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其综合职业教育思想的影响
杜威对职业教育的考察与认识是在美国现代工业、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与变化的广阔背景下进行的。但综合职业教育观的产生更直接得益于美国从1900年开始,直到1917年《史密斯—休斯法》通过为止,持续了17年之久的职业教育大辩论。杜威作为综合教育计划派的代表人物,与当时的职业训练派展开了职业教育如何适应科技时代需要的辩论。大辩论的核心是“职业教育模式”问题,是单独设立与自由教育相对立的职业教育,还是把职业教育与自由教育整合起来,其实质触及的是职业教育与自由教育长期对立的问题。这次思想的大交锋,促进了杜威职业教育思想的成熟。
杜威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强调“教育即生活” 、 “学校即社会” 、 “做中学” ,并创立了“儿童中心”理论。在他丰富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中,职业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杜威撰写的《明日之学校》( 1915年)和具有教育思想总纲性质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 1916年)及一系列文章,对职业教育多有论述。他从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上来探讨职业与职业教育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反对“旧职业主义”狭隘的职业教育观和当时盛行于美国的职业教育计划,反对职业训练与文化修养的背离、职业与个人发展的对立、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脱离,主张把职业教育与自由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崇“综合教育计划” ,从而形成了颠覆传统、针砭现实的职业教育观,并形成了一股绵延至今的职业教育思潮。这股思潮不仅对美国职业教育制度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教育的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基本走向也具有决定性作用。
在职业教育上,我们不能不感谢杜威对旧的“僵硬的、冰冷的知识观念”所作出的挑战,以及把职业教育融入自由教育而为现实生活服务的巨大贡献。而且,他认为一切教育都发生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像他决心改革的那样。因为他认为经验是人和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结果,他哲学中一般原理的重要发展以及这些发展在教育上的应用,看来既是哲学又是教育学,其中反映了当代思想的主要潮流和一体化的技术,对现代工业和社会进步有非常显著的贡献。
杜威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的影响也非常大。 1919年初,由郭秉文等杜威的学生组成的代表团赴东京聆听了杜威的演讲后,邀请杜威来华讲学。在国内,蔡元培、胡适、陶行知等商定以北京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尚志学会、江苏省教育会及浙江省教育会五团体的名义,向杜威正式发出邀请,这样,在结束访日活动后,杜威偕夫人艾丽丝和小女儿罗茜于1919年4月30日到达上海。胡适代表北京大学,陶行知代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蒋梦麟代表江苏省教育会,前往码头迎接。
杜威在华停留两年两个月又二十四天,于1921年7月24日离开中国青岛返美。在华期间,杜威在弟子们的陪同下,到各地参观访问,传经授道,演讲大小二百余次。其中关于职业教育方面的专门讲演就有《职业教育之精义》 、 《职业教育与劳动问题》 、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关系》等,在北京和南京的《教育哲学》讲演中,杜威都专辟一讲“职业教育” 。在其他讲演内容中,也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职业教育方面的问题。这些讲演,通过弟子们的翻译和各地大小报纸、杂志的刊载,流传甚广。直至20年代中期,杜威在华的影响达到了顶峰。
杜威像今天的教师一样,不把教育与经验等同起来,相反,他把教育的与无教育的经验区别开来,并着重强调前者。如果活动要有任何教育意义,则必须具有一些理智的内容。总之,他毕生致力于作为评价学习的基础的科学方法,导致他责难现代社会的教育。
杜威像大胆的革新者所遭受的际遇一样,他受到过崇拜,也受到过责难。他的主要影响在确立教育作为大学研究项目上,在接受学校教育适应社会的变革上,在继续(虽然有时动摇不定)相信理性的探索能力上,在重视儿童的生长发育的贡献上… …他的哲学,在意外事件上不断发生、非人类能控制的时代里,没有直接的吸引力。然而,在21世纪,他去世后的50年之后,人们又在重新思考杜威的教育思想。
【注释】
(1)从拉丁文Seminarium而来,原意为“苗圃” 、 “发祥地” ,最早出现在17世纪的欧洲一些大学课堂教学中,具有专题研讨的性质,后专指学校里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共同研讨学习。
(2)[美]杜威著: 《旧个人主义和新个人主义》 ,见赵祥麟、王承绪编译: 《杜威教育论著选》 ,第292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年。
(3)[美]杜威著,王承绪译: 《民主主义与教育》 ,第328~329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
(4)同上书,第326页。
(5)[美]杜威著,王承绪译: 《民主主义与教育》 ,第327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
(6)[美]杜威著: 《职业教育之精义》 ,见袁刚、孙家祥、任丙强编: 《民治主义与现代社会·杜威在华讲演集》 ,第58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
(7)[美]杜威著: 《职业教育之精义》 ,见袁刚、孙家祥、任丙强编: 《民治主义与现代社会·杜威在华讲演集》 ,第598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
(8)[美]杜威: 《教育哲学》 (北京) ,见袁刚、孙家祥、任丙强编: 《民治主义与现代社会·杜威在华讲演集》 ,第469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
(9)[美]杜威著,王承绪译: 《民主主义与教育》 ,第268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
(10)[美]杜威: 《教育哲学》 (北京) ,见袁刚、孙家祥、任丙强编: 《民治主义与现代社会·杜威在华讲演集》 ,第529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
(11)[美]杜威: 《教育哲学》 (北京) ,见袁刚、孙家祥、任丙强编: 《民治主义与现代社会·杜威在华讲演集》 ,第469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
(12)[美]杜威: 《教育哲学》 (北京) ,见袁刚、孙家祥、任丙强编: 《民治主义与现代社会·杜威在华讲演集》 ,第470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
(13)[美]杜威著,王承绪译: 《民主主义与教育》 ,第331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
(14)[美]杜威著,王承绪译: 《民主主义与教育》 ,第334~335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
(15)[美]杜威: 《职业教育之精义》 ,见袁刚、孙家祥、任丙强编: 《民治主义与现代社会·杜威在华讲演集》 ,第58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
(16)同上书,第470页。
(17)[美]杜威: 《教育哲学》 (北京) ,见袁刚、孙家祥、任丙强编: 《民治主义与现代社会·杜威在华讲演集》 ,第470~47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
(18)[美]杜威著,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 ,第347~348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年。
(19)[美]杜威著,王承绪译: 《民主主义与教育》 ,第329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
(20)同上书,第334~335页。
(21)[美]杜威著,王承绪译: 《民主主义与教育》 ,第329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
(22)同上书,第390页。
(23)参见[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 ,第389~390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
(24)[美]杜威著,王承绪译: 《民主主义与教育》 ,第58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
(25)同上书,第61~62页。
(26)[美]杜威: 《教育哲学》 (北京) ,见袁刚、孙家祥、任丙强编: 《民治主义与现代社会·杜威在华讲演集》 ,第528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
(27)[美]杜威: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关系》 ,见袁刚、孙家祥、任丙强编:《民治主义与现代社会·杜威在华讲演集》 ,第593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8)[美]杜威: 《专门教育的社会观》 ,见袁刚、孙家祥、任丙强编: 《民治主义与现代社会·杜威在华讲演集》 ,第596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
(29)[美]杜威: 《职业教育之精义》 ,见袁刚、孙家祥、任丙强编: 《民治主义与现代社会·杜威在华讲演集》 ,第587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
(30)同上书,第586页。
(31)[美]杜威著,王承绪译: 《民主主义与教育》 ,第332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
(32)同上书,第333页。
(33)[美]杜威著,王承绪译: 《民主主义与教育》 ,第333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
(34)同上书,第334。
(35)转引自徐国庆、石伟平: 《杜威论职业教育与自由教育的整合》 ,载《河南职技师院学报》 , 2001 ( 6) ,第44页。
(36)同上书,第43页。
(37)[美]杜威著,王承绪译: 《民主主义与教育》 ,第337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
(38)同上。
(39)[美]杜威: 《教育哲学》 (北京) ,见袁刚、孙家祥、任丙强编: 《民治主义与现代社会·杜威在华讲演集》 ,第526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
(40)[美]杜威著,王承绪译: 《民主主义与教育》 ,第329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
(41)[美]杜威著,王承绪译: 《民主主义与教育》 ,第268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
(42)同上书,第337~338页。
(43)[美]杜威: 《教育哲学》 (北京) ,见袁刚、孙家祥、任丙强编: 《民治主义与现代社会·杜威在华讲演集》 ,第527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
(44)转引自徐国庆、石伟平: 《杜威论职业教育与自由教育的整合》 ,载《河南职技师院学报》 , 2001 ( 6) ,第4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