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学手段与感知
感知,心理学上分别指感觉和知觉。其中,感觉指当前作用于人的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它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开始,也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最简单形式,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五种形式。知觉指当前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的整体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它是建立在感觉基础上的认识形式。人在知觉的时候,头脑中产生的不是事物的个别属性或部分的孤立映象,而是由各种感觉综合而成的对事物的整体关系的映象。人的学习,从感觉开始,上升到知觉,然后进入思维层次,借助于记忆,最终实现掌握。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依赖于教师使用的教学手段,凭借自身的眼、耳、鼻、舌、身等五官来进行听、说、读、写、看、摸、嗅、尝、思、练(做)等学习活动,完成对学习内容的感知→理解→巩固→转化的任务,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学手段的制约下,首先需要做的是感知的工作,而且是先感觉,后知觉,在感觉的过程之中实现知觉。教学手段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力也是首先通过影响其感知能力而实现的。
一、教学手段的视觉影响
视觉是人借助于视觉器官实现的对可见光线之下客观事物外在形象的感受,着眼的是客观事物的具体存在,关注的是客观事物的形状、大小结构、色彩等性状。对人的学习而言,视觉是一个最基本的渠道。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也离不开视觉这个渠道。学生看书、写字、看黑板,观察教师的表情、口形与手势,看教师带到课堂上的照片、挂图、实物、模型、标本、教学机器及其幻灯、投影、影视,均离不开视觉这个渠道。学生要认识物体、了解过程、洞察性状,也离不开视觉这个渠道。教师的教学,为了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进而形成理性认识,照样要让学生从看各种具体的东西入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举手投足首要的目的也是让学生看到,然后让他们借助自己的举手投足掌握学习的内容。
对教师来说,直接着眼于学生的视觉的教学手段有写的手段、模拟的手段、演示的手段和展示的手段等四种。其中,写的手段主要是通过书写工具显示出关键的字、词、符号、线条、图形等内容,并让学生借助这部分内容去达到学习的目的。对新教师来说,写是希望通过勾画到黑板、纸张、书写板或投影胶片上的文字、符号、图形等内容展示教学的内容,体现教学的思路,形象具体地显示教学内容的实质,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以便于学生看清,弄懂,记下;对学生来说,在写的手段运用的时候,是先调动自己的视觉器官——眼睛看到写的内容,然后借助看到的内容去理解与掌握教学的内容,从具体化的感觉上升到抽象化的知觉。教师写的内容可以说是给学生提供一个个具体的“点”,让他去看,去感觉,并在感觉的基础上把一个个的“点”连起来形成“线”,形成知觉,甚至还把一条条的“线”联系起来形成“面”,形成高级知觉。这表明,教师在写的时候,既要注重形象勾画出一个个的“点”,更要注意“点”与“点”之间的关联,能让学生在头脑中连成“线”,甚至连成“面”,也就是说,教师的写,是需要精心设计的。这个设计,我们通常称之为板书设计。
模拟的手段对学生视觉的影响主要指教师摹形的手段,而不包括拟声的手段。摹形的手段主要是教师通过表情、手势、身体动作、穿着打扮、体态造型等方面的因素去显示教学的内容,并让学生借助这些因素去达到学习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模拟的种种形态都是为了让学生看到、看清、看懂,并最终理解教学的内容;而学生这方面,是凭借眼睛先看到教师的种种摹形,从具体形象的造型中借助联想与想象,实现理解与掌握。这也是一个从感觉上升到知觉的过程。对教师来说,摹形一般是与拟声相配合使用的,而且也必然是与说的手段同时并用的,他是在说不清楚、说不简明的时候才使用摹形的手段,并希望通过摹形的手段说清楚、说明白。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表演的天才,具备种种摹形的能力,模拟得越形神兼备、越惟妙惟肖、越传神逼真越好。
演示的手段主要是教师利用一些教学的机器、设备、材料给学生演示实验、演示电教设备的操作过程,并希望借助这些演示让学生迅速达到学习的目的。在种种演示的手段之中,无论是实验及其仪器设备的操作演示,或者是示范性的表演演示,还是各种电教设备的演示,包括幻灯、投影、录像、电影、电视、多媒体电脑、VCD等设备的演示,直接着眼的首先还是学生的视觉。教师采用演示的手段,无非是希望学生通过看到演示以后,实现知觉,理解教学的内容,并最终达到掌握学习的目的。在学生这方面,教师演示的时候,也是先借助眼睛看到演示,形成感觉,然后借助于联想与想象,也借助于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方式,形成知觉,最终实现理解与掌握。在演示的过程中,学生要看到演示的设备、机器、材料,也要看到演示的程序、操作方法、过程,还要看到教师的一举一动。当然,使学生所看到的东西三位一体,这个任务还是教师实现的。他凭借自己的身手,操作这些机器、设备与材料,或者示范,让学生由看到看清再到看懂。对教师来说,要演示好,就需要了解相应设备、机器、材料的性能与操作方法,也需要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更需要示范的才干。
展示的手段主要是教师通过出示一系列的照片、图片、模型、实物、标本等看得见的东西,让学生借助这些东西来认识和熟悉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一些因素,从而为让学生达到学习目的而奠定基础。展示着眼的也是学生的视觉,它要求让学生从展示之中看到种种具体、形象、逼真的形态与画面,形成感觉,并借助联想与想象,形成知觉,实现理解与掌握。在展示的过程中,学生关注展示的因素,看到其形态、大小、色彩、结构等外在形象,借助教师的讲解与书本的介绍,形成理性认识——知觉。对教师来说,展示手段运用的时候,尽管不需要独特的操作技术,但是必须注意在教学的什么环节展示、又展示多久这样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教学手段的视觉影响主要表现在传授新知识的时候,在学生练习的时候,复习的时候,考试的时候,这种影响力是可忽略不计的。
二、教学手段的听觉影响
听觉是人借助于听觉器官——耳朵实现的对空气条件下各种声响的感受,着眼的是客观事物的声源与声质,关注的是客观事物所发出声响的种类、音量、音色、音质等性状。就人的学习而论,听觉也是一个最基本的渠道。一个人一辈子所获得的知识,94%来自于视觉与听觉两个渠道。正是这样,教学手段也主要着眼于视觉与听觉两个渠道。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也离不开听觉渠道。学生听教师说、唱、读、问,听同学答问、讨论、辩论、求教,听电教设备发出声音,包括听录音机、广播、电视机、录像机、多媒体电脑等发出的语音、音乐与音响效果,均离不开听觉这个渠道。学生要听清话语含义,辨别音律,辨认声响,了解声学原理,照样离不开听觉渠道。教师的教学,为了让学生由听觉形成感性认识,进而形成理性认识——知觉,同样需要让学生从听各种具体的声音入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讲解、讲述、提问、答疑、要求也好,唱歌、拟声、奏乐也好,播放各种声音也好,目的都是让学生听到,然后让他们从所听到的声响之中形成理性认识,最终掌握学习的内容。
对教师来说,直接着眼于学生的听觉的教学手段有说的手段、读的手段和要求的手段三种。其中,说的手段是最主要的手段,也是使用得最经常、最广泛的手段。它主要是教师通过嘴巴讲说、歌唱等方式,让学生听到这些声响,然后凭借这些声响实现理解,最终掌握教学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声响的发出者,学生是声响的感受者,声响是师生之间传达教学信息的媒介。对学生来说,首先听到的是各种声响,然后把这些声响转化成一定的含义,实现理解,是一个听觉上升到知觉的过程;对教师来说,为了让学生形成知觉,就必须把抽象的、间接的教学内容通过具体形象的声响传达出来,让学生借助听觉实现知觉。在运用说的手段时,教师既要考虑说的内容,更要考虑说的方式,选取恰当的音量、音长、音强,确保好的音质,让学生听到,听清,听懂。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加强说的能力修养的要求。
读的手段主要是教师通过朗读、朗诵、背诵的形式发出声音,让学生通过所听到的声音去接受听到的信息,最终实现理解与掌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用有声阅读的形式让发出的声音影响学生的听觉,并让学生在听觉的基础上形成知觉,理解所听到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来说,是凭借听觉器官——耳朵听到教师的有声阅读,并在头脑中将听到的声音转化成可以理解的信息,实现理解与掌握。这个转化的过程就是由听觉上升到知觉的过程。在运用读的手段时,教师既要考虑读的东西的内容,尤其要考虑读的方式,选取恰当的读法,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声情并茂地读出来,让学生听到,听清,听懂,听出情味。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无论是提出学习的要求,还是布置练习,也无论是强调学习的态度,还是布置预习,大多数时候都是以说的方式进行的。因此,要求的手段也是一种主要着眼于学生听觉的手段。在教师提出种种要求的时候,学生都是先听到说话的声音,然后明白说到的要求,实现理解,这也是一个让学生由听觉上升到知觉的过程。它对教师与学生的要求,跟说的手段运用时的要求是一致的。
当然,在模拟的手段、演示的手段运用的时候,有时也可以着眼于学生的听觉,比如模拟手段中的拟声手段,演示手段中操作各种电教设备和实验设备而发出的声响,也包括教师示范性的演唱、表演而发出的声响,都主要着眼于学生的听觉。它们也要让学生从听到声响开始,借助自己的联想与想象,上升到知觉高度,最终实现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它们运用时的心理过程,跟说的手段、读的手段、要求的手段运用时的心理过程也是一致的。
需要指出的是,影响听觉的这些教学手段,既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组合运用,既可以单独着眼于学生的听觉,也可以综合着眼于学生的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各种感觉。而且,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目的都是为了先着眼于学生的听觉,或者同时着眼于学生的其他感觉,然后让他们凭借自身的心理能力,将感觉转化上升为知觉。同时,影响听觉的这一系列教学手段,主要在传授新知识、帮助理解的过程中运用,同时在复习的时候、练习的时候、考试的时候还可以继续运用。
三、教学手段的其他感觉影响
人体的五种感觉形式,除了前面提到的视觉与听觉,还有嗅觉、触觉、味觉三种。这里所说的其他感觉,指的就是这三种形式。其中,嗅觉是人体凭借嗅觉器官——鼻子去嗅到并分辨出客观世界的各种气味而形成的感觉。触觉是人体凭借触觉器官——皮肤去触摸客观物质而形成的感觉,味觉是人体凭借味觉器官——舌头去品尝客观物质而形成的感觉。它们各司其职,各关注客观物质的一个方面,其中,嗅觉关注物质的气味,触觉关注物质的软硬、温度等皮表性状,味觉关注物质的口味。这三种感觉形式,尽管不是人类学习的主要渠道,但是,也是必不可少的途径。人们通过这三种感觉形式可以获得全部知识的6%,并且,也可以借助这三种感觉形式去更好地发挥视觉与听觉的特长。
教师的教学手段,有的是通过直接作用于这三种感觉形式而发挥作用的。在展示手段中,教师在课堂上出示物体的实物、标本、模型的时候,就既可以让学生看与听,也可以让学生摸、闻与尝。这在生物课、语文课上是常见的。比如,在生物课中,教师给学生介绍一种水果榴莲,就可以出示一个真正的榴莲,先让他们看与摸,切开以后,再让他们闻与尝,这样,配合听教师的介绍,学生便可获得关于榴莲的完整印象,形成关于榴莲的知觉。这个过程,其实就显示了展示的手段对于嗅觉、触觉与味觉等三种感觉形式的影响力,并且,正是通过这种影响力完成了由感觉到知觉的升华,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在演示的手段中,教师在课堂上操作实验设备给学生演示实验过程的时候,也既可以让学生看与听,又可以让学生摸、闻与尝。这在物理课、化学课、生物课上也是常见的。比如,在化学课中,教师给学生介绍盐酸这种化学物质时,就可以打开一个装有盐酸的玻璃瓶让学生闻一闻它的气味,还可以让学生摸一摸一个牙膏皮,然后,把牙膏皮丢人容器中,再倒入盐酸,这时再让学生看牙膏皮在盐酸作用下溶解的过程,并闻一闻此时的气味,这样,配合听教师的介绍,学生便可获得关于盐酸的完整印象,形成关于盐酸的知觉。这个过程,也显示了演示的手段对于嗅觉、触觉等感觉形式的影响力,借助这种影响力,使学生形成了由感觉到知觉的转化,比较漂亮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