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县域教育布局调整的方式
(一)工作方式
华中师范大学范先佐教授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方式可分为三种,即示范方式、强制方式和示范与强制相结合的方式,并认为后者为最佳方式。
(1)示范方式,即政府以成功的经验来推动整个区域内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具体做法是政府制定较长时期的学校布局规划,有意识地加强规划内定点学校的建设,使这些学校具有吸引力,逐渐吸引周边学生集中到这些定点学校。
(2)强制方式,即政府利用手中掌握的资源,用行政手段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进行直接的控制和干预,强迫教师、家长和学生接受和达到政府的意愿目标。运用强制方式政府处于主导地位,其他主体较少参与到决策过程中。
(3)示范与强制相结合的方式,即两者的结合运用。政府给予那些布局结构调整的学校以相应的优待,而对那些不愿进行布局调整的学校和村民则采取强制的办法。
运用示范和强制相结合的方式,其具体做法是:政府首先对保留中小学校进行重点投入,完善学校设施,加强师资配备,使保留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明显高于拟撤并学校,增加保留学校的吸引力和容纳量;之后将若干规模较小的中小学校逐步合并到这些保留学校;最后,对个别不愿撤并的社会力量进行强制约束,以达到完全调整的目标。同时,将这些撤并掉的中小学校舍则整体移交给中心校管理,一般留作该地的幼儿园使用。
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具体采取哪种方式是同地方政府面临的压力大小、当地村民的认可程度、习惯使用的方式和可用的资源以及一些偶然的机会有关。如果上级政府的压力太大,地方政府可用的资源又较少,采用强制方式的概率就高;如果在平时的政府工作中地方政府较为习惯使用某种方式,那么,在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过程中政府使用某种方式的概率也就高。
总之,县域政府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具体选择何种方式,反映了国家与社会在当地发生互动的基本特征。从中原地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实践表明,行政调控与成功经验示范相结合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合理性选择方式。
学前教育的布局调整,应主要采取示范方式,通过办好标准化规范幼儿园,为其他幼教机构做出示范,促其改进办园条件,实行规范办园。同时,通过吸引更多的幼儿进入规模化幼儿园,而让社会零星幼儿园逐步退出。
在高中教育布局调整中,应更多地从政策和理性出发,妥善处理好学校、教师、学生、社会投资人、学校债权人的各种利益关系,以政策宣传为主,以思想工作为主,做到既达到布局调整的目标,又维护各方权利和利益;既促进教育的发展,又保持社会稳定。
(二)调整形式
(1)兼并式。这种方式要求将校产集中,师资集中,学校扩大。适合于村与村之间相距不远,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差别较大的地方。
(2)合并新建式。将两所或多所学校合并为一所学校,另选校址建新校,校产和师资集中。该方式适合人口分布比较集中、原学校规模较小、校舍陈旧的地方采用。
(3)分段合并式。这种方式仍是各自为阵,校产不动,一、二、三年级集中于甲地,四、五、六年级集中于乙地,一个校长总负责,教师统一使用。对于相距不远的小学校,各自校舍都较好,且校舍不便改作其他用途的地方,适合采用该方式。
(4)集中分散式。在人口相对集中、办学条件较好的村镇设一所完全小学为中心校,就近辐射多个村,根据情况可在原村小学设教学点,各教学点由中心校统一管理。高年级学生可到中心校上学,低年级学生仍在原村小上学。对班额较小的教学点可设复式班。对于教学点师资无法承担的课程如体育、美术、音乐、英语等,由中心校统一协调,如安排教师巡回授课等。这种方式既方便低年级学生就近上学,又保证了教学点的教学质量。
(5)其他形式。就近并入中学,实行中小学一体化。如息县许店学区、李塘学区等,将本学区的中心小学并入中学统一管理,统一师资调配。
(三)实施步骤
(1)充分宣传。县域中小学布局调整涉及一县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尤其是在普及五年教育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广大群众省吃俭用办教育,使绝大多数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群众对学校建设充满了感情,而且学校中有自家的孩子在其中就学。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特别重视加强宣传工作,真正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争取他们从心底的理解和支持。
(2)周密调查。在广泛宣传的同时,县域政府组织得力人员对全县的中小学布局情况、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含占地面积、校舍、危房、教学辅助设施)、生源状况(包括0~6周岁儿童的分布状况)、师资状况、生师比、经费投入等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做到情况清楚、数字准确。
(3)科学规划。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应与农村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与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与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相结合,与当地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相结合,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4)分步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要符合教育规律,保持教育教学的相互衔接和稳定。应做到长期规划与短期安排相结合,防止形式主义,防止大起大落。根据经济状况、地理位置、干群思想认识等诸多因素,先易后难,先简后繁,逐步到位,防止简单化“一刀切”。
(5)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这些保障机制包括: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建设农村标准化、寄宿制学校。
【注释】
[1]本章主要参考下列文献:华中师范大学“中国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合理布局结构研究”课题组最终研究成果(本人为课题组成员之一)——《中国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合理布局结构研究》,范先佐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6月版。郭清扬:《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与理论探讨:基于对中西部6省(区)38个县(市)177个乡镇的调查与分析》。潘红波:《河南省息县中小学教育布局合理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http://lib.ccnu.edu.cn/View/show_69.aspx。
[2]厉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2页。
[3]余源培、荆忠:《寻找新的学苑——经济哲学成为新的学科生长点》,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1页。
[4]王善迈:《教育经济学简明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72页。
[5]王善迈:《教育经济学简明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72页。
[6]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7页。
[7]厉以宁:《教育经济学》,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第207页。
[8]在讨论学校规模经济的时候,所关心的教育成本是指学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所耗费的直接成本。这里的直接成本包括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本建设费。教育成本项目分类可以分为人员成本、公用成本、固定资产成本。参见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76页。
[9]范先佐:《教育经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77页。
[10]一所农村初中的服务人口可根据公式⑵来计算。但考虑到农村地区的人口密度要低于县、镇的人口密度,因此设农村地区一所初中的最佳规模在810~1 300人(18~27个班,每班45人)。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所揭示的一般人口结构,农村12~15岁初中学龄人口占农村地区总人口的比例为6%左右,那么:农村初中服务人员口数=45×18÷6%≈14 000(人);农村初中服务人员口数=45×27÷6%≈20 000(人)。即农村地区在人口14 000~20 000人时,设置一所规模为810~1 300人的初中便是合理的。根据对中西部地区的调查,农村初中生占总人口的比重正在逐渐下降,加之现在大量农村适龄学生人口随父母移居到城市。因此,农村初中服务人口可以适当扩大到20 000~30 000人左右;平原地区由于人口较为稠密,可适当扩大到30 000~40 000人。
[11]袁桂林:《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指标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07、309页。
[12]资料来源:息县教育体育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