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Wiki研究与应用综述(1)
焦玉英 雷雪 成全 陆泉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武汉 430072
【摘要】本文总结了现阶段Wiki的理论研究进展,国内外启动的Wiki项目及主要的Wiki系统。同时,对Wiki在教育、高校图书馆、企业知识管理、软件开发等诸多领域的应用做了阐述。最后,指出Wiki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Wiki 教育 图书馆 知识管理
Overview of Wiki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Jiao YuyingLei XueCheng QuanLu Quan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Wuhan University,Wuhan,430072
【Abstract】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tatus and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Wiki theories,the Wiki projects initiated both at home and abroad,as well as the main Wiki systems used nowadays.We also elaborate the applications of Wiki in areas such as education,high school library,enterprise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software etc.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Wiki in future is finally pointed out.
【Keywords】WikiEducationLibraryKnowledge Management
1.Wiki发展的背景
Wiki(中文为维基,英文来源于wee kee wee kee,即“快点快点”之意)是继Blog之后出现的一种供群体用户信息交流与共享的新型服务工具,具有“群体互动、共同进行文档写作;保持站点信息内容的修改、达到高度统一性与相关性;保持信息的开放性、完整性、充分性;支持知识与信息的转化、扩展与创新;管理上的可控性”等独特功能,是Web2.0时代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典型代表,引起国内外诸多领域的广泛关注。
国外第一个Wiki网站(http:∥c2.com/ppr)诞生于1995年,由Ward Cunningham创建,作为波特兰模式知识库(Portland Pattern Repository)的模式定义和讨论的交互性场所[1]。在建立这个系统的过程中,Ward Cunningham创造了Wiki的概念和名称,并且实现了支持这些概念的服务系统,即最早的Wiki系统。1996~2000年间,波特兰模式知识库围绕着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陆续推出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从而使Wiki的概念不断得到丰富和传播,出现了许多类似的网站和软件系统。
国内方面,对Wiki的关注是从英文维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开始的。2002年10月中文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开通,主要从华人自己的视角,撰写关于中国的地理、历史、文化方面的条目。2003年10月21日Wikipedia中文正式定名为维基百科,并在《中国电脑教育报》的《我也来写百科全书》一文对其做了介绍。2004年7月25日在北京大学举行了中文维基人的第一次非正式聚会。2006年12月3日,第一届中文维客高峰论坛——“维客挺进中国”召开,紧密围绕维客产业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维客在中国发展遇到的风险、可能的盈利模式,从政策层面、营销层面、内容层面等多角度进行深度剖析[2]。
2Wiki的基础理论研究
2.1国外的理论研究进展
国外关于Wiki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Wiki的理念、技术、引擎版本、功能特征、社会影响、与其他Web2.0工具的比较及语义Wiki等方面。
Anja Ebersbach等在Wiki Web Collaboration一书中对Wiki做了系统介绍:Wiki是一种简单易用的网络协作工作平台,由编辑、链接、历史记录、沙箱、搜索引擎等多个功能模块构成,既可作为内部团队的知识管理工具,又可作为基于Web的开放的内容管理系统(CMS),并在概述UseModWiki、MediaWiki、PhpWiki、WakkaWiki、TWiki等目前存在的诸多Wiki引擎版本的基础上,以MediaWiki、TWiki为例,详细阐述了Wiki软件的应用过程[3]; Don E.Descy对Wiki所蕴涵的民主性做了分析,指出Wiki在使用中赋予每个用户同等的浏览、编辑、交流条目内容的权利,操作简单,即使没有技术背景的用户也可以实现自由编纂,在网络上真正实现了民主[4];Ann Majchrzak等为了研究Wiki系统在相互协作的内部环境中的应用价值,通过调查,指出团体Wiki用户对Wiki系统的平均认知及接受程度较高,与公共Wiki系统相比,内部环境中的Wiki系统更能够改进工作流程、增进相互间协作和提高知识的重用程度[5]。
由于Wiki赋予每个用户自由编辑网页的权限,Wiki站点通常增长变化迅速。为了便于用户在动态增长的Wiki站点中快速定位,Hee-Seop Han等开发了自动导航地图,易于用户在变动的链接结构中实现灵活的跳转[6];Adam Ullman等设计的WikiNavMap,提供了Wiki架构的总体视图,便于使用Wiki的团队成员实现准确的导航定位[7]。
部分学者将Wiki与其他Web2.0工具进行了比较,Wei-hsing Wang从知识循环的角度,即知识的记录、存储/检索、分发、表达、应用和创造/更新等环节,对Web、Blog,Wiki进行分析比较[8];David E.Millard等对Blog、Wiki技术和Flickr站点等新一代的Web2.0工具做了比较研究[9]。
此外,语义Wiki是当前国外的研究热点。Eyal Oren等认为缺乏语义的Wiki系统并不支持结构化的存取和信息重用,提出一种语义Wiki的体系结构来消除这些局限性。该体系结构至少包括4个部分:用户界面、语法分析器(Parser)、数据库和数据分析器(Analyser)。与非语义Wiki系统相比,语义Wiki系统在接受用户输入时会要求添加辅助性的语义标记信息,语法分析器依据辅助信息将Wiki内容存入数据库。这样,用户在客户端便可按语义来浏览或查询Wiki数据库,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器获得更高级的查询和分析信息[10];Markus Kr9tzsch等提出建立扩展的语义MediaWiki,旨在使Wiki应用于更宽广的领域[11]。一些语义Wiki系统正在开发,如Sebastian Schaffert开发了支持协作知识管理的语义Wiki——“IkeWiki”[12];Kensaku Kawamoto等提出了一个基于RDF模版的语义Wiki系统“KawaWiki”,在此基础上终端用户和专家可以协作建立语义网络站点[13]。
2.2国内的理论研究进展
国内学术界对Wiki的理论研究关注远远滞后于国内Wiki项目的实施,近一两年才有较少关于Wiki的研究论文出现。
理论性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从特征、价值意蕴、知识组织等层面对Wiki进行探讨,如陈立华等介绍了Wiki的起源、特征和应用[14];沙勇忠等在阐述维基百科的知识生产机理、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其解决方式的基础上,从网络伦理的角度探讨维基百科知识生产方式所蕴涵的价值意蕴——体现了自由与共享精神,对“公共空间”做了学术性诠释,设定了中立的学术规范,创造出基于兴趣的规模合作方式[15];唐挺等结合维客技术和布鲁克斯方程来对知识的创造与知识创新进行系统分析,指出维客通过个人理性消费后的信息结合个人原有知识,创造个人的新知识,并通过维客群的努力,将个人知识凝聚成系统化、集成化的知识,从而完成对知识的创新[16];周庆山等从知识的平等发布和共享、知识的自组织演进和自组织管理等方面对维基百科进行探析,指出其信息的自组织模式体现在:采取兼收并蓄的中立观点,保持内容与用户的开放性,实现信息的自组织管理与修改,通过用户互动形成规范等[17];尹开国通过分析维基百科的特征,对其发展现状与前景进行了评价及反思[18]。
还有部分学者将Wiki与其他知识共享工具进行了比较研究,如吴萍等介绍和分析了Bolg、Wiki、类别管理等研究型网络社区的知识组织工具的特点及应用原理[19];陈向东从信息行为视角出发,比较网络环境下Blog、Wiki和开放本体导航工具这三种应用于跨学科知识共享的非正式交流工具[20]。
此外,语义Wiki也有所涉及。如龚立群阐述了语义Wiki的特点及其在本体工程、知识管理和教育环境方面的应用,并介绍了国外具有代表性的语义Wiki原型系统,如Platypus系统,IkeWiki系统,SemperWiki系统,WikiSAR系统,SemanticMediaWiki系统等[21]。
3.国内外启动的Wiki项目
3.1Wiki项目及网站
(1)国外启动的Wiki项目及网站
维基百科(http://www.wikipedia.org)是迄今世界上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维基项目。它是一个基于Wiki和GNU FDL自由文档许可证(GFDL)的百科全书网站系统,致力于创建内容开放的百科全书。该系统于2001年1月投入运行,知识条目增长迅速。2002年12月,维基百科的姊妹项目维基词典(http://www.wiktionary.org)正式启动,其宗旨是建立一个包含所有语言的词典。为了维基计划的持续发展,2003年6月20日成立了非营利性的“维基媒体基金”,用于管理和支持维基百科及其姊妹计划的运作。此后,维基教科书计划(旨在满足学生需求的电子图书资料库,http://www.wikibooks.org)、维基资源计划(无版权文献资源库,http://www.wikisource.org)、维基语录计划(收录世界名人名言的百科全书,http://www.wikiquote.org)、维基新闻(http://www.wikinews.org)、维基学院(http:∥www.wikiversity.org)等也陆续启动。此外,元维基(Meta-Wiki)是维基媒体基金会下负责各维基媒体计划之间协调工作的一个项目,其中重要的帮助文件都首先在元维基上发布再复制或翻译后应用到其他维基计划[22]。
除了“维基媒体基金”系列维基项目外,目前国外启动的维基项目还有ClinfoWiki[23](Clinical Informatics Wiki的简写,为全世界的医疗工作者们开辟的讨论空间,http://www.informaticsreview.com/wiki)、OpenWetWare[24](促进生物、生物工程领域的研究者和业界人士之间的知识交流,http://openwetware.org/wiki)、QWiki[25](量子物理学社区,包含一线物理学家的研究成果,http://qwiki.caltech.edu/wiki)、World Wind Central[26](将卫星图像和海拔高度数据结合起来,使用户能够身临其境,观看极为真实的3D地表景象,虚拟访问地球上每个角落,http://www.worldwindcentral.com/wiki)、WorldWiki[27](提供世界各地旅游景点介绍及其相关体验,http://world.wikia.com)、Wiki-How[28](致力于打造世界上最丰富的实用手册,旨在提供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案,http://wiki.ehow.com)、CookbookWiki[29](宗旨是收录世界上所有的饮食文化,http://www.cookbookwiki.com)、Military History Wiki[30](介绍世界各国的军事历史,http://www.militaryhistorywiki.org)。
(2)国内启动的Wiki项目及网站
中文维基百科是国内启动最早的Wiki项目,此外,其他的“维基媒体基金”系列项目,如维基资源(http://zh.wikisource.org),维基语录(http://zh.wikiquote.org),维基教科书(http://zh.wikibooks.org),维基词典(http://zh.wiktionary.org)等相继有了中文版[31]。
除“维基媒体基金”中文维基项目外,国内逐渐开始关注维基并启动了一些很好的维基项目,如:新浪网的万家姓维客计划[32](旨在打造一个完整准确并具开放性的中华姓氏大全,http://cn.netor.com/wjx)、中国W3C标准研究组织的W3C文档翻译计划[33](TransWiki-W3CHINA.ORG开放翻译计划,http://wiki.w3china.org)、记录南开大学历史、人物、特色等的维基南开[34](http://nkwiki.org)、香港开源维基[35](由香港的三家Linux网站共同维护的中文Open Source及Linux的知识库,http://wiki.linux.org.hk)、先得教育维客[36](先得教育联盟最新推出的应用Wiki技术搭建的教育精品资源专题网站,http://wiki.nsjy.net)等,使Wiki在我国逐步由实验阶段进入到蓬勃应用的发展阶段。
3.2较有影响的Wiki站点
国外一些主要的Wiki站点列举如下:①专题知识型Wiki站点:如WhatDoesThatMean(一个英语习语、俚语、惯用短语学习交流的社区,http://www.whatdoesthatmean.com)、WikiMatrix(包含所有流行Wiki引擎版本、提供各个版本性能特征比较并且推荐合适的Wiki版本,http://www.wikimatrix.org)等。②解决方案型Wiki站点:如FluWiki(提供禽流感的病例及预防知识,协助控制疫情流行,http://www.fluwikie.com)、PESWiki(探寻干净、可替代且可循环使用的能源解决方案,http://peswiki.com)等。③区域型Wiki站点:如ClemsonWiki(美国Clemson大学校内师生、社区成员、校友们的信息中心,http://www.clemsonwiki.com)、NYWiki(介绍纽约市的风土人情,纽约城市生活的Wiki手册,http://www.nywiki.com)等。④百科全书型Wiki站点:如Wikia(综合性Wiki社区,提供电影、电视剧、游戏、健康、运动、文学、新闻等诸多栏目,http://www.wikia.com)。
国内的Wiki站点主要有:①百科全书型Wiki站点:如中文Weblog百科全书(开放的Weblog知识汇集站点,http://www.cnblog.org/wiki)、天下维客(基于Wiki技术的公益性知识网站,目前已经形成国内最大的Wiki技术和应用社群,www.allwiki.com)、互动维客(开发出中国第一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文Wiki系统,是Web2.0时代全球最大的中文Wiki网站,http://www.hoodong.com)、网络天书(http://www.cnic.org)、维库(知识与思想的自由文库,http://www.wikilib.com)等。②学术研究型Wiki站点:如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文献室暨教育技术研究室主任徐平教授的“针灸研究和教学”(http://61.129.75.54/zhenjiu/grass/wiki),是我国率先利用Wiki进行国家课题的研究和内容共创的实例。③专题知识型Wiki站点:如IT百科全书(创建和分享IT知识的平台,http://wiki.donews.com)、中国内地及台湾地区Mozilla知识库(网友贡献的Firefox手册和知识库,http://wiki.mozcn.org、http://wiki.moztw.org)等。
4.Wiki的主要应用领域
Wiki作为一种新的协作系统技术,在教育、高校图书馆、企业知识管理、医学、地图信息发布、软件开发等诸多领域都得到了应用。
4.1教育领域
Wiki教育领域的应用比较广泛,在国外的大学和学院的很多项目中都能看到它的应用。如Ruth Raitman等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调查学生对Wiki这种在线协作学习方式的评价,提出一系列使Wiki更适合在线学习的建议[37];Michele Notari认为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及相互间的协作是影响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而Wiki可以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相互间的协作,对于学习环境的建设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38];Andreas Lund等认为集体意识是课堂实践的一部分,通过对教师在培养集体意识中的角色定位的探讨,指出Wiki系统在应用于教学的设计中,必须将教师作为考虑的重要因素[39];Andrea Forte等通过调查分析,认为使用Wiki在线交流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大有裨益[40];Annette Lamb指出Wikis这种协作写作工具可以用于评测高校学生的信息技能[41];Li Xu则以计算机学科为例,提出了基于Wiki的课程设计管理的框架模型[42]。
国内方面,Wik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受到了广泛关注。程锐等比较了将Wiki、P2P和Blog各自应用于学校教育的优势和不足,继而提出Wiki应用于学校教育的几种模式[43];李馨探讨基于Wiki实现跨学科知识共享的可行性[44];谭支军对Wiki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指出Wiki在学科和课程建设上有着其独特的作用和优势[45];宁光芳等探究了基于Wiki的专题学习网站建设策略[46];叶新东等通过尝试Wiki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探讨如何将Wiki平台应用到具体的网络教学实验中[47];胡科等重点讨论大学本科教学,尤其是计算机等工科学科的专业教学中Wiki技术的应用[48]。
4.2高校图书馆
Wiki作为一种新的协作电子平台,在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中有一定的应用,这在国内外近期的学术论文中得到了反映,如Jeremy Frumkin研究了Wikis在数字图书馆环境下的应用[49]; Sarah Ann Long对Wiki在各种类型的图书馆中的可用性进行了探讨[50];顾敏分析了Wiki技术应用于高校图书馆的可行性[51];刘松涛等举例说明了当前图书馆利用Wiki改进传统业务方式的应用,并分析了未来可以利用Wiki开展的新的业务形式[52]。
4.3企业知识管理
Wiki在企业内部知识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诺基亚公司(Nokia)使用Socialtext公司的Wiki软件已接近两年时间,用来推进“洞察力和远见”团队(Insight&Foresight)内部的信息交流;雅虎公司(Yahoo)使用TWiki软件帮助开发团队克服因在不同地点工作造成的各种问题;Cisco,Disney,HP,GM,IBM,Intel,Microsoft和Novell等企业都开始使用Wiki以填补传统知识管理工具的不足[53]。
针对目前Wiki已被部分企业用作内部知识管理工具的现状,Helen Hasan等探讨了这一变革对企业组织文化的影响,提出如何在企业中成功使用Wiki的建议[54];Thomas Chau等则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一个中等规模软件公司应用基于Wiki的经验知识库(MASE)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指出知识共享工具在形成法典编纂导向的知识库技术和推动组织内部人员合作交流中的必要性[55]。
国内学者也对此开展了研究,如朱烨对Wiki在企业知识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探析,提出应用Wiki模式构建企业知识管理平台和企业知识库[56];李纲等则探讨了Wiki对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的促进作用及基于Wiki的知识共享的实现过程[57]。
4.4医学领域
Wiki逐渐开始应用于医学界,N.Nakata等提出创建一个基于Wiki的DICOM图像阅读器,与DICOM服务器相连接,并对其在临床使用中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58];继而探讨构建基于Wiki的内容管理系统(CMS),即一种网络协同共建知识库系统,指出该系统对于促进放射线学者的研究大有裨益[59]。
4.5地图信息发布
Wiki的协作共创性在地图信息发布方面也受到了重视。Yuuichi Teranishi等提出一种新型的基于地图的多人合作环境——“MapWiki”。在这一环境下,用户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格式规则在地图上发布物体图像、文字说明和链接等内容,这些地图信息的改变将实时在服务器上更新,以保证虚拟的编辑环境和真实环境的同步。地图信息发布者和接收者通过使用社会网络来保证内容的真实性[60]。作者已经将这一机制应用于Google Maps中。
4.6软件开发
Wiki技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网络应用程序,正越来越被软件开发本身所利用。如Shang-Wen Cheng等组织的软件体系结构工作会议之维客广域网会议(WICSA Wiki WAN Party:WWWP)尝试使用Wiki技术协助讨论大型软件体系结构的构建问题,即利用Wiki系统作为交流平台建立相互感兴趣的技术性话题,如软件架构分析、架构演化、架构实践、架构方法、架构工具以及架构样式等[61];Ademar Aguiar等利用Wiki协助编辑单个异构文档,并保证这些文档语义上的连贯性,其目的是使得文档编辑工作对于软件开发人员而言更加便捷、快速[62];Nicholas Mwai则尝试利用Wiki建立代码片段库,为开发人员提供查询和存放代码片段的地方,进而建立代码重用数据库来提高代码的重用程度[63]。
4.7其他领域
Wiki也被应用于政界,如Kevin Makice提出通过PoliticWiki网站来探索公共政策建立的新方式,并具体描述了使用PoliticWiki网站进行政治联盟尝试的方法和结果[64]。
Wiki还常用作传统会议的内容拓展,如美国国防部高级分布式学习实验室(Academic ADL Co-Lab)2003年10月组织举行的关于“学习对象”的高峰会,有别于传统会议的组织及会议电子文稿的共享,特别利用Wiki对会议主题进行了内容的拓展;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在2003年11月的学术研讨会中也采用Wiki来进行会议内容的共享和主题的拓展[65]。该项应用和尝试,大大提升了传统会议的效果和价值。
5.结语
虽然国内在Wiki服务机制本身及其应用的研究中不断取得进展,但纵观目前的研究成果与国外研究相比,能够反映出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仍然处于分散状态,理论研究远远滞后于Wiki的社会化应用,对于从知识创造、知识创新、知识管理、知识共享等深层次的角度来探讨Wiki的理论体系及指导研究实践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互联网新应用系列专题之WIKI[EB/OL].[2007-08-01].http://digi.it.sohu.com/s2005/Wiki.shtml.
[2]第一届中文维客高峰论坛[EB/OL].[2007-08-04].http://www.ccw.com.cn/fortune/htm2006/20060908_208693.htm.
[3]Anja Ebersbach,Markus Glaser,Richard Heigl.Wiki Web Collaboration[M].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06:9-26.
[4]Don E.Descy.TheWiki:TrueWebDemocracy[J].TechTrends,2006.Vol.50:4-5.
[5]Ann Majchrzak,Christian Wagner,Dave Yates.Corporate Wiki Users:Results of a Survey[C].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ikis,2006:99-104.
[6]Han H,Kim H.Eyes of a Wiki:Automated Navigation Map[C].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3815.2005:186-193.
[7]Adam Ullman,Judy Kay.WikiNavMap:a Visualisation to Supplement Team-Based Wikis[C].CHI 2007,2007:2711-2716.
[8]Wei-hsing Wang.An Overview of Technology Trends and Innovation Potential in Recording,Storing,Dissemination,Presentation,Application and Creation of Knowledge[C].Emerg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ference,2005.
[9]David E.Millard,Martin Ross.Web 2.0:Hypertext by Any Other Name?[C].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eenth Conference on Hypertext and Hypermedia,2006:27-30.
[10]Eyal Oren,John G.Breslin,Stefan Decker.How Semantics Make Better Wikis[C].Proceedings of the 15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orld Wide Web,2006:1071-1072.
[11]Markus Kr9tzsch,Denny Vrande8i8,Max V9lkel.Semantic MediaWiki[C].The Semantic Web-ISWC 2006,2006. Vol.4273:935-942.
[12]Sebastian Schaffert.IkeWiki:a Semantic Wiki for Collaborative Knowledge Management[C].Proceedings of the 15th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s on Enabling Technologies:Infrastructure for Collaborative Enterprises(WETICE'06),2006:388-396.
[13]Kensaku Kawamoto,Yasuhiko Kitamura,Yuri Tijerino.Kawa Wiki:a SemanticWiki Based on RDF Templates[C].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EEE/WIC/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eb Intelligence and Intelligent Agent Technology,2006:425-432.
[14]陈立华,徐建初.Wiki:网络时代协同工作与知识共享的平台[J].中国信息导报,2005(1):51-54.
[15]沙勇忠.维基百科:一种网络环境下的新型知识生产方式及其价值意蕴[J].情报资料工作,2006(4):20-24.
[16]唐挺,马哲明,靖继鹏.基于维客的知识自创造与群体创新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6(12):58-61.
[17]周庆山,王京山.维基百科信息自组织模式探析[J].情报资料工作,2007(2):29-32.
[18]尹开国.自由人的自由联合:维基百科评介[J].图书情报工作,2007(2):142-144.
[19]吴萍,卢儒珍.试析研究型网络社区的知识组织工具[J].图书馆,2006(1):47-48.
[20]陈向东.网络环境下的跨学科知识共享工具比较——信息行为的视角[J].图书情报工作,2007(2):71-74.
[21]龚立群.语义维基技术及应用[J].图书馆杂志,2007(2):43-46.
[22]Wikipedia[EB/OL].[2007-08-05].http://www.wikipedia.org.
[23]ClinfoWiki[EB/OL].[2007-08-05].http://www.informatics-review.com/wiki.
[24]OpenWetWare[EB/OL].[2007-08-05].http://openwetware.org/wiki.
[25]Qwiki[EB/OL].[2007-08-05].http://qwiki.caltech.edu/wiki.
[26]World Wind Central[EB/OL].[2007-08-05].http://www.worldwindcentral.com/wiki.
[27]WorldWiki[EB/OL].[2007-08-05].http://world.wikia.com.
[28]WikiHow[EB/OL].[2007-08-05].http://wiki.ehow.com.
[29]CookbookWiki[EB/OL].[2007-08-05].http://www.cookbookwiki.com.
[30]Military History Wiki[EB/OL].[2007-08-05].http://www.militaryhistorywiki.org.
[31]中文维基百科[EB/OL].[2007-08-05].http://zh.wikipedia.org.
[32]万家姓维客计划[EB/OL].[2007-08-05].http://cn.netor.com/wjx.
[33]TransWiki-W3CHINA.ORG开放翻译计划[EB/OL].[2007-08-05].http://wiki.w3china.org.
[34]维基南开[EB/OL].[2007-08-05].http://nkwiki.org.
[35]香港开源维基[EB/OL].[2007-08-05].http://wiki.linux.org.hk.
[36]先得教育维客[EB/OL].[2007-08-05].http://wiki.nsjy.net.
[37]Ruth Raitman,Naomi Augar,Wanlei Zhou.Employing Wikis for Online Collaboration in the E-learning Environment:Case Study[C].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ICITA'05),2005.Vol.2: 142-146.
[38]Michele Notari.How to Use a Wiki in Education:‘Wiki—based Effective Constructive Learning'[C].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ikis,2006:131-132.
[39]Andreas Lund,Ole SmΦrdal.Is There a Space for the Teacher in a WIKI?[C].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ikis,2006:37-46.
[40]Andrea Forte,Amy Bruckman.From Wikipedia to the Classroom:Exploring Online Publication and Learning[C].Proceedings of the 7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earning Sciences,2006:182-188.
[41]Annette Lamb,Larry Johnson.An Information Skills Workout: Wikis and Collaborative Writing[J].Teacher Librarian,2007: 57-59.
[42]Li Xu.Project the Wiki Way:Using Wiki for Computer Science Course Project Management[J].Journal of Computing Sciences in Colleges.2007,22(6):109-116.
[43]程锐,黄涛,李汪丽.学校教育的新思路——Wiki初探[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4(2):28-31.
[44]李馨.基于Wiki的跨学科知识共享[J].电化教育研究,2005(4):66-70.
[45]谭支军.WIKI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远程教育,2005(05S):66-68.
[46]宁光芳,张世禄.基于Wiki的专题学习网站建设策略探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4):43-45.
[47]叶新东,周赛西.基于Wiki的写作教学实验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1):80-82.
[48]胡科,王荣良.基于Web2.0的Wiki技术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9):99-102.
[49]Jeremy Frumkin.The Wiki and the Digital Library[J].OCLC Systems&Services,2005,21(1):18-22.
[50]Sarah Ann Long.Exploring the Wiki World:the New Face of Collaboration[J].New Library World,2006,Vol.107:157-159.
[51]顾敏.探究Wiki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J].现代情报,2005(5):164-165.
[52]刘松涛,祝忠明.维基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探讨[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1):85-86.
[53]Wiki推动内容管理软件获得高利润空间[EB/OL].[2007-01-28].http://news.csdn.net/n/20060214/86705.html.
[54]Helen Hasan,Charmaine C.Pfaff.The Wiki:an Environment to Revolutionise Employees'Interaction with Corporate Knowledge[C].OZCHI'06,2006:377-380.
[55]Thomas Chau,Frank Maurer.A Case Study of Wiki-based Experience Repository at a Medium-sized Software Company[C].Proceedings of the 3rd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Capture,2005:185-186.
[56]朱烨.浅析Wiki在企业知识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情报,
2006(9):157-159.
[57]李纲,赵杨.基于Wiki的组织内部知识共享[J].江西社会科学,2006(7):50-53.
[58]N.Nakata,N.Suzuki,Y.Fukuda,K.Fukuda.Accessible Web-based Collaborative Tools and Wireless Personal PACS: Feasibility of Group Work for Radiologists[J].International Congress Series,2004:260-264.
[59]Nakata N,Fukuda Y,Fukuda K,Suzuki N.DICOM Wiki: Web-based Collaboration and Knowledge Database System for Radiologists[J].International Congress Series,2005.Vol.1281: 980-985.
[60]Teranishi Y,Kamahara J,Shimojo S.MapWiki:a Ubiquitous Collaboration Environment on Shared Maps[C].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pplications on Internet Workshops,2006:146-149.
[61]Shang-Wen Cheng,Robert L.Nord,Judith A.Stafford.WICSA Wiki WAN Party:Capturing Experience in Software Architecture Best Practices[J].ACM SIGSOFT Software Engineering Notes,2005,30(1):1-3.
[62]Ademar Aguiar,Gabriel David.WikiWiki Weaving Heterogeneous Software Artifacts[C].Proceedings of the 2005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ikis,2005:67-74.
[63]Nicholas Mwai.Creation of a Wiki-based Code Snippet Repository[J].Journal of Computing Sciences in Colleges,2006,21(6):293-294.
[64]Kevin Makice.PoliticWiki:Exploring Communal Politics[C].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ikis,2006:105-118.
[65]善用WIKI[EB/OL].[2007-08-01].http://www.etc.edu.cn/blog/archives/000172.html.
【作者简介】
焦玉英,女,1942年生。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网络信息组织与检索、现代管理咨询与信息保障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武汉大学面向21世纪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项目1项。出版教材、专著7部,发表学术研究论文80余篇。
【注释】
(1)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BTQ012)的研究成果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