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普及化下对技术校院通识教育的省思
张一蕃
辅英科技大学校长
通识教育学会理事长
私立技专校院协进会理事长
一、前言:传统大学的理念
现代大学可以溯源到11世纪欧洲的古典大学,如法国的巴黎大学和意大利的波隆纳大学。八九百年来,大学的理念、性格、内涵和形态都不断变化。
古典的大学基本上是一个由一群老师和学生共组的学术社群,主要的功能在于传授学问。来自各地的学生进到大学,其共同的目的就是希望成为知识通达、修养良好的知识分子或绅士。在封建时代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有这样的机会,大学教育绝对是属于精英阶级的特权。
工业与科技革命以后,大学的理念和性格有重大的改变。首先是重心由知识的传授移向知识的创发;研究成为大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其次是教育的目标不再只是知识分子的培育和人格的塑造,而扩及了各种需要应用科技知识的专业人员培训。社会民主化后,接受高等教育不再是精英阶级的特权;然而大学的数量和容量依然有限,对教师和学生都有高度的选择性,也多以培养社会各领域的领袖人才自我期许。这样的理想性格,维持了大学学术殿堂的崇高地位。
二、高等教育的普及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主要工业先进国家由于人口结构和经济环境的改变,大学和大学生的数量均快速增加,高等教育乃由传统的精英性走向大众化。
以美国为例,1945年其20~24岁年龄层人口约为1150万人,而当年大学本科毕业取得学士学位的人数为15.7万余人,约为同年适龄人口的6.9%。到2000年时,20~24岁年龄层人口增至近1900万人,较1945年增长65%;而大学本科毕业生则为约120万人,较1945年增加6.6倍!占2000年适龄人口的31.6%。高等教育的普及率显着提升。
在台湾,此一现象更加惊人。台湾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落后美国甚多,快速的工业化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1975年台湾20~24岁年龄层人口约为176万人,当年大学本科毕业生约26500人,占同年适龄人口的7.5%。大学教育的普及率仅略高于1945年的美国。然而短短30年后,到2005年,20~24岁年龄层的人口为186万余人,增长率仅6.2%,但大学本科毕业生却增至21万余人,增长近7倍!达到2005年适龄人口的56.5%。换言之,超过一半以上的人可以完成大学教育,普及率已远高于美国。
让我们再看一些更具体的数据:1994—2006年间,台湾大学的数目从58所增加为157所,本科学生人数由30万人增至94万人,研究生人数由4万人增至17万人。2006年台湾157所大学招收新生的容量超过24万人,但同年高级中等学校(包括高中、综合高中和高职)毕业生的总人数则不到22万人。若没有历年的毕业生重新入学,高级中学应届毕业生升入大学的机会已经超过百分之百!大学教育的普及,可以说已到了极致。
台湾的大学教育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扩充或普及化,产生了许多问题。高等教育的资源并没有随同大学和学生数量的增长而比例增加,让大家忧心大学的质量会难以维持。当大学容量扩充时,生源反而呈现负增长,导致一些私立大学开始面临招生不足的生存危机。而当所有高中职毕业生都有升学的机会,部分大学无从筛选而来者不拒时,大学生的平均素质自然降低。这些现象引起社会对大学普遍的批评和责难。很多人以国际一流大学的标准来要求所有的157所大学,绝大多数都是远不及格的。台湾“教育部”对一般大学和科技大学分别评鉴,仍是以一致的标准检视学校在专业教学、学生辅导、通识教育、学术研究、产学合作、推广服务、国际交流等各方面的表现,从而评量其整体绩效。在同一把量尺之下,大学之间只有高低之差异而无从展现特质。
在过去只有少数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时代,大学的任务是在为社会培养精英领袖人才。社会对大学教育的质量有一致的高度期许和要求,而这也正符合大学的理想性格。然而,当高等教育普及化后,我们不免会怀疑:如果大多数的人都进入了大学,被培养成精英或领导者,则谁将是被他们领导的平庸一群呢?在知识经济时代,国民教育和中等教育已经不足以满足多数人在社会中安身立命之所需,大学乃需负起为青年提供进一步学习机会而能适性发展的责任。每一个人的条件和对未来的愿景不尽相同,对于大学教育自有不同的需要与诉求。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一所大学都应该务实地检讨确立自我定位,才能创造出真正的价值。尤其对于通识教育,更要配合学生的背景和学校的理念,而有自己的个性与特色。
三、大学之自我定位与通识教育
已退休的哈佛大学校长博克(Derek Bok)主张大学应该追求多元的目的,使学生能开拓学习经验,从而让若干重要的个人特质得以充分发展。这些目的包括学习如何沟通、学习如何思考、塑造品格、准备成为优秀公民、适应多元社会生活、迎接全球化社会、培养广泛兴趣以及为职业生涯作准备[38]。它们的重要性都毋庸置疑,而每一所大学可以根据本身的理念和学生的条件设定各项目的权重和标杆。
拥有深厚学术传统的研究型大学往往会因为职业导向的课程缺乏学术深度而忽视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准备。然而对于大多数技职体系的科技大学和技术学院而言,这反而是它们最重要的项目。
教育不同于训练,大学毕竟不是职业训练中心。即使学生们来到大学的主要目的只是习得一些技能,取得一张文凭,以便毕业后找到一个好工作得以安身立命,但作为一个教育机构,大学仍要关心他们在素质和能力上全面的充分适性发展:不仅有一技之长,更能敬业乐群,做一个良好的社会公民。因此,任何一所大学提供给学生的应不只是针对职业生涯的专门知识和技术的训练而已,更重要的是充实基本素养和能力的通识教育。换言之,专业教育的内涵乃是通识教育加上专门训练。若把通识教育抽离,大学就将沦为一所高级的职业训练中心。
Bok校长所提出八项大学教育之目的,为职业生涯作准备之外的七项,其实就是通识教育的核心价值。而仅就为职业生涯作准备此一目的而言,通识教育也不能置身事外。为职业生涯作准备,最重要当然是要强化“就业力” 。所谓就业力(employability),就是个人获得工作、保有工作以及做好工作的能力,也就是在劳动市场中借由永续就业来实现潜能的自足能力[39]。就业力又可区分为“能广泛适应及胜任不同工作要求的核心就业力”以及“配合特定产业或工作要求的专业技术能力” 。学者针对台湾大专毕业生及企业雇主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众多能力条件中,企业在雇用大专毕业生时优先考虑的最重要条件以及大专毕业生认为其所以能胜任目前工作的最主要能力前八项均为:(1)良好工作态度;(2)专业知识与技术;(3)表达与沟通能力;(4)稳定度及抗压性;(5)学习意愿及可塑性;(6)基础计算机应用技能;(7)团队合作能力;(8)发掘及解决问题能力[40]。业者与学生对这八项条件或能力的相对重要性排序略有不同,但“专业知识与技术”都不是第一位。由此可以进一步肯定,即使在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科技大学和技术学院,通识教育仍有其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四、通识教育与文化素养
台湾地区于2002年成立“高等教育宏观规划委员会”,就未来高等教育之发展,作前瞻之规划。该委员会于2003年4月完成“高等教育宏观规划报告书”,针对如何顺应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成普及教育及“如何培育全球化、信息化及知识经济的新时代中所需的人才”两项基本挑战,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愿景,包括追求多元定位与多元特色、实践大学自主与学术自由、致力科技整合与创新、提升精英教育及普及教育的素质、兼顾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41]。
对于“兼顾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这一项愿景,“高等教育宏观规划报告书”中有这样的两段话:
“专业教育使人成为专才(或偏才),通识教育使人成为通才(或博雅之才)。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理想之一,即是透过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并重,培养既专且通的高超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方能在现代社会中适应裕如,达到有效的自我实现的境界。也只有这样的人,方能成为各自的专业领域的优秀领导者,甚至成为地区性与全球性的优秀领导者。”
“也许我们应该更务实、更低调地去看待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只是相对于专业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通达的观念与器识,以及促进民主社会的对话,让每个人皆有阔广、足够而合宜的知识与观念,能在现代社会里安身立命。”
这两段话,代表了对通识教育在精英教育及普及教育情境中的不同理念。对大部分科技大学和技术学院而言,哈佛模式、芝加哥模式或是台大模式、“清华”模式的通识教育,陈义过于崇高,未必适合学生的需求。无论博克校长所提出大学教育的目的,或是学者研究指出的就业核心能力,可以归纳为通识教育目标。从务实的角度来看,就是文化素养的充实与提升。
文化素养的含意可分为两个层次,在第一个层次,“素养”意为基本识能,相当于英文的Literacy,原指读和写的能力;随着社会的演变,可以延伸扩充至个人与外界作合理而有效沟通所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这个层次,“文化素养”乃是相对于“专门技能”而言,每一个人,无论他从事何种工作,为适应社会生活并达到其自我设定的目标,都必须经常地与他人或环境有所沟通和互动。有效的沟通和互动,有赖于一些共同的基础条件,那就是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第二个层次的含意,就是个人的素质和能力(Quality and Competence)。它可以帮助个人从时间脉络中了解当下所处的时代在社会以及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定位与前途;从空间脉络中了解自身所属的社会和国家在全球整体中的自然、政治以及经济地位。也能知道自己从事的专业和其他各种专业或别人的工作之间的关系,以及彼此在文化体系中的角色地位。如此才能以更宏观而前瞻的态度去面对任何问题,积极有效地与他人互动合作,共同创造社会的繁荣和文明的进步。
第一个层次是必要性的,第二个层次则是理想性的。成功的通识教育课程规划与实施,必须在必要性的部分培训学生达到明确具体的目标,而在理想性的部分提供学生开创进步的发展条件和空间。
五、辅英科技大学的案例
辅英科技大学原是一所医事护理专科学校,1997年升格成为技术学院,2002年改名为科技大学,其宗旨在办理一所“以人的健康为核心,以教授、研究和推广健康相关知能为校园特色的高等学府”,教育目标在“培育学生具备专业的素养、关怀的情操、宏观的见识与优雅的气质,使成为优秀的健康科技专业人才” 。基本的理念就是一种具有丰富人文关怀(也就是通识精神)的专业教育。专业素养为中心,关怀、宏观与气质环绕扩张于外,成为个人发挥专业,为他人或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触媒。
根据这样的理念,在课程规划与实施时特别重视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的互动与融合。大学本科课程中,各院系自订的专业科目学分占三分之二弱,另外三分之一强的则为全校性共同科目,由通识教育委员会负责规划;分为基本能力和博雅涵养两部分。其中基本能力包括中国语文能力、外国语文能力、信息能力、逻辑及创意思考及健康能力,即是第一层次必要性的文化素养。博雅涵养课程则分为人文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和生命科学五个领域,属于第二层次理想性的文化素养,内容以科学素养、美学素养、伦理素养和民主素养为重点。
课程的实施策略,则以健康科技专业知能为核心,向外扩张延伸,以形成文化素养的广度和深度。所有的专业科目,在讲授时都要能强调对生命的尊重和人性的关怀。博雅涵养科目的设计,则尽量利用该学科与健康科技的关系作为发展主轴。例如科学素养可由生命科学导入;伦理素养可以医护伦理和生命伦理作为重心。在教材和教法的选择上则要重视如何能引起或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白色巨塔》[42]或《加护病房》(A Nurse’s Story)[43]都可以用来作为学生观赏或阅读后深度讨论的题材。它们的学术分量固然比不上一般伦理学教科书或经典之着,但对于学习医护专业的学生而言,却更能有效帮助增进他们的伦理素养。
教育的成败,教师是最主要的关键。辅英以提供优质的专业教育为使命,但期许每一位教师都是优质的通识教师,对学校的定位和教育理念有正确的体认,对学生的条件和需求有充分的了解;在教授任何科目,即使是专门科目时,都能以激励学生、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充分发展潜能为目标。
六、结 语
高等教育普及化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趋势。在此一趋势下,培养学术精英和专业领袖的传统大学理念必须有所调整。每一所大学都应该严肃思考自我的定位,绝不能盲目地追求所谓“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尤其是技职体系的科技大学和技术学院,更要体认学生的条件与需求,提供适才适性的教育内涵,让他们都能经由有效学习而培养出良好的就业能力,包括专业技术能力和以文化素养为基础的核心就业能力。
务实的通识教育,要能与专业训练课程充分融合,以专业为核心,择定重要的主轴,向外扩张构建起厚实的文化素养。学生有较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才会有理想的学习效果,达到大学教育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