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直觉型思维方式

直觉型思维方式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半个多世纪来。第三种说法,只说明创造性思维的一些特点,而没有揭示创造性思维的内涵。成果的理论论证无疑主要是用逻辑思维,而对产品的评价、检验则既有抽象思维也有形象思维。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研究认为,创造性思维可以定义为: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它主要是两种思维新颖的灵活的有机的结合。抽象思维具有广泛的灵活性。

第三节 创造性思维

一、创造性思维的一般概念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半个多世纪来。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进行过多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多种不同的说法,列举如下:

1.创造活动中进行的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

2.创造性思维就是直觉、灵感和发散思维;

3.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敏感性、精致性;

4.创造性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两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各种水平的创造性思维;

5.创造性思维乃是种种(包括各种类和类型)思维,特别是形象思维和辩证思维高度结合的结果;

6.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灵感思维三者之间有机结合,形成创造思维的结构模式;

7.创造思维是两种思维(抽象思维、形象思想)的辩证统一,是更高层次的思维。

我们从思维的基本分类,对上面不同说法作大致的分析:第一种说法,实际上没有揭示什么是创造性思维。第二种说法,直觉、灵感、发散思维基本都属于形象思维的几种重要思维方法,在创造过程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把它们等同于创造性思维是不全面的。第三种说法,只说明创造性思维的一些特点,而没有揭示创造性思维的内涵。第四种说法,我们在前面已有分析。第五种说法虽然比较全面,但其中“包括种种思维种类和类型”仍然使人难以掌握。第六种说法是阐述了思维基本分类(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提出来的,是一种比较全面的说法。但钱学森同志在1995年给杨春鼎的信中,对他原来把思维分为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感思维)和灵感思维(顿悟思维)的基本分类,有所修正,他说“形象(直感)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实是一个,即形象思维。”

以上我们对过去各种关于创造性思维的定义做了粗略的分析。既然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我们应该从创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来研究创造性思维。关于创造过程,近百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其中英国心理学家沃勒斯从名人传记中,摘取一般名人成功的事绩,写成《思维的艺术》一书,提出著名的四阶段论传播较广,具有代表性。他认为,“无论哪一种创造活动,创造过程一般都必须经过四个阶段:准备期、酝酿期、明朗期、验证期。”对这四个阶段的内涵,前文已有分析,这里只从思维特点上进行分析。

准备期:准备和提出问题阶段。知识的整理,提出问题,问题的价值等的思考主要是用抽象思维,而对事实、经验和技术资料条件的积累则主要用形象思维。

酝酿期:沉思和多种假设阶段。这时大脑应有意识地得到放松,有利于孕育、诱发灵感。一般地说,假设(假说)的提出,是凭对材料的直觉。大脑的放松,思维自由组合、撞击,灵感的诱发,多属于形象思维。

明朗期:顿悟和突破阶段。这时灵感、直觉往往起决定作用。灵感、直觉主要为形象思维。

验证期:评价、完善和充分论证阶段。成果的理论论证无疑主要是用逻辑思维,而对产品的评价、检验则既有抽象思维也有形象思维。

可见,在这四个阶段中,第一、第四阶段,主要用抽象思维,第二、第三阶段则主要用形象思维。创造过程的思维活动乃是两种思维的新颖的有机的结合。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研究认为,创造性思维可以定义为: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它主要是两种思维(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新颖的灵活的有机的结合。

二、创造性思维的内涵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复杂的高层次思维活动,对上述的定义还须作具体的说明。

1.新颖性

思维的新颖性指思维的结果,产生新成果、新产品、新作品、新理沦、新方案(管理经验)、新工艺、新方法。这些成果是过去未曾有过,是属于首创的,具有实用的或理论的价值。新颖性可以表现在成果(产品)的造型、结构、功能等不同方面。当前新技术不断涌现,一项新产品出来不久,往往很快又被更新的产品所代替。当然,从培养人才的学校来说,新颖性只是指学生在解答问题、进行实验或科技制作时,不是根据教师讲的和书本上说的,而是自己独立思考得到一种新的方法。如数学课上一题多解找到新的解题方法;写作课上写出文字优美富有新意的文章;实验课上设计出一种新的实验方案;在课外小组活动中做出一个新颖的模型、雕像或其他艺术作品等。

2.灵活性

灵活性的特点表现在思维的多角度、多方向以及思维的变通性、发散性和跳跃性等。

(1)多角度、多方向

①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途径寻找多种可能性;

②能迅速进行思维转换,从正面思维转向为逆向思维,从一种心理运算转换到另一种性质不同的心理运算;

③利用语言、文字、图画多种方式表达自己意见;

④试图使毫不相关的事物相互关联。

(2)变通性

①打破固定的思维模式;

②善于提出不同意见或问题的解决办法;

③富于迂回变化的思路;

④扩大问题的时空因素。

(3)发散性

①引导发散具有多种选择性或可能性;

②产生许多主意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③多方面寻求各项事物的意义、功能。

(4)跳跃性

①善于发现问题的本知部分,能直觉到问题的结果;

②能够超越感觉及现实(时空)的界限;

③能从一事物中跳到其他事物中,在不同事物中把相同因素联系起来。

抽象思维具有广泛的灵活性。人们对抽象思维的规律已有充分的研究,辩证法就是思维灵活性的规律。列宁在谈到辩证法是什么时说:“概念的相互依赖,一切概念的毫无例外的相互依赖,一个概念向另一个概念的转化,一切概念的毫无例外的转化。概念之间对立的相对性……概念之间对立面的同一。”列宁这里说的正是概念的辩证法,思维的辩证法。我们要学习辩证法规律,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抽象思维具有发散性、变通性、跳跃性。例如,马芯兰老师在数学课中讲两步应用题的“间接条件”时,讲了一个典型的发散思维的例子。“大牛20头,小牛5头,一共多少头?’’老师问:其中小牛头数不直接说出来,可以怎样说?

学生答:小牛比大牛少15头,

大牛比小牛多15头,

大牛是小牛的4倍,

小牛是大牛的1/4

大牛去15头和小牛同样多,

小牛增加15头和大牛同样多……经过几次这种发散思维训练,学生很好地理解了间接条件,很快地掌握了二步应用题。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的一个著名例子是德国数学家高斯在6岁时,不用通常的递加的办法,能迅速地算出1+2+3+4+...+99+100=5050。

在创新过程中,形象思维最具灵活性。关于这一点,我们用直觉、联想、想像来说明。

①直觉。什么是直觉?当人们对某种事物深入地进行观察,获得多次以至极为丰富的积累(表象、经验)时,认识上能产生一种飞跃(不是必然的),当他在一种新的变化了的情境中再次观察时,能即时作出判别,这就是直觉。

法国的物理学家彭加勒说:“逻辑是证明的工具,直觉是发现的工具。”对于直觉与科学发现的关系,普拉特与贝克有一个调查,调查数字说明:“有33%的人说经常,50%的人说偶尔,17%的人说未得力于直觉。”

大自然的奥秘有的隐蔽很深,事物间的关系有的盘根错节,创造性的突破通常是发现隐蔽关系的结果。这里并不完全是必然的逻辑的路子。直觉有利于揭开创造过程中的隐蔽部分,因为直觉思维没有严格的步骤和规定,可以“跳过”思维的某些阶段。这种直觉来自对这类问题长期的观察、研究的积累。丰富的表象积累,彼此会互相影响,重新组合。“每一种记忆痕迹都不断受到其他记忆痕迹的影响。结果,在对同一物理对象反复经验之后,会产生出新的痕迹,这一新的痕迹不单纯是对原有痕迹的再次强化,而是对它作无休止的修改后的产物。”这种重新组合,“许多反应都是自动完成的”,在长期思索中,正是这种重新组合,在某些诱发、启示下,豁然开朗,把问题解决了。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发现中子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查德威克在1920年就知道卢瑟福提出的关于中性粒子的假说,并为寻找这种粒子进行了十多年的探索。当他于1932年1月18日看到约里奥·居里夫妇发表的实验报告,就凭直觉认为居里夫妇发现的不是射线,而是一种新的粒子,很可能是中子。在这种想法的促动下,查德威克经过不到一个月的努力,就证实了这种粒子正是中子。

文学艺术的许多创造,作家首先依靠的是审美直觉。我们阅读作品时,被作品的美妙的意境深深地吸引住,也是凭借这种审美直觉。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当我们被深深打动的时候也是思想情感和认识上的飞跃。

②联想。联想一般分为接近联想、类比联想、对比联想、自由联想等,它是创造性思维中一个重要的思维方法。世界上各种事物是按网状结构、以多维的(平面的、立体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十分多样和复杂的。如果仅仅用逻辑推理的方法、线性的方法去研究、发现这些联系,那是远远不够的。而联想的方法却为我们提供发现这种多维度的、发散性的事物种种联系一种卜分重要的方法。美国《未来学家》杂志1998年5月号《像天才那样地思考》一文中说:“如果说天才身上突出体现了一种特殊的思想风格,那就是把不同的对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能力。这种在没有关联的事物之问建立关联的能力使他们得以看到其他人看不到的东西。”马可尼在研究无线电报信号的发送时,如何使信号的发送能越过大洋大洲,长时间感到一筹莫展。一天,当他看到拉车负重的马匹在驿站被换了下来,于是他由换马的驿站联想到发送电报信号应该有一种中继站,以便每隔一段距离把电报信号放大,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一种多么巧妙的联想。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在回顾他40年研究工作中的经验时,特别提到类比思维的重要性。他说:“作为一种创造性思维的形式的类比的实质是可以简单叙述的。假设存在一种什么事物是一个人所不能理解的。他偶尔注意到了这一事物和他理解得很清楚的另一事物的相似性。他通过将两者比较就可以理解他在此刻之前尚不能理解的事物。如果他的理解是恰当的而且还不曾有别的人得到这样的理解,那么他就可以称他的思维确实是创造性的。”

科技活动中常常用模型、模仿的方法进行创新,文学艺术大量用比喻、典型的方法进行创作。模仿、比喻就是一种类比的联想。它不断激发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我国古代著名的木匠鲁班,他发明锯子的故事就是联想中一个模仿的例子。一天,他上山砍柴时,手指被叶片划破了。他仔细一看,发现叶片的边缘有许多的细齿。于是他想,要是把薄薄的铁片弄成许多和草叶片一样的小齿,不是可以锯断木板了吗?因此发明了锯子。当代,各种各样的机器人,都是模仿人的活动,而计算机的发明就是模拟人脑的智力。

③想像。想像是形象思维各种方法(分解、组合、类比、联想)的综合运用,是通过表象的改造,在已有表象基础上创造新的形象。它是最具创造性的一种思维方法,是科学技术、文学艺术、设计、体育及任何创造性活动的必要因索。人们的创新活动必须善于不断地把自己的想法、见解或设计用形象化方法(如绘图、动手制作)重新组合成不同的形式,从中产生新颖的组合。

关于想像的重要意义,人们常引用爱因斯坦的一句话:“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德国科学组织马普学会广纳优秀青年学者进行科学研究,已经培养了18个诺贝尔获奖者。曾经指导过他们的施瓦茨教授认为,成功的因素有三:寻找英才,培养想像力,让其独立工作。

爱因斯坦是善于运用想像力的典范。爱因斯坦在16岁时曾这样问自己:如果他能以光的速度跟着光波跑,将会出现怎样的现象呢?这个看起来十分天真的问题,使他在以后关于物理学基本问题的研究中,陷入深刻的矛盾之中。十年执着的追求、想像,终于在一天清晨,在头脑中浮现出同时性是相对的概念,由此相对论应运而生。

3.两种思维的有机结合

前面说过,两种思维(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各自都有一整套思维方法。如果每种思维各取一种方法进行组合,则有五六十种的结合形式,如果取两种方法再结合起来,则有两千多种结合形式。可见两种思维结合是多种多样、非常灵活的。不过我们认为其中有主要的、基本的结合形式,这就是:

(1)观察与分析相结合;

(2)想像与分析相结合;

(3)直觉与论证相结合;

(4)假设与实验(分析)相结合;

(5)发散与收敛相结合;

(6)设计与实验分析相结合;

(7)设计与制作相结合。

三、定义的特点

在众多的关于创造性思维的定义或界定中,上述的定义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在21世纪初研究这个问题,由于国内外认知神经科学近20多年来的发展以及我们课题近10年对形象思维的研究,使我们能从一个新的角度,也就是从思维基本分类的角度对创造性思维进行研究,从而对创造性思维的理解获得一个比较全面的、可操作性强的概念。

1.创造性思维的全面性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是两种思维新颖的。灵活的有机的结合。“新颖性”是指思维的结果、成果、成品来说的,“灵活性”是从思维活动的特点(多维度、多方向及发散性、变通性、跳跃性)来说的,“两种思维有机结合”是指思维的类型、方法来说的,它涵盖了思维的种种方式、方法,因此,定义是比较全面的。

2.创造性思维的可操作性

创造性思维的可操作性,可以分三个层次来说。

第一,前面讲过,思维的一个基本属性是可操作的,因此,创造性思维是可以操作的,但仅仅讲到此是不够的,因为还没有体现创造性的特点。

第二,把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联系起来,即采用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这是一种探究式或发现式的教学模式,是可操作性的深入,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吉尔福特也曾提出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模式:

输入——过滤——认知——发散性思维——收敛性思维(解决问题)

这种模式存在的不足:一是没有明确提出较完整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概念(只提发散性和收敛性很不全面)以及两种思维结合,容易忽视形象思维的训练;二是同学科的教学结合不够紧密。

第三,根据学科内容的特点,在把两种思维有机结合的基础上,采用探究式(发现式)及自学式的教学模式,把创造性思维训练,紧密地同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或创造性学习联系起来,从而使创造性思维在多学科得到广泛的、有效的训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