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儿童孤独症与学习困难
儿童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或孤独性障碍,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由美国的一位精神病学家于1943年首先报道,他描述了所发现的这些儿童的特点是,“从生命早期开始,就表现为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与周围的人们和环境建立联系”。他将这种状况称为“孤独性情感交往紊乱”。有关的名称还有儿童精神病、孤独症、广泛性发育障碍和儿童非典型发育。
儿童孤独症会把学生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难以完成正常的学习活动,从而严重影响到学习的效果,形成学生学习困难的情况。
一、儿童孤独症的临床表现
1.社会交往障碍
(1)婴儿期的主要表现:大部分孤独症患儿对人缺乏兴趣,独自一人,不愿看别人,回避目光接触,对母亲和亲人没有依恋感;2~3个月时不会笑, 4~5个月时对母亲的亲吻没有反应, 6~7个月时还分不清亲人和陌生人;没有期待被抱起的表示,抱起时身体僵硬,不愿与人贴近;不会像正常小儿一样咿呀学语,只是哭叫或显得特别安静。
(2)幼儿期的主要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出不愿与人交往,对陌生人不陌生、对亲人不亲;不会与父母和其他人有眼对眼的对视,不注视人,呼之无反应;不与小朋友一块玩耍,更不可能与周围的小朋友建立友谊;对周围的人和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从不寻求安慰。
(3)学龄期的主要表现:症状较轻的患儿,上学后,可能对父母、同胞有友好的感情,但是,仍然不能与人进行主动的交流;对他人的情绪缺乏理解与反应,不能根据社会交往场合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4)成年后的主要表现:婴幼儿期没有进行正规治疗和特殊训练的患儿,成年后,缺乏社会交流技能,甚至不能建立恋爱关系与结婚。
2.交流障碍
语言交流障碍是孤独症中表现得最为显著的特征,其中包括非语言性交流障碍和语言性交流障碍。
(1)非语言性交流障碍:非语言性交流障碍是指患儿缺乏相应的面部表情及肢体语言,很少用姿势、动作与人进行交流。比如很少用点头、摇头、摆手等表示他们的愿望,只会拉着大人的手或衣服走向他所想要的物品。
(2)语言性交流障碍:一是语言理解能力受损,不理解或不能理解别人讲话的意思。二是语言发育延迟或不发育,指病儿语言发育较同龄儿童较晚,有些甚至不发育,仅以手势或其他形式表达自己的要求。也有部分病儿2~3岁以前,语言功能出现,后来又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丧失。三是语言形式、内容异常,指孤独症病儿语言功能即使存在,也不会主动与人交流;不会用人称代词,经常把“你,我,他”混淆,常常重复对方的话,不会说“是”,只有简单的刻板的几个字或词重复使用,更不用说有任何感情色彩了;其语言的语调、语速、节律、重音也异常。四是语言运用能力受损,有些孤独症患儿会背儿歌、广告词,而用于交流的语言少,不会主动交流,只会用刻板重复的短语进行交谈,而且常常纠缠于同一话题。
3.感知觉障碍
孤独症儿童还有兴趣狭窄,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及感觉、动作和智能障碍。
(1)兴趣狭窄:坚持同一格式和仪式性强迫行为。其主要表现为患儿对一般儿童所喜爱的玩具和游戏缺乏兴趣,尤其是不会玩具有想象力的游戏,但对一些通常不作为玩具的物品却特别感兴趣;对一些无生命物体如纸盒、易拉罐常产生依恋,如果把这些物品拿走的话,则会哭闹不安;对动画片不感兴趣,而常常迷恋于看广告、天气预报;对游戏及生活环境一成不变,一旦发生变化就会焦虑不安;喜欢旋转,或喜欢看转动的物体,或重复排列某一种物品等。
(2)感觉和动作障碍:感觉和动作障碍指患儿对疼痛及危险一无所知,对外界刺激麻木,但对某些声音或图像特别敏感,常会引起惊恐或烦躁不安;患儿常坐不住、动不停,常用脚尖走路或以跑代走,莫名其妙地哭或笑。
(3)智能和认识障碍:患儿中约有50%处于中度或重度智能低下,25%为轻度低下,还有25%可保持正常,还有1/3左右的患儿合并癫痫。
二、儿童孤独症的病因
最初,有学者认为孤独症的病因是由于父母亲在情感方面的冷漠和教养过分形式化所造成的。经过数十年的广泛研究,现在已经证实孤独症与父母亲教养方式基本无关,而所谓一部分孤独症父母表现的冷漠和教养形式化其实表明父母可能存在轻型的类似障碍。尽管目前孤独症的病因仍不明了,有关学者对孤独症的病因进行了极为广泛的研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生物学因素(主要是遗传因素)和胎儿宫内环境因素在孤独症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成为目前病因研究的热点。其他因素包括免疫因素、营养因素、睡眠因素等,综合有关研究,目前认为,孤独症是由于外部环境因素作用于具有孤独症遗传易感性的个体所导致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
1.遗传因素
近年来大量的有关研究集中在寻找其他有关染色体和基因异常,来自母亲的15号染色体长臂、X染色体、7号染色体长臂区域的异常被认为与孤独症有关。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也发现了一些可能与孤独症相关的所谓候选基因,例如5-羟色胺载体基因。多数学者认为,孤独症很可能不是一个单基因遗传性疾病,多基因遗传可能性较大。
2.感染与脑器质因素
在感染方面,母亲孕期风疹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也就是胎儿期的损伤史,被认为可能与儿童孤独症发病有关。在对孤独症的脑器质因素研究方面,孤独症患儿大多脑电图异常,或神经系统软体征及癫痫发作。根据核磁共振研究表明,部分患儿存在第四脑室扩大、小脑蚓部小叶发育不全及脑干明显缩小。
3.免疫因素
研究发现,孤独症患儿的辅助T细胞和B淋巴细胞数量减少,抑制—诱导T细胞缺乏,自然杀伤细胞活性降低,由此可使患儿在新生儿期及婴儿期易受病毒感染,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从而发生孤独症。
还有研究发现,在孤独症儿童中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率较高,T淋巴细胞亚群也与正常人群有差别,近年又有报道注射MMR(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可能与孤独症存在相关关系,这些发现均提示孤独症与免疫系统异常有关。
4.神经生化因素
临床试验证明,有1/3的孤独症患儿血中5-HT增高,进一步检验,这种现象同样也存在于患儿的亲戚中;检验中还发现,孤独症患儿脑脊液中DA代谢产物HVA水平的增高与孤独症的刻板行为有关;5-HA代谢产物5-HIAA的增高与症状的严重程度有密切联系。
5.睡眠因素
孤独症患儿多因严重的睡眠不足,造成了脑的广泛的发育障碍。科学研究结果显示,临床上睡眠被全剥夺60小时以上,便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应症状。这些症状包括疲乏、焦虑、激动、发怒或不友好、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动作缓慢、头痛、耳鸣、复视等。如果睡眠全剥夺100小时以上,便无法完成脑力工作,嗜睡极为严重,会出现明显的意识障碍,出现明显的幻觉和精神症状。个别被测试者会出现类似精神分裂的行为,还会出现注意力、学习、记忆功能缺失。如果患儿一直睡眠正常,可能就不会发展到孤独症。而患孤独症的病儿几乎每个患儿都不能进入深睡眠,当然也有一部分患儿出现嗜睡,不哭,不闹,这样的孩子也极易发展成为孤独症。
三、儿童孤独症的诊断和治疗
1.儿童孤独症的诊断标准
儿童孤独症的诊断须符合下列五条标准:
(1)通常起病于3岁以内。
(2)接触交往障碍需具有下列四项症状的其中两项:
①不能用注视、表情、姿势或手势进行交往。
②不能与其他孩子建立伙伴关系。
③遇到挫折时,不会寻求支持或安慰。当别人遇到挫折时,也不会主动给予别人支持和安慰。
④不能对集体的欢乐产生共鸣。
(3)言语交往障碍需具备下列四项症状的其中两项:
①言语发育延迟或不发育,例如不会咿呀学语,可有以手势或其他形式代替言语交流的倾向。
②如有某种程度的言语功能,也缺乏主动的或持续的言语交流。
③刻板重复地使用某些语词,或别出心裁地使用某些语词。
④言语的声调、速度、节律、重音等方面的异常。
(4)兴趣和活动异常需具备下列症状之一:
①兴趣刻板、狭窄。
②对某种东西特别依恋。
③强迫性地进行某种特殊的仪式性行为。
④刻板重复的动作和姿势。
⑤对某些东西(例如玩具)的非主要特性特别感兴趣(例如它们的气味、表面感觉和产生的噪声等) 。
⑥对个人生活环境不愿或拒绝作任何的变动。
(5)排除儿童精神分裂症及婴儿痴呆。本症须与下列疾病区别:
Heller综合征(又称婴儿痴呆或瓦解性精神病)是一种衰退性障碍,一般在起病前有一个明确的正常的发育过程。多数于2~4岁起病,经数月后,患儿完全丧失语言的功能,迅速发展为痴呆等特征可以区别。
儿童精神分裂症多起病于少年期,一般发育正常,智力正常,具有精神分裂症的基本症状,如情感、思维障碍、幻觉、妄想等,病程可自发波动或缓解以资鉴别。
精神发育迟滞是以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和适应能力缺陷为主要特征。轻、中度精神发育迟滞者,一般能保持合群交往参与集体活动,并可能接受训练、重度者多伴有先天畸形、外貌痴呆等征象。
2.儿童孤独症的治疗
(1)医学治疗干预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儿童孤独症,但某些药物可改变部分症状。
①抗精神病药物,如盐酸甲硫哒嗪、舒必利等。
②改善和促进脑细胞功能药,如脑活素等。
③维生素B6和镁剂。
④叶酸。
⑤抗抑郁药、中枢神经兴奋药(伴多动、注意缺陷患儿) 。
(2)教育训练
进行语言、认知、社会交往、生活自理、感觉统合能力等方面教育训练。
(3)行为治疗
针对患儿具体情况,制订行为治疗方案。
四、儿童孤独症的家庭康复
1.保证患儿的睡眠
让孩子养成固定的睡眠习惯,每到时间必须关灯,逐渐形成睡眠的生物钟规律。一开始,即使患儿不睡也不可通宵开灯,以免打乱其正常的生理规律。为了恢复患儿的正常睡眠,要做到以下几点:
(1)睡眠时注意保暖,尤其是足部腹部不可受凉。
(2)可以用摇篮(大一点的孩子可以用吊床)轻轻摇晃,促使患儿入睡。
(3)家长可用轻声讲故事、唱儿歌、哼催眠曲等方法促进患儿入睡。
(4)在患儿入睡前,放具有催眠作用的音乐让患儿入睡;若患儿睡不沉的话,也可以持续放音乐,以保证患儿持续的睡眠。
2.恢复或促使语言功能的发育
语言的训练对于孤独症患儿的康复最为关键,但同时也是非常困难的。这就要求家长对患儿的治疗和康复树立“五心”:一是要自始至终对孩子保持爱心。二是要坚定能让孩子康复的信心。三是要有坚持不懈地恒心。四是要有百厌不烦的耐心。五是要有决心。
这是因为语言训练对于孤独症患儿来说,不光是困难很大,而且在训练中会有多次反复,你一定不要半途而废,“有一分耕耘,就会有一分收获”,只要坚持下去,孩子的康复是有希望的,黑暗就会过去,曙光就在前面。
3.训练孩子的社会交流技能
在对孩子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逐步进行社会交流技能的训练,并且这比单纯的语言训练更有必要。有的家长认为,“只要孩子会说话了,一切就都好了”,显然这是一种误区,因为会说话并不等于会交流。有的孤独症儿童,语言能力上不存在什么问题,甚至可以背诵许多唐诗,但却无法与外界正常交流。
从理论上讲,言语发育障碍是孤独症儿童的主要症状之一,但其实质是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因此只有首先促进大脑思维的发展,才能促进言语的发展。从语言学上讲,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如果人的言语起不到交际的作用,那么言语本身也不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所以,不能片面强调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训练,不能以为会说话而去单一训练语言,而应以提高思维水平为目的,采取不仅是语言的训练,还包括认识能力、感觉运动等综合训练的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