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现状分析

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现状分析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国内不少大学生因为遭受不同的挫折而以坠楼、投河、上吊等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这种惨痛的事情,令人痛惜。可见,当前大学生普遍抗挫折能力弱,大学生群体心理素质有待增强。为了从实质上提高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探讨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现状,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工作者的一项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一、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现状分析

大学生大多处在个体生理和心理趋于成熟的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怀揣理想,希望通过大学四年的努力学习将理想付诸实践,但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当这种愿望得不到(或部分得不到)顺利满足时,就容易产生挫败感。近年来,国内不少大学生因为遭受不同的挫折而以坠楼、投河、上吊等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这种惨痛的事情,令人痛惜。依据一项对1.4万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显示[5],有17%的大学生存在负面的情绪和心理,而全国大学生中因心理精神疾病退学的,高达退学总人数的54.4%,其中21%—35%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水平的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偏执等症状,且形成逐年上升的趋势。可见,当前大学生普遍抗挫折能力弱,大学生群体心理素质有待增强。造成以上现状的因素多样,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有不同。为了从实质上提高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探讨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现状,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工作者的一项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本研究以福州市省属高校——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工程学院为例,分层抽取理科、文科、工科的大二、大三及部分大四的共60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回收有效问卷532份,其中男生占53%,女生占47%;工科生占37.6%,理科生占28.9%,文科生占33.5%;从多角度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表现,力求通过对现状的了解,把握和分析挫折形成的原因,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遭遇的挫折,获得面对挫折的调适能力,塑造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抗挫折能力概述

所谓的挫折也就是指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阻碍或干扰,以致其动机不能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情绪状态。挫折情绪包括了痛苦、失望或焦虑,而非单一情绪。[6]若有目的的活动受到的阻碍或干扰越大,相对产生不良情绪也就越强烈,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个体在遇到同样的干扰时所呈现出痛苦、失望或焦虑的程度一样,因为个体承受挫折能力是有差异的。

原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部主任的萨托拉斯先生曾提出的“健康精神标准”中的其中一条就是针对“挫折”的,即能够经受生活的挫折,及时地调适自己的情绪,不仅能适应环境,而且能有效地改造环境。美国Robert Brooks,Ph.D.和Sam Goldstein,Ph.D.与多位知名心理学家通过多年的医疗、观察、实验,了解到抵抗挫折的能力不但是一种适应及克服困境的能力,也是真正改变每个人未来的关键所在,它是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的基本特质,并非少数天赋异禀的小孩享有的奢侈待遇;同时他们还提出了承受挫折应包含的几种能力:第一,有效处理紧张及压力,并适应日常挑战的能力;第二,在失望、困境及创伤中复原,并发展出明确且切合实际的目标,解决问题;第三,与他人相处,能尊重自己及他人。[7]可见,抗挫折能力是一种健康心态,是一种后天的、可习得的品质,是一种需要有勇气面对并排解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不至于被困境所击倒的意志力,是主体对挫折的有效认知后所出现的抵御性行为,主要通过情绪和行为反应来表现。

基于以上理论观点,本研究从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角度来分析大学生在处理压力和困境时的表现,探寻问题的解决途径。

(二)面临学业压力

学业上的紧迫和压力是大学生日常中最常遇到的困境,也是最主要的困境之一。一般来说,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业上都拥有一定的抱负,而这个抱负依据的是个人的目标而设定的,抱负水平越高,对目标的期望值也就越大,同样的目标达不到后所感受到的挫折也就越大。另一方面,据许多研究发现,现今大学生就读的专业多半是调剂后产生的,而被迫接受不太感兴趣的专业学习是形成学业挫折的因素之一。

首先,依据学习自信度的角度来看,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表1显示的是卡方检验的结果,皮尔逊卡方(Pearson Chi‐Square)值为98.389a,p=0.000<0.05,得出显著水平大于0.05,意味着不同的学习能力自信度的大学生在面对影响前途性的重大考试时,所表现出来的忧虑程度有显著差异。似然比的估计(Likelihood Ration)结果为46.417,也证明了同一结论。

表1 Chi‐Square Tests

img116

a.4 cells(44.4%)have expected count less than 5.The minimum expected count is.30.

具体来说(见表2),在影响前途的重大考试压力因素的作用下,学习能力自信度很高的学生中有4.9%学生呈现出非常担心、经常失眠的状态,这一比例高出学习能力自信度一般的学生的8倍多;学习能力自信度一般的学生更多的是处在有些担心,整天都会想着这场考试的可控的不良状态中,占64.8%;学习能力自信度很低的学生有62.5%会沉浸在非常焦虑的情绪中,在三类不同学习自信度学生中比例是最高的。

表2 学习能力自信度下对影响前途的重大考试的忧虑程度的频率表

img117

由此可知,在大学生群体中,学习忧虑最高的是学习能力自信度低的学生,另外学习能力自信度很高的学生中,也存在少部分学生对自身期望过高,希望能取得考试的成功,因而容易产生极端情绪。这一现象启示教育工作者们要加强学习能力自信度高和低两类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抵抗压力的能力。

第二,许多大学生当前所学习的专业并非是依据个人意愿选择的结果,这往往从思想上给学习增加包袱,学习效果大打折扣。遇到此种情境,有的学生能选择好好学习,试着去喜欢所学的专业;而有些学生则容易走极端,选择逃避,在学习中一旦遇到波折,他们可能会出于自尊,把偶尔失利的学习表现归咎于自己的不足或无法改变的外部条件,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这种状态会进一步导致消极的行为。从调查中进行的肯德尔多列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所呈现的相关分析矩阵可以看到(见表3),专业兴趣表现与成绩不如预期的表现的自我评价相关系数为r=0.199,P=0.001<0.05;专业兴趣表现与学习弱于周围学生的表现的自我评价相关系数为r=0.157,P=0.008<0.05,表明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表现差异与在当遇到学习成绩不如预期和学习弱于周围其他学生的情况时,所表现出来状态有显著相关性,但不存在因果关系。

简而言之,当学生对所学专业持消极态度时,一旦所取得的学习成绩不如预期,而且远弱于其他同学时,这种消极抑郁的情绪会愈加严重。

表3 肯德尔多列等级相关分析结果表

img118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2‐tailed).

(三)面临就业压力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就业面临多元化的选择。能否顺利就业、实现个人价值已成为大学生群体心理压力最大的因素。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少,心理抗压能力不稳定,不少人会产生焦虑过度、抑郁之类的心理问题和障碍,直接影响就业和社会稳定。

首先,从年级上来看(见表4),就业压力通常情况下是随着年级的增长而逐步增加的,但调查显示大二学生和大三学生经常由于就业压力而影响休息与学习,产生不良情绪的比例已高于大四学生2.5%和11.5%,反映现实中的就业状况全面波及到校园中,大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初不久就开始有紧迫感,且这种压力伴随着他们四年的学习和生活,影响颇大,其中,对于临近大四的大三学生影响最大。大四学生在就业压力前更多的表现在偶尔会影响到休息与学习,占78.6%,10.7%的学生甚至没有被影响,这反映大学生整体上在真正面对就业时,能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

表4 年级*就业压力是否影响到休息与学习

img119

另一方面,所学专业的未来就业面也是产生就业焦虑的原因之一,以此为自变量的调查结果表明(见表5),因专业因素而形成的就业压力源对大学生休息与学习的最大影响力平均数中,大四为2.33,大三为1.80,大二为1.83。可知,大四学生在面对所学专业带来的就业困难时体验最为深刻,呈现出的焦虑也最大。

表5 对就业压力是否影响休息与学习的数据结果

img120

续表

img121

第二,就业压力除了专业和个人主观意志外,还受到社会、家庭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见表6)。调查中的无社会关系网与严峻就业形势的态度之间的相关为r=-0.111,P=0.071;家人的期望与严峻的就业形势态度之间的相关为r=-0.144,P=0.19;表明大学生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的态度与家人的期望的大小、无社会关系网的压力大小相关程度很低,都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而家人的期望与无社会关系网之间的相关为r=0.396,P=0.000,表明这两个因素之间呈正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这意味着在无社会关系网的帮助下,家人的期望越大,大学生就业压力越大,产生的负面情绪也越大;反之,无社会关系网的帮助,家人的期望越小,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小,也不容易产生过多的负面情绪。

表6 三因素相关分析结果表

img122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2‐tailed).

第三,无论是大学生还是社会其他成员,在现实中总会遇到挫折或压力,偶尔体验到强烈不快的情绪反应,如果长时间或是过强的情绪反应没有得到排解,就会产生严重的影响而摧残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引起许多心理疾病。许多研究表明,不同性别的社会成员排解压力存在差异,此次调查中的独立样本T检验(Independent Samples Test)也论证了以往的研究结果(见表7):齐性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779>0.05,表明方差齐性。这样,我们可以认为本次T检验结果表明,显著性水平为0.029<0.05,所以在95%的置信度下,性别不同的大学生在遇到就业困难时排遣的方式存在显著差异。

表7 Independent Samples Test

img123

误差结果描述图(见图1)显示了不同性别的在大学生在遇到就业困难时排

img124

图1 误差结果描述图

遣的方式在95%的置信度下的置信区间,女生的排遣方式略高于男生,同时表7中T检验的结果差异显著,所以,可以推论男、女大学生派遣压力的效果不一样,即女生更倾向于在遇到就业压力时,通过寻求朋友、老师的帮助;男生则更倾向于憋在心里,自己承担,或是通过采取发火、上网、打游戏等方式发泄。

(四)人际关系处理不当

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是在实际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网下成长起来的,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当前社会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它不仅体现了一个人健康的心理水平,还体现了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大学生虽处在校园中,但离不开人际关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舍友之间、朋友之间等方面的交往,构成了大学校园内“五脏俱全”的人际网络。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正确应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挫折,不仅是每一位大学生生活与学习的需要,更是他们走向社会所必备的能力之一。

通常来说,大学生处在渴望理解、渴求朋友、寻求归属感的发展阶段,然而并不是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处理好与人交往的关系,在遇到人际交往中的小摩擦时,因性格、认知、脾性的差异,有些学生可能会表现出苦闷、焦虑,甚至是自我否定等不良反应。从调查结果显示:

首先,在处理同学或朋友之间的摩擦方面,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与朋友激烈争吵后(见图2),能保持冷静、不受不良情绪影响学习的,男生占14.6%,女生占4.8%;而出现严重影响,甚至因此而无法进行学习的,男生占13.10%,女生占24.8%,女生比男生要高出11.70%。可见,男生较之女生具有更加沉稳的情绪,更为理性、独立的风格,更易迅速摆脱外在的不良影响投入到学习中。相反女生更为感性,容易受到不良情绪的影响,不易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同时我们也可看到,在与朋友激烈争吵这一因素的下,72.30%的男生和70.40%的女生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且这种反应是受挫后的一种正常表现,理论上来说持续的时间不会太长。

img125

图2 与朋友激烈争吵后受到的影响状况图

另一方面,在大学学习生活过程中,难免需要与自己性格不合的同学一起团结合作(见图3),在这种情境下,调查中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大二与大三学生中分别有11.8%和10.8%的大学生不愿与自己性格不合的同学一起合作,而大四学生中只有3.6%的大学生不愿意,可见,随着年级的递升,大学生逐渐成熟,人际交往能力逐步提高。

img126

图3 是否能与您性格不合的同学一起合作

第二,大学校园内,师生关系较之中学时代更显平淡。大学主要采取大班教学使得生师比大,且采取辅导员制,教师往往在课后与学生交流甚少,除了辅导员偶尔有下宿舍进行交谈外,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被动式”交往。当师生之间出现摩擦时,不同的学生会呈现多样的状态(见表8),调查以大学生对学习成绩的满意程度类别为自变量,分析结果显示对学习成绩的满意度与被老师批评后是否尴尬、被老师误会后的表现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是r=0.412,P=0.001;r=0.374,P=0.000,表明三者之间达到显著水平,也就是说当大学生对学习成绩满意度越高时,被老师批评后的尴尬程度越低,在老师误会自己时,能够及时的据理力争;反之当大学生对所取得的学习成绩满意度越低时,在遭遇到老师批评后尴尬程度越高,那么在老师误会自己时,更容易产生灰心丧气的情绪。

表8 相关性分析结果表

img127

第三,校园中的恋爱也是造成大学生不良情绪或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从此次调查中发现(见表9),当男女生恋爱出现波折,一方提出分手时男生有58.4%不会继续纠缠对方;女生则有68%,高出男生10.4%的比例,而选择确定会继续纠缠对方的男生占4.4%,女生占0.8%,男生的比例仍高于女生,可见恋爱对大学校园中的男生影响较女生要大,女生更能以理性的方式来处理在感情方面出现的问题。

表9 性别*分手,会缠着对方吗Crosstabulation

img128

同时,在一段恋情遇到不得不终止时,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表现出了青年阶段成熟过程中的差异性(见图4),调查中发现,大四学生因恋爱失败后丧失生活勇气的比例是0%,而大三和大二学生的比例分别是1.5%,0.6%。从整体上看,只有极少数大学生在处理恋爱失败的问题上时持有极端的态度,而且这种极端的态度是伴随着年级的增长而递减的。

img129

图4 是否会因恋爱失败而失去生活的勇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