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建设文化大省的对策建议

甘肃建设文化大省的对策建议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甘肃必须依托优势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走在新兴产业前列。重视文化遗产保护,是甘肃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性发展计划。甘肃省特色文化的专业市场应在市、州、区、县。但是甘肃省各市州文化专业市场发展比较缓慢,有些地区虽有专业市场,但带动能力还很弱,处于自发性发展的低水平阶段。

四、甘肃建设文化大省的对策建议

建设文化大省任重道远,我们离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省,还有相当的距离。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内陆省,甘肃要在非优势传统产业上与东部沿海地区“比拼”,没有优势,难度很大。甘肃必须依托优势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走在新兴产业前列。需要从现在开始整体谋划。但是唯有创新发展是突破一切问题的关键。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开展文物普查、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摸清家底是制定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的关键。重视文化遗产保护,是甘肃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性发展计划。为了有效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尽快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积极争取落实专项经费,要继续扎实推进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丝绸之路甘肃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长城资源调查三大重点工作。摸清底数,分类制定保护规划,为分步规划文物保护重大项目做好基础工作,使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要使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实用性,使其既能直接造福于民,又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这是建设文化大省的主要基础工作。

要积极做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建立健全国家和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对进入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的“花儿”和进入国家级、省级名录的项目,要制定科学的保护计划,明确保护的责任主体,进行有效保护。

从县一级开始制定加强古籍保护工作制度。在全省深入开展古籍普查及古籍鉴定定级工作,积极争取落实专项经费,分期分批对珍贵古籍进行修缮保护。

(二)着力推进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文化创新,迫切需要大量的各类文化艺术专业人才,需要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市场意识和开拓精神的文化经营人才,迫切需要大量组织协调能力强的文化管理人才,同时继续注意防止人才流失。省职改部门需要把职称限额增加一些,让文化人才得到实惠,以稳定文化人才队伍。

完善文化创新发展的培训制度,按照分级分类培训的原则,分步实施文化专业人才、文化经营人才、文化管理人才三支队伍的培训工作,为甘肃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人才支撑。

(三)全省各级政府需要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协调与指导机构

建立协调发展机制,首先要考虑到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分工不同、运行方式各异,是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却又相互依存、融合发展的一鸟之两翼。文化产业既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也能满足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文化产品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涵养了文化源泉,奠定了发展之基。

甘肃省文化产业依然比较薄弱,发展任务还很艰巨。许多体制性问题亟待破解,大量文化资源仍然难以变为产业优势。文化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投入不足、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依然突出。需要各级政府组建专门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协调机制,才能将全社会的人力、信息、财力等资源统一起来,汇集到文化产业发展的主渠道,开发文化资源。才能将文化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

(四)各级政府要组织专家引导村、镇文化产业市场发展

甘肃省特色文化的专业市场应在市、州、区、县。基层市场占据了文化资源特色优势和人力资源的优势,开发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但是甘肃省各市州文化专业市场发展比较缓慢,有些地区虽有专业市场,但带动能力还很弱,处于自发性发展的低水平阶段。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法律保护意识还很淡薄。甚至对国家、本省的一系列扶持和优惠政策,都不明白。这些发展中的普遍问题,都应在各级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中予以解决。

各级政府应专门聘请文化产业专家定期到基层文化市场调研,了解其存在的问题,帮助群众解决发展中的普遍问题。诸如发展规划、策划,开办一些提升专业技能性的讲座,以迅速提升基层文化市场的专业化发展水平。

2010年10月2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