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设计:什么是本土设计?魏春雨认为本土设计“是一种状态”;孔宇航认为 “本土是一种体验,而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刺激和话语上的冲动”;单军认为它是“一种文化策略”;崔恺认为本土设计是“一种现实的状态、一种现实的立场、一种现实的策略、一种现实的结局、一种现实的期盼”。[4]本土设计并不是一种风格流派,更不是一种潮流,并非抵御全球性而转向民族主义的倾向,本土并不等于本地、民族、传统,而是一种态度和创作,是多元语境下的必然,是在多元化的世界中找回文化的自尊和社会认同,避免模仿、跟风的应景之作的充斥。李亦农认为,本土设计的理论依据是“以项目所在的地域的人、以使用的人为本,以地域的特点为本,以地域的技术为本,以地域的文化为本。长期感受这个地域、感受这些人、感受以人为本的心态,就会对项目和所谓的本土产生的地域有一种情感”[5]。崔彤认为,“如果我们能够认同自己所生长的这块土地,认同我们还是一个属于这个星球上的一个人的话,我们不得不去关注自己所生存的状态或者脚下的土地”。[6]本土设计覆盖了浓厚社会人文内涵、共同的历史发展轨迹、特定的地域环境和共同价值取向的认可,这种以使用主体的需求为出发点进行的设计包含了某种立场的场所营造,同乡土、方言、白话的建筑和景观有相通之处,即对土地的尊重,关注当地人的日常生活方式、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地方价值和精神情感、建造的方式、当地材料的选用等。
(1)白话景观。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专业俞孔坚教授等人提出了“白话的城市、白话的景观”,即建造中国自己的、回归日常生活的、地方性的景观。回归日常生活就是要尊重大众平常的人和事;地方性就是尊重、善待和适应土地及土地上的自然和人为过程。倡导景观的“白话文”,就是要回归人性与公民性,回到土地与地方性。正是平民的、日常的、适宜的景观,正是尊重土地及土地上的设计,构成了景观的“白话文”。
(2)方言景观。广州土人景观顾问有限公司的首席设计师庞伟从语言的方言中得到启发,提出了“方言景观”的概念:方言景观强化了地方性的知识、价值和精神。它尊重当地的地形地貌、河流山川、动植物群落,尊重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歌谣传说。它就像方言一样传承着人们对时间和事件的记忆,它在特定的区域内,深刻地代表着当地真实的、特定的人民。方言景观作为一种形式的地域设计,会尊重土地等原有的场地资源,会尊重特定地方人们的一切差异,因为正是这些地方间的差异才形成了多元的文化。这种由下而上的过程奠定了文化生成的基础,从而带来有根基的、有底蕴的设计。
(3)乡土景观。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探讨了乡土景观的含义,所谓乡土景观是指“当地人为了生活而采取的对自然过程和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及格局的适应方式,是此时此地人的生活方式在大地上的显现。因此乡土景观是包含土地及土地上的城镇、聚落、民居、寺庙等在内的地域综合体。这种乡土景观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7]。
此定义指出了三点核心的内容:即它是当地人的、适应于当地自然和土地的、是为了生存和生活的。这可以从乡土景观的主体、客体及相互关系方面来理解。首先,创造乡土景观的内在主体限定为当地普通的大众,即使用者应主动主持和部分参与景观的建造过程,如乡村的民居多是以居住者自身的喜好和习惯为主进行建造。其次,主体营造景观的初衷是功利性和自发性的:当地人是出于生产和生活的目的对既定的景观进行改造和修正的一种创造行为,它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完全是出于个人需要的意愿而发生的。景观是一种存在于人类生活之中的社会生活空间,是人与环境相互调和及适应的过程,任何文化景观的形成都是人塑造了环境,而环境又反过来进一步塑造和约束人的行为。乡土景观其实是一种文化的积淀,由初衷的使用目的而营建,在文化景观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演变成为一种文化行为,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体现。最后,作为对象客体而自发形成的景观不仅包含人、土地以及土地上的各种构筑物、器具等物体构成的综合体,也包含了形成这一切的自然背景,它是包括自然和历史文化在内的整个系统,具有实际的功用性、多样性和文化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