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文精神与“和谐职业人”培养

人文精神与“和谐职业人”培养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和谐职业人不仅要求综合职业能力,更需有内化的职业人文素质。职业人文素质主要是指职业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综如所述,“和谐职业人”理念的提出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以杨叔子院士为代表的当代学者提出的“科技与人文相融则绿”的文化素质教育观,为“和谐职业人”理念的提出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人文精神与“和谐职业人”培养

俞步松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21世纪,全球化的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来自国际的、跨地域的人才流动趋势,对职业人的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挑战更来自处于全球化进程中的我国国情。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则凸显了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期待。面临挑战,如何协调教育本质即人文关怀使学生主体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客观现实对高素质职业人的需求的关系,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应对的课题。为此,我们提出了“和谐职业人”的理念,其核心内涵是: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人文素质的和谐统一。“和谐职业人”来源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及其当代诠释,汲取了当代国际上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相融的先进教育思想,扎根于我国关于素质教育观的伟大创新,符合马克思关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论述。这是我们在较长的时期内,基于高职教育的现状和前景而进行思考和探索的感悟。借此机会,略陈刍议,以期求正于方家。

一、高职院校“和谐职业人”的人文内涵

1.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突出了“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综合职业能力主要是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就高职学生而言,主要是指“社会适应性、终身学习理念、学习能力、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以及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12]。应当看到,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全球的流动性,随着全球与区域岗位流动性的增加,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随之而来的市场经济空前活跃而导致的就业导向的多变化,使传统职业教育所强调的特定岗位能力的培养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形势与要求。职业教育不再是简单的职业培训,职业教育不仅要考虑到企业和岗位对职业技能的需要,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适应社会的需要。对于高职教育而言,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我们认为,提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实际上就是充分考虑了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客观适应性。

2.高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凸显了“职业人文素质”塑造的必要性

和谐职业人不仅要求综合职业能力,更需有内化的职业人文素质。职业人文素质主要是指职业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就高职学生而言,就是要“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3]。在高职人才的知识结构中,知识、能力与素质是一个相互统一与协调发展的整体。对于高职教育而言,能力的根本是综合职业能力,而素质则体现了职业素质与人文素质的高度融合,即职业人文素质。素质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素质的表征,只有建立在良好素质基础上的能力才具有发展的后劲和可持续性。应当看到,经济全球化不仅带来了岗位的迁移性,而且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全球视域中提出了高职人才的素质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提高职业人的人文素质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出的“把一个人的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教育对象成为一个完善的人”的“新人文主义”[14]

应当看到,全球化背景下,高职人才的职业人文素质越显重要。职业教育的目标是“育人”而非“制器” 。职业教育既是“学问之道”,更是“成人之道”,即通过对人的本能改造和潜能开发以臻于人性的完善和人才的造就。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浸润人文精神,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在职业变动较大的知识经济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始终要把职业人文精神的塑造、职业道德的培养放在首位。一句话,高等职业教育要避免简单技术与工具化的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3.“和谐职业人”人文内涵: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人文素质的和谐统一

社会对高职学生的多维度适应性的要求进一步突出了强化高职人文教育、弘扬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为了促进高职人才职业能力的综合提高,尤其是职业核心能力的提高;是为了全面提升高职人才的人文素质,尤其是提升职业道德素质的需要。为此,我们提出了“和谐职业人”的高职育人理念和目标。所谓和谐职业人,体现的是一种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人文素质”的统一,强调的是高职学生个体自我的和谐。

“和谐职业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属性,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对于高职人才培养的一种理念导向。长期以来,在高等教育中存在着杨叔子院士所指出的“五重五轻”[15]。其中“重理工、轻人文;重功利,轻素质”的观念在高职教育中也有反映。其实,所重是对的,但所轻却是要防止和纠正的。基于这样的办学和育人理念,提出职业能力与人文素质的和谐统一,说到底,是我们对于高职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一种整体性思考,这是人文精神在高职教育的重要体现。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认为,和谐职业人的定位既是对全球化时代高职人才的一种前瞻性思考,更是一种基于高职人才全面发展的人文诉求。

综如所述,“和谐职业人”理念的提出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实,在民族教育文化史上,有两次科技与人文相融的和谐教育思想的萌芽。最早是先秦孔子的教育实践,即“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之教。“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实际上,近似于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之教。这个教育实践当来源于孔子“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即内美与外秀相互和谐的“中庸”人才观。第二次此类教育实践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近代,面对船坚炮利的列强入侵,有识之士进行了教育反思,废科举、兴学校,使弘扬民族传统的人文教育与汲取西方知识的科技教育相结合。这两次科技与人文相融的和谐教育观念的实践,虽然因长期的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等综合因素的制约而未能进一步开花结果,但无疑给当代教育思想以极大的启迪。以杨叔子院士为代表的当代学者提出的“科技与人文相融则绿”的文化素质教育观,为“和谐职业人”理念的提出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二、高职院校“和谐职业人”培养途径的探索

我们认为,在高职院校培养“和谐职业人”既要有理念的研究和导向,更要有实现途径的探索。下面就如何培养和谐职业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人文素质”,提出几点看法,供大家批评。

1.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思想的融合中培养高职人才的“职业人文素质”

杨叔子院士曾精辟地指出对时代精神与传统文化的辩证认识:背靠五千多年,坚持三个面向。传统文化中蕴涵了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我们要面向现代化,但必须继承优秀中华文化传统;我们要面向世界,但必须立足民族;我们要面向未来,但必须借鉴历史。现代职业人的和谐发展在传统文化的视野关照中能够体现技术与人文的高度融合,所谓道器相和,以道载器。缺失了道,就缺失了现代职业人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

这方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长期以来明确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指导思想,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并逐步形成了学院“以诗教为特色,兼容诗书画,并蓄文史哲”的民族化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体系。2006年在教育部高职高专优秀评估中,该学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提升学生人文素质”被专家组确定为人才培养的创新项目,其主要内涵是:

(1)以诗词教育教学为切入点,积极探索人文素质教育的新途径

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高职人文教育是一项内涵丰富的系统工程,要想取得实效,必须选择恰当的形式和抓手。中华诗词是浓缩了文、史、哲、艺的通识宝典,既是诗性智慧最直观的物化形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而诗教又以其老少皆宜、雅俗共赏、资源丰富、准入简易的特点成为历朝历代开展人文教育、社会教化的重要形式。经过充分的论证和衡量,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选择了当代诗教作为学院人文教育的切入点。

当代诗教实质是在继承传统诗教合理内核基础上,以古典诗词的赏读、当代诗词(包括新诗)的创作与交流为载体,德、智、美育相和谐的民族文化素质教育。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之下,学院自1998年开展了大量的诗性人文教育实践。坚持诗词创作和欣赏并重的方针,将诗词列为全校性人文选修课。学院的诗性人文素质教育特色引起了省、内外教育界的一致好评。学院被命名为全国“诗教先进单位” 。中华诗词学会“中华诗教促进中心”在学院正式挂牌成立。以诗化的形式把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逐渐播撒进青年学子的心田,陶情审美、启智育灵、强中固本、内化自律,发挥着其他形式难以替代的独特作用。

(2)以适应多样化需求为目标,不断深化人文素质教育的新内涵

在人文教育活动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身心特点,提供多元化的资源、多元化的形式、多元化的发展空间。为此,学院不断拓展“兼容诗书画,并蓄文史哲”的人文教育体系,学院在人文选修课中相继开设《诗书综合创作》、《应用心理学》、《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等课程,极大地丰富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并由诗教向书画、工艺品欣赏、传统武术、中国戏曲方向拓展。丰富多彩的人文资源,满足了学生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促进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并进而内化为每个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品格。

(3)以提高教育效果为宗旨,不断创新人文素质教育的新载体

对于蕴涵丰富内涵的人文主题活动,学院不断加以提炼和完善,使之制度化、规范化。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学院逐渐形成了“西湖梦寻”人文之旅、“爱我中华”诗词演唱晚会、“诗国青春”诗词楹联灯谜会、“江南毓秀”名家书画笔会等系列诗性文化活动。这些活动内容丰厚,形式活泼,润物无声,被全院师生广泛认可和接受,已成了学院人文素质教育特色中的优秀品牌。人文社团则有兴华诗社、“兰竹轩”书画协会、影视文化俱乐部、“滕园”文学社、艺燃戏剧社、德原学社、青藤武道等几十个。此外,高密度、高层次、高品位的人文讲座一次次地掀起了学院师生员工学习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的热潮,极大地提升了学院文化品位。

(4)以素质学分制为保障,建立和完善人文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

学院积极推行课余素质拓展学分制,使素质教育具备一般课程教学所具有的标准化的素质分、素质学分和素质证书,力求实现素质教育由软化走向硬化。素质分作为评定奖学金及其他评选优秀学生的标准,同时按照一定的比例折算成选修学分,使素质学分与选修课程学分在一定范围内实行互通,并进入每一个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只有达到一定的素质学分才能准予毕业。学院专门制定了配套的监督办法与保障办法,力求把学生素质的提高融入到教学第一课堂、活动第二课堂、社会第三课堂中去,为课余素质教育各项措施的落实提供了机制的保障。

(5)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突破口,实现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人文化

我国有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人文化的悠久传统。孔子说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记·乐记》),在当代语境中,意味着受教育者由人文化成,臻于礼乐和谐。所谓诗教,就是由美趋善。人文教育在内涵上,主要指文、史、哲、艺知识为基础的人文精神教育。其中文学、艺术的审美情感教育,历史、哲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发展观教育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提供必须的知识前提。苏格拉底的名言:“道德即智慧。”没有人文知识为基础的思想道德素质是空中楼阁。就教育效果的最大化而言,人文化教育以情感人、情理相融的作用机制极大地弥补了以往简单说教、灌输为主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的不足。这就是所谓:“ ……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荀子·乐论》)当代人文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在以主流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荣辱观构成的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系上高度融合,这就保证了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突破口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化的可行性。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组织编写的“八荣八耻”“和谐理念”等的《中华文化之根系列丛书》,在师生中人手一册,广受校内外关注和好评。 《中华诗教》报发送到每一个学生寝室,送到每一个教师手上,让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和风细雨润沐师生的心灵。

教育部2007年2月6日以“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为题所发第396期工作简报高度肯定了学院上述探索和实践。

2.在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中培养高职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是“入道”胜于“学技” 。职业教育重专业和技能培训,但只有努力“化技为艺”,进而“由技入道”,才能完成职业教育之本义。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的《庖丁解牛》一文中,庖丁出神入化的“解牛”过程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由技入道”的境界。职业不再是劳作的辛苦,而是创作的快乐。因而,在专业教育中要充分体现对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为一体,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这几年,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借鉴发达国家优质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就如何处理高职人才培养中“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如何处理“高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系;如何处理“知识与技术的系统性与就业岗位工作任务要求的整体性”之间的关系,做了大量的努力和实践探索,并初步形成了“构建校企合作伙伴关系,做强能力本位平台”的办学特色,被教育部评估专家组确定为人才培养工作的特色项目。其主要内涵有:

(1)以能力本位课程改革为核心,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和谐职业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学生主体、就业导向、企业参与、能力本位、素质同步。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据此进行了专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相结合的课程开发与改革。其主要特色是在每门专业课的每一个教学模块中,在突出应知、应会标准和方法的同时,都有考核权重10%的“职业态度”教学要求,亦即在能力本位专业教学中融入了综合职业能力中所包含的方法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这些非专业能力也可称为非专业性职业素质或职业人文素质的外化。这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模式比较切合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实际:既避免了专业能力本位教学中的“工具化”倾向,也提供了短学时条件下的高等职业人文教育的发展空间和主要模式。这种模式的创新点在于在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人文素质教育,从而使“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与“和谐职业人”的就业适应性、能力的迁移性以及自身发展的持续性相契合。

(2)以校企伙伴关系为引领,强化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这是高职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又一特色和有效平台。其实质是与能力本位课程改革配套的强化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我国教育有知行合一的悠久传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二十章》)杨叔子院士概括知识上升为能力,能力内化为素质的途径是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和勇于实践。我们开拓校企产学一体化平台,强化“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主要做法有二:一是“走出去,请进来”,实现专业培养和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学院与浙江物产物流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现代物流基地。与元通机电(集团)有限公司共建“浙江元通迅捷快修下沙分店”,实现“前店后校”,为学生提供了真实职场氛围的实践教学基地。请企事业单位的老总们进来,对学生进行职业人生的导航讲座,使学生提前认识现代企业需要人才的包括非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内在的“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以提高学生成才的文化自觉;二是在专业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学院根据专业对口企业的文化内涵和品味,选择了汽车文化和信息技术文化建设作为试点,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感受企业文化,在增长专业能力的同时,加速他们的职业精神成人。

3.校企合力打造“示范生”——培养和谐职业人的创新模式

目前,职业教育中普遍采用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存在着就业形式固化与市场经济多变的矛盾。为此,学院充分依托浙江物产集团强大的产业背景,积极探索“示范生”培养模式,强化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职业人文素质的培养,为行业龙头企业培养应用性骨干人才。浙江物产集团是国家120家大型企业集团试点单位和20家重点培育发展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之一,是现代流通产业的龙头企业。学院与浙江物产集团在体制上不仅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且还是一种深度的战略合作关系。“示范生”培养模式的特色和优越性在于:一是在选拔中引入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选拔标准贯彻了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人文素质协调的和谐职业人理念,亦即为教育理念的贯彻起到了引领与辐射作用;其二是供需关系提前介入教育教学各环节。示范生除了接受学院正常的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外,还系统地接受了国际现代流通产业发展趋势、集团发展战略规划、集团企业文化、经营管理制度、职工行为规范以及职业素质培养与训练等专门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三是培养模式的动态性,示范生必须不断激励奋进,并非是一选定终身。因而能始终保持其先进性与示范性;其四是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物产集团每年为示范生培养计划下达指标,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持。“示范生”模式是探索培养“和谐职业人”的有益尝试,具有典型意义和普遍的推广价值。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这个根本问题上,至少在原则上是明确的。就职业教育的共性而言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16]。就高职教育的特殊性而言,则是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专业的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17]我们和谐职业人的理念与实践是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的一种探索,具有民族传统和当代先进职业教育思想相结合的特点,具有可操作的现实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高职教育在国际上历史也不长,在我国更属新生事物,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目前处于百舸争渡、千帆齐发的洪流之中,我们的和谐职业人探索之舟正在激流勇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