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营造理想学习境界——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艺术
教学情境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需要、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依据创造形象,创造出来的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场合和气氛,用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营造学生爱学、乐学的课堂氛围,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标。“境”是指教学环境,“情”是指洋溢在“境”中的教学双方即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情因境而生,境为情而设,情与境的有机统一才能完成情境的创设。
教学情境创设的直接目标
创设能够激活学生思维的情境的引导,拉近学生与要学知识、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是构建高效课堂的目标。
激活思维的教学情境要联系实际生活
根据现实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有两种思路:一种是直接截取生活的片段创设情境。例如,在化学课堂上教学《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时:展示两块沾了污渍的毛巾,老师说:“这是两块洗干净的毛巾,从铁质晾衣竿上收回就成了这个样子,今天我提供‘奥妙’和‘84’,请同学们帮我洗干净。”学生怎么也洗不干净,教师引导学生带着怎么洗干净的疑问进入新课。另一种是聚焦生活片段创设情境。例如,在化学课堂上教学“铝的性质”时,课前,用相机拍摄了教室和学校内的一些铝制品和铁制品,并做成课件。上课时,对比展现给学生,然后提出问题:(1)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铝和铁谁更活泼?(2)实际上哪种金属更易生锈,为什么?强烈的知识冲突,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激活思维的教学情境要选用真实案例
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案例,对于学生来说是有说服力的,尤其是一些隐含着科学的奥秘,而学生一时又不能解释的案例,把它们引入课堂,并用它们创设教学情境,本身就有一定的探究性,学生探究思维必然被激活。
一位教师在《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的教学中,则是通过引述一则真实的新闻资料来创设教学情境的:2002年7月7日,在珠江石溪附近,前前后后共漂着七个白色的来历不明的金属桶。突然,从漂在水面上的一个金属桶内冒起一股白烟,蹿起亮黄色火苗,紧接着一声巨响,蘑菇状的水柱冲天而起,这个铁桶接着又连续爆炸了多次,爆炸腾起的白色烟雾有近十米高,还有许多未燃尽的白烟飘进旁边的公司内,这些灰白色的物体一遇到水就不停地冒泡,有时甚至还突然着火。……然后提出问题:(1)引起爆炸的物质是什么?(2)为什么会发生爆炸?(3)如何防止爆炸?首先讨论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利用实验来探究钠的化学性质。
激活思维的教学情境要与相关学科结合
综合性学习是本轮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也是课程改革所着力强化的一个改革重点。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渗透,它有利于学生由单学科的知识而形成复合性知识,更增加学习内容的社会性和创造性。像化学学科的教学内容与物理、数学、生物、技术等学科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有机化学中的氨基酸、蛋白质、糖类等也是生物学科的内容;化学中的金刚石、二氧化硅、晶体硅、石墨、碳等物质的结构与立体几何有密切的联系;电化学中的电解与物理学科的电学有紧密的关系。如:在甲烷的分子构型的教学中,先引入正四面体的概念和模型,使学生对正四面体有一个比较形象的认识,然后再结合甲烷的球棍模型来研究甲烷的分子构型。这样学生可以简单直观地掌握其分子的构型,化解有机物学习的难度,使学生产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马超强,2011)
激活思维的教学情境要能让学生产生共鸣
让学生情感上与教师所创设的课堂教学情境产生共鸣,这是每一个优秀教师所追求的一种理想教学境界。而这种境界因为共鸣的作用,必然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沿用老生常谈、千篇一律的套路,不仅不可能创设出有特点的课堂教学情境,更不可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还会使学生感到厌倦。
一位教师在教学《游戏公平吗?》这部分的“实践活动”时,设计一个“掷瓶盖”的情境:掷出瓶盖后,盖面朝上,甲胜;盖面朝下,乙胜。让学生思考:这个游戏对甲乙双方公平吗?学生分成甲、乙两队进行激烈的游戏比赛:时而甲队“屡试屡胜”,乙队“怨声载道”;时而乙队“一胜再胜”,甲队“高喊不公”,课堂上,不断有连续取胜后的激动和欢呼,也经常有继续失败的无奈和沮丧……学生在试验中无法体会到“游戏是公平的”。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用瓶盖作素材,研究是因为瓶盖整体结果的不匀称、周边的形状及其盖面不一定垂直所导致的重心偏向,导致游戏的不公平性,并由此去分析社会上其他游戏现状和规则。
激活思维的教学情境要有较强的问题意识
学生在课堂上的“愤”“悱”状态是教师调动出来的。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有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和知识的探求者。
一位教师在教学《七根火柴》时,让学生自己阅读文本,从文中找出问题,并提示学生可以从小说的三要素来找。如文中有“我”和无名战士,到底谁是小说的主人公,为什么以“七根火柴”为题,文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文中以什么为线索来贯穿全文?这些问题的提出,既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也让学生在交流之中更好地掌握课文。
激活思维的教学情境要重视学生生活体验
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生活体验是一堂好课的一项重要指标,学生只有在学习中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思维才能激活。教师在设置能够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激活学生思维课堂教学情境时,要特别尊重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尊重学生个人的情感体验,将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体验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研究新知识的兴趣。
一位教师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提出: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童话,请你们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就说:要提防社会上形形色色的骗子。联系到有关做人方面的,学生说:要说真话,办实事,做个正直人。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设计这样一个问题:鲁提辖三拳打死恶霸镇关西,确有大快人心之感,但在当今的法制社会里,鲁提辖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吗?应不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通过创设这些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问题,不仅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教学内容,也激活了学生思维,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韦燕,2011)
激活思维的教学情境要重视心理因素
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生活心理必然要影响到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知识的接受、活动的开展、训练的效果。课堂教学情境是为了学生的课堂学习而专门创设的,只有考虑学生的心理因素,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和生理的疲劳,才能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效果。
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到了一定的时间就会出现精力涣散、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如果此时教师还只是照本宣科,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讲授知识,就会使学生本能的好奇心、参与的欲望受到压抑,导致课堂气氛沉闷,使学生的智力和心理产生疲劳,严重影响学习效率。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中,要把自己的课设计得波澜起伏,当学生可能产生疲劳时,借用一定的手段重新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妙趣横生的语言,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处于最佳水平,就能激发学生的无限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王国义,2012)
课堂教学情境的方式可谓丰富多彩,可以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可以从生活资源中提炼,可以由现场挖掘,可以从影视或媒体中选撷……可以通过语言描绘,可以通过表演再现,可以由实验实现,可以是录像展示……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只要符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教师教学个性的需要,都可以实现激活学生思维,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的目标。
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艺术
创设教学情境的艺术,是指营造体现理想的教学情感氛围的活动艺术。教学情境创设的艺术水平,对有些教师和优秀教师相比,可谓天壤之别。这里面除了教学理念的作用和自身实践素养的影响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于教学情境创设的艺术方法和艺术手段掌握的差异。
创设悬念式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设疑,巧设悬念,创建问题情境,使学生认知产生矛盾,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获取信息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结果的心理,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一位教师在进行《氮族元素》的教学时创设了悬念式情境:在我国的新疆与青海交界处,有一狭长的山谷。这里的天气变化无常,刚刚还是风和日丽,突然间就会雷雨交加,时常有人遭到雷击。然而这里的草木却生长得异常茂盛,为什么这里的草木生长得异常茂盛呢?这个问题将在我们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中得到答案。这一悬念式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目标和思维的空间,把学生探索的热情激发出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研讨。
创设实验式情境
创设实验情境,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科学等课程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创设了课堂教学的实验情境,学生可以从亲身体验的实践中直接感知知识,对一些概念、规律的理解掌握更简便有效。这种情境创设方法较为直观,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一位教师在教学《钠与水反应》这一化学性质时,先做演示实验,然后通过问题让学生探究学习:(1)钠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2)钠为什么能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并在水面上四处流动?(3)溶液的颜色为什么会变红?再引导学生研究钠的密度、熔点等物理性质,明白了钠在实验室里保存在炼油中的道理。
创设多媒体情境
多媒体技术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影视等视频信息与解说、拟音、音乐等音频信息为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能为学生学习创设理性与感性相结合、内容与情感相统一的教学情境,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能变抽象为具体,化疑难为容易。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一位教师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考虑到故事离现实生活较远,于是从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剪辑了几个与课文有关的精彩片断,在讲读过程中分段播放,从而帮助学生了解故事经过,体会壮士的伟大精神。特别是壮士跳崖时惊心动魄的一幕,以及跳崖后与壮丽山河的镜头相配的悲壮的音乐,对帮助学生理解壮士的英雄行为和“气壮山河”等词语的含义都产生了极好的效果。
创设想象式情境
想象式教学情境,既是把一些抽象的内容形象,也是把一些发生在过去、将来、异地、他人的事件展现出来的重要途径。为了创设想象式教学情境,教师一方面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设置疑问,发散思维。
一位物理教师在教《摩擦力》这一内容时,就是通过想象的方式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没有摩擦力的世界是怎样的?没有重力的世界是怎样的?没有惯性的世界是怎样的?没有大气压的世界是怎样的?若人变成磁体,世界是何情境?让学生开心地想,想得开心,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想象,大胆设想。学生的想象力被充分地激发了出来。
创设生活式情境
日常生活中有大量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就要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为凭借积极创设生活情境。创设生活情境,一方面可以借助于生活情境让学生认识和理解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又可以运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和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教学,还可以给课堂创造一种欢快的学习气氛,使得学生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自觉性。
一位物理教师在教学《比热》后,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同样的情况下,煮沸一锅牛奶要比煮沸同样多的水快,为什么?请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针对其中的原因,提出一个猜想,并简述验证这个猜想的办法。这个生活教学情境集考查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等能力于一体,学生仅凭死记硬背是无法应对的,比较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改革精神。又如,在学习了电能的知识后,教师可以创设“现在大量电器已经普及到每个家庭,你能为你家提供哪些节电措施?”“这些措施本质上又属于哪种减少电能的方法?”既有利于学生巩固相关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节约环保意识。
创设讨论式情境
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创设课堂教学的情境,要求教师为学生营造课堂讨论的氛围、提供课堂讨论的话题、做好讨论前各项准备工作。师生围绕一定的问题,经过认真而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共同探讨,取长补短,以求得解决问题、提高觉悟。
一位教师在教完《电解原理》后,在进入《氯碱工业》之前,教师先向学生展示一种家用消毒器,让学生分析它的广告词“食盐+水,通电,就Ok!”的化学原理,学生立刻被带入教师设置的情境中展开激烈的讨论,在讨论中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认识。短短四分钟的讨论每个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愉悦,同时对下一次讨论充满期待。(丁峰,2011)
创设兴趣式情境
根据学生的学习欲望、需要,运用故事、国际国内时事热点、成语、警句、诗词、角色表演、模仿、漫画、音乐、电教等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创设趣味盎然的课堂情境,往往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提高觉悟。
一位教师在教学《过三点的圆》时,就设置这样的一个兴趣式情境:有A、B、C三个工厂,现要在它们之间修一个水厂,使得这三个工厂到这个水厂的距离都相等,此水厂修在何处?这问题一提出,立刻激起学生的兴趣,他们开始讨论、猜测。由于正在学习圆,因此学生就联想到:此水厂应修在过A、B、C三点的圆的圆心处。这时教师提出:该圆圆心的位置如何确定呢?这样追问揭示问题的本质,既导出课题,又使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激发,促使他们画图、思考、讨论并仔细阅读教材,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创设问题式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设置障碍,造成疑惑,激起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给学生多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一旦处于积极状态,他们就会感到发现问题的欢乐、解决问题的喜悦,探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会格外强烈。
一位教师在讲授《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旅行到埃及,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当地人陪同他去参观胡夫金字塔,泰勒斯问旁边的人:“谁知道这金字塔的高度?”当地人说:“没有人知道,因为古代草片文书没有记载,而我们今天也不能判定这个金字塔的高度。”泰勒斯说:“可是,我根据我的身高马上可以测得金字塔的高度。”说完,泰勒斯取出一条结绳,在他的助手的帮助下,测得塔高是131m,故事讲完当学生还沉浸在故事之中时,教师问:“谁能说出他是如何测出塔高的?”学生回答不出来,于是教师指出用下面学习的知识就能回答!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吴学珍,2011)
创设情感式情境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需要,通过一定方式或手段,创设情境、渲染情感、营造氛围,以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感受、体验、评价,接受教育。为了把课堂教学带向高潮,教师要在课堂上善于观察,了解学生在课堂上情感的需求和变化,从而去创设良好情境,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形成良好课堂气氛。
一位教师在教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具有的伟大历史性转折意义时,学生会对党的正确领导产生情感,这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乡的变化、家庭生活的变化,出示深圳改革开放前后面貌对比的影像资料,可将课堂引向高潮,让学生全面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增强对党和国家的热爱。
创设竞争式情境
利用学生好胜心较强的特点,运用知识竞赛的形式,引入竞争机制,创设竞争情境以激发鼓励学生。对于内容浅显、知识点不是太深奥、与学生生活靠得比较近的教学内容,使用这种方法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可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在竞争中,一要注意组织全体学生参加;二要形式多样,比如可搞辩论式、演讲式、抢答式等,这类竞赛可在一课后进行,也可针对某个知识点进行。不仅能让学生在愉快、热烈的竞争情境中明辨是非、陶冶情操,而且还能使学生主动复习知识,深化所学知识,增强竞争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一位教师在教学《独领风骚的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收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资料,形成短小的一句话问题,上活动课时,以个体学生为单位,提出一个问题得5分,其余同学抢答正确得10分,由学生组织,最后评选出前5名同学给予奖励。(钱书勇,2004)
创设实物式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用实物、模型、标本等直观的演示教学所需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对这些实物的观察获得感性认识,通过感知进而理解教学内容,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实物是最直观的,由实物构成教学情境,不仅让学生感到可感,还会引发学生对实物的各种遐想。有些教学内容是讲述如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感到比较抽象,引入实物情境则可以较好地克服困难。
一位教师在教学《捞铁牛》时,针对古人运用“水的浮力”打捞笨重的大铁牛的原理,学生不好理解的实际,通过做实物演示来创设情境:在一个盛水的透明的大玻璃缸里,放入两个用易拉罐盒做成的浮在水面上的模型船,水中放入小牛的模型,用绳子连起来,让学生往“船”里装沙子,随着沙子的增多,“船”逐渐下沉,等“船”沉入到一定程度,在两船的联结的横杆上拴上线,并把沉在盆底的小石头捆在线的另一端,固定好后让学生铲下“船”里的沙子,“船”逐渐浮起来,最后终于把河底淤泥中的铁牛拔了出来。学生直观形象地观察捞铁牛的全过程,很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创设音乐式情境
在课堂教学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寻找有针对性的音乐材料,课堂教学的适当环节,把这种经过精选的音乐作品拿出来展示,渲染情境,营造气氛,可以创造出一种其他方法不容易取得的教学效果。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文本语言沟通起来,教学就能真正实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由多种感觉所形成的通感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位教师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救护黄包车夫”一段,叙述了一个凄风苦雨的寒冬腊月,鲁迅先生慷慨救助一位饱经人世沧桑,遭遇悲惨的车夫的感人事迹,表达了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憎恨,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这段内容在题材和情感上都与现代儿童心理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教师在范读本段时,选择了著名二胡曲《二泉映月》作品为配音,乐曲凄婉流畅,跌宕回肠,传递了一种饱尝辛酸的感受和压抑悲怆的情绪,与文中人物的经历和感情极为相似。经老师动情的朗读,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使儿童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培养了儿童的审美能力。
创设图画式情境
课堂上展示一幅气势宏伟、栩栩如生的挂图,一张色彩明丽、令人神往的照片,或是一个细致入微、感人至深的画面,或者教师自己在黑板上勾画出一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动有趣的画面,都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产生新鲜的感受和强烈的兴趣。文与画是相通的,图画给人以鲜明、直观的形象。学生能依据图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描述,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除了运用教材中的插图和教学挂图外,还可大量运用黑板画、互联网提供的图片资料创设情境。
一位教师在教学《富饶的西沙 岛》时,采用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充分利用彩色粉笔,画出了蓝色的大海、黄色的海滩、绿色的小岛和树林,树林中有海鸟,树下有鸟蛋和鸟粪。这幅图画板书把学生带到“富饶的西沙 岛”中。以图画再现情境,使课堂教学富有情趣,更易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示美丽的西沙 岛的摄影照片,也可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创设谈话式情境
课堂谈话情境,是一种被应用得十分普遍,很有效果的情境创设方式。关键是谈话话题的选择:话题必须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不能离题万里,也不能无病呻吟;必须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否则只能教师有意,学生无心;注意先营造谈话的情境,然后再展开谈话。
一位教师在教学《杠杆》这一内容时,创设一个谈话式教学情境:根据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独自一人能把和我一样重的大石头撬起吗?这时学生会回答“能”。那就请个同学模拟一下教师用硬棒撬动大石头的情境。然后再问:老师能不能用一根硬棒把地球托起来呢?这时学生就会产生很大的疑虑,地球那么大,怎么撬得起呢?这时要肯定地告诉学生:只要条件许可,一定能。学生就会想:这个条件是什么呢?这时再引入课题:杠杆。
用语言描绘情境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可便于学生在大脑中形成有血有肉的表象,有利于对教学内容的感知,展开想象,创设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好的语言描绘所形成的教学情境可以奠定整堂课的教学基调,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激昂、幽默、淡雅、愉悦的气氛中学习。
一位教师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运用语言描绘了教学情境:同学们,我们的生活很幸福,你们看,风和日丽,阳光明媚,大家幸福快乐……可是,这样幸福的日子并不属于每一个孩子,因为世界上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可爱的孩子们,如现在的美伊战争,令许多无辜的平民和孩子失去父母,失去家园,失去自己的生命。看到这些情况,你们想说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言)接着继续语言描绘:还有许多孩子也跟大家有共同的想法,雷利就是其中一个,他爸爸是为了维和而牺牲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呼声吧……
扮角色展示情境
对于一些体现生活场景、人物活动、生动故事、复杂关系的教学内容,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教学内容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教学内容中的人物的心理位置,学生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
扮演角色展示教学情境有三种做法:(1)进入角色。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感情阅读教学内容,体会教学内容中人物的思想感情。(2)分角色体验。让学生听到教材中各种人物的不同声音,虽未见其人,却已闻其声,增进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等。(3)直接表演。像教材中选编的童话、故事、戏剧,可组织学生装扮成剧中人,分角色进行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谢彦萍,2010)
讲故事创设情境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或专门辅导学生讲述一个生动、形象、有趣的故事,由故事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并在这种形象化的故事情境中学习教学内容。通过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单纯的知识、抽象的理论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插图或自己的创意把有关教学内容编制成小故事,学生在故事中学习,不仅感到轻松、愉快,自然地学习和运用知识。
一位教师在《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教学中,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国际象棋的发明者卡克发明国际象棋后,国王为了嘉奖他的功绩,允许他要什么给什么,全国金银财宝任他挑,但卡克却提出了这样一个请求:在他发明的国际象棋的方格上放上粮食,第一格一粒,第二格两粒,第三格四粒……国际象棋有64格,最后一格放2粒,国王听了,觉得轻而易举,但令手下一算,结果却大得惊人,全国所有的粮食都不够,若铺在地面上可以把地球表面铺上三厘米厚的一层,这种惊奇的故事情境一下子像磁石吸引了学生的思维,好奇心的驱使,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怎样算出需要这么多粮食,这样就水到渠成为学生引入了等比数列的求和问题。(余文森,2006)
做游戏创设情境
教师根据学生的这种活泼好动的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游戏情境,使学生在玩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让他们带着愉悦的心情领悟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运用游戏活动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游戏教学让学生动手、动脑,能极大地发挥学生的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一位教师在教学《找规律》这节课时,创设了一个游戏情境:老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自己的动作,老师先跺脚一次,摇头两次,拍手三次,重复做三次,然后邀请一名学生跟自己做一次,接着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接下去该怎么做吗?为什么?”学生都高兴地模仿起来,讨论怎么知道接下来怎么做……教师这时候就十分顺当地进入本节课程的主题:“日常生活中像这样有规律、有顺序、有节奏的排列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找规律吧!”把学生愉快地带入到学习内容。(蔡植洪,2011)
创设递进式情境
递进式教学情境创设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系列连续的情境,由浅入深,由简至繁,使学生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探究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求层次清楚,要符合解释、推理的逻辑性。
一位教师在教学《桂林山水》时,为了让学生充分地领略漓江山水特点,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上的美丽景色,让学生获取初步的印象;接着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分别从桂林的山和桂林的水两个方面描绘其景色,特别要求学生描绘出“奇、秀、险”和“静、清、绿”的特点;最后,又引导学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句子,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教师播放的《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曲调,在悠扬恬静的音乐旋律中,想象自己乘着课文图画中的那一叶扁舟,徜徉于山美水美情也美的画意之中,充分地体验此境中的个性化感受,每个学生都在这充满了美的情境中陶醉,领略了优美意境,不仅感情受到了陶冶,而且很好地实现了赏析的教学目标。
创设矛盾式情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的情境与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或已有知识发生矛盾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矛盾有的表现在对旧知识的认知与新知识的学习上,有的表现在课本学习的知识和生活中实际表现和认知之间,有的表现在课堂学习的内容和学生课外阅读或其他途径得到的知识相矛盾,还包括教师为了教学需要有意识地提供的与教学内容相矛盾的内容。创设矛盾式的教学情境,就是为了把旧知识和新知识、课本知识和生活、表象知识和理论的知识建立一个系统的联系,达到学习新知识、规律、理论的目的。
一位教师在讲《灯的亮度取决于灯消耗的实际功率的大小》时,做了一个具有矛盾性的演示实验:将40W与100W的两白炽灯串联后接在220V电路中,让学生观察两只灯的实际亮度。在学生的思维中,似乎应该是100W的灯较亮一些,而实验现象却是40W的灯较亮,100W的灯几乎不亮。顿时,学生感到困惑不已,积极讨论,思维活跃,智慧的火花不断迸出。此后的教学活动就是从这种矛盾的情境中展开,取得了十分满意的教学效果。(孟素彩,2011)
创设操作式情境
操作式教学情境,是伴随着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实践教学而被广泛运用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操作学具或某些教师在课前特地准备的操作材料,按照课堂上教师所布置的教学任务,根据操作项目的具体程序和要求,或单人、或分组开展操作活动,最后形成一个操作的成果,并在班级进行展示、交流、评价。操作式教学情境可以使许多抽象知识变得形象直观,其特点是通过操作把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平均问题应用题》时,先让学生把4根、5根、7根、8根四堆火柴棒分成每堆“同样多”,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领悟“移多补少”的“平均思想”,然后将四堆合在一起(总数量),要求很快地平均分成四堆(总份数),每堆多少根(每份数),由此可以让学生得到求平均问题应用题时的通常使用的方法。
创设表演式情境
表演式教学情境,是教师为了教学的需要,课前专门辅导一些学生、或让学生课堂即兴表演一个教学内容中的情节、展示一个场景、再现一段过程,让学生从中形象地感受教学内容的一些方面,获得一些带有学生个人特色的理解和认识。表演式教学情境是高层次的形象性教学情境,比一般的教学情境更有形象性和感染力。但要建立在充分的准备和策划的基础上。
一位教师在教学《守株待兔》时,感到学生不理解其深刻的寓意,就扮成守株待兔者,倚在黑板下,闭目打坐,让学生“劝”自己。学生兴致倍增,纷纷劝起教师来:“老师,你等不到兔子啦!”“老师,再等下去你会饿死的!”……教师还模仿守株待兔者的口气和学生争辩。学生越劝说,兴致越高,就越深刻地理解到这篇寓言蕴含的寓意。
创设活动式情境
教师为了课堂教学的需要,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开展活动,让学生以此活动为平台认识、理解、感知、体验、学习活动所承载的内容、知识、道理、规律、特点……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活动,像提问、讨论、分组学习、板演,等等。这种定向组织产生的直观情境必须有特定的教学意义。
一位教师在教学《行程问题》时,为了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同时”“不同地”“相遇”“相遇时间”等概念内涵、区别其间的差异,于是,创设了一个活动情境:组织两队学生分别在操场两边竞走,教师哨子一吹,两人同时从两地对走。这时,教师让学生理解“同时”“相向”的含义。要求两人碰上时停止,告诉学生这是“相遇”。然后让同学们看在相遇时谁走的路程多,让学生理解在同一时间内两位同学各走多少距离。活动后,教师在讲授这部分知识时,学生想起活动的情景,以活动中获得的感性材料为支柱,进一步分析思考,很轻松而又准确地掌握了行程问题的相关概念知识。
创设演示式情境
演示式教学情境本质上也算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情境。所不同的是通过演示这一特定的直观方式进行创设。这种演示,可以是动作、行为流程、情景、场面、声音……在演示式情境创设之前,教师要有专门的讲解,在演示过程中要对关键地方进行强调,演示后要进行必要的解析,使得演示式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其教学功能。
一位教师在讲授《数学归纳法》时,创设了一个演示式教学情境:教师从袋子里摸出来的一个是红玻璃球,相继摸出的第二、三、四、五个均是红玻璃球,于是问学生:“这个袋子里是否全是红玻璃球?”学生:“是”。继续摸,摸出一个白玻璃球,问:“是否全是玻璃球?”学生相互争论,高度兴奋:“是”。再摸,摸出一个乒乓球,(大笑)教师问:“是否全是球?”学生:“不一定。”小结:“这个猜想对不对:若知道袋里的东西是有限的,则迟早可以摸完,当把袋里的东西全摸出来,当然可以得到一个肯定的结论。但当东西是无穷的时候,那又怎么办?”(静)“如果我约定,当你这一次摸出的是红玻璃球的时候,下一次摸出的也肯定是红玻璃球,那么袋子里是否全是红玻璃球?”学生:“是。”……这种直观的情境有助于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实质。
创设朗诵式情境
对于精彩的充满感情的美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能把学生带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头脑中浮现出教师所描绘的情景。朗诵所营造的情境不仅可以创造一种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还可以引起学生对于所教学内容的强烈的兴趣。
一位教师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先为学生介绍了周恩来总理逝世时的政治背景、周总理生前受到“四人帮”对他的不公平待遇之后,用一种十分低沉、缓慢、充满感情的语调,朗读课文,在总理的灵车经过长安街头的场景、人们的表情、情感表达方式时,学生被深深地打动了、感染了。当教师的课文朗诵完,学生似乎还沉浸在失去人民好总理的悲痛之中。有了这样的教学情境,此后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则是必然的。
创设比喻式情境
教师运用比喻所形成的特殊表达效果而创设的一种教学情境。比喻就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善用比喻,不仅会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化平淡为生动,还能把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浅显易懂。在使用这种创设教学情境时,一是要选好本体,既要是学生熟悉,也要有一定的内涵,能够承载教学内容;二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合理,不能自己随意杜撰,让学生感到费解。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情境创设效果。
有一位化学教师在教学《催化剂》这一内容时,创设了一个比喻式教学情境:一个人要隔着一条河从甲地到乙地,共有两种走法:一种是先沿着河岸到很远处过桥,路远费时(比喻反应本身会进行但速度慢);另一种走法是在甲地坐船到乙地,路近速度快(比喻催化剂通过改变反应途径使速度加快),而化学反应使用催化剂就像人坐船从甲地到乙地,路近速度快。这里的船相当于反应的催化剂,它加快了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参与了这一过程(比喻催化剂本身参与了反应),但船本身在人上船与下船后,质量和性质不变。
创设背景式情境
有些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人物、事件离学生的生活年代久远,有些物体或许已经成为历史,教师必须对这些内容进行介绍,把学生带入到那个特定的情境中去,才能准确地把握内容。背景知识与新知的关系不如旧知与新知的关系那么密切、直接,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但背景知识同样是学生学习和理解教学内容的一种重要的认知停靠点。没有必要的背景知识,学生的思考往往是无法进行的,背景知识越丰富,理解水平也就随之提高。
用背景创设情境:一是可以通过作者介绍来创设。通过作者介绍,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活道路、所处的时代、为人特点、思想倾向等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观照、鉴赏作品的风格。二是可以通过时代背景介绍来创设。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在含义。三是通过对教学内容中的人物、事件、物体的介绍来创设。像西门豹、破釜沉舟、三味书屋、圆明园,等等。教学《凡卡》时,教师必须要介绍俄罗斯那个特定年代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将文章放到那个时代和社会背景下去阅读、理解、思考,才能领会小凡卡的悲惨学徒生活。
创设悬疑式情境
教师为了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激情,根据教学需要设计一定的悬疑,既能使学生注意力较快集中,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一位教师在教学《细胞吸水原理》前,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悬疑式教学情境:把事先切好的两块形状和大小都相同的马铃薯块放在天平的左右盘上,让天平平衡。然后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把这两块马铃薯分别放入等量的浓盐水和清水中浸泡15分钟,再取出来放在天平的左右盘上,天平能否继续保持平衡?如果不能,是左盘下沉还是右盘下沉?你能否对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解释呢?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就会发现,只要了解浓盐水和清水对马铃薯块的作用效果就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如果教师此时再提出:不同浓度的外界溶液对同一种植物细胞的作用效果相同吗?如何通过实验手段来解决此问题?这一系列问题的刺激,使学生求知欲望和探究激情油然而生,从而轻轻松松地将知识获取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余文森,2006)
创设专题式情境
专题式教学情境不仅指向明确,而且力量集中。实际操作时,可以是教师事先确定一个主题,组织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定向式讨论;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有争议的中心论题进行自由式讨论,以获得多样、独特、合乎条件的答案;可以从学生质疑中提炼出专题,然后再放回给学生进行研讨;还可以根据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中遇到或发现的问题,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带进课堂作为专题研讨的内容。
一位教师在针对《我们如何与父母、老师相处》的内容教学时,把课题作为专题,并列举了一些社会上正面、反面的案例,然后再发动学生围绕这一专题展开自由式辩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热情高涨,你一句我一句,争得面红耳赤,足足用了30分钟仍未分出胜负。在这场辩论中,有的学生言之有理,有的学生概念模糊,有的则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而这恰恰锻炼了他们随时辨别正误的判断能力。学生通过提出自己的不同主张,并申述理由,也锻炼了自己灵敏的思维能力。而那些没有发言的学生,处在这样一个教学情境中,也作了一些深层次的思考。
创设陷阱式情境
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抓紧关键部分,通过新旧知识的连接,设计有意义、有特色的陷阱,让学生在尝试和思考的过程中产生一种不平衡的心理,让他们感觉到一种寻找解决这种问题的冲动,但是又不能开口即出,通过这种思维的冲突促进学生主动探究。陷阱式教学情境是一种教师有意识创设的特殊的教学情境,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一些容易的教学内容的过程中,犯一些常见的错误,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学习、比较、分析,以获得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一位教师在教学《分数化小数》时,改变以往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而是设置一个竞赛活动,这个竞赛不是发生在学生之间,而是发生在学生与教师之间,竞赛的内容是由学生提出几个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看谁能够先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当学生还没有算出几道题目时,教师已经把所有的题目都完成了,这样让学生感到既惊奇又佩服,也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老师算得这么快啊?里面一定有玄机。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并带着困惑的心理去探究其中的奥妙,当得出初步的结论后,教师再根据最简分数这一判断为前提再设陷阱,再创设情境,让学生判断一些非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结果学生又蒙了,这样就促进学生进一步地思考,追查失误的源头,最终完善对这一规律的认识。(蔡植洪,2011)
此外,还有许多的创设情境的方式,像通过激趣创设情境、通过猜想创设情境、通过设置障碍创设情境、通过冲突创设情境、通过实践问题创设情境等方式,对于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提高课堂教学艺术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教学情境的创设,除了教师的积极性之外,还离不开学生的参与,作为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兴趣,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体系和感性认知为基础,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取得好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