在马克思看来,按照美的规律建造人、培养人,就是引导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这种占有的结果,就是“发挥他们各方面的才能,展示出自己的创造才华”。人的“全面本质”,指的是人作为社会实践主体所拥有的认识和变革客观世界、发展和完善主观世界的全部身心力量。人的身心力量的对象化,概括地说是对真、善、美的理想境界的追求。智力推动认知活动求真,德力推动意志活动求善,情力推动情感活动求美。当人们认识和掌握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把握和实现社会的道德规范,以具体而又美好的形象显现出来,在情感上得到满足,生发喜悦之情,也就臻于真、善、美的整合和统一。正是在这种不断的追求和实现过程中,人不但看到了而且发展着自己的体力、智力、德力、情力和创造力,从而逐步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获得和谐的发展。

2.现代素质教育关于人的素质结构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存在物、精神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统一体。相应地,人的素质是由分属自然的生理素质、精神的心理素质和社会的文化素质3个层面的众多因素而构成的动态系统。人的各种素质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一种素质的变化和发展必然引起其他素质随之发生变化和发展。当代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闲暇时间增多,丰富精神生活和培育健康情操的迫切需求,强烈呼唤人的审美素质的提高。而用以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艺术美、科学美、社会美、自然美,广泛地蕴含在学校各门课程之中,开发和利用得好则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欲望;学生在对美感受和追求过程中,可以获得精神的满足,培育和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自我意识。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必然促进其他素质的和谐发展和提高。

3.现代认知心理学学习和发展心理机制的理论

认知心理学认为:教育构成关系中有两个因素,一方面是社会的理智与道德的价值,一方面是成长中的个人,这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通过心理活动这一中介而发生的动态过程。学生的心理品质及其活动,是学生学习知识,获得发展,提高素质的内在机制。人的心理活动决不是单一认识活动,而是知、情、意协同运作的全面心理活动。人以其生理素质为载体,以其心理活动为中介,才能掌握人类认识成果,达到提高社会文化素质的目的。以情感为核心的审美教育,从心理学角度看,其形象性、感染性、愉悦性能有效地调节学生心态,淡化厌学情绪,培育积极情感,发现自身内在力量,从而使学生的心理结构得到改变,心理素质得到提高。从生理学角度看,审美教育能促进右脑的开发。进行形象思维主管情感的右脑,与进行抽象思维主管语言的左脑的同步开发,有利于学生全脑的开发和发展学生的潜能。

三、课题实施

1.调整课程结构,建立以美育人的学校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把社会的科学文化、思想道德、审美理想内化为学生素质的载体。课程结构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结构。

在全面执行国家的中学课程计划,保证学生每天在校活动时间大致相同的前提下,将原来每节课45分钟改为40分钟,变每天7节课为8节课,利用每周增多的5节课,适量增设审美教育课程,逐步建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的以美育人的学校课程体系。

第一,组织教师紧扣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制能渗透审美因素与培养“自我发展意识和能力”相结合的各门学科的教学纲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固有的审美因素,有选择地引入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的内容。分册有序地编制出来,使纵有序列,横有联系,融合为一体。

第二,学科课程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基本保证,要按照“加强基础,渗透美育,培养能力,发展素质”的要求,加大学科课程改革的力度。学校要为各门课程的改革,在教学研究资料、现代教学技术、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室和专用室的建设方面提供足够的条件。

第三,加强艺术课程,开发活动课程。在加强音乐、美术学科建设的同时,适当增加艺术类活动课和课外艺术活动。合理配置各类课程比例,增设音乐欣赏课、形体训练课、电子琴课、艺术专项训练课、劳动技艺课等,把其作为选修课或活动课列入学校课程计划。

2.以教学为中心,建立以美育人的教育活动体系

学生的素质是在学校专门组织的教育活动中形成的。鉴于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因此,建立以美育人教育活动体系,应该是以教学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主干,整合课外活动、校外活动、闲暇活动,并使之成为一个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开放型的教育活动体系。

(1)优化课堂教学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凭借教材为求真、立善、创美而协同展开的全面育人活动。总结和推广语文、政治教学渗透美育的经验,在实践中逐步建立“以激发动机为钥匙,以创设情境为铺垫。以成功反馈为调节”的以美育人教学基本模式及其变式,变传统教学惟智认识活动为知、情、意互动的求真、立善、创美的全面心理活动。

a.引入审美的、情意的因素,唤醒学生积极的情感倾向和情感体验,培养和弘扬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情意系统对认知活动的启动、激活、维持和监控作用。

b.建立民主、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给全体学生以热爱、信任和恰切的期待,培植有利于确立全体学生主体地位,弘扬主体意识,开展全面心理活动的教学心理环境。

c.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交往活动,因而教师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还要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进而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操作中猎取知识,锤炼和提高求真、立善、创美的能力。

d.讲求教学策略,努力实现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的审美化、艺术化,创设追求成功的情境,鼓励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及时做出反馈评价,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欢乐。

(2)精心组织课外和校外活动

课外和校外活动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己管理的教育活动形式,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全体学生爱好和兴趣的发展,个性和创造力的发挥,自我发展意识和能力的养成。

①以审美活动为主线,合理配置德育活动、学科活动、科技活动、社会活动的比重和组合。

②发展和完善以美促德的教育活动系列,寓德育于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之中,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③根据学生的爱好和基础,分提高和普及两种类型开展课外艺术活动。发展和完善每年一届的作文、工艺、美术、书法展览,器乐演奏会和文艺演出及十大歌手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发展创造力的天地。

④加强蓓蕾中西乐团建设,组织去校外演出,使其在国内、国际大型比赛中继续获得佳绩,强化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欲,树立学校美好形象。

⑤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与学校所在街道办事处、派出所开展共建社区精神文明活动,使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生活。

(3)丰富学生闲暇生活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美化学生的闲暇生活,是我国实施双休日后给学校教育提出的紧迫课题。学校以每一个学生都有一门喜爱的学科,一项喜爱的活动,一类喜爱的书籍,一种喜爱的乐器为要求,与家长配合,指导学生学会安排自己的闲暇生活。

3.以德育为主导,建设以美育人的学校文化

按照办学宗旨,建设以美育人的学校文化,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弘扬“求真、立善、创美”的学校精神,创设和谐愉悦、催人奋发、进取向上的校园环境和心理氛围。

4.提高教师素质,建设一支以美育己的教师队伍

“以美育人者,必须以美育己。”本着从教育改革实践中获得的这一科学结论,学校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形成一支热爱学生,师德高尚,具有现代素质教育思想,有现代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素养,教育、教学和科研基本功扎实,并能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以美育己的教师队伍。

(1)加强师德教育,塑造教师的美好形象;

(2)提高教育素养,锤炼以美育人的教育能力;

(3)培育科研意识,使教师逐步具有教育科研的基本能力。

5.实施科学管理,完善以美育人的学校管理机制

管理以管人为本,管人以管心为本。创造一种既团结合作又竞争创造的心理环境和工作环境,是增强学校凝聚力,调动全体教师投身教育改革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关键。在管理活动中要以情感为杠杆,运用现代管理的多种手段,进行科学的综合心里管理、目标管理、层级管理和明珠管理,简历和完善学校的管理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