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动力——赵洪祝书记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教育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来自改革创新。目前,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难度大、压力大、矛盾也比较多。要转变观念、先行先试、大胆创新,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一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改革课程设置,规范课程标准,优化课程结构,满足不同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对各学科、社会各领域的认知和实践能力。要改革教学方式,大力提倡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扩大小班化教学,改进学生培养模式和选拔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为不同特点的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环境。特别是要强化德育建设和能力教育,既教育学生掌握知识、如何学习,更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适应社会,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让广大学生在学校里能够仰望星空树立理想,脚踏实地培养能力。
二是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对我省来说,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重点是发挥民营经济先发优势和机制优势,抓紧研究制定和认真落实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法规和政策措施,清理并纠正对民办教育的各类歧视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个人出资、捐资办学,促进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扩大民办学校招生、收费、办学自主权,规范、引导和支持民办学校科学定位、健康发展,提高质量、办出特色,为人民群众接受教育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还要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加快教育国际化步伐,全方位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吸引国(境)外知名学校、教育科研机构、企业与我省教育机构合作创办学校,提高留学生教育水平,更多地吸引世界一流专家学者、优秀海外留学人员来我省学校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三是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要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健全分级分类管理机制,不断完善以省级政府为主管理高等教育的体制,着力强化设区市、县(市、区)政府在统筹管理区域内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等方面的责任,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要转变政府教育管理方式,建立健全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维护教育公平和教育秩序。要完善中介机构参与机制,积极引导行业协会、专业协会、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参与教育事业发展。
四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要正确处理政府、学校、社会之间关系,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要完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逐步克服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行政化倾向。特别是要积极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积极推进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中小学校长负责、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参与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的制度;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理顺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与行政机构、党组织与决策机构的关系,促进民办学校规范有序运行。
教育改革涉及千家万户,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会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务必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统筹安排、扎实推进。对不同区域、城市和农村地区改革的进度和重点要有所区别。特别是对一些事关全局的重大教育政策和改革举措,要在全面推行之前,紧密结合各地实际搞好试点,取得成熟经验后再整体推进,力求使改革节奏环环相扣、改革措施彼此协调、改革成效相互支撑。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其中确定由我省承担“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等12项专项改革试点和“民办教育综合改革”1项重点领域综合改革试点。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我省教育工作的关心、重视和大力支持,是我省深化教育改革开放的极好机遇。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搞好顶层设计,科学确定目标,抓住关键环节,扎实稳妥推进,注重发现典型、培育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全局,努力形成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共同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的新局面。对在试点实践中涌现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只要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都应当给予热情关心和大力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