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社会变迁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农村社会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这种快速发展的农村社会变化被称为农村的社会转型。
所谓转型,是指事物从一种运动形式向另一种运动形式转变的过程。社会转型是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过程,是建立在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这样一种社会分类的基础之上。
西方社会学者以西方社会为蓝本,将社会转型的主要方面或主要内容概括为六大方面或“六化”:一是经济转型即工业化;二是社会转型(狭义)即城市化;三是政治转型即民主化;四是文化转型即世俗化;五是组织转型即科层化;六是观念转型即理性化。
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转型因实行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而进入快速或加速发展阶段,面对全面而又深刻的社会转型,社会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当前我国社会转型的主要内容和标志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这些分析和探讨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认为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全面转型期,其主要标志是中国社会正在从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转化,正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正在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化,正在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化,正在从同质单一性社会向异质多样性社会转化,正在从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化。二是认为当前中国社会转型主要表现为相互联系的三个层面:一是结构转化,即当前中国社会的社会整体结构、社会资源结构、社会区域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及社会身份结构等均在发生转化;二是机制转换,即当前中国社会的利益分配机制、社会控制机制、社会沟通机制、社会流动机制及社会保障机制等也都在发生转换;其三是观念转变,即随着当前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化和机制的转换,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发生转变。[23]
这种农村社会发展与转型在息县县域的显性表现为:一是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推动,掀起了新一轮城镇化、集中化热潮。息县的城镇化程度已达到45%以上,每年还在以1%的速度快速发展。二是人口流动性进一步加快,人口流动量进一步增大。据估计,全县每年外出务工人员达到25万人以上,县内流动人口在10万人左右。三是社会分层明显。由于经济收入的差距拉大,出现了高收入、较高收入、一般收入和较低收入的分别,其中较高收入的家庭数量在不断增加。四是农业产业化和农民非农化趋势明显。在家从事农业经济的农户更加趋向规模化、专业化的农业生产,而更多的农村居民特别是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社会群体则尽量脱离农业生产领域,从事工商业及服务业活动等。
农村社会发展与转型给县域教育均衡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1)生源向城镇集中,导致城镇学校班额过大,给城镇学校带来很大的压力。如我们在息县城关镇东街小学的实地调查中了解到,该校在校生总数从2006年9月的3 086人增加到2009年9月的3 800多人,三年间净增加近800人。而这增加的近800人中,绝大多数是从农村转入城区的学生。该校平均班额从2006年的93人上升到目前的104人[24],其中个别班额已经超过130人达到132人,约是规定标准班额的三倍。学校一方面对现有的大班额问题无法消除,另一方面仍然面临着生源涌入的巨大压力。
(2)农村学校特别是村级小学生源急剧减少,导致原有村级教育资源闲置。在2004年息县教育体育局在对291所村办小学的调查中发现,在校生人数达到400人以上的学校有50所,占学校总数的17.2%;200~400人的167所,占57.4%;200人以下的74所,占25.4%,其中150人以下的26所,占8.9%,有9所学校在100人以下,占总数的3.4%,有两所学校在校生为0,已自然关闭。
而从2004年到2009年的5年中,农村学校特别是村级小学生源减少的趋势不是趋缓,而是进一步加快,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教育资源闲置。
(3)教育的“过度需求”和“差异需求”凸显,优质教育、特色教育需求激增。教育“过度需求”是指教育需求的水平超过现有的教育资源条件所能提供的教育供给水平。“差异需求”是指在现有的教育体系可以满足基本教育需求的情况下,由于强烈的文化背景、教育理念、个性追求等差异而导致的对教育异质性的追求。这使得一般的公办学校难以满足所有居民的教育需求,由市场供给的优质教育和特色教育成为现时之需。这为民办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市场条件。近三年来,息县可以提供相对优质教育、差异化供给的民办教育得到了较快发展,正是顺应了社会发展形势的要求。2006年息县县域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在校学生5 997人,固定资产800万元。到2009年,此两项指标分别达到10 410人和9 623万元,分别为原来的1.74倍和12倍。[25]
(4)伴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人口流动现象特别是农民工外出务工现象,对农村幼儿教育、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流动儿童教育提出了新的现实问题。正如在讨论农村学前教育时网友给笔者留言所述:“目前,农村老人、儿童居多,一个老人带几个小孩在家生活,给老人也带来很大负担,小孩教育也跟不上,办农村幼儿园是很好的解决目前状态的出路。外出务工父母也愿意将孩子送到幼儿园。因此,开办农村幼儿园前途光明。”[26]同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也是一个问题。因为父母长期外出不在家,孩子一般为隔代抚养或寄养,孩子的家庭教育和心理发展方面出现了空白或异常。这种现象催生了民办寄宿制学校的出现与发展。据统计,截至2009年10月,息县县域共出现提供寄宿制教育的民办学校11所,接纳寄宿初中和小学学生6 677人。[27]此外,随着流动人口“家庭化”的趋势,流动儿童越来越多,比例也越来越高。这在县域内主要是对城区公办学校带来了更大的接收压力。而流出县域外的流动儿童则遇到了教育不公平的问题。
(5)社会发展与变迁对农村成人教育和县域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更加凸显了县域职业教育发展的滞后和不足。①农村农业产业化要求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地处中部地区的息县农村经济水平较低,农业耕作和养殖业基本上处于粗放阶段,农村从事种植业的农民多停留在传统的耕作水平上,生产方式简单,劳动手段陈旧,经营管理粗放,往往不计劳动资料成本和劳动力投入成本,不讲投入产出效益,不会合理配置劳动资源、调整生产结构,农产品品种单一,品质不高。据统计,我国只有70%的科技成果得到推广,农药、化肥的利用率仅达30%,每年因防疫不好而死亡的牲畜达10%。[28]而息县的农村经营管理水平并不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息县农村实行农业产业化,需要大力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从根本上解决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效益不高、农业增收困难的问题。需要改变生产经营观念,逐步实现农业经营产业化、生产科技化、增长生态化、发展国际化。所有这一切,客观上要求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和县域职业教育,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②农村城镇化的社会发展新形势也要求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和县域职业教育。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是当前农村发展迫在眉睫的大事。息县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县、人口大县,其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较大,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例较高。而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农民流动具有很大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无序性。由于他们文化水平较低,专业技能差,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和县域职业教育,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相应地,也更加凸显了农村成人教育与县域职业教育的滞后与不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