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建设与专业 教育发展分析(1)
胡昌平 邓胜利
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 武汉 430072
【摘要】信息化进程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推动了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本文探讨了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建设与专业教育理论进展,从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出发,分析了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教育的科学化与开放化发展情况,同时,就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教育未来发展与信息资源管理专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信息资源管理 专业教育 研究现状 人才培养
The Analysis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Hu ChangpingDeng Shengli
Center for Studies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of Wuhan University,Wuhan,430072
【Abstract】The informationization advancement impelled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to professional demands.This paper has discussed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theory advancement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embarked from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has analyzed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education scientific style and the opening development situation.simultaneously,this paper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personnel's training.
【Keywords】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Professional EducationResearch Present SituationPersonnel's Training
任何一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都取决于社会对它的需求,对于信息资源管理来说也不例外。当前,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加速增长。社会的信息化与知识化发展致使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成为国家创新和社会进步的一大关键因素[1]。针对这一情况,国内外学者从包括信息科学、图书馆学和情报学在内的多学科角度对“信息资源管理”问题展开了愈来愈深入的研究,从而构成了基于实践发展的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教育的基本框架。
1.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建设与专业教育理论进展
信息资源管理(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IRM)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新学科领域,其后发展成为一门跨学科、跨领域的新型管理理论,并吸收了图书馆学、情报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众多学科知识以及高校、政府机关、企业、图书馆、档案馆等机构参与信息资源管理,从而促进了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的迅速发展。
1.1信息化时代的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建设
立足于现代社会发展中知识经济的兴起、企业基于知识信息管理的现代管理模式的形成和现代网络条件下的信息资源利用等重大课题,图书情报界、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不同角度对信息管理进行了跨学科探讨,他们围绕“信息资源”问题,从多角度展开研究,以求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信息资源管理的初期发展阶段,其研究围绕信息搜集、加工、存储、检索和利用中的管理程序与方法进行,由此构成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的核心内容。显然,这种认识是狭义的,研究内容往往受图书馆工作和情报业务工作的限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所进行的信息技术管理、信息系统与网络、信息经济以及社会信息化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信息管理的研究内容。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和信息用户已成为信息管理研究的两个核心问题,该领域的研究因此进一步深入到信息技术、信息用户、信息经济与产业研究,构造了与社会整体相联系的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理论框架。
从学科发展的观点看,这些研究是目前的图书馆学、情报学和属于自然科学的信息科学所不能概括的,因而客观地形成了一个新的跨学科研究领域——信息管理科学研究领域。信息管理科学领域研究的深化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的发展结果。在信息管理科学研究中,信息资源管理处于核心位置。卢泰宏、胡昌平、符福峘、王万宗等学者的著作是我国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推动了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发展。
综合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起到20世纪中期):信息资源管理经历了萌芽和发育,国内几乎同时涌现出几种有关信息管理方面的专著或教材,它们是我国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标志着我国现阶段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研究的水平,同时推动了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发展[2]。
第二阶段(从20世纪中期后到20世纪末):随着网络的兴起和信息化的发展,信息资源管理面向政府和企业实践不断拓展和深化,与此同时,信息资源管理跨学科、跨领域进行研究,已经成为当前图书情报学科的研究主流之一。
第三阶段(进入21世纪的发展):以创新为基点,信息化不断推进以及商务与政务的信息资源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围绕这些问题,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地位和学科建设受到重视,逐步形成了科学的学科体系。
1.2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
近20年来的信息管理理论研究中,信息资源的规划、组织、利用和技术支撑等问题已成为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进行信息内容及其支持工具的管理研究(包括对信息资源规划、组织、传播和利用过程的研究)尤为突出,因而应建立以“资源管理”为核心的学科理论体系。信息资源管理要解决图书馆、信息服务机构、企业等所存在的信息资源问题。信息资源管理对社会信息现象及信息资源的研究,旨在寻求其中的客观规律,提供包括图书馆学、情报学在内的最基本的理论和方法。图书情报学可利用这些基本理论来开展深层研究和确立新的应用领域。在学科理论研究中,我们强调以用户和服务为中心,以资源整合和服务集成为重点,形成与现代信息技术相适应的理论取向,从而构建完整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体系。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与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中心于2000年和2006年分别召开了“数字时代中美图书馆学与情报学教育创新与发展国际研讨会”,会议将人才培养目标置于现实需求的环境中进行考察,也是教育面向实践的具体体现。社会数字化与信息化进程加快,人类获取与共享信息的方式随之改变,面向数字时代和信息社会建设需要,对以培育学生信息资源发现、采集、组织与存储、开发与提供利用能力为目标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提出新的挑战与要求。这两次会议也是顺应环境变革,适应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实践需要的务实、高效且具有广泛而深远影响的专业学术研讨会。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连续召开了五届“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学术研讨会”,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主办的“2007中国信息资源管理论坛”等学术会议先后召开,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以信息资源管理为核心的研究方向群和完整的学科研究体系,不断涌现出有影响的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学者。他们近几年注意加强对信息资源战略价值的研究,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在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中的战略作用。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Peter Zhou教授对数字时代的图书馆学教育从教育变革、教育目的、使命与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数字社会的建成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信息科学是生产力,大规模制造和管理信息资源是知识社会的核心,数字社会的建构不能仅仅依靠信息科技和硬件,而要依靠大批新型的信息管理人才。图书馆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应适应下述转变,即从图书馆管理员到信息工作者和信息专家,从图书档案管理到综合信息资源管理,从单一资源的管理到多种资源的管理[3]。
有关基础理论研究还探讨了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领域、研究阶段、研究内容等。皮介郑[4]认为对不同载体、形态各异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组织、开发与提供利用是网络环境对信息资源管理理论提出的现实课题,具体包括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中的信息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与学科的进一步整合,知识管理与信息资源管理的关系等。
于红梅[5]指出,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体系建设,应以“信息资源”为逻辑起点,统一于信息资源管理,这样才能保证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在一致性,保证信息资源管理有效地整合学科资源,最终走向成熟和繁荣。
张广钦[6]从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发展历史与现代信息资源管理的起源出发,将信息资源管理活动分成了3个发展阶段,即古代、近代和现代信息资源管理活动时期。通过对3个时期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不同特点的介绍,指出现代信息资源管理所包含的内涵已远远超出古代和近代信息资源管理时期的内容,它不但具有信息技术的特色,而且其理念的色彩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孟广均等[7]认为我国信息资源管理教育始于1993年,在信息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信息资源管理教育的特点,包括面向工商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教育也属于信息资源管理教育。
当前,国际信息资源管理教育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特征,主要表现为,信息资源前沿问题的理论与面向现实的应用研究同步发展,信息资源研究国际合作交流进展迅速。值得指出的是,在理论与实践发展中,国内专门性信息资源研究机构纷纷建立,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以及国家信息资源管理武汉、北京与南京研究基地的组建,兰州大学信息管理研究所、黑龙江大学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合肥工业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与方法”中青年科技创新中心等,这些机构的建立极大促进了我国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研究和教育的发展。
为了培养国家信息资源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许多高等学校的相关院系更名为“信息管理学院(系)”或者组建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在本科教育中突出了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1998年在信息管理类专业整合与调整后的新专业目录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围绕信息资源管理开设了信息资源组织与服务完整的专业课程。2003年,武汉大学的信息资源管理硕士点与博士点获准建立。国内院校纷纷建立了以信息资源管理为中心的新课程体系,以适应信息资源管理由模拟环境向数字环境的变化。
2.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教育的科学化发展
面对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浪潮,我们的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教育正在设计出创新、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专业人才在视野和知识结构方面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当前,信息资源管理从传统图书情报领域向整个社会领域渗透,信息资源管理教育从面向某一部门,如专业信息机构(图书馆、档案馆、信息中心等)培养人才,转变为向整个社会,包括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化专业机构提供大量信息资源管理高级人才。基于此,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教育进行相应的改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从而使得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教育从面向行业教育向科学教育发展。
2.1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教育定位研究
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在研究内容上与图书馆学、情报学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图书馆学、情报学是以图书馆和情报工作实践为基础的两门学科,它们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图书馆工作和情报工作的理论方法与工作组织等问题。它们对包括文献信息在内的信息及其载体的研究以及信息产生、交流、处理、传递与利用的探讨都是围绕其核心研究问题展开的,即它们都针对各自的“工作需要”从不同角度研究信息管理问题,寻求其理论方法。文献信息服务作为主要的服务业务,无疑是图书馆学、情报学必须研究的问题,因而这两门学科的研究内容存在一定的交叉,其关联交叉之处便是我们已经讨论过的信息资源管理问题。从历史上看,文献信息资源曾一直是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对象,但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还需要对各种非文献形态的社会信息资源进行管理[8]。就学科来源而论,信息资源管理:一是图书情报部门关于文献信息资源管理的沿革与发展,其特征是传统文献向数字化文献的发展;二是基于社会知识化、信息化发展中的企业、研发机构,政府和公众对社会化信息资源的需求以及面向企业、部门、公众和政府的数字化信息管理的发展。这说明,在传统的文献信息资源管理领域之外又形成了一个新兴的信息资源管理领域。信息资源管理的根本目标是信息内容本身,它必须通过对信息的外部特征进行管理来实现。同文献信息管理相比,信息资源管理的进步主要在于管理对象有了质的飞跃,即不仅包括了对信息载体、信息系统的管理,而且还把各种信息设备和信息网络纳入了管理体系中。因此,可以看出信息资源管理是文献信息管理的拓展与深化。
刘永等[9]认为信息资源管理对我国图书、情报与档案学的学科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当前,对信息资源学科定位既有截然不同的观点也有相近的思考,分别提出了归属论、并列论、统一论、替代论等,同时也有学科泛化与固化、学科弱化与强化、学科引领与融合、学科归属与交叉等更深入的认识。
孟广均[10]根据对美、英、澳、日图书馆与情报学教育的调研指出,当前国际上该领域的基本态势是已从图书馆学——经图书馆与情报学——到由Information引领的格局。可见,在新的环境下,IRM的基本内涵、体系和内容还在发生新的变化。
张建平[11]基于对信息资源管理类课程体系优化设置的专业背景分析,指出应围绕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研究内容范畴来设计和构筑专业课程内容体系,并探讨了信息资源管理类课程体系优化设置的基本原则,提出了信息资源管理类主要课程优化设置的方案。总之,该课程体系以信息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为逻辑起点,体现了它的学科性质,反映了它的研究内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信息资源管理进行剖析,构建信息资源管理学的分支学科。
史英华[12]认为虽然我国信息资源管理学科至今仍未有一套公认的研究任务与研究体系,但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信息资源管理学领域却出现了不少著作和教材,相关讨论颇多,而且也形成了一定规模,更为重要的是,还形成了一定的教育规模与体系,为该学科的发展不断培养和输送新鲜血液,这就预示着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具有美好的前景。
2.2信息资源管理人才的科学化培养模式研究
在我国,信息资源管理的教育刚起步,真正的信息资源管理人才还很缺乏,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和事业要想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发展壮大人才队伍。高等教育机构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阵地,高等教育施教者应该是相关领域内的佼佼者,21世纪的高层次IRM人才应承担起信息资源管理创新发展的使命。
胡昌平[13]指出信息化时代对信息资源管理的人才要求,不仅体现在专门人才对现实工作的适应,而且体现在对社会信息化发展、新的信息环境、技术环境和人文环境的适应,以及面向未来的创造性能力的要求上。因此,信息资源管理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特征表现为:面向现实问题的解决;面向信息资源的实践;面向世界即以互联网络为基本工具的信息资源的全球共享。
周柏海[14]指出,CIO的出现,为图书情报、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培养目标的确立重新提供了机遇和目标。图书情报、信息管理专业在学科建设中应该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不断完善学科体系,从而适应社会的需要以及自身学科建设的需要。
陈璐[15]认为信息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创新,表现在:更新基础知识;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
郑永田[16]分析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和素质结构,提出了我国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建议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增设“网络信息管理”或“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专业,以确立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学的学科地位,促进我国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
刘晓丹[17]分析了信息资源管理的不同活动领域,探讨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的角色,介绍国外对信息资源管理能力的要求,提出信息资源管理人员当前的主要任务,同时强调角色定位的重要性。
赵国俊[18]从满足我国信息化事业发展需要和遵循高等专业教育内在规律出发,探讨旨在为信息化事业培养基于信息资源的高层级管理者的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硕士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创建这项专业硕士教育的基本设想。
2.3信息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与内容变革
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教育体现了信息化环境下核心课程的建设共识,课程体系中都加强了计算机网络等与现代资讯社会息息相关的课程。其改革动因可归结为:当前社会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给传统的信息工作注入了新的内涵和可能性[19],以及由此产生的新兴需求的拉动。同时,许多学者通过对比美国、英国和日本的课程设置,从中找到信息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图书情报研究生课程设置的不同之处。
美国的图书情报研究生教育广泛采用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如匹兹堡大学信息科学学院将研究生课程设置成核心课程、通识课程和选修课程3大类[20],其中包括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的课程如表1所示。美国的其他学校虽然课程各有特点,但也有类似之处。因此选择匹兹堡大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表1 美国图书情报教育中包括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的课程
开展模块化教育是英国图书情报学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思想。目前,英国大多数图书馆学情报学院系已经以模块为基础来设计课程。例如,英国城市大学情报学系将研究生课程设置成8个必修核心模块和2个选修模块[21],如表2所示。此外,英国的其他一些学校还包括信息资源组织、系统研发和服务方面的课程。
表2 英国图书情报学教育中包括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的课程
日本图书情报学教改项目LIPER(Library and Information Professions and Educations Reneval)在确认了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方向之后,设计了一个旨在强化受教育者专业及领域知识,从而形成了适应特定类型图书馆或信息机构的信息职务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LIPER围绕专业领域,暂定了3个面向不同信息职务的学习方向、3个特殊的信息服务领域[22]。
图1 日本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中包括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的课程
LIPER确立了8组核心课程——图书馆情报学基础、情报利用者、情报资源组织化、情报媒体、情报服务、情报系统、经营管理,其中面向开放信息环境、信息问题的课程占去大半,图书馆特色明显淡化。图书情报学教育的转型与图书馆工作的数字化、网络化趋势,与图书馆员职务内容的变化是相适应的,也是信息管理相关行业及其知识体系演化、重组的必然结果[23]。
从表1、表2和图1可以看出,国外图书情报课程中涵盖了大量信息资源管理的课程,如信息服务、信息用户、信息系统以及信息政策等。此外,国外各种类型的商学院和计算机学院也开设了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的课程,如管理信息系统等。2002年以来,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高等学校在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档案管理学科下增设了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生专业,并在教育部备案。此后,在教学实践中,构建了相对完整的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生课程体系。以武汉大学为例,本科生和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生课程设置涵盖了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技术与应用领域,其中表3反映了研究生课程设置。随后,中国人民大学创建了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专业,南京大学于2006年底规划了“信息资源管理”二级学科点的专业创建。南开大学等也着力于课程改革。这些学校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大陆信息资源管理的课程建设与发展。
表3 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续表
由此可见,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教育要在寻求学科新的生长点的基础上更新教学内容,其具体要求是:将以“工作环节”为基础的课程设置,转变为以信息资源管理基础理论、信息资源管理技术和信息管理应用为轴心的学位课程结构体系。因此,这一课程体系的变化,要求在学科基础、应用技术和管理服务研究方面深化核心课程内容,在人才培养中拓展其知识结构。
2.4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教育方法与技术支撑沿革
信息资源管理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科学,为了使学生更深刻理解其内涵,掌握信息资源管理的各项技能,信息资源管理培养机构通过课堂讲授、讨论、实验、模拟演练、角色扮演、案例分析与实证研究、项目规划、社会调查等方法使教学更有针对性[24]。当前,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改革,改原有的课堂教学和课外的用户调研实践为集课堂教学、课外实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全程化教学。其结果,不仅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课程内容及信息资源管理理论,而且能够学以致用,实现教学互动,从学生实践成果和反应上看,效果显著。
教学方法体系是动态发展的,其内容不断丰富、完善。在长期的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实践中,应始终坚持完整性、新颖性、启发性、互动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完整性即保证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和任务完整,让学生对课程体系有全面的认识和把握;新颖性即保证课程内容能紧跟时代的发展,反映理论与实践的最新成果;启发性即通过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发现问题,以利于学生进行学习创新;互动性即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与老师、学生进行交流,做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用性即保证课程讲授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能应用于实践,解决具体问题。
基于以上目的和原则,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教育综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具体为:①注重交互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程讲授,布置讨论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同时,采用课外准备和课内讨论的形式,使交互内容更有针对性;②理论教学与实践实习相结合,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教育实践性较强,其理论方法直接应用于实践是关键,因此,除了安排学生在课堂和课外实习外,还安排学生到政府、企业进行实习,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进行用户调查;③案例教学,利用信息资源管理的有关案例,详细分析其中所涉及的知识,从而避免理论教学的枯燥性;④情景模拟教学,设置一定场景和假定条件,让学生通过论辩、角色模拟等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以提高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
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教育面向的职业领域处于当今世界变化最剧烈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前沿,技术进步及技术革命无疑会对其产生巨大影响和冲击,变化与变革将是永恒的主题。如何更有效地协调好个人、信息、技术3个核心要素的关系,事关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国内外信息资源管理方法和技术应用表明,信息技术已成为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核心教学内容和支撑环节。当前,博客、维基、社会服务网络、Web 2.0等也应纳入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的新内容。Idea Group出版集团2006年出版的《涌现的信息资源管理与技术:信息资源管理进展》(Emerging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ies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强调通过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提升机构的效率。北卡罗来纳大学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研究学院主办的《信息资源管理杂志》(The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Journal,IRMJ)也是侧重于信息技术资源管理。
尹锋等[25]~[28]通过对信息资源管理的前沿技术——网格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技术优点以及对信息资源管理的有效支撑。基于这一变化,在信息资源管理教学中应加强网格技术的教育,使得理论与应用同步,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最新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手段和技术。
3.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开放式教育模式的形成与改革进展
传统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网络时代的社会开放性不仅要求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要能主动适应信息化社会和变化性的知识经济社会。开放式教学研究以学生为中心,开放式教学是不同理论研究的综合,涉及教学内容的开放、方法的开放、组织的开放等,目的在于通过实现教学的开放化,达到适应社会发展的目的。
随着社会信息化、知识化发展,信息管理类专业教学理应适应信息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教学实践表明,综合教学系统的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只有当内部诸要素(教材、方法、形式、教师、学生)和外部系统因素(社会各方面因素)协调作用时,才能取得最佳的人才培养效果。“学研用”相结合的学生研究实践模式,强调了课堂学习、课外研究与社会实践的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机制、从课堂走向课外,从学校走向社会需求,将学习研究成果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服务社会。“学校、政府和社会”的互动网络是开放式教学研究中师生互动机制和信息管理专业教学面向人才需求的变革扩展互动机制。通过合作建立实践、实习基地,扩展学习研究的服务系统,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教学与实践从封闭、局部开放,走向全程开放的发展过程。
3.1信息资源管理教育的开放性
信息化环境下,信息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随着社会发展和资源、技术的变化而不断更新,教学组织上存在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问题。因此,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已成为本专业教学发展的关键。信息资源管理教育应根据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开放性的教学活动,促进课程、教法、学法、考法的改革,增加知识信息量,强化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周苏等[29]通过对信息资源管理教学现状和培养对象的分析,认识到在“信息资源管理”的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测评手段等方面要进行创新,从而提高“信息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冯惠玲等[30]指出我国信息资源管理教育是一个发展中的教育领域,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当前,就高等学校的专业教育而言,至少有以下问题值得关注:第一,适应社会需求;第二,多规格和多层次培养人才;第三,着力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第四,探索“产学研”一体的道路;第五,积极参与应用发展。
具体而言,信息资源管理教育的开放性表现在3个方面:教材的开放性、教学方法的开放性、教学实践的开放性。
首先,在教材研究和撰写上,一是面向实践不断拓展与深化教学内容,使之与社会知识化、信息化发展中的信息服务业务体系变革相适应,二是将教学与科学研究结合,充分利用国内外成果,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教学中,应立足于信息化和网络化的信息环境,在系统地讨论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应用问题的基础上,研究信息资源管理教育的模式与方法。
在教学实践上,应坚持综合改革,将课堂教学(包括研讨)、课外实习(包括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实习)和社会实践(将专业内容融入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中)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研究结合,使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仅学以致用,而且从实践中带回了现实课题,促进了教学改革的深入。由于进行了综合改革,提高了毕业生从事信息资源管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信息资源管理教育随着社会科技、经济、文化和信息技术与网络的发展,处于不断变革之中。这一现实决定了课程教材、教学和实践的发展。围绕现实问题的解决和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信息资源管理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综合改革,从而建立了完善的教学体系。
3.2基于开放教学的专业教育改革发展
通过开放式教学,使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有助于以已有知识为基础,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实践技能。可见,基于自主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有助于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向主动地接受知识和自主创新转变。不管是“学研用”开发式研究环境,还是学校、政府和社会的连成一体的互动网络,都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创造和发展。专业课程教学要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校内走向校外。开放实习基地建设以及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是深化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是开放式教学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
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教育的开放化发展,旨在进行专业课程教学的全程改革,强调课堂教学、课外研究与社会实践的互动:其一,改变课程教学、校内实习和学生实践分离的局面,通过开放式授课、开放式实习和开放式研究与实践的结合,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和学生科学研究的互动;其二,在教材建设上,充实社会实践案例;其三,在教学组织上,使学生与教师互动,在教学实习中突破课堂教学的限制,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中面向社会发展。在项目研究中,确立课堂教学向学生、向实际工作部门和社会的开放,建立课程教学内容更新机制、学生自主学习机制、师生互动机制和专业教学面向人才需求的变革机制,在教材、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和实践上进行全程改革。
开放式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信息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开放式教学体系构建已成为专业教学改革中的一个关键课题。创新教学体系,实现传授知识、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的互动,只有通过开放式教学才能实现。开放式教学的发展在于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新的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的硬件、软件条件。通过建设开放式教学平台,教师将作为专业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咨询者”而存在,教师将更加重视创立学生的自主学习环境和专业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的结合。
构建开放式教学体系,培养实用型创新人才,不仅是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而且也是学科自身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开放式教学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的开放化,其体系集课堂教学、课外实习和社会实践为一体,具体内容包括:
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基于信息化与知识创新环境的信息管理类专业教学不应仅局限于专业课程限定的范围,而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的转变,这就要求进行开放课堂研究,以实现师生互动。
开放式教学方法。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学以致用,做到精炼;专业教学应将课堂讲授、调查、社会实践等相结合。在研究中,拟将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对待,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创造者,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基于开放实习的课外实习组织。专业课程教学要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校内走向校外。开放实习基地建设以及课外实习活动的开展,是深化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是开放式教学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
社会实践中的专业知识运用。探索课堂教学环节和社会实践环节的协调,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在社会实践中自如地运用专业知识,以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4.展望
面对信息社会发展带来的学科教育改革和重新定位的挑战,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教育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正确认识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教育在信息社会快速发展中战略目标的变化,始终以信息、技术和人的关系的研究为中心,这是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应对信息社会挑战的策略。当前,在美国图书情报界兴起了一场iSchool运动,其出发点是为培养满足社会科学、商业、教育与文化发展需要的信息资源管理专门知识与技能的人才。可以说,iSchool在更广阔背景下探索“信息科学”、“信息研究”的定位与研究领域。这种探索极具挑战性。信息的概念已进入生物学、哲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领域,并成为其重要的学术研究对象。事实上,没有一门具体学科能够声称是“信息科学”,且对信息、信息过程、信息利用等信息实践活动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信息研究”已无法由某一具体的学科来完整地进行,而必须整合通讯、计算机科学、认知心理学、人工智能、数学、哲学、工程、商业及其他多门学科的知识。
从信息化水平较高的欧、美、日等国家来看,社会对可以胜任信息主管(CIO)岗位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信息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高等学校研究生层次的专业教育。为此,我国信息化事业的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通过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硕士教育,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信息资源管理专门人才和适应发展需要的信息资源管理复合型人才。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既需要从理论角度进行研究,更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探索。
鉴于信息对社会的特殊作用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信息资源管理与管理学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方向设置不容忽视。信息资源管理专门人才的培养重点应放在素质和能力上的培养,例如,面对企业可以以CIO和CKO为就业目标、以CIO和CKO应具备的素质为依据进行培养,以增强信息资源管理专业专门人才的职业竞争力。为了满足不同组织、不同职业的需要,信息资源管理人才培养应该从事实性知识的获取转向教学生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对不断变化的职业形势做出适宜的反应,如何培养在团队互动中持续获取新知识的技能,使其终身受益,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信息资源管理人才培养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和品质,包括决断能力、反应能力、创新能力、有效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相关技术的应用能力等。这些综合技能和品质既考虑到当前社会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同时结合信息资源管理的专业需要,其基本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对增强信息资源管理专门人才的职业竞争力将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昌平.信息管理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霍国庆.国内信息资源管理理论评述[J].情报理论与实践,1997(2):120-123.
[3]司莉,陈洁,查荔.第二届数字时代中美图书馆与情报学教育国际研讨会综述[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4):41-45,51.
[4]皮介郑.我国IRM发展状况及21世纪高层次IRM人才的使命[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2(6):414-415.
[5]于红梅.国外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学派概述[J].图书馆建设,2005(6):26-28.
[6]张广钦.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与内涵[J].电子政务,2005(3):64-75.
[7]孟广均等.信息资源管理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76-77.
[8]胡昌平.信息管理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0-35.
[9]刘永,邓胜利.论信息资源管理的本质——学科定位问题探讨[J].档案管理,2005(2):54-57.
[10]孟广均.本学科的一级学科名称应顺势易名[J].图书馆论坛,2006(6):1-2,30.
[11]张建平.对信息资源管理类课程体系优化设置的探讨[J].情报杂志,2005(4):132-134.
[12]史英华.对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研究现状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5):89-90.
[13]胡昌平.面向21世纪的中国信息管理类专业教育[J].情报学报,1999(1):3-9.
[14]周柏海.打造CIO——图书情报专业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5):71-72.
[15]陈璐.论我国信息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0):73-74.
[16]郑永田.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人才培养初探[J].图书馆学研究,2005(5):70-72.
[17]刘晓丹.信息资源管理人才的角色定位与能力要求[J].情报科学,2003(12):1299-1301.
[18]赵国俊.培养基于信息资源的高层级管理者——关于创建我国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硕士教育的设想[J].图书情报工作,2004(10):24-29.
[19]邱均平,李哗君.海峡两岸图书情报学教育理念的比较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7(2):49-53.
[20]Science Library&Information Science Program.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School of Information[EB/OL].[2006-08-20].http://www.sis.pitt.edu/%7Edlis/academics/course_descriptions/course_description.pdf.
[21]Introduction of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Science[EB/OL].[2006-08-20].http://www.soi.city.ac.uk/informations/is/is.html.
[22]Heusden M.R.The Challenge of Developing a Competence-oriented Curriculum:an Integrative Framework[J].Library Review,Volume 53,Number 2,March 2004,98-103.
[23]邹永利.日本图书情报学教育改革项目(LIPER)观察[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5):10-13.
[24]胡昌平等.资讯资源管理学科点建设的思考[J].图书与资讯学刊,2007(5):100-108.
[25]尹锋,许向阳,李学勇.网格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信息资源管理的影响[J].图书馆,2007(3):47-50.
[26]刘培兰.网格在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应用[J].情报探索,2005(6):86-88.
[27]李进华.信息资源管理技术的革命——信息网格[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5(2):202-205.
[28]方小洵.信息资源管理新技术——信息网格[J].广东科技,2006(4):21-23.
[29]周苏,王文.信息资源管理教学改革与实验创新[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5(5):23-25.
[30]冯惠玲,周晓英.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与教育:一个大有作为的领域[J].图书情报工作,2004(9):24-27.
【作者简介】
胡昌平,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点负责人。1995~2005年先后任武汉大学原图书情报学院副院长、原传播与信息学院副院长、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创新基地项目负责人,为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1999年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胡昌平教授出版著作18部,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主持完成包括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在内的项目20多项,获省部以上奖近10项。在教学中,他负责建设的《信息服务与用户》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专著《信息管理科学导论》被教育部选入研究生教学用书。
【注释】
(1)本文系武汉大学教学改革项目“信息管理类专业开放式教学体系构建与实现”成果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