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班队文艺活动

班队文艺活动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自我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班集体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场所,自我教育的核心在于增强学生个人的精神力量。班队活动多种多样。从内容上分主要有主题教育活动,班队例会、班队文艺活动、班队体育活动、班队科技活动、班队劳动和班队游戏活动等。主题教育活动是指在班主任或辅导员的指导下,根据学校教育的计划,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个主题,围绕这一主题而进行的教育活动。

第三章 班级管理

第一节 小学班级管理的一般原理

一、教育学的原理

班级是教育性组织,班级管理主要是一种教育行为,因此,班级管理可以在教育学理论中汲取很多营养。

(一)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理论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是集体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核心思想为:在集体中、通过集体并为了集体而进行教育。马卡连柯认为“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集体主义者”,而完成这个任务需要“建立合理的集体”并“建立集体对个人的合理影响”。因此,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客体,而且是教育的主体。

(二)苏霍姆林斯基的自我教育理论

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自我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自我教育需要通过学生精神生活的所有领域去进行。班集体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场所,自我教育的核心在于增强学生个人的精神力量。

(三)陶行知的解放儿童创造力与学生自治理论

陶行知告诫人们,当我们真诚地加入到儿童队伍中去时,便会发现小孩子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和人类。”

二、社会心理学的原理

(一)从众与逆反

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作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从众表现为两种形式:因外在压力而表现出的从众行为叫顺从;真诚的、内在的从众行为叫做接纳。虽然人们渴望被 体接纳,但又非常看重自己的自由感和自我效能感,人们还会用逆反来证实自己的自由度和独立性,当 体所有成员同时表现出逆反时,其结果便是反叛。

在课堂管理中,可以利用从众心理来建立和发展班级组织。同时,还要充分尊重个体的自由感,以预防逆反以及反叛的出现。

(二)群体影响

所谓 体影响,是指两个或更多互动并相互影响的人, 体成员会把自己 体中的人看做“我们”。在 体中,评价、分心和纯粹的他人在场等因素都会引发个体的唤起状态,同时唤起能提高个体完成简单任务的成绩,即产生“社会助长作用”,但唤起又会降低复杂任务的作业成绩。当个体作业成绩能单独评价时也会有助长作用,反之,则会发生“社会懈怠”和出现“责任扩散”等。

体影响理论提示班级管理者,在相信团队精神时还要关注社会懈怠等负面效应。既要认识到 体内积极倾向的精神交流,又要预防 体的互动使个体极化、

体的凝聚会导致对异议的排斥。

三、管理学的原理

虽然班级与其他社会组织有着诸多区别,但是专门研究和探讨组织及组织内资源配置的构造、过程、方式、方法的管理学必定有很多理论适用于班级管理。

(一)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的提出者是弗雷德里克·泰罗。科学管理的初衷是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来避免因随意的、经验式的管理而导致工人怠工,从而提高生产率。泰罗将科学化和标准化引入了管理,坚持了竞争原则和以人为本原则。竞争原则体现为给每一个生产过程中的动作建立一个评价标准,通过培训使每个工人都必须达到这个标准,并通过奖励刺激工人不断超越,从而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以人为本原则体现为科学管理又是适用于每个人的,是以工人在实际工作中的较高水平为衡量标准的,因此,既可以使工人不断进取,又不会让他们认为标准太高或太低。

班级管理首先要进行精神革命,即要让教师和学生意识到双方的利益是一致的———学生读书不是为了老师,老师教书也不仅是为了学生。要把学生的成绩、老师的事业有机结合到一起。

(二)行为科学理论

行为科学理论产生于著名的“霍桑试验”,其基本原理为: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不仅要靠金钱刺激,还必须从社会、心理学方面去努力,管理人员应重视人际关系,设身处地关心下属,通过积极的交流来进行情感沟通。

霍桑实验及其后续研究表明,人是一种社会存在,不仅有物质需求,在生活、工作中还有友谊、安全、尊重和归属等需求,管理者要依据人的需要特征实施激励,关注并善于引导非正式团体。

(三)情景领导理论

情境领导理论认为,成功的领导是通过选择恰当的领导方式而实现的,选择的过程根据下属的成熟度———个体能够并愿意完成某项具体任务的程度而定。当下属的成熟度越来越高时,领导者不但要不断减少对他们活动的控制,还要不断减少关系行为。具体来说,如果下属既无能力又不愿承担一项任务,领导者需要提供清晰和具体的指令;如果下属没有能力但有意愿,领导则既要表现出高度的任务取向以弥补下属能力的缺乏,又要表现出高关系取向以使下属“领会”领导的意图;如果下属有能力但无意愿,则领导需要运用支持与参与风格;如果下属既有意愿又有能力,则领导不需要做太多工作。

(四)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全面质量管理,指将质量控制扩展到产品寿命循环的全过程,强调全体员工都参与质量控制,认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客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生产和提供服务,把企业各部门在质量发展、质量保持和质量改进的活动中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

班级管理的目标是班级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而如果把学生看看教育的“产品”的话,“质量”还意味着产品不仅要满足家长的要求、满足下一阶段学校教育的要求,还要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则进一步提示,班级管理应注重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人人为班级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负责。要注重分析问题,针对问题找原因,以求不断改进。

第二节 小学班主任的基本职责

学生时期是人生打基础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小学生,在这一时期,他们不仅要长知识、长身体,而且还要逐步培养正确的政治思想和信念,树立起远大的革命理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掌握将来服务社会和人民的本领。为此,班主任的基本职责是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对全班每个学生的发展全面负责。小学班主任的基本职责具体来说有以下七点。

(1)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联系本校实际,对全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着重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

(2)与任课老师协调联系,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激发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确保学习质量提高。

(3)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针对不同时期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教育,指导学生强身健体,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4)指导班委会和少先队工作,培养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做好学生的个别工作。

(5)指导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关心学生课余生活,大力开展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和特长优势。

(6)抓好班级日常管理,加强常规训练,做好品德评定和学籍管理工作。

(7)经常与家长联系,发挥社会的教育力量,增大教育合力。

第三节 小学班队活动的基本类型

班队活动多种多样。从内容上分主要有主题教育活动,班队例会、班队文艺活动、班队体育活动、班队科技活动、班队劳动和班队游戏活动等。下面分类阐述。

一、主题教育活动

主题教育活动是指在班主任或辅导员的指导下,根据学校教育的计划,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个主题,围绕这一主题而进行的教育活动。其主要形式有:主题班队会、主题报告会、主题座谈会和主题伦理性讲话。

主题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有:①确定鲜明的主题;②制订周密的计划;③做好充分的准备;④总结巩固成果。

二、班队例会

班队例会是指以班或队为单位,通过会议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它的类型一般有:班务会或队务会、民主生活会、月会、晨会、十分钟队会等。

(一)班、队务会

班、队务会是由班委干部或队委干部定期组织的,由全班同学或全体队员参与的例会。召开班、队委会可以端正学生的思想认识,宣传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定期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想和现实之间关系的良好途径。

(二)民主生活会

民主生活会是针对学生集体中出现的某些错误或不良倾向而召开的以批评与自我批评为主的班队例会。

(三)周会及晨会

周会一般安排在每周固定时间里,由学校统一部署,班主任负责组织,是一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形式。晨会又称晨间谈话,每天进行,一般安排十分钟左右。

三、班队文艺活动

班队文艺活动是班队文化艺术娱乐活动的简称,是指学校通过健康的文化艺术娱乐活动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教育,以发展学生的美感和健康心理品质的教育方式。班队文艺活动多种多样,最具代表性的为联欢会,常见的联欢会有文艺联欢会、生日联欢会、节日联欢会、毕业联欢会等。

四、班队体育活动

班队体育活动是指在学校体育课以外开展的,以增强体质,提高体育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活动。班队体育活动包括球类、田径、体操、游泳、拔河、棋牌等项目。

五、班队科技活动

班队科技活动是指以学习科学技术,促使学生发挥潜力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它对于巩固和加深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丰富和开阔视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有效途径。班队科技活动正是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很好的途径。

第四节 小学生课外活动

一、课外活动的概念

课外活动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一种形式。课外活动最初是指由学校组织学生在教学计划和课堂教学形式以外进行的教育活动。也就是说,课外活动的产生,有赖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它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外,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教育的有效形式,也是对课堂教学活动局限性的弥补手段。课外活动这种教育形式,为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实践机会。

二、课外活动的特点

(一)资源参与

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是以自主选择为原则的。课外活动的参与与否,参加哪一种活动,这些都是由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各方面的条件来自主选择的,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对不同活动水平进行选择。

(二)自主活动

课外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自由、自主活动的空间。在参加课外活动时,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基础,教师更多的是作为指导者,在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有困难时,给予他们一定的指导。自主学习能力是现代化社会对每个成员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现实要求。

(三)形式多样

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是灵活多样的。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不受教室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认识世界、获取知识和培养各种能力的途径。

(四)内容开放

课外活动的学习内容是开放的。课外活动不受或不完全受教学计划的控制,它主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好奇心等为基础,结合学校的条件开展活动。

三、课外活动的教育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化社会的来临,使学校教育在知识方面为学生将来生活做准备的功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再也不能保证学生在他们的个人生活中的成功和为社会作出的贡献。而自主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则可以使社会成员迅速适应社会各方面的变化,把握自己的人生,使之与社会进步相协调。

(二)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课堂教学的统一性,会使学生很多具有个性特色的潜在能力被忽略甚至被压抑。课外活动则给了学生充分地展现个人兴趣爱好的机会,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个性特点。

(三)培养学生的组织、合作、礼让等社会交往能力

在课外活动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面对小组活动、社会调查、合作实验等自主性活动中所需要协调的人际关系问题。要处理好这些关系,学生就必须了解自己所面对的活动的性质、目标,参与活动者各自的能力及其他特点,根据这些了解来构建活动所必须的分工合作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课外活动内容的开放性,使学生能够超越教学计划和课程,去扩大自己的视野和经验。无论是科学知识、文学艺术还是传媒信息,都可以作为学生的活动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五节 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班级管理的方法要灵活多样,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事情、不同的条件,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

一、以学生为主体,认真研究学生的特点

学生是个性特征比较明显的 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和社会环境,他们是班级管理工作的对象。对学生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才能指导得法、教育有效。

1.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要做到: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个人情况、人际关系、学习和生活环境等。

2.了解学生的方法

了解学生的方法有:

(1)通过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来了解学生,包括记载学生各种情况的登记表、统计和学生活动成果记录等;

(2)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从各个侧面间接地了解学生,包括谈话、问卷、座谈等;

(3)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进行观察。

二、有效地组建和培养优秀的班集体

班集体的组建工作很重要,设计和建立好班集体是班级管理的首要任务,班主任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在短时间内有效地组建班集体。

三、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班级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学生是在多种因素纵横交错的影响下发展成长的。班主任要对班级实施有效的教育与管理,必须争取各种积极因素支持班级工作。

第六节 组织小学班级活动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一、准备

班级活动准备得越充分、越细致,活动实施就会越顺利,活动效果就会越好。其实准备阶段也是班级活动的一部分。班级活动的准备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思想准备

首先,班主任在开展一项活动之前应明确最终达到什么样的目的,预计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障碍。班主任对活动的高度重视是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重要因素,是对同学最大的激励。

2.人员准备

人员准备包括:班级活动的每一项具体任务应落实到人;根据不同的任务要求和学生特点分配不同的工作,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作用;同时,要定时督促、检查,并及时帮助解决困难。

3.物质准备

物质准备主要指环境布置、道具准备等。班主任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另一方面要及时了解所需,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二、实施

班级活动大致可分为日常活动和主题活动。

1.日常活动

日常活动是指结合本班情况所设计的常规活动和针对实际情况所开展的随机活动。日常活动往往源于班级实际情况,经由班主任整理、提升,小中见大。由于日常活动相对固定,所以成为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习惯培养的最佳班级活动形式;也正是因为其固定化特点,每次日常活动的时间不宜太长,要细水长流。

2.主题活动

每一次活动都应有目的、有主题,但“主题活动”是专指围绕一个教育专题所开展的比较正式的班级活动。它可以是一次性的主题教育活动,也可以是围绕主题的、由多次活动所组成的系列性主题活动。后者由于活动开展时间较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充分实现循序渐进的教育思想,教育效果往往更扎实、长效。

三、总结

总结是理性的反思过程,是认识过程的又一次飞跃,也是学生得以形成正确的观念和方法的必要途径。因此,班级活动开展后,不论成功与否,都应当进行总结。总结活动成效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具体、中肯地评价活动的质量

班级活动是全班同学都参与的,评价活动的质量当然也为全班同学所关心。评价切忌泛泛而谈,这样可能使学生对今后的活动失去兴趣;也不能只说好话,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盲目自傲。因此,评价应尽可能具体和中肯,让学生在活动后既得到了付出努力后的赞扬,又清楚了总结的弱点和班级中存在的问题。

2.充分显示学生的感受

班级活动开展之后,不仅班主任要充分评价活动的质量,更要让学生充分显示总结的感受,总结活动的得与失。这种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往往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第七节 小学生的特点和班级日常管理

一、小学生班级管理的特点

小学是学生步入学习生涯的第一个阶段。小学生需要在小学阶段开始学会适应学习生活,学会与同学融洽相处,并学会与同学合作完成各种学习或课外活动,因此小学生的班级管理表现出如下特点:

(1)班主任需要全面了解学生。特别是小学生认识能力有限,对自我的管理能力还不成熟,班主任只有全面了解了小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特点,学会以他们所能接受和理解的方式与之交流才能达到较好的班级管理效果。

(2)为帮助小学生适应学习生活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小学生能够尽快融入集体,学会与同学融洽相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需要尊重、热爱学生,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使学生体验到班级这个集体的温暖和力量。

(3)小学生的班级管理对于班主任来说,最大的困难莫过于教会学生们自主管理,增强自律能力。只有让学生们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的活动中来,形成良好的自律能力,才能使班级管理的各项工作高效进行,同时也培养小学生的自觉性与合作能力。

(4)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同时,需要协调各科任课老师与家长的关系,建立丰富的信息网络。

二、我国班级管理中常出现的问题

我国小学生班级管理中常出现的问题有:

1.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

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是“应试教育”,高度重视课堂教学,重视考试成绩,以教师为中心。班主任一直在从事程式化的教育教学工作,他们最关心的是两件事:一是如何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确保班级的成绩在学校中的排名;二是让学生服从老师,以维护教师的权威不受侵害,使学生服从教师的指挥,学生必须被动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缺乏自主性。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动,民主管理程度低

在班级中设置班干部,旨在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与民主作风,学会自治自理。然而很多中小学的班干部相对固定,使一些学生养成了“干部作风”,不能平等地对待同学,而多数学生缺少机会;学生在社会环境及部分家长影响下,往往把干部作风看成是荣誉的象征,多数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缺乏自主性。

三、利用班队活动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班队活动是班主任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手段和主要渠道。班队活动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法制观念、道德观念、劳动观念以及文化等多种教育的载体。班主任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或教育活动,把教育目的与具体事物有机结合,融于一体,使学生在活动中自然地去体会、感受、仿效,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形成良好的是非观念,久而久之,转化为学生进步的动力。

首先,要确定好活动教育目的,这样才能抓住活动的要点,增强活动的针对性,从而保证选择活动材料、设计活动组织形式等一系列的环节健康正常地进行。

其次,班主任要了解学生。作为一个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对全班学生的思想现状、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兴趣特长、身体素质、家庭状况及社会环境等都要心中有数,特别是了解学生的思想、能力、个性,对设计组织班队活动非常重要。如果学生学习风气不浓,可以设计与语文数学或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如果学生行为习惯、法律意识差,可根据学生实际设计“表演、讨论、讲解”为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受到启发,明理导行。

知识点运用

案例分析

小王是班上出了名的“调皮鬼”,上课不专心,课后追逐打闹,乱花钱,无节制,甚至连回家的钱都向老师借。老师找他谈话后答应改过,但并无实际行动。假如你是小王的老师,将如何运用有关德育规律的知识来解决这一现实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