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巴泽多与泛爱学校

巴泽多与泛爱学校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泛爱学校的目的是为上层阶级子女有效而幸福的生活打基础。巴泽多的教学法是折中式的。巴泽多成了德国启蒙运动中教育改革的中心人物。巴泽多的泛爱学校遍及全德国,其影响扩展到了其他国家。为使这一工作更有收效,巴泽多建议成立一个“国家公共教育最高管理委员会”。

二、巴泽多与泛爱学校

约翰·伯恩哈德·巴泽多( Johann Bernhard Basedow, 1723— 1790年)生于汉堡,毕业于文科中学并考上了莱比锡大学, 1748年在基尔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762年,巴泽多偶然读到了当时为全欧洲所注目的两本教育巨著:卢梭的《爱弥儿》和拉夏洛泰的《论国民教育》 。于是,他于1768年写了《为学校、学科及其对于公众福利之影响,敬向志士仁人呼吁书》 ,明确阐明了初等学校教育应该由国家管理而不能由教会控制的见解,说明编写出版各种学科基础知识、适于教学的初级课本的重要意义,吁请人们助以资金或后援,支持自己编写急需的课本和开办实行巴泽多教学法的学校。欧洲各地的王侯大臣、名人学者与各种团体纷纷大力资助,巴泽多获得捐款4.5万马克。

巴泽多利用募来的资金,于1770年写出了《教育方法论》。他同意夸美纽斯的观点,认为教育应自出生时即开始,并要在家庭中实行,书中言简意赅地向父母们介绍了教育子女的方法。以后他又写了一本《初级读本》。1774年,这两本书合编为《初等教育指南》发表,一共四册,附有100幅插图,论及了儿童从出生直到18岁的教育。这部书立即在欧洲流传开来,巴泽多也被誉为自夸美纽斯以来最伟大的教育家,一个卓越的“人类的恩人”。由于得到歌德等人的推荐,利奥波德亲王聘请他在安赫尔特—德绍按他的新教学方法和新课程开办一所学校,亲王提供了全体教职员的薪金、精美的校舍以及其他必要的设备。1774年学校开学,被命名为“泛爱学校”(Philanthropium),借以强调学校希望培养青年具有泛爱思想这一人道主义目标。它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声名大震,访问者从欧洲各地涌来参观学习,统治者和慈善家们竞相开办泛爱学校,巴泽多的思想在欧洲大多数国家的教育中成为主流。

泛爱学校是一所现实主义的学校,课程重点在自然史、解剖学、物理,数学、几何、地理和体育锻炼。学生常到工厂、军营、农庄、市场和其他能直接体验到所学知识的地方去旅行。由于学生们来自上等阶级,因此还教给他们举止风度、本阶级的道德观、社会义务与责任感,以及高等生活的技能。他们通过参加亲王们或其他统治者的宫廷集会学习这些知识。泛爱学校的目的是为上层阶级子女有效而幸福的生活打基础。由于国家允许宗教思想有不同,而学校又归国家控制,因而它向所有教派或无教派的青年开放。但是,有些人却认为国家应当坚持一种明确的宗教信仰并通过学校予以加强,正统派也和他们一起抱怨这种教育。

巴泽多的教学法是折中式的。他从所读过的所有著作中选择出一些自以为最优秀的精华来,然后综合成一个在他看来可以为自己的基本教育思想服务的体系。他认为任何教学都应通过感觉进行,用实物图片和其他具体材料取代对儿童来说常属毫无意义的语言释义。语言的学习应当通过对话来进行。在儿童能够流利地使用这种语言说话前,暂时抛开语法规则。所有的学科都必须有实际用途。学习之后紧接着应用,知识的实用是最有力的学习动机。如果强求儿童为了一个遥远而无意义的未来学习,那么这种学习必然是枯燥无味的。儿童现实的需要——他能感觉到并且能理解到的需要才是选择知识的取舍标准。一个为了自己的学习需要而发奋的学生根本不用惩罚来督促,即使确实需要一些惩罚的话,它也应当是和缓而中肯的。

巴泽多成了德国启蒙运动中教育改革的中心人物。他动员了当时的慈善行业,鼓舞了那些以资财或权势帮助穷苦人的实验者们。他不只口头上呼吁改革,而且建立了在改革运动中收效甚大的学校。当事实证明教育的确能够影响社会改革后,其他人模仿了他的方法和学校。巴泽多的泛爱学校遍及全德国,其影响扩展到了其他国家。政府正忧虑着穷苦民众生活环境日益恶化的问题,因而对巴士多的成果很感兴趣,急于开始同样的试验。为使这一工作更有收效,巴泽多建议成立一个“国家公共教育最高管理委员会”。普鲁士首相冯·策特利茨( Von Zedlitz)受他的影响,于1787年设立了教育部,把全部普鲁士学校都集中在国家控制之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