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抽动症与学习困难
抽动症又被称为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以运动、语言和抽搐为主要特点的综合征或行为障碍。以眼、面部、四肢、躯干部肌肉不自主抽动,或伴有喉咙异常发音及污秽语言为主要表现,是儿童较常见的心理行为疾病。抽动症起病多在21岁以前的青少年时期,以2~12岁年龄段之间发病为多,男多于女;病程长,反复发作且逐渐加重,如不及时治疗,轻者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重者可发展为反社会人格。
患有抽动症的学生,其身体病症导致其学习效果不好;并且更为主要的是,外显的抽动症状常常为其带来精神和心理上的压力,在学习上产生自卑心理,进而导致学习困难。
一、抽动症的临床表现
抽动症主要的临床表现是,相继或同时出现肌肉抽搐和异常发声,或伴有秽语。抽搐突然、快速而复杂。常由面部开始,逐渐波及颈、肩部肌肉而后达躯干及上下肢。面部不自主运动,常表现为眨眼、斜眼、扬眉、张口、缩鼻、作怪相等;头颈部抽动表现为点头、摇头、斜颈、挺颈、扭脖子、耸肩膀等;躯干部的抽动表现为挺胸、扭腰、握拳、甩手、举臂、踮脚、抖腿、步态异常等。
异常发声或伴秽语,不由自主地发出干咳声、吼叫声,或“啊啊”、“吭吭”、“喔喔”、“嘘嘘”声,或发音时重音不当,或如犬吠;可同时伴有秽语、咒骂,或随地吐唾沫。
抽动症的运动抽搐或发声抽搐临床上有不同的类型。
简单运动性抽动:突然的、短暂的、没有意义的运动,如眨眼、侧视、耸鼻、撅嘴、张嘴、耸肩膀、做鬼脸、点头、上肢突然抖动、腹肌抽动、踢腿等。
复杂运动性抽动:稍慢一些的、持续时间稍长一些的,似有目的的运动行为,如咬唇、拍手、冲动性地触摸人和物,打或闻自己或者他人身体某部位,投掷动作,弯腰、后仰、旋转、跳跃、单脚跳、下蹲,或模仿他人的动作,淫秽的姿势等。常见的复合运动抽搐是打自己、蹦、跳、触摸以及拾起东西闻等。
简单发声性抽动:突然的、无意义的发声。如吸鼻、清咽、咳嗽、尖叫、呕吐声、犬吠声等。
复杂性发声抽动:突然的、无意义的发声,如无目的地重复词或短句,包括重复自己的和他人的词或短语、秽语等。部分患儿抽动前有局部不适或紧张感,只有抽动方可缓解。
二、抽动症的症状特征
抽动症的主要特征是一种不自主的、突发性的、快速的、反复发生的、无节律的、方式固定的运动或发声。患者感到抽搐的发生是不可抗拒的,但可强忍一段时间。各种形式的抽搐障碍常因心理紧张而加重,睡眠时消失,当全神贯注于某项活动如看电视、读书或做游戏时,抽动随之减少。全身各部位抽动的特点是:
眼部:扬眉、皱眉、眨眼、斜睨、凝视、翻白眼等。
口部:吮手指、咬牙、咬铅笔、咬嘴唇,或不停地吐唾沫、口吃等。
面部:撅嘴、咧嘴、皱鼻、扮鬼脸等。
颈部:摇头、点头、扭脖子、耸肩膀等。
上肢:甩手、搓手指、举臂、扭动手臂、握拳头等。
下肢:踮脚、抖腿、踢腿、旋转、跪下走路、步态异常等。
躯干:挺胸、扭腰、身体扭转、腹肌抽动等。
喉部:干咳声、清嗓声、吼叫声等。
秽语:不自主地污言秽语、说脏话,或骂人等。
其他行为异常:重复、刻板的语言或动作,强迫性的行为,冲动性的触摸动作,模仿别人,猥亵举动或控制不住的下流动作;也可能发生破坏物品、自伤、伤人或侵犯别人的行为。
以上各类症状,有的同时出现,有的是先发生一类症状,一段时间后换另一类或几类症状,或各类症状交替出现。患者发作时意识清楚。
三、抽动症的病因
抽动症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但从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主要与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器质性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及药源性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
目前许多研究工作者认为,抽动症是可以遗传的。研究结果表明,双胞胎共同患抽动症的较多,抽动症患者的一二级亲属中,抽动症及其他心理行为疾病较正常人多见。科研工作人员认为,抽动症遗传的方式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多基因遗传。
2.神经生化因素
近年来,通过神经递质与行为以及神经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提示抽动症与中枢神经递质失调有关。有学者认为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可能是在纹状体多巴胺系统的靶细胞受体,由于纹状体多巴胺活动过度;也有的学者认为,抽动障碍与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功能失调有关,或是由于脑内r-氨基丁酸的抑制功能降低,以致发生抽动。此外,近年来对内啡呔的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5-羟色胺以及r-氨基丁酸的多种神经递质的失调,可能是继发于内源性鸦片系统功能障碍,故认为内啡呔在控制秽语综合征病理机制中有重要影响。
3.抽动症与脑器质性病变
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57.9%的抽动症患者有神经系统软体症,50%~60%的抽动症病人脑电图异常,主要为慢波或棘波增加,但是没有特异性改变。少数病例头颅CT异常。有人认为抽动—秽语综合征、行为运动的异常与杏仁核—纹状体通路障碍有关;不自主发声可能是与扣带回基底节及脑干不规律放电有关,所以说,抽动症可能是器质性病变。
4.社会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可以造成或者诱发抽动症。
一是母亲孕期遭受某些应激事件,如家庭暴力、过度惊吓、突如其来的精神刺激、严重的妊娠反应。
二是婴儿出生后的应激,如产伤、惊吓、高烧、抽搐等因素均可导致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发生。
三是儿童受到精神创伤,长时间过度的精神紧张、意外事件的刺激、脑外伤等可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
四是营养达不到大脑功能的需求,如必需的氨基酸、牛黄酸、核苷酸、必需脂肪酸、卵磷脂、铁、锌等摄入量过少,就会影响脑功能,可能会造成或诱发抽动症。
另外,由于长期服用或者大剂量服用中枢神经兴奋剂,或长期大剂量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如利他林、匹莫林等可引起抽动症。
四、抽动症的诊断和治疗
1.短暂性抽动障碍的诊断标准
短暂性抽动障碍:短暂性抽动障碍又称抽动症、单纯性抽动或儿童习惯性痉挛,常见于5~7岁的儿童,以简单性运动抽动和简单性发声抽动为常见,病程<1年。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 》 :
(1)有单个或多个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常表现为眨眼、扮鬼脸或头部抽动等简单抽动。
(2)抽动天天发生,1天多次,至少已持续2周,但不超过12个月。某些患儿的抽动只有单次发作,另一些可在数月内交替发作。
(3)18岁以前起病,以4~7岁儿童最常见。
(4)不是由于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小儿舞蹈病、药物及神经系统其他疾病所致。
2.慢性抽动障碍的诊断标准
慢性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抽动障碍以简单、复合运动抽动和简单性发声抽动多见,发声和抽动不同时存在,一般不超过3个肌群;病程>1年。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 》 :
(1)不自主运动抽动或发声,可以不同时存在,常1天发生多次,可每天或间歇出现。
(2)在1年中没有持续2个月以上的缓解期。
(3)18岁前起病,至少已持续1年。
(4)不是由于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小儿舞蹈病、药物及神经系统其他疾病所致。
3.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也就是抽动秽语综合征。以进行性发展的多部位运动性和发声性抽动为特征的抽动障碍,部分患儿伴有模仿言语、模仿运动,或强迫、攻击、情绪障碍以及注意缺陷等行为障碍,起病于童年。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I-2-R) 》 :
(1)症状标准:表现为多种运动性抽动和一种或多种发声性抽动,多为复杂性抽动,二者多同时出现。抽动可在短时间内受意志控制,在应激下加剧,睡眠时消失。
(2)严重标准: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患儿感到十分痛苦和烦恼。
(3)病程标准:18岁前起病,症状可持续至成年,抽动几乎天天发生,1天多次,至少已持续1年以上,或间断发生,且1年中症状缓解不超过2个月。
(4)排除标准:不能用其他疾病来解释不自主抽动或发声。
4.抽动症的治疗
针对抽动症状的治疗,较常用的药物有氟哌啶醇(又称氟哌丁醇) 、吩噻嗪类药物,如奋乃静、四本嗪、泰必利等。
氟哌啶醇为多巴胺受体强有力的阻止剂,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效果比较突出,临床应用有80%以上的病人取得症状缓解的疗效。治疗时应从小剂量(0.5毫克,每日两次)开始,然后达到小儿每日剂量4~8毫克。
氟哌啶醇的缺点是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有动作减慢和肌张力增高的副作用,主要表现如震颤、强直,静坐不能、惊跳、便秘、嗜睡,严重者有伸舌、张口困难、歪颈等;还有的会发生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部分儿童的副作用十分突出,以致影响到治疗的继续。为了避免以上副作用,一是采用平时小剂量用药,一般每日1~4毫克为宜,症状加重时增加剂量的方法;二是也可适当加用安坦,以抵消氟哌啶醇的副作用;三是与硝基安定联合应用,效果会更好。
对于伴发多动症的患儿,应首选可乐定,如效果不明显,可用抗抑郁药。
五、抽动症儿童的家庭康复
作为抽动症患儿的父母和教师,要正确地对待孩子,由于孩子的抽动,甚至说脏话是一种病态,而不是故意的,所以,不能以粗暴的态度或行为对待孩子。若对孩子进行打骂或不适当的惩罚,只能加重孩子的病情。尤其是孩子的家长,要学习和了解抽动症的一般知识,基本掌握孩子发病的原因、症状类型、发病规律,积极配合医师对孩子进行正规治疗。要按照医师的要求,合理安排好孩子的日常生活,尽量避免孩子的过度兴奋或紧张。
临床研究证明,多数抽动症患儿有偏食和挑食的毛病。为了使抽动症患儿早日康复,合理安排他们的饮食非常重要。
一是要使患儿养成有规律的饮食习惯,尽量让孩子少吃零食。这就要求父母在膳食的制作上应品种多样,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
二是掌握患儿的饮食原则。所谓抽动症患儿的饮食原则,就是说哪些食品可以多吃一点,哪些食物应该少吃一些,哪些食物不应当让孩子吃。
由于抽动症孩子营养达不到大脑功能的需求,如必需的氨基酸、牛黄酸、核苷酸、脂肪酸、卵磷脂、铁、锌等摄入量过少,而影响了脑功能。因此,富含蛋白质和卵磷脂的动物肝脏、心脏、鱼、鸡蛋、大豆及其豆制品、核桃仁、牛奶;锌、铁含量较高的瘦肉、动物(鸡、鸭、猪、羊)血、花生米、黑木耳、卷心菜等可以多吃一点。
患有抽动症孩子在饮食上还应注意:
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和调料应该少吃。如辣椒、胡椒面、生姜、生葱等。因为这些食物或调料大量食入后会引起人的兴奋或躁动不安,可以加重或诱发抽动症,所以应少吃。
还要少吃橘子、苹果、西红柿、菠萝、李子、杏等含有甲级水杨酸盐的水果及其制品。因为甲级水杨酸盐能够影响大脑神经信息的传递,而加剧抽动症状。另外,还要少吃糖,这是因为吃糖过多会造成人的情绪激动,诱发抽动症。少用或尽量不用含有色素的饮料。
不吃含铅的食品如松花蛋、贝类、红虾、炒葵花子、爆米花、膨化食品等。因为铅是一种大脑毒素,孩子体内最好一点铅都没有,否则的话会加重孩子的病情。
此外,尽量少给抽动症的孩子吃工业食品,多让孩子吃在家庭烹饪的食品。这是因为所有的工业食品,都含有不同程度的食品添加剂,而这些食品添加剂对正常的孩子来说,只要适量,可能影响不大,可是对于抽动症的孩子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