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具有职业人文特色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高宝立
教育研究杂志社总编
我国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时间短,学术底蕴不足,加之高等职业院校具有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的特殊性,大家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特色缺乏研究,教育环境管理是高职管理的重要内容。教育环境对教育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影响。其中校园文化建设是重要方面。创设具有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的当务之急。笔者就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若干思考。
一、人文教育缺失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笔者曾在2005—2006年间对北京、河北、浙江、广东、山东、重庆、河南、吉林、安徽、江苏等省市有代表性的27所高等职业院校的987名教师、403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发现人文教育缺失是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一个突出问题。
(一)人文教育未列入学校整体规划
许多高职院校领导缺乏对人文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把人文教育作为“软任务”缺乏重视,造成人文教育的边缘化和弱化,问卷调查反映此问题十分明显。在被问及“您认为目前本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时,42%的教师认为是“无完整计划”,位列选项的第一位;而在回答“目前本校开展人文教育活动,应着眼于什么”问题时,81.8%的教师认为要“加强考核”, 70.37%的教师认为是要“提高领导认识” 。
在调查中,能够听到普遍反映:人文教育在高职院校处于边缘地位,缺失比较严重。有的院校领导把人文教育作为一种“文雅”的门面包装,是一种附加性的教育,甚至是单纯的文化娱乐消遣活动。人文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困境,还表现在人文教育在学校工作中泛化。在人文教育的地位减弱之时,各院校的社团活动中人文的内容有增无减,如摄影学会、文学社、诗社、书法学会、舞蹈队等等。这些情况虽反映了人文学科自身的魅力,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渴求,但同时缺乏有效指导和投入,在松散的活动中,许多学生接触不到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深刻性和广泛性将难以保证。
(二)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社团、学生课外活动与普通高等学校趋同
由于学校对开展职业人文教育认识不足,缺乏整体规划和指导,所以高职学校学生社团和课外活动没有体现职业人文教育的特点。下表表明,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社团与普通大学的学生社团趋同化,缺乏职业特色。学生的活动主要以文体活动为主,没有体现出高等职业院校的职业特色。
学生回答“本校影响较大的学生社团”问题的频数统计[n(%)]
二、从实际出发,建设高职校园文化
高职校园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在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都体现了完整性的特点。需要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到学校总体发展战略上整体构建、全面落实。
(一)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是高职教育的精髓和灵魂之一,也是构成高职办学实力、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工作。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多途径的共同作用的结果,更要注重多种资源的整合。要合理配置学校人、财、物、信息、时间、空间等资源,在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的同时,包括显性资源、隐性资源,还要尽可能地开发和利用间接资源和未来可利用资源等。在上述资源中,尤其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教育资源,如学院网站、图书馆、宣传栏等,向学生宣传人文教育知识。开展第二课堂,请专家进行讲座,加强校园网络、图书馆的建设,增加学生的文化娱乐活动设施,营造一个好的人文教育环境。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校浓浓的人文教育氛围,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塑造优秀的人文素质。
从结构上看,校园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其中,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均以物质产品和制度形式为载体表现出来;精神文化则是人们文化心态在观念上的反映,是文化整体的核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人们所关注的大多是精神文化的教育,而对校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较少涉及。相对于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恰恰是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土壤,能够对学生人文素养发生较大作用的外部环境。因此,二者务必给予提升和加强。学校在制定总体规划时,要把以校园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为核心的现代高品位校园文化建设提到重要议程上来,设计具有自身特色的、融高科技含量与深厚人文底蕴于一体的景观布置或建筑设施。加强制度建设的人文化、人本化,引导和鼓励学生成立有益的社团和兴趣小组,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学生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作用,全面发挥校园文化载体的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的立足点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也是学校的职责与目标之所在,这需要全校上下群策群力,作为群体的自觉行动。一是学校领导要有明确的、端正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教育理念,要深刻理解学校文化的内涵,明晰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整合所有力量,投入到学校文化的建设中。二是积极打造人文教育的舆论环境,通过各种媒介,大力宣传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培育开展人文教育的优秀典型,充分发挥人文教育的“示范”带头作用。三是坚持“三育人”原则,教学、管理、服务三管齐下,各类人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共同创造、维护和提升校园文化。
(二)高等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职业特色
建设有职业特色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前提是要明确高等学校的定位问题,确定各自的发展方向,然后各就各位。要定位就要先分类,分类是定位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潘懋元先生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应该分为三类。第一大类,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以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专业)的基本理论为主,研究高深学问,培养拔尖人才;第二大类,多科性或单科性专业性应用型大学或学院,以各行各业的专门知识为主,培养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将高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包括管理能力、服务能力);第三大类,多科性或单科性的职业性技能型院校(高职高专),以各行各业实用性职业技术为主,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专门人才。作为处于不同条件、不同水平和办学能力的各个高校,必须找到自己所属类型,按照自己的办学目标确定建设校园文化的内容与方法。
高职院校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教育,其校园文化建设又应该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而不能一味地模仿和因袭普通高校的建设模式,也不能一味地复制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模式。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遵循高职教育的规律,按照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和理想追求,尽可能突出“职”的特点,融进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
因此,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准确定位,合理规划,统筹实施。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校园文化自然应该具有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共性;同时,应努力构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校园文化,以优美的校园环境、多彩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和浓厚的人文氛围,形成催人奋进的学校精神、科学民主的价值理念、导向正确的舆论环境,使学校形态、文化神态、师生心态内外和谐,办学实力、学校活力、文明魅力刚柔相济,促进学校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工程,包括办学理念、学院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徽、校歌等。办学理念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统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思想,而学院精神是对办学理念的进一步升华,它们与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一样,都是师生员工经过长期努力积淀而成的相对稳定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与追求。笔者在调研中发现,许多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校训、校歌,校训、校歌的创作一定要遵循教育性和职业原则。那些成功之作,无不洋溢着浓厚的职业人文精神,充满了独特的职业人文底蕴。如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的院歌《财富中国》这样写道:“踏着丝绸之路驼铃的声响,托起银燕五洲飞翔;追寻郑和船队的帆影,推动巨轮四海远航。财贸儿女志在天涯,架起连接世界的桥梁;跨越运河千年的沧桑,看天下金融潮落潮涨;挽起奔涌的金波银浪,汇成民族富强的海洋。财贸儿女豪情满怀,用数字见证中华的辉煌。一二三四,记录繁荣兴旺;五六七八,描绘和谐景象;九九归一,一片赤子情怀,财富中国,幸福地久天长。”这是高职院校校歌中的佼佼者。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教育性集中体现在“以生为本”,即在区域和学校特有的人文精神熏陶涵养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例如,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迅速从一个“资源小省”发展成为全国最藏富于民的“经济大省”,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为之作出重要贡献。新一代浙商身上所体现的创业精神和商业智慧,改变了过去人们形成的“无商不奸、唯利是图”传统印象,展示了新一代浙江商人“诚信务实、博大宽容、吃苦耐劳、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范和良好形象。浙江经贸职业学院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将“浙商精神”和学院文化有机融合,构建富有地方特色和创业精神的校园文化。开展以“浙商文化”为载体的人文教育。学院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浙江人文大讲堂”、“旅博会”、“浙商大会”等各种大型活动,组织学生结合专业特色和优势,开展社会调查、专业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三下乡”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开展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由单纯的“技术劳动者”向“技术人文者”的转变。
(三)营造科技与人文交融的教育环境
职业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不同,它要求学生把学到的职业人文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从而塑造出学生的高尚人文精神和高品位的思想素养。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生动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诸如结合现实问题、国内外重大事件、科技发明、重要节日等举办专题讲座、辩论、征文、社会调查、座谈会、读书活动、演讲比赛、文艺演出、技能大赛、智力竞赛、科技文化艺术节、书画摄影集邮展,以及结合专业进行的专题讲座、就业信息发布、模拟招聘、操作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能营造积极向上、生动活泼、自由开放、具有高职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科技人文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养成等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高职院校还应尽可能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融教室、实训、实验、考工、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考工强化训练等多种功能,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如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以时尚(现代)艺术设计专业为主,该院引进国际先进的应用技术课程,结合中国文化传承的具体实际不断完善具有企业和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该院投资150万元人民币兴建了目前国内设施比较完备的建筑艺术教学实践基地,陶瓷设计专业学生在占地8000平方米园林庭院式的“中国西部陶艺家创作基地”里完成学业,采用“实践教学,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体验到传统艺术的感受,教学效果明显。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大部分高职院校存在某些先天不足,以致常常花很大气力也难以营造应有的文化氛围,而这种氛围又降低了学生自我体验的文化蕴涵。更严重的是,这种缺陷还深深地印在学校传统中,深刻地影响着教职员工的心理,形成某种不利于职业人文教育的思维定势。所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是要结合职业性特色,营造建构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校园文化。
(四)面向企业和行业开展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学生走出校门,了解社会,关心民生的尝试,既是对课程理论的深化和检验,也是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技能服务社会的机会,应纳入到整个校园文化建设方案之中。有学者指出:融入了企业文化,是高职校园文化的特点之一。企业精神能够丰富高职文化精神;校企的对话能更新师生的理念;理念互融完善了学校的管理制度;文化互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企业实习是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技术和生产流程、锻炼技术应用能力、训练职业技能不可或缺的实践教育形式,也是高职院校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之一。实践教育教学活动的加强,增加了师生接触社会、接触生产实际的机会,使学生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脱离实践的不良倾向,促进学生的知识向能力转化。同时,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建立社会责任感,树立起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思想。学生在真实可信的情境中通过具体生动的事实和形象体验、积累和感悟,不断修正自身的行为,实现素质内化和人格提升,使学生在求真务实的追求中达到一种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和谐统一,使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得以顺利实施。
(五)开展具有职业人文特点的社团活动
为了解高职院校社团的情况,笔者曾专门对北京、上海、广东、陕西、山西、安徽、浙江、河北、辽宁等省市的17所高职院校进行了调查。在回答“你参加社团活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时,社团负责人的回答主要是: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自己的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提高了交往能力和协调能力;增强了自信,强化了自己的责任意识;培养了爱心,积累了经验。参与过社团活动的一般学生的回答是:结交了一些朋友,提高了交往能力;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培养了团队精神;增长了知识,丰富了课余生活;锻炼了能力,培养了特长;培养了专业知识和技能;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这说明各种学生社团进行人文教育、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拓展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特长、弘扬学生个性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
但调查中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与专业有关的学生社团和参与人数较少。17所高职院校中,文学艺术类社团123个,占36.8 %;体育类社团94个,占28.1 %;知识学术类社团39个,占11.7 %;专业技能类社团47个,占14.1 %;社会服务类社团31个,占9.3 %。在填写参与社团人数的12所学校中,参与社团的学生共15 672人,占在校生人数(62 940人)的24.9 %。其中参与文学艺术类有5863人,占37.4 %;参与体育类有3128人,占20 %;参与知识学术类有1923人,占12.3 %;参与专业技能类有2876人,占18.3 %;参与社会服务类有1882人,占12 %。总之,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比例较小,约占1/4 ;大部分学生参与文体类的社团活动(57.4 %),而参与专业技能类社团活动的不到1/5(18.3 %)。应该说这没有体现高职学校的特色,是一种结合专业进行人文教育的资源损失。
考虑到高职学生参加社团多半是文体类的,主要原因是从个人业余的兴趣爱好出发,建议要加强教师对社团活动进行指导。专业教师的指导,可以大大提高社团活动的专业水平,在拓展学生视野的基础上,让学生受到深刻的人文感染和熏陶,进而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进行反思,推动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互动与融合。所以,学校应为每个社团指派固定的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并为指导教师核计一定的工作量,从而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为此,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注意引进有专业特长的技能型教师,也可以招聘兼职的技能型教师;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从而不断提高教师对社团活动的指导水平。还应考虑发挥各学校的传统优势和地域特点开展学生社团建设同时,要加强学生社团的管理,成立社团管理的专门机构。
人文世界、人文知识和人文素质在个体与社会发展中具有核心的作用。其中,人文素质中许多东西都是缄默性知识,必须突出感受体悟和养成教育。根据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及学生的特点,职业人文教育中应突出缄默性人文知识的熏陶,将职业人文教育从大量概念、事实、原理的掌握中解放出来,促进学生对自己和社会日常生活实践的人文反思,唤醒学生真正内在的人文需要,培养他们基本的职业人文素质。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通过已有知识和技能的类化迁移,使相关的能力得到特殊的发展和整合,这就离不开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模拟的职业情境。因此,根据不同的专业,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与之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和关键能力,激发学生对未来从事职业的热爱和开拓创新精神,应成为高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潘懋元.规模速度、分类定位、办学特色——中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若干问题.龙岩学院学报,2006(4)
[2]朱巧芳.试析高职校园文化.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6)
[3]伍德勤,高宝立.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活动现状及优化策略.高等教育研究,2007(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