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新时代维度
冯增俊
中山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教育学院教科所教授
中国比较教育研究所副会长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两次施行扩招促使高等教育突飞猛进,高校在校学生从1993年的500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2700万人。其中,高职教育异军突起,仅2004年1374所高职院校中,在校生就达781万人,占总数的53.4%。[23]更重要的是推进了三次办学模式转型,促进人文素质教育与技术教育形成强有力的互动,极大地提升了职教水平。因此,探讨新时代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未来发展,对中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有重大意义。
一、建构技术核心的新高职人文素质教育
中国高职教育从改革开放以来,由小变大,逐步形成与普通高教并驾齐驱的半壁江山,经历了重大的时代转型,从“传统学术性”高教观逐步转向技术教育核心下与人文素质教育互动的新职教模式,为创建中国新型高职教育发展模式做出新的探索。
(一)人类教育两大转折及路向凸显人文素质教育契机
中国现代高职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及走向未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皆源自于中国传统教育历史过程中,是新旧体制的碰撞和中国社会实践的产物,也是了解和把握中国高职教育产生和推进人文与技术融合的关键。
人类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两次重大转折,深刻地映射出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及高职教育走向的基本坐标。第一次转折:从无正规教育转向有学校后的正规教育,即从主要在生产中学习,强调教育的生存性、平等性的原始教育,转向被少数统治阶级垄断,以贵族人伦为内容,以古典人文训练(学究性)的学术特征,以统治术(做官)为教育目的的封建教育体系,排斥生产技术。第二次转折:从重古典人文的封建教育转向培养现代大工业生产需要人才的现代教育,即在工业革命的生产需要下形成以科技性为内容、应用性为特征、培养生产技能和生产者为目的的现代教育。在第二次转折中,科学进入学校,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了起来,从而形成古典人文教育与现代科技教育的对抗和紧张,其中突出表现为人文与科学、教学与研究、学术与应用、精英与大众等四大对抗或紧张。
这种人文和科技的对抗和紧张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及深入,不断地呈现出融合互动发展的新趋势,形成两大演进路向。第一路向:从原始性的人文与技术结合→有阶级社会后分离为人文独统和人文主义,为统治阶级服务→工业革命迫使传统高校人文独统中融入科技→高科技发展促使大学建立起服务科技和社会发展的人文学术体系。第二路向:文艺复兴运动后科技发展由微至强→以此同时,人文主义压制科学→科学迅速发展并膨胀为科学主义反制人文→二战后高科技革命的新人才观迫使科学融入人文→在信息革命推动下促使高职教育创建起融合人文的新应用性科技学术体系。[24]
从以上可见,现代生产将促使古典人文学科和新型科技学科的根本转变,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的发展路径可谓殊途同归,因此中国高职教育必须积极吸收人文学科的文化精华,推进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应用型科技人才。
(二)中国高职教育模式时代转型中人文素质教育使命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较迟,在传统读书做官的观念影响下,职业技术教育不被重视。新中国成立后,职业技术教育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重点发展普通教育,视为正规教育;而职业技术教育被看成是补充,办学层次低,相当多的学校为业余或培训性质。甚至很长一段时间把职业技术教育成为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看成是资本主义国家让普通教育培养有钱人子女,穷苦民众上职业学校。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之后,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普通教育的补充,努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从专注办普通学校到普通学校和职业教育并举,高职迅速发展起来。但是两种教育泾渭分明,互动很少。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开始建立起互动机制,职业中学和高职院校实现衔接,中等职业学校和高职学校逐渐强化文化课与职业技术课之间的互动,高职教育中日益重视人文教育,特别随着新职业对人文素质的重视,人文教育受到极大的重视。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相继开设人文教育课程,建立起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2005年1月,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第一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文论坛,2006年10月举办第二届人文论坛暨首届海峡两岸大学通识教育研讨会,2009年3月再次举办第三届人文论坛暨海峡两岸高校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论坛,积极开设多种讲坛宣讲人文知识,充分体现了高职院校积极推动人文素质教育的努力。
(三)中国高职教育的技术型人文素质教育定位
中国的跨越性发展带来的一个日益彰显的重要共识,职业技术教育是国家实现跨越性发展的关键要素,是在传统教育无法培养出现代生产需要的人才下的狭缝中生长起来的新的重要教育形式。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承担着新的时代重任,既要培养新科技革命下高水平技术人员,也担负着改造传统教育的历史使命。突出表现在:第一,中国高职教育发展要在坚持为高科技生产服务的现代教育发展规律,坚持与现代生产相结合,突出技术应用的教育特性,走培养现代产业需要的高水平综合性应用技术人才道路。第二,通识教育是实现中国高职教育培养综合性应用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中国高职院校不应简单地套用其他类型高等教育院校的发展模式,应坚持走科技与应用融合人文,从而提升学术,以此为基础努力发展新学术、新人文、新科技的新发展道路。第三,高职教育要努力建构服务产业发展的教育体系,培养服务中国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术人文素质。从发达国家经验看,高职教育水平的高低越来越成为决定该国技术应用型人才发展的关键,从而也决定了该国的工业化水平以及未来发展。随着时代对技术人才的要求不同,从一般技艺培训转向综合素质培养已成为高职教育的基本趋势。印度也由于使高科技与高职教育结合,从而带动新产业新经济的崛起,成为落后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典型。
二、实践全人发展观的高职文化素质教育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高职院校迅速崛起,从培养一般技艺到培养高新技能人才,再到塑造新时代技术精湛、创新性强、人格健全发展的高科技人才,这是一种时代的飞跃,是高职教育因应中国未来产业发展和世界高新科技迅速兴起的迫切需要。
(一)倡导全人发展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观
国际教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高职教育发展决定了这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能走多远,但高职教育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遵循高职教育规律办学。中国高职教育要策应新时代对技术人才的要求,就必须积极倡导全人发展的人文素质教育观。一是积极倡导高职教育的全人发展理念,在消除传统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对抗前提下,积极建构和发展技艺教育的人文性,致力于发展一种符合技艺型高职院校作用生产的人文素质教育。二是全面整合高职院校的教学、科研、育人、服务社会等多种功能,促使科技教育在改造中吸取人文学科的优良因素,建立技术教育与人文协调互动机制。三是促进学术性学科与应用性学科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不同类型高校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机制。高职新的技术型人文教育体系的建立,可形成一种更好地服务生产和社会发展的新机制。
(二)倡导全人发展观下技术型高职教育的人文与科学融合
新时代高职院校要实现新型人才培养,就要积极推动传统职业技术教育观的转变,从重视技术培训以及尔后的培养技能的模式,转向突出培养新时代高新科技要求新型人才,这是一种具有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不仅具有高新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对未来职业有良好的素养。培养这种人才就必须实现人文素养和技术技能培养的全面融合。
(三)通识教育是推进高职全人教育的重要途径
从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的实践表明,随着科技日益发展,特别是金融海啸打击下,产业开始新的转型升级,生产者技术水准提高并要求在掌握高科技的同时也要具备高的文化素质。因此,高职院校应重新制定人才标准,全面实施通识教育。“通识教育,顾名思义,是一种关于进行普遍意义的人生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通识教育最重要的理念是倡导全人发展教育观,高职实施通识教育,将有利于重塑高职人文精神,创建新型高职人文教育体系,转变高职教育中技术与人文教育相对立相悖离的异化现象。高职通识教育倡导在致力于培养技能中教人如何做人,强调人的技术培养与社会及文化的互动融合,使人的技能发展与人文发展达致互动和谐,培养一代科技精英。高职通识教育也重视营造一种尊重他人、关照后人、明志致用、天人合一的价值观,使学生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能内省外顾,高瞻远瞩,用特定的专业知识造福人类。自然科学是一种重于教人求真的知识体系,而人文科学不仅是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一个重于教人求善求美的伦理价值体系。通识教育就是要使科技教育中的求真与人文教育中求善和求美三者整合起来,在传授教人求真的技术专业教育中,又教人如何做人,辨物明志,陶冶情操,求善求美,熏陶出一种人文素养、人文关怀、人文追求的人文精神和专业气质。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高职院校应主持从全人发展上定义高职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重新阐释和设计高职人文内涵,在全人发展理念下全面整合人文与科学、科研与教学、学术与应用的内在联系,创立起科技与人文兼融的高职文化,培养不仅职业技能突出、人格健全、品德高尚、有人文素质和科学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使高职教育的人文发展积极参与推进技艺性教育与科技性与学术性教育融合的实践中,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提升。这是中国高职能否引领中国产业发展、变毕业生就业难为供不应求的关键。
三、创建中华高职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新体系
中国高职要克服时代发展的各种内在危机,就必须致力于建构一个有利于培养高水平技术人才的、集中华数千年文明和世界人类文化成果的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及通识教育体系。只有这样,才可能遵循现代教育发展规律办高职,提升高职教育的学术水平,走一条真正使中国高职教育达致既大又强的发展道路。
(一)建构中华高职教育新时代人类文明伦理体系
成立课题组,进行理论研究,以全新的理论视野统领人类未来文化素养发展研究并提出中华民族未来文化发展体系,以此制定中国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时代创新战略,在更高境界上推进中国高职教育的历史新跨越。一是建构共同文化价值观体系,在传统与现代、与未来,中国与外国,本国与国际,现代化与全球化之间审视省察,提炼符合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共同价值,超越一时一地一己的认识局限,形成包含民族文化传统、关注国际现代伦理要求、又面向人类未来发展的新价值体系。二是创建新时代的中华文化伦理体系,在未来信息社会的视角下全面梳理整合自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儒家伦理,鸦片战争至抗日战争以来民族自救自力自强的伟大精神,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文化价值理念,建构一种走出儒家狭隘文化伦理图景、体现中华民族关怀人寰福祉、放眼全人类宏伟目标的新文化伦理体系。三是建立以人为本的新高职教育文化观,把学生这一特定的人之身心发展作为高职教育的新文化素质教育出发点,致力于为中国高职教育创建一种培养健全人格、思想健康、技术精湛、立志奉献社会做一个有用人才的新高职人文教育体系。
(二)建构中华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体系
从以上理论研究为出发点,结合中国高职教育培养人才要求,提出一套较为清晰的大中华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体系来统领各个院校的教育发展。一是摒弃追求功名和重考据训诂的传统学术观,创建一种注重实效的人文素养教育体系,探讨促进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全人发展进程中实施通识教育的不同层次和内容安排及工作方式,实现从考试教育转向发展个性的新教育。创建融人文教育于各科技术教学和学校生活环境的工作体系,把人文知识、人文素养、人文精神融入知识学习、技术训练的过程中。如把品德课融入英语学习中,把做人立志成才融入技术发明和技能训练中,等等。二是建构以生成现代高级技术人才的高职通识教育体系,在现代高级技术人才成长的基本要求下营造高职人文素养教育的原则、通识教育施行过程及社会环境乃至方法等。如开设系列文化素养课程、生存教育、世界论坛、举办人生讲座、人生体验活动等。三是创建在共同价值下,融和平、友爱、竞争于一体,个人、国家、世界共生,理想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相融,求真善美之完全实现的大通识教育体系。例如组织西部生活体验团、国际技能竞赛活动,体验域外生活和倡导和平与正义。推进创建国家及省级绿色学校为龙头的人文环保教育体系和禁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区计划,等等。
(三)建构实施高职通识教育具体操作体系
通识教育是现代高职教育实践科技与人文融合发展的重要教育形式,香港中文大学在每年的学校概况前言中都赫然写道:“通识教育课程旨在推行均衡教育,以扩展学生之视野,培养其抽象与综合思考之能力,使其在瞬息变化之现代社会中,能内省外顾,高瞻远瞩。通识教育为大学整体教育之重要部分” 。实施通识教育,是高职院校实践科技与人文融合的重要教育理念,倡导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现代教育精神的关键实践形式。
一是建立高职人文课程体系,讲授系列人文知识,引进人文经典进课堂,善于把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不仅通过辨真去伪的探究中培养追求真理的品质,而且要在研读经典中承接历史高风,启迪对人内心困惑和期待的关注,培养健全人格,关心人的存在价值,懂得审视人生、叩问生命意义和感呵人类命运的情操,使高职教育获得新的内涵。
二是建立技术学习和考核中的人文评价体系,形成一种在学习技术、发展技能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学习模式。编制相关教材,使之在学科技的过程中获得相关人文知识,而在人文熏陶下又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科技知识的效果,使人的学习走出死记硬背、摆脱应试的束缚,获得心灵上的解放。
三是建立起系统的高职通识教育实际操作体系,如建立不同年级学生人生实践体验活动,如兴趣技能学习会社、读书会、同心诗社、文联、心得交流会以及相关社团,像惠州商校实施的“阳光1000”系列活动,使学生在学期间有机会在各种形式的丰富实践中领会人生真谛。正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通识教育阐释了对人的丰富定义,启示学习者对自身充分理解,把学习本身、科学知识和社会人生,把过去、现在与未来紧密地联系起来,赋予更加深刻的认识视野和知识体验。学习就成为塑造人生的过程,是生活和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中享用到人类的全部情感和智慧、成功快乐和对未来的展望。
四是开设相关专业、科系及研究机构,如中国文化研究所、台湾的通识教育研究会等。设置相关课程、讲座和人文环境,如开设包括服装文化、艺术欣赏以及人文论坛等,使人文素质教育寓于轻松自然的优美环境中,全面倡导人文交融的学校文化。
参考文献
[1]冯增俊.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模式探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
[2]冯增俊.教育创新与民族创新精神.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3]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探索.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5]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6]张建新.英国高等教育从二元制到一元制变迁的研究.北京: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4
[7] Robert F.Arnove and Carlos Alberto Torres,Comparative Education:The Dialectic of the Global and the Local.(second edition)Rowman&Littefield Publishers,20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