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艺—技术学校
工艺—技术学校( Polytechnic and Technical Institut)是最初的低级技术学校,主要是为年轻的从业人员、帮工和学徒作为伴随职业活动的学校而设计的,但它并不按职业类型来设立,开设的课程基本上属普通教育性质,只不过是普通教育加进了实科主义学科。在课程计划中,制图占有重要地位并被普遍采用,但不是专业制图。根据学校创办者的意图,工艺和技术学校开设的学科应包括几何、算术、动力学、物理、化学、博物学、地理学等。由于学生学习这些学科显得过于单薄,在很多情况下还要复习国民学校的教材。从根本上说,工艺—技术学校的教学也是国民学校教学的补充。
1.普鲁士
19世纪初期,普鲁士教育受新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主张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严格区分开来。普通教育仍然以满足官僚体制的需求为宗旨,文科中学仍然以古典课程为主,但科学课程开始渗透到学校中来了。1837年出台的法令规定,文科中学课程中的古希腊语和拉丁语教学占46%,物理和自然历史占32%,数学占17%,法语占4%(16)。 1832年起,实科学校被许可颁发自己的证书。之前,又建立了许多新的贸易学校。1817年后,贸易学校有了很大发展,到1827年时出现了一种新的高级贸易学校,即后来著名的工艺—技术学校。
当1820年改组普鲁士技术教育和手工业学校的主管权从内务部教育司转给商工部时,在1818— 1845年期间一直居领导职位的行政官员彼得·克里斯蒂安·博伊特( Peter Christian Beuth, 1781— 1853年)便首先致力于建立一个职业和技术教育体系,他建议在普鲁士的25个行政区内各设一所地方工业学校,并在这类学校之上设立中央工业学校,以形成工业学校网。在博依特的领导下, 1817年首先在各地区的城市里设立起一年制的手工业者学校。到1821年,以这类学校为基础,已形成地方工业学校网。不久,城市里的地方工业学校改为二年制,其毕业生有升入柏林中央工业学校的资格。尽管各校间开设的科目和程度不一致,但大体上开设下列课程:用具画、自由画、模型制作、纯粹数学、应用数学、物理、化学、德语。校用土地和设施由所在城市提供,其他概由国家负担。到1835年为止,博依特已在普鲁士的25个辖区内设立了20所地方工业学校。(17)
二年制的工艺—技术学校的低年级招收12~16岁完成了初等教育的学生,要求在提供宽广的技术基础教育的同时,消除学生普通预备教育水平上的差异。通过这样的教学,未来的工厂主和手工业者不仅能获得每一个手工业者所必要的普通教育和对事物的认识,而且将获得一般企业某一种技术性工艺所必要的许多预备知识。教学内容由制图、几何、算术、博物学等学科组成。在高年级,教学集中在数学、制图、化学、物理、统计和机械学等科目上。该学校的训练目标是学生所确定的训练组特有的训练。
1850年,在商工大臣哈依德的领导下,由柏林中央工业学校校长德鲁肯米勒制定了改革工艺—技术学校规程,主要有:①针对以往各地学校间的差距较大,要在学校组织、教学科目、入学条件等方面制定出全国统一的标准,以建立起全国统一的中等工业专门学校;②在学校组织方面采用二年制,在教学科目中增设力学、机械学、建筑结构学、建筑设计、力学技术学、化学实验实习等,其毕业生有升入柏林中央工业学校的资格。这在19世纪的德国来说,标志着它已具有正规中等教育机构的水平。直到现在,德国仍把地方的工艺—技术学校视为正规的中等教育机构,并已取得社会上的公认。
1857年,诺特博姆任柏林中央工业学校的校长。因卡尔斯鲁厄综合技术学校( 1827年创立)校长格拉斯霍夫指责地方的工艺—技术学校的基础教育不足,商工大臣冯·伊岑普利茨委托诺特博姆制订地方学校的改革计划。于是,他于1869年在柏林召开了有关人士参加的会议,在1870年3月21日制定出有关规定,被称为“诺特博姆改革计划” 。其主要目标有:①适应工业界的要求增设和改革专业科目;②提高入学条件,以提高学生质量;③普通科目限定开设德语、法语、英语、地理、历史。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采取以下措施:把修业年限延长为三年;在教育内容中增设上述五个科目;把1850年引进的专业科目再加以细分,并增加引进新科目:测量学、机械设计、建造物的检定、建筑设计;在第一、第二学年着重进行数学、物理、化学、制图、地理、历史、现代语等普通教育,第三学年按学生的出路分为四个学科——升学科、土木建筑科、机械工程学科;化学工程学科等。入学资格规定年龄在14岁以上,学历要求:①具有高级中学、一级实科学校、必修拉丁语的高级市民学校、能升入高级实科中学的六、七年级的学力;②有相当于二级实科学校最高年级毕业生的学力;③有相当于未修拉丁语的高级市民学校毕业生的学力。学校规模为一个年级40人,三个年级共120人,正教员7人,助理教员1人。是否实施这一改革计划,由各行政管区自行决定。(18)
1877年2月14日,国会议员、文教委员长韦伦普芬尼希对诺特博姆改革计划进行彻底的批判,商工部也赞同这些批判。这说明由于19世纪70年代产业革命的成熟,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多样化,每个工业部门都有特殊专门技术的需要,而地方工业学校已失去适应这种需要的能力,致使诺特博姆改革计划遭到失败,约半数地方的工艺—技术学校停办,其余则转为实科学校和专门学校。
2.符腾堡和巴登
由国家经济管理部门建立低级专科学校的邦国首先是符腾堡和巴登。这是因为:首先,这些德意志领邦国家的经济结构长期以来是以十分活跃的手工业为特点的,这是西南部区别于以农业为主的普鲁士王国之处;其次,西南部原来末被带有普鲁士特点的教育理想主义所触及;再次,西南部与专制国家普鲁士相比,有着强烈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传统。
在符腾堡诸城市,有计划地建立星期日工艺—技术学校始于1825年,规定开设的学科有算术、制图、自然地理、机械学、普通工艺学、草拟收益结算单和粗略估算指南。教师通常由教士充当,偶尔也有教师和手工业者担任。入学是非义务的,只有老的教会办星期日学校才规定为义务教育的学校。
巴登在行政长官卡尔·费里德里希·内本纽斯( Carl Friedrich Nebenius, 1785— 1857年)的推动下,自1834年开始在城市里设立工艺—技术学校,它作为一种低级专科学校,被确定的职能是:对于从事手工业或某种不要求受高级技术教育与经济教育的职业并已开始学习这种职业的年轻人,应教会他们熟练地从事该行职业所必要的知识和图解的技巧。
巴登工艺—技术学校的教学科目规定为:初等几何、几何、机械学在职业中的应用、制图、模型制作、工业企业管理指南。教学时间不是安排在星期日,而是在工作日的晚上。在2~3年的时间里,至少每星期上课6课时。这样,就内容和形式来说,巴登工艺—技术学校已清楚地显示了未来部分时间制职业学校的特点。
内本纽斯提出了以企业为一方、以学校的部分时间制专业训练为另一方的训练方案。这个方案为今天的企业—学校双元制职业教育开了先例。
内本纽斯反对处于从属地位的“生产阶级”受全时制学校训练;他主张保留传统手工业师傅训练的“实践”方向,学校只需起补充作用。他在分析当时在法国实行的国家办工艺—技术学校时,对于为下层社会居民开办的全时制学校提出了批评。批评的核心是,他认为在法国学校的教学计划中理论比重太大,应加以限制。这种关于下层社会青年训练中理论限制的必要性的观点,曾经是功利主义的启蒙教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关于法国全时制学校,内本纽斯曾于1833年写道:“要求学生在这种学校里度过全部时间这种状况,容易引起理论教学超过学生真正需要的程度。他们应当为自己本来的职业受教育,不要为获得更高的职业所要求的熟练程度而失去对紧张的机械操作的爱好,或耽误了掌握对此所要求的熟练和技巧。 ”(19)
技术性的“低级”专科学校体系于19世纪上半叶在其他一些德意志国家里也有发展。例如黑森大公国从1837年起出现的手工业者学校,梅克伦堡—什未林从1836年起出现的工艺—技术学校,汉诺威王国从1830年起出现的实科学校(后来称工艺—技术学校) ,拿骚公国从1846年起出现的职业性的星期日学校和夜校等。国家管理部门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这些学校的设立,比如在黑森,部分时间制学校的建立几乎全部是由企业主联合会和黑森大公国工商业联合会发起的。在汉诺威,这些学校的建立由政府规定。
巴伐利亚王国和普鲁士王国把与劳动有关的职业性内容引进低级的部分时间制学校的时间要晚得多。这些国家的政府在当时还缺乏在广泛基础上实施训练的动因。因为对于这些工业化程度低的封建国家来说,实行一种广泛基础上的训练还缺乏客观需要。此外,政府害怕这种作为“民众”教育的训练会给君主主义统治带来威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