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儿童教育活动

学前儿童教育活动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规程》第四章第二十四条对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作了法定性的阐述,即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根据《规程》对幼儿园教育活动所下的定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它。因此,《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

第八章 学前儿童教育活动

第一节 幼儿园教育活动概述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含义

《规程》第四章第二十四条对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作了法定性的阐述,即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

从广义上讲,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凡是能促进幼儿各方面发展的,具有教育作用的活动都可以称为教育活动。狭义上的幼儿园教育活动以幼儿教师设计和组织的教育活动为主要活动。根据《规程》对幼儿园教育活动所下的定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它。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活动

幼儿园教育活动,不是幼儿自发的活动,而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受到幼儿园的任务,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目标所制约的。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根据幼儿园任务,保育与教育的目标,根据幼儿发展的实际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育活动,并通过具体的教育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全面和谐地发展。由此可见,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有明确具体目标,周密计划和具体内容要求的活动。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教师引导幼儿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

教师把幼儿当作活动的主人,重视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幼儿主动活动,并通过活动得到发展,这是教育过程的核心。所谓幼儿主动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幼儿积极参与,在与物,与人交互作用过程中,促进身体、认知、社会性、情感的发展的活动。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形式

幼儿园教育活动实际上是指幼儿园一日中的各项活动,而活动是多种多样的。按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归类如下:

(一)按一日活动的性质分类

(1)生活活动:入园、盥洗、如厕、饮水、进餐、睡眠、离园。

(2)游戏活动:创造性游戏、规则性游戏。

(3)教学活动: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五大领域的教学活动。

(二)按活动的内容分类

可以分为节日活动、自由活动、亲子活动、户外活动、主题活动、领域活动、区域活动。

(三)按活动的组织形式分类

(1)集体教育活动:全班幼儿同时在一个单位时间内的共同活动。

(2)分组教育活动:根据幼儿的能力、兴趣、知识经验、特长或年龄差距、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活动。

(3)个别活动:指幼儿自由地按自己的意愿独自活动或结伴活动。

幼儿园各种教育活动形式是相互结合,形成整体的,教师在整体观的指导下,将各方面的教育内容、手段建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无论是集体形式,还是小组形式,个别形式;无论是生活活动、游戏活动,还是教学活动;无论在领域活动,还是区域活动,都要相互联系,融为一体,综合地运用。

三、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特殊性

幼儿园教育活动具有活动和教育活动的一般特征,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幼儿园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园教育活动具有自己的特点。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具有明确的社会目的性和计划性

幼儿园教育活动是在专门的幼教机构中,由社会培养和指派的专职幼教人员实施的教育活动,它体现了国家或阶级的意志和要求,是一种依据社会要求来培养人的社会教育活动。因此,具有明确的社会目的性,并由此约定这种教育活动具有极强的规定性、组织性和计划性。这一特点,使幼儿园教育活动不仅与家庭教育活动不同,而且与其他幼儿社会教育活动也有明显的质的区别。

(二)幼儿教育活动不仅重视幼儿的主体性,而且也重视教师的主导性

1.重视幼儿的主体性

幼儿园教育活动重视幼儿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活动中要真正确立幼儿主体地位。

(1)尊重幼儿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利。

(2)组织实施教育活动时,重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

(3)注重幼儿的实践活动,保证幼儿愉快、有益的自由活动,重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动建构过程,突出幼儿在活动中的独立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4)由教师的教转变为面向幼儿的学,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向教师更多地关心、了解和指导幼儿。

(5)承认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性,注重因人施教,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都能得到发展。

2.重视教师的主导性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承认幼儿是一个发展中的个体,必须接受成人的保护和教育。教师是幼儿生存、学习、发展等权利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维护者和教育者。

(2)教师是教育环境的主要创设者,在幼儿园丰富的人际环境中,教师占据重要的位置。在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实施,也需要教师去指导、促进和调控,包括激发和维持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等。

(3)教师与幼儿在教育过程中互为主客体。在“教”的过程中,教师是“教”的活动主体,幼儿是被教育的客体;而在幼儿“学”的活动中,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便成为幼儿活动的客体。

(三)幼儿园教育活动既重视教育的活动性,又重视活动的教育性

《规程》中强调,幼儿园教育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同时又指出,在各项活动过程中“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等。这些表明,幼儿园教育活动又是将教育的活动性和活动的教育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四)幼儿园教育活动具有游戏化的特点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游戏不仅是活动的内容,而且也是活动的主要形式和手段,这符合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理论。因此,《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

(五)幼儿园教育活动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幼儿园各类教育活动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综合构成一个整体,共同发挥作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过程、方法、评价以及环境、材料等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综合构成教育活动的整体结构。幼儿园教育活动作为幼儿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源泉,能使幼儿在活动中,产生运动的、思维的、情感的等方面的整体反应,从而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和态度、动作和技能等诸方面的发展。

第二节 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概述

幼儿园教育活动怎样才能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这就需要进行事先的设计和规划。因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含义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是指教师依据幼儿的特点,制定教育活动目标,选择教育活动内容,采用一定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有效安排和组织活动,为支持幼儿活动、促进幼儿发展而事先研究制定的具体的、可操作的、有计划的行为。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依据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就是研究如何运用教育活动形式,开展幼儿教育。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主要依据有:

(1)以教育目标为中心(出发点和归宿)。

(2)以促进幼儿身心发展为前提。也就是说,设计出来的活动方案,一定要有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价值。

(3)以实现幼儿园教育计划任务为宗旨。

(三)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模式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模式由下列四个部分组成。

1.教育目标

教育活动应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无目标的教育活动将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在进行教育活动设计时,需先确定教育目标。按照教育目标选择教育活动内容、确定教育活动形式,以及相应的教育活动方法、环境创设等。所以,必须做到“目标在前,内容在后”,目标是教育活动形式的核心。

2.教育活动内容

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实现,是通过教育活动内容来体现的。每一次教育活动,都应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通过内容实现教育活动目标。

3.教育活动形式与方法

教育活动的形式与方法是根据教育的不同目标任务、教育的内容、幼儿的年龄特点等来定。活动的形式按组织教育形式来分可分为个别教育活动、分组教育活动、集体教育活动。活动形式按课程教育形式来分可分为主题教育活动形式、综合教育形式、游戏教育形式、单科式教育活动形式。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不同的教育活动形式,要求有不同的方法,常用的教育方法有组织法(把活动有机地组织到一起,使活动井井有条)、引导法(发现幼儿不会或不入门时采用引导法,帮助幼儿克服心理障碍,引导幼儿自觉地参加活动)、参与法(老师参与到幼儿活动之中,通过参与对幼儿起带动作用)、观察法(认真观察每个幼儿的心理活动、行为表现,发现问题及时引导、教育、纠正幼儿出现的问题)、讲解法(对涉及的知识进行讲解,通过讲解,让幼儿认知得到发展)、操作法(通过操作法使幼儿学会操作,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示范法(通过教师的示范,给幼儿做样子,让幼儿模仿,学会操作)。这几种方法,可灵活使用,随机应变,使其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

4.教育环境

环境也是一种教育因素,我们要根据教育目标创设并充分利用环境的教育因素来教育幼儿,发展幼儿。

二、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

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设计的原则,是指导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和对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它是根据幼儿园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的,反映了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是幼儿园教师长期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幼儿园教育教学设计原则贯穿于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指导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各方面,是幼儿园教师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及运用

科学性原则是指向幼儿传授的知识、技能应该是正确的、可靠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组织形式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应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认识事物的规律,是切实可行的。也就是说要保证幼儿园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科学性。

思想性原则是指在幼儿园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对幼儿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贯彻完成幼儿园德育的任务。也就是说要寓德育于各项教育活动之中。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科学性和思想性是有机结合的,它们统一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科学性是思想性的基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是建立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的。向幼儿传授粗浅的知识,有助于幼儿形成对事物的正确态度,为今后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基础。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科学性和思想性是紧密结合的。没有科学性,思想性就无从谈起;没有思想性科学性就难以保证。

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为了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培养体、智、德、美全面发展和具有创造才能的人才打下基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仅使幼儿学习简单的知识技能,还要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促进其个性的形成和身体的发展。又因幼儿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人一生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幼儿年龄小,经验少,判断能力差,模仿性强,容易接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外部刺激,而且这一时期形成的认识和道德品质,对其以后进一步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在幼儿园教学中违背教育性和科学性原则,不顾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识事物的规律组织教学,向幼儿灌输一些似是而非、不切实际、非科学性的知识,不仅影响幼儿现在的进步,也会给其以后的发展造成障碍。

贯彻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应注意:

(1)在组织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时,不仅传授的知识应当符合科学性和思想性,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也应合乎这条原则。

(2)在组织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教育教学内容的特点自然地进行思想教育。既防止品德教育脱离教学内容,牵强附会地空洞说教,又防止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忽视品德教育的偏向。

(3)教师的思想水平及业务能力是实现教育教学活动中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的重要条件。教师的教学态度、思想作风、科学文化知识的素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

(二)直观性原则及运用

直观性原则是在向幼儿传授知识技能时,应当通过实物或教具材料,让幼儿获得直接具体的感知。

直观性原则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有特殊意义,因为幼儿生活经验贫乏,思维具体形象,他们是通过直接感知认识周围事物,形成表象并发展为概念的。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运用直观性原则,能使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激起幼儿活动的兴趣,加深幼儿的印象,有助于理解和形成具体概念,发展能力,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应注意:

1.根据教育教学活动的任务、内容及幼儿实际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幼儿园直观手段有实物直观(指观察实物、标本、实地参观、小实验等)、模具直观(是观察图片、图书、模型、贴绒教具、沙盘、玩具)、电化教具直观(包括幻灯、录像、录音、唱片、电视、电影等)、语言直观(教师语言的形象性描述)。

不同学科、不同教材、不同年龄班、不同要求选择的直观手段也有所不同,以利于培养幼儿注意力、分析、比较、分类、归类及创造能力。比如常识教育活动常常运用实物、标本、模型。语言教育活动常常运用图片、玩具等。要了解事物内部结构及发展变化的过程则可运用小实验,放幻灯、录像等方法。小班幼儿选用直观教具应注意色彩鲜艳、能发音、会动、重点突出的教具;大班幼儿则更多地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但不论采用哪种直观手段,都要符合教育教学要求,能有效地形成幼儿清晰的表象。

2.直观手段要与训练幼儿感官结合

教师运用直观手段时,应让幼儿有较多机会摆弄物体、看、听、模、闻、尝、做,供给的材料力求人手一份或小组一份,以训练幼儿感官和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要让幼儿由表及里,从多种角度去感知和摆弄,以及加深幼儿对事物及现象的较全面、正确而深刻的印象,帮助幼儿认识和理解事物。

3.运用直观手段特别要注意与教师语言指导和动作示范相结合

教师要用简明、生动、形象、带有启发性的语言和准确的动作示范引导幼儿观察和操作,以强化直观教具的作用,获得正确的结论、表象、概念。同时要教会幼儿用语言表达观察到的现象,有意识地形成幼儿的概念,发展幼儿抽象思维。

4.恰当地运用直观教具,讲求实效,克服形式主义

直观教具要有典型性、代表性、实用性,给幼儿留下深刻印象。直观教具要紧扣教学要求,教具不宜过多,出示时机要适当,以免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妨碍智力的发展。

5.使生动形象的直观、抽象的思维活动和实际操作相结合

通过直观活动使幼儿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清晰的印象。幼儿本身还要通过思维活动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形成比较完整的正确的概念或观念。然后经过实践操作,加深理解,巩固概念,丰富知识,发展智力。

(三)发展性原则及运用

发展性原则指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必须促进幼儿知识水平和体力、智力、情感、道德、个性等方面的发展,使幼儿从现在的发展区域向最近发展区域发展。现在发展区域是指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域是指幼儿经过努力所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也就是说,教学不仅要适应幼儿当前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而且还要有一定的难度,要向幼儿提出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要求,从而促进幼儿知识水平和能力不断向前发展。

发展性原则反映了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教与学、教学与发展统一的规律,体现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一般来说,在一定阶段、一定条件下,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认识能力发展的潜力是很大的。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对幼儿提出的要求与幼儿原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促进了幼儿向更高的水平发展。“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这一比喻形象地提出了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幼儿发展的思想。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也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是有发展价值的教学,才能促进幼儿身心不断向前发展。教学不应当跟在发展的后面,不应当在已达到的发展水平上进行,而应当在没有完全成熟的,但是正在形成的心理功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应当促进幼儿从现在发展区域向最近发展区域过渡。

贯彻发展性原则的要求:

(1)深入调查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对于幼儿的学习能力做出科学的估计。

(2)教育教学内容深浅难易要适当,充分考虑幼儿的可接受性。一般应有一定的难度,略高于现有的发展水平,又不超过发展的可能性,要求幼儿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掌握。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感知到理解、由已知到未知、从模仿到创造,按照知识的顺序和幼儿心理发展的顺序,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内容,要求幼儿不断努力,从而促进幼儿不断地发展。

(4)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不断加以改进,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幼儿认识能力在发展的最近区域进行教学,使幼儿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更多的新知识,同时发展智力。

(5)每个幼儿的发展基础、发展速度是不一样的;因此,要照顾幼儿的个别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量力而行,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由现有发展区域向最近发展区域过渡。

(6)重视教材、教法的研究和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以促进幼儿的智力的发展。教育教学内容不仅要科学还要有趣味性、启发性,能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引起幼儿的联想和思考。教法上能启发幼儿的好奇心,鼓励幼儿的创造精神,让幼儿动手动脑,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知识,增长才干。

(7)幼儿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发展。

(四)活动性原则及运用

活动性原则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让幼儿在主动的活动中来学习并获得发展。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生论,幼儿是在活动中建构他们的认知结构,发展智力和社会性行为的。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幼儿在他们原有发展水平上,通过与物体相互作用的操作活动,与教师和同伴的交互活动,建构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其智力,体验和理解自我与他人间的相互关系和情感。为此,活动对幼儿的学习、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贯彻活动性原则应注意:

(1)“活动”就包括外显的操作活动和内隐的心智活动。

(2)要为幼儿提供充足的物质材料,让每个幼儿都有充分的活动时间,以及与同伴、教师充分交往的机会。

(3)“活动”是目的,更是发展幼儿的手段。要注意“活动”的发展的实际价值,克服形式主义,不要为活动而活动。

(4)要避免教师在幼儿活动中放弃指导,同时也要避免过多的、不恰当的指导而干扰幼儿思维的连续性,从而降低活动的发展价值。

(5)鼓励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原则及运用

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育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幼儿,有统一的要求,又要照顾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根据社会主义幼儿教育的目的,幼儿园教育教学必须使每个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幼儿,提出统一的要求。由于遗传、周围环境和所受的教育的不同,幼儿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智力等都有差异,因此,教师又必须从每个幼儿的实际出发,区别对待,使每个幼儿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因材施教是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因材施教,既可以使集体中的幼儿在个性和能力上得到良好的发展,又可以把教育个别幼儿所取得的经验用来指导全体。

贯彻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原则应注意:

1.承认差异,尊重差异

由于幼儿先天遗传基因以及后天生活环境、教育条件不同,形成了个体差异,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育工作者要承认和尊重这些差异。

2.深入了解幼儿的一般情况和个别特点

教师应通过调查研究,切实了解班上每一个幼儿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意志性格、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特点,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做到心中有数。这是贯彻这一原则的基础。

3.面向全体,照顾个别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又要针对每个幼儿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对发展比较差的幼儿,要引起注意,分析原因,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发展比较好的幼儿,要提高要求,保持其学习积极性,并创造条件,给他们以更多的智力活动的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对某方面有特长的幼儿,也应当创造条件,使他们得到更好的发展。

4.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

在了解幼儿情况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集体教学上,同时,要根据幼儿的不同特点,对他们提出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在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面向集体、照顾多数,又可以在某些环节进行小组教学或者个别教学;这样可以使教育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好地达到预期的目的。

5.灵活动态的分组及因材施教

(1)灵活动态的分组。按不同学科的学习内容分组。如有的幼儿口语能力强,但美术表现力、音乐表现力弱;有的幼儿形象思维能力强,但逻辑思维能力弱;有的幼儿动作协调、灵活,但兴趣狭窄……所以分组应按不同教育内容、不同领域对幼儿分组,不可固定不变地分成好、中、差三组。分组名称不要挫伤幼儿积极性、自尊心,教师只要心中有数,小组成员的组合以有利于促进幼儿发展为基准,即可按水平层次分成上、中、下三组,也可以打乱水平层次相搭配混合组,相互帮助,互相作用。教师应根据幼儿发展的变化情况应随时加以调整分组。

(2)因材施教。对不同组的幼儿,提出不同的教育目标,提供不同内容、材料,提出各自“最近发展区”的要求。例如看图讲述活动,集体形式讲述后,人手一份图片讲述:第一组是集体讲述图片以外的新图片,要用幼儿迁移经验去讲述,或让幼儿自由排图片顺序讲述;第二组是集体讲述中的一张主题画,让幼儿讲述图片以外的内容;第三组是集体讲述的重复。对不同组的幼儿用不同的方法指导。针对各组幼儿潜在的水平,灵活地使用讲授、问答、点拨、暗示、引导发现和观察等多种具体的教育方法。对于不同组别的幼儿,要用不同的标准来评价幼儿的发展,要以教育目标来评价,灵活运用教师评、幼儿自评、互评等方法。因材施教要贯穿于一日活动之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方法,经常与家长交流汇报幼儿发展情况,并指导家长如何配合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因材施教。

(六)启发性原则及运用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激发幼儿积极思考,提高主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启发性原则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和教学过程的特点。幼儿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幼儿主动求知时情绪愉快,态度积极,精神集中,思维敏捷,效果比较好。因此,教师的教学艺术在于启发并调动幼儿主动求知的积极性。

幼儿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表现为:A.有积极好学的态度,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对感兴趣的事物能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B.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喜欢观察周围的现象,常常主动地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C.幼儿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积极感知新事物,获取新知识,善于用语言动作表现所学的内容,并能把所学到的知识技能用到新的学习活动中去,成为再学习的工具。

贯彻启发性原则应注意:

(1)教师应有明确的目的,并选择适合幼儿水平、能促进幼儿发展和幼儿感兴趣的教材,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幼儿求知欲。

(2)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比如参观、旅游、竞赛、故事会、演唱会、运动会、专题教学活动等,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教育教学活动中应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比如提问法、比较法、观察法、练习法、示范法、讲解法、创造问题情景法和丰富联想法等,让幼儿多看、多听、多想、多说、多做,积极地进行想象、思维和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去获取知识和技能。

(4)教师应树立热情、耐心、细致的教学态度,正视幼儿的差异,注意与幼儿进行体态语言交流,关心每一个幼儿,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使幼儿有一个愉快的心情,踊跃地参与各种活动,积极主动地学习。

(5)在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中,应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及时鼓励幼儿的努力,正确评价幼儿的成功,在此基础上指出不足之处,提出要求和批评。

(七)保教结合原则与应用

保教结合原则是指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树立保教并重的思想,把保育和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幼儿在健康成长的同时增长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保育和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两大方面,各有自己的主要职能。但是保育和教育又必须是相互结合、相互统一的,这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的。保教合一的原则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原则,忽视其中任何一方面都将影响幼儿的健康发展,这不仅为长期的幼儿园教育实践所证实,也为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所证实。保教的结合决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结合,而应当是实质上的统一和协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地发展。

贯彻保教结合原则应注意:

(1)幼儿教师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增强保教结合意识,在工作中坚持保教并重,不可偏废。既要注意保育中的教育作用,又要注意教育中的保育作用。要把保育和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贯彻到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中去,实现保育和教育有效结合的目标。

(2)幼儿教师的工作是以教育教学活动为主,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时刻注意加强对幼儿的保育工作。

1)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的活动,注意活动的持续时间、方式方法和强度、难度,给幼儿创造良好的活动环境和充分的自由活动机会。

2)密切注意教育教学环境的安全和卫生。合理调整活动室的照明、通风、保暖,幼儿坐、立、动作、阅读和书写的姿势,以及活动区、活动过程中房屋等建筑物、建筑材料、玩具、剪刀、铅笔等的安全卫生。

3)加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管理。对教学过程中偶然出现问题及时处理,如个别幼儿出现有病、口渴、打架等,这既是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也是加强保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3)保育员的工作要以负责幼儿日常生活、保护幼儿身心健康为主,但是,在幼儿的日常生活活动中,教育和环境始终潜移默化和不知不觉地对幼儿的身心各方面的发展产生着影响,因此,对日常生活中的教育作用不容忽视。

1)通过日常生活活动培养幼儿适应集体生活的规则,树立集体观念和纪律观念,加速从“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化。

2)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性,如在保育实施中,洗手是讲卫生防疾病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可以增强幼儿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3)在日常生活活动中,注意发展幼儿的动作,并介绍简单的知识,发展幼儿智力,培养幼儿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和讲文明、讲礼貌、爱惜粮食、勤俭节约等优良品质,以激发幼儿对周围美好生活和事物的情趣,使个性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4)科学安排好幼儿日常生活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规律和卫生习惯。

(4)努力做好家长工作,保持家庭和幼儿园的联系和密切配合,使家庭与幼儿园在保教内容、要求、方式、方法等方面取得共识,同步进行,避免家庭和幼儿园力量出现相互抵消的结果。

以上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在长期的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广大幼教工作者还总结出一些比较具体的教育教学原则,比如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等。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幼儿园教育教学的规律,对幼儿教育教学活动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个原则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单独起作用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的,并在整体上发挥着作用。因此,幼教工作者对待这些原则,必须要在正确理解各项教育教学原则的实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各园、各班、各科的特点和幼儿年龄特征,正确地和创造性地运用,使其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第三节 幼儿园领域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学前儿童教育活动目前在幼儿园里主要包括生活活动、游戏活动、教学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均设有专章说明,本章不再叙述。当前国内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几种常见方式——领域活动、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在下面两节中会介绍这些活动方式的内涵、设计及指导,因区域活动在游戏一章中有详细阐述,故此节略。

一、领域活动及其特点

(一)领域活动的内涵

1.什么是领域活动

领域活动是按儿童学习领域划分学前教育内容的一种课程类型,它是把学科体系改造为儿童的经验体系,使之既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又不失系统性。幼儿园教育的各领域不只是一个知识系列,它还是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的经验系列。

学前教育为什么仍强调领域活动?其一,领域是将抽象的学科知识体系进行改造“按不同知识的性质来划分学科”,已历经一百多年,趋于成熟并被学校教育认可,一直影响着今天学校教育。虽说学前教育的领域不同于学校教育的学科,但基本是在这样的主干中进行更宽泛的整合,具有综合性和渗透性。其二,以领域建构学前教育的课程,有利于教师承接自己的学校学习经验,更好地选择适合儿童发展的内容服务于儿童的身心发展需要。其三,各领域知识的性质不同,儿童的经验体系不同,其学习方式、规律和教育规律都自然不同,因而决定着不同领域教育内容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所以在教育过程中重视领域活动组织的特殊性显得尤为必要。其四,领域活动课程扬弃了学科课程重知识传授、轻儿童生活的弊病,以儿童的学习领域取代过去的学科划分,使之更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又不失系统性,有利于儿童前后学习经验间的联系。

2.领域的划分

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5个领域。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以增强儿童体质,培养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为主要目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以提高儿童语言交往的积极性、发展语言能力为主要目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以增强儿童的自尊、自信,培养幼儿关心、友好的态度和行为,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为主要目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认识能力为主要目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以丰富儿童的情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五大领域的教育各有侧重,从不同的系列、不同的角度相互渗透联系,构成整体促进儿童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二)领域活动的特点

1.各领域活动中的知识经验有较强的系统性

领域活动中的知识是主要以表象或初级概念为基础和核心组织起来的经验层次的“前学科”体系。各领域活动中的知识不只是一个知识系列,它还是充分反映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的经验的系列。在这样一个系列中,它提供了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有用的知识和经验,且按照领域进行了相对的划分,在新《纲要》中对各领域知识的目标、内容和要求以及组织和实施、评价都做了系统的归纳和阐述。

2.领域活动有较强的渗透性

领域活动有较强的渗透性,它包括了领域内内容的渗透和领域间内容的渗透。学前教育的领域活动虽然也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起来的,但是经过改造之后,其知识的分类并不严格、精细,而是把相关的知识包括在一个相对较大的“领域”之内。与中小学教育的学科相比,学前教育的每个领域都比学科宽广得多。在一个领域中,教育内容又可以作相对划分,但这些内容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的。近几年领域活动课程的研究和实践,在领域内和领域间的相互渗透都取得较大的进展。这种渗透既存在于整体课程设计的层面上,也存在于活动的层面上。领域渗透体现为:在某一个领域教育活动中达到多个领域的目标;通过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达到本领域的教育目标;本领域内教育内容的有机联系,相互渗透。相互渗透是领域活动课程发展的高级阶段,它在保持领域完整性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儿童发展的完整性、整体性。

3.领域活动强调与儿童生活的联系

在学前教育的领域活动中,儿童学习的主要是以表象或初级概念为基础和核心组织起来的经验层次的知识,它必然是与儿童的生活相联系。直观形象的事物和儿童自身的直接经验是儿童领域活动必不可少的基础,但它又并非是儿童生活经验的简单堆积。领域活动在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基础上,以“归纳”为基本方法,通过大量的实例,再在儿童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整理和提升经验,以形成一些简单的、粗浅的、系统化的知识经验。领域活动更要重视知识经验之间的整合,以贴近儿童的整个生活实际。

案例8 -1

小狗毛毛感冒了

●活动目标:了解感冒的明显症状,知道看病、体检对人的健康有益,并能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活动准备:①木偶,小狗毛毛,牛医生,角色游戏小医生的几套用具。②与医务室大夫联系参观事宜。

●活动过程:

(1)教师利用本班幼儿生病的事例,导入活动,引导幼儿想一想生病了应该怎么办,为什么要吃药打针?

(2)观看情景表演:毛毛感冒了。

提问:毛毛为什么感冒了?感冒后,毛毛和以前有什么不同?毛毛是怎样治好感冒的?引导幼儿了解看病对人健康有益,应听从医生的话,必要时要吃药打针,病才好得快。

(3)请幼儿讨论你以前感冒过吗?有什么感觉?怎样做才好得更快?请幼儿交流自己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差。

(4)教师小结。

(5)角色游戏“小医生”,让幼儿通过角色游戏扮演,巩固对防病、治病的认识。

(6)参观医务室,大夫为幼儿体检,使幼儿了解到体检对身体的意义,并向大哥哥大姐姐学习,积极配合医生的工作。

(7)利用接种疫苗的机会,培养幼儿勇敢的精神,评选出“勇敢娃娃”给予鼓励。

该项活动的内容是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关的,通过由“小狗毛毛感冒了”引出的一系列教育活动,通过角色扮演、交流唤起和体验儿童已有的直接经验,通过同伴间、师幼间的充分互动,教师引导幼儿整理和提升经验,形成了一些简单的、粗浅的、系统化的有关感冒的知识经验:知道犯感冒病很难受,往往出现鼻塞、打喷嚏、流鼻涕、发烧等症状,要治好感冒就要听从医生的话,要按时吃药,需要打针时要勇敢,积极配合治疗,病才好得快。同时也使幼儿知道看病、体检对人的健康有益,平时要讲卫生、不吃不干净的东西、饭前便后要洗手、不挑食,冷热要懂得增减衣服,等等。

4.领域活动强调促进儿童素质的提高,着眼于终身可持续发展

新《纲要》中各领域的目标、内容和要求以及组织和实施、评价等所有部分,均一致地将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放在了核心位置,强调领域活动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各领域都强调良好的习惯形成,强调合作、参与、探索,强调“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强调通过“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来学习。新《纲要》把情感和态度作为幼儿发展最重要的发展列在前位,各领域的目标表述较多地使用了“体验”“感受”“喜欢”“乐意”等词汇,且在五个领域的具体阐述中也处处渗透了“尊重意愿、满足需要、培养兴趣”一类的表达,突出了领域活动中情感和态度的培养。总之,新《纲要》各领域的目标、内容和要求以及组织和实施、评价等都明显着眼于儿童终身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最基本的重要的素质,如积极主动的态度、强烈的学习兴趣、有效地与环境互动的能力、初步的合作意识、责任感、学习和培养科学的精神和方法等,强调促进儿童基本素质的培养,使儿童获得愉快的、真实的、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而不是情感缺失的、表面的、片面的、暂时的知识技能的获得。

(三)领域活动的主要功能

1.领域活动有利于落实促进儿童体、智、德、美全面发展

儿童的学习与发展范畴按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大学习领域作相对划分,这是比较成熟的学习内容的分类,是广大教师所熟悉、所认可的,实施起来相对容易。学前教育机构全面组织实施领域教育,有利于保证儿童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得以贯彻落实。

2.领域活动便于教师根据各领域不同的知识性质引导儿童学习

由于各领域知识的性质有较大的不同,儿童学习这些知识内容时的方式方法也有所不同,这就决定了教师教的方法要与之相适应。领域活动有利于指导教师根据知识内容的性质选择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法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也便于教师理解和把握儿童的学习,增强学习效果。例如,社会领域中的知识,很多是约定俗成的社会性知识,像社会文化、社会规则等属于陈述型的知识,可以通过教师结合具体的事例用语言来传授,并通过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获取。而科学领域很多属于程序性的知识,靠教师直接教儿童是学不会的,它就需要教师创设相适应的环境,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和支持手段,引导儿童动手、动脑直接体验等活动才能习得和建构知识经验。因此,领域活动便于教师根据各领域内容的性质特点来设计教学,以提高教学的效果。

3.领域活动有利于促进儿童知识经验的整理和系统化

苏联的研究表明,能够引起儿童智力重大发展的,不是个别的、零散的、偶然的知识。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和结构原则组织起来的完整的知识体系,才能扩大儿童认识活动的范围,从本质上改造儿童的认知方式,使他们能更自由地运用知识,更深刻地理解新知识,并逐渐掌握认识新事物、获得新知识的智力活动方式。另有的研究还表明,掌握系统化的知识对尚不具备抽象逻辑思维的学前儿童来说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因为,知识体系可以有不同的深度和概括程度。它可以是以科学概念为核心组织起来的理论层次的学科体系,也可以是以表象或初级概念为基础和核心组织起来的经验层次的“前学科”体系。学前儿童能掌握的,并对其心理发展有促进作用的知识体系正是后一种。领域活动以各领域本身的相对系统性为教师指导儿童学习的抓手,使教师在儿童自身与外部世界、与物体、与同伴和成人相互作用获得直接经验基础上,引导和帮助儿童整理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经验,使之系统化构建起自己的经验层次的认知体系,并促使儿童将其迁移到更广阔的范围里去解决认识上的新问题。

二、领域活动的设计

(一)初步确定适合本班儿童实际的领域教育目标

1.学习领会新《纲要》的精神

新《纲要》中制定的各大领域的培养目标是领域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在设计领域活动时,要体现新《纲要》中各大领域的培养目标,并围绕该培养目标制定出每种领域活动适度、明确、具体的目标。在领域活动中,教师和幼儿活动的指向、活动的内容、活动的方式方法、活动结果的评价,都受到该目标的制约。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新《纲要》全文的理念和精神,对幼儿园教育有一个整体认识和宏观把握,领会各领域目标所重点追求的价值。

2.本班儿童发展情况的分析

领域教育目标的确立除了要以新《纲要》的指导为前提,还应对本班儿童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结合本班儿童的发展水平、兴趣、经验和需要来确定。一方面,“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新《纲要》的突出特征。在新《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满足幼儿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领域教育目标时也要“以人为本”,也就是要“以本班儿童发展为本”,要对本班儿童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尊重本班儿童的发展水平、兴趣、经验和需要。另一方面,儿童的学习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们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作用的。每个儿童都是独立的生命实体,有自己的兴趣、需要,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状态,他们总是主动地对外界刺激加以选择,接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拒绝不需要的东西。这就要求教师在确定领域教育目标时,要考虑到儿童的主观能动性,要结合他们的兴趣和需要来确定教育目标。

3.教师自身、当地、本园、家庭、社区可利用教育资源的综合分析

教育资源是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要素,它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效果,因此,教师在确定本班儿童领域活动目标时,必须要对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进行综合分析,尽可能充分地利用周围的教育资源。教育资源包括的范围很广,如师资水平、教学设备、家庭、社区、当地的环境资源等,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教育资源。在家庭、社会、教育机构、街道、市场、田野,在儿童自身和儿童群体中,在看电视、听广播、交谈、游戏、旅游等各种活动中,都存在着丰富的教育资源,都在对儿童发挥着强大的影响作用,其广泛性、灵活性、多样性、即时性,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因此,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去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如与家庭、社区合作,充分利用当地的环境资源,利用大众媒体等,使我们的教育更丰富、更有效。例如,城市的孩子每天都要走马路,但是每个孩子对马路观察、感知的角度不可能完全一样,教师在引导儿童谈谈“热闹的马路”时,孩子们的回答各有差异。有的儿童对马路上来回奔驰的各种车辆十分感兴趣,他能告诉别人好多种汽车的特点,包括汽车的标志、汽车车灯的位置、形状、车型等;有的儿童可能对马路上的各种标记感兴趣,他能给大家讲讲各种标记的具体意思等;还有的儿童会告诉大家如何安全地过马路等。通过这样的谈话,儿童可以吸收别人认识中有价值的部分,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认识。

4.初步确定适合本班儿童实际的领域教育目标

在学习领会了新《纲要》的精神,并对本班儿童的发展情况和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进行综合分析后,就可以此为依据初步确定适合本班儿童实际的领域教育目标。

教师在确定领域教育目标时要避免犯以下几种错误倾向:①重知识、技能,轻情感、能力;②重传授讲解、训练,轻感知、体验;③重已有知识,轻生成性经验;④重学科体系,轻领域整合;⑤重教师主导,轻儿童主体。

为避免这些错误,在确立目标时要注意教育目标的“一般发展”性,即要使学前教育的领域活动应服从并服务于儿童的一般发展,即基本素质的提高,而不以掌握学科知识和专门技能为主要目的,防止教育的小学化、成人化。如在新《纲要》中提出了幼儿园艺术教育的目标主要是: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而并不要求儿童对美从逻辑上进行过多的理解和分析,更不是以训练技能技巧为主。此外,还应考虑到领域目标的整合性和教师与儿童的“双主体性”,使儿童获得愉快的、真实的、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而不是情感缺失的、表面的、片面的、暂时的发展。此外,在目标的难易程度上,不宜太难,也不宜太简单,应尽可能使之保持在维果茨基所谓的“最近发展区”内,这样可充分调动儿童的学习潜能,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二)初步拟订本班学期或学年领域活动计划

1.便于教与学,促进儿童发展,初步划分领域内容的项目

教师在明确领域教育目标后,可以从如何便于教师设计和实施教育方案,更有利于促进儿童发展的角度,对该领域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划分为若干类或若干项。例如《福建省幼儿园教师教育用书·领域活动指导》是这么分的:

健康领域内容的划分:卫生保健、心理健康、生活自理、自我保护、精细动作、运动与体能。

语言领域内容的划分:听说活动、讲述活动、文学活动。

科学领域内容的划分:人体、动物、植物、气候与季节、环境保护、科学现象、材料工具和科技产品;集合、数与数的运算、量、形、时间、空间。

社会领域内容的划分:社会认知、情感体验和行为养成。

艺术领域内容的划分:欣赏、歌唱、律动和舞蹈、演奏、音乐游戏、绘画、手工、美术游戏。

把领域内容按照内容的内在联系,如何有利于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有利于教师选择和编排具体内容、便于设计与实施教育活动划分为若干项后,教师就可以根据领域目标和儿童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经验选择内容和课题。

2.密切联系儿童生活实际和已有经验初步拟出活动课题

教师在整理好领域活动内容的类别后,就要密切联系儿童生活实际和已有经验初步拟出与之相应的活动课题。因为儿童是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发展的,所以拟定的活动课题必须密切联系儿童生活实际和已有经验。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使教育目标和内容“需求化”。幼儿是自身学习的主体,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教师在领域活动的设计过程中,应尽可能将教育目标和内容转化为孩子内在的需求,让幼儿感觉是“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将教育目标和内容转变为幼儿的需求有两条途径:一是从儿童的兴趣与需要中发现有价值的教育内容;二是将教育目标与内容转化为幼儿的需求。

如小班上学期健康领域的“生活自理”就可以拟定“学着做”课题,包括学着自己洗手、喝水、吃饭、大小便、睡觉。语言领域的“听说活动”可以拟定“找找老师在哪里”的课题,“文学活动”拟定儿歌《老师早》。科学领域的“科学现象”可拟定“颜色真有趣”的课题,“动物”可拟定“可爱的小兔”的课题,“植物”可拟定“美丽的叶子”的课题。艺术领域的“歌唱”可拟定学唱歌曲《我上幼儿园》,“欣赏”可拟定欣赏“大班哥哥姐姐的画”这一课题。

内容的选择和课题的拟定要根据本班的领域目标,密切联系儿童生活实际和已有经验。这项工作在开学之前就要把一个学期的内容或课题初步选好拟出,并编排好序列。

3.初步编排课题序列

所有的课题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对课题序列进行科学的编排,确定先开展什么、后开展什么,这样才有助于儿童逐步建构经验,使之系统化。在编排课题序列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需充分考虑领域内各课题间和各领域间的联系和渗透,并根据人的认识的基本规律——由近及远、由易到难进行初步编排。

(2)各种类型的领域活动应更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贴近儿童的实际生活,注意各领域学习内容以及类别项目适当的比例与均衡,以确保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学期课题序列编排首先按领域内在的系统进行初步编排,而后再根据儿童发展和班级的实际情况考虑领域间的联系、渗透和整合,形成各阶段的预设性计划。

教师设计阶段教育计划时,要进一步考虑五大领域的课题序列之间的横向联系和渗透、整合。

(三)预设阶段教育活动计划

领域活动设计通过上述几个步骤逐步具体化到阶段教育目标的确定和具体内容的安排,体现为周教育计划表。周计划是在学期计划的指导下,根据初步编排的课题序列,制定出一周的教育要点,并将教育教学活动安排到周内的每天当中。在周计划中同样要考虑各种领域活动所占比例的平衡性,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领域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一)活动计划的弹性化和活动过程的灵活性

首先,当今的课程改革愈来愈主张:课程不仅是预成的,而且具有过程性,是复杂的综合活动,是学习者、教育者、教育情境相互作用的动态生成。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幼儿园的课程须预先设定,但临时可以变更”。他强调“每学期应该有一个总设计,以决定本学期应该注意的目标,每星期又要有一个预定的课程表”,但“此课程预定表并不是固定的、不能变换的,儿童或社会上发生临时的事情,老师就可以采用为课程内容,可以把一切预先设定的暂时搁起,重新再来做一番筹备的工作。倘若新发生的事情与预定的有些相像,那就把它容纳进去”。因此,我们的活动计划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有弹性的、灵活的。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儿童活动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及时进行调整,要关注“生成课程”,将预设课程与生成课程相结合,最大限度地促进儿童的发展。

其次,在具体的活动过程,教师应站在儿童的立场思考问题,要具有灵活性。例如,在一次美术活动中,教师引导儿童认识红色,让孩子在五颜六色的花中选一朵红色的花送给小熊。可是一小朋友上来后却选了一朵黄色的小花,并说:“我就是不喜欢红色!”听了他的话,老师并没有提出反对意见,而是根据他的话判断他已经认识了红色,于是就另外拿了一只小狗,并说:“小狗喜欢黄色的花,你把小黄花送给小狗,好吗?”从案例中可以看出这位老师灵活地处理了活动过程中的突发情况,而且做到了尊重儿童。

教师不仅要尊重儿童的思想感情、兴趣、爱好、要求和愿望,还要认识、接纳和尊重儿童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儿童活动的具体情况和需求调整计划。

(二)充分发挥领域活动的教育功能增强活动效果

由于各领域活动内容的性质和特点的不同,各领域的教育功能也随之不同。例如,从培养儿童的能力来看,每个领域都可提炼出一个关键经验、关键能力,健康:保健、自我保护、体能;语言:倾听与表达能力;社会:交往;科学:感知、探索、思维、方法;艺术:感知、表现、想象、创造,这就使得每个领域中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方式也有所不同。如能充分发挥各领域的教育功能,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方式,就能使领域活动的效果得以增强。

此外,在儿童充分获取直接经验基础上,引导帮助儿童整理已有经验,使之系统化。教师要充分发挥这一功能,使儿童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进一步系统化。如,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认识了苹果、梨子、西瓜、桃子、橘子、小猫、小狗、狮子、老虎、鸽子、白兔……但这些知识和经验都是零乱的,不成体系的,教师就应通过教育活动引导儿童梳理日常经验,使之系统化,以表象、初级概念为基础组织其经验层次的“前科学”体系,知道哪些属于水果,那些属于动物。

(三)注重内容的联系、渗透与整合

新《纲要》指出:“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儿童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强调实施领域活动课程要加强领域与领域间的相互渗透,方能实现全面的和整体的教育。

一是要注重前后内容之间的联系,加强现有的学习内容与儿童已有经验的联系,即内容的纵向联系。

二是不同的、相关内容之间的联系,即内容的横向联系、整合。横向联系和整合的方法形式很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儿童学习的需要而选择。如,可以在实施某一领域活动过程中有意识地引用其他领域的形式,例如,科学领域活动认识菊花,教师在引导儿童观察菊花的同时,可以鼓励和引导儿童写生。儿童不仅要观察各种菊花的形态,还要把所观察的用绘画表现出不同形态、颜色的菊花。通过绘画、欣赏和分享的过程,儿童的情感和认识得以交融。也可以将某一领域的内容渗透到其他学科领域,使之渗透与整合,例如,当学习儿童文学作品涉及科学方面的知识,教师就可以提醒或引导儿童关注其中蕴含的科学内容,交流对这些内容的认识,这就以隐含的方式巧妙地把科学内容的学习巩固与语言领域相渗透,同时又加深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同样,在开展语言文学活动时,当音乐、美术活动的主题涉及相关科学内容时,教师可适当加以提示,以促进儿童经验的迁移,或鼓励幼儿讲述已有的科学经验,并用艺术手段表现科学经验。还可以通过开展“主题”活动把各领域中有机联系的内容进行渗透和整合,使之通过教育的开展,使儿童获得生活化的整体性认识和全面发展。也就是可以引进主题活动,使之与领域活动相互补,增强教育的整体性。

(四)充分发挥一日活动的整体教育功能

儿童一日生活中的各项活动都对他们的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应有机地整合各项活动,努力提高各项活动的整体成效。教师可通过资源的充分发掘和利用、环境的创设、多样化的活动以及一日生活各环节教育作用的发挥,使各领域综合地统整地呈现在儿童的生活和各种活动中。一日生活包括了游戏活动、生活活动和学习活动等多种多样的活动。这些活动在儿童的发展中都具有特殊的价值,起着特定的作用,要防止重教学活动轻生活活动,重有组织的活动轻儿童自由活动的倾向。如何把教育目标渗透到各种活动中,或者说,每个活动怎样围绕目标来展开,就成为实践中应当特别关注的问题。如培养儿童独立性,就需要在生活中注意逐步培养儿童自己吃饭、穿衣、自己上厕所等自理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启发儿童独立思考、有困难自己多动脑筋、想办法解决,教师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宜的支持与指导。

教师还要注意各类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发挥这些活动的互补作用,做到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学习联系生活、利用生活,游戏反映生活、反映学习,使一日生活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整体。

(五)优化整合各种因素,综合影响和有效促进儿童发展

学前教育实践过程有很多因素:教师、儿童、教育环境、方法和手段以及家长和社区等。教师在实施课程、组织教育活动时,应深入分析这些因素与儿童发展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其有利的方面,互补与优化利用并使之有效地作用于儿童,使儿童在与之有效相互作用中获得充分发展。教师应为儿童创设与儿童生活、学习活动相适应的丰富、适宜的良好活动环境和平等尊重的人际氛围。发掘和综合利用幼儿园、家庭及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整体性影响。应有机、灵活、综合地利用学前教育各种方法、形式和手段,确保教育整合取得应有成效。

(六)保教结合,促进全体儿童全面发展

保育和教育是在同一过程中实现的,领域活动必须要做到保教结合。学前儿童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其自身诸方面的发展是彼此依存、协调统一的,任何一方面的障碍都可能影响其他方面的发展。只有保教结合,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才可能实现。如儿童画画时,教师除了指导绘画之外,还必须在幼儿的用眼卫生、坐姿等方面给以高度重视。只有保教融合在一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比如,体育活动时,只考虑对儿童基本动作的要求,只重视运动技巧的提高,而全然不顾运动量的大小、运动时间等对儿童身体的影响;集中教学活动长时间地让儿童坐着听讲,连续地进行智力活动,不顾及儿童身体和脑神经系统的疲劳等都是只重视教育而忽略了保育,未在同一过程中实现保育和教育。

在领域活动中要促进全体儿童全面发展。教育必须面向每个儿童,要保证每个儿童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平等地、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的儿童。教师决不能只关注学习好、能力强的儿童,而使那些既不出众又内向的儿童基本上难以进入教师的视线,而应该让儿童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根据皮格马利翁效应原理,尤其要给相对弱的、自信不足的、需要帮助的儿童传递积极的期望,引导他们往好的方面进取。教师要面向全体儿童、关注每一个儿童,重视儿童的个别差异,因人施教,有针对性地采取最有效、最合理的方式促进每个儿童的发展。根据每个儿童的特点和发展的可能性,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潜能,让不同的儿童在不同的方面能够实现自己有特色地发展,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第四节 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幼儿园课程在西方先进的儿童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及各种教育思潮的冲击下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特别是自《纲要》颁布以来,大多数幼儿园开展了主题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相关活动,开始尝试把主题活动引入幼儿园课程,给予幼儿在课程中更多的自主性。主题活动因其对各领域教育内容的融合性、系统性以及较强的计划性而受到幼儿园教师的青睐。

一、主题教学活动理论依据

(一)杜威儿童经验论

杜威针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教育现状,结合其经验主义哲学,批判了当时课程与儿童、教师与儿童作为对立面存在的现状,并在消解传统儿童与课程二元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课程与儿童以及教师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与彼此维系的关系存在,并通过经验把具有个人兴趣、完整性与生成性的儿童的生活世界与以事实与规律为核心的学科及教材联系起来。

杜威提出,人最初的知识,最能永久不忘的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为此,要遵循这种获取知识的“自然途径”,为儿童准备相当的环境,使儿童“由做事而学习”。因此,杜威强烈反对以既有知识为中心的教材和由这种教材组成的学科课程,极力强调教材的中心应是各种形式的活动作业,如木工、缝纫和各种服务性劳动等。同时,他还提出了以集体的活动教学为教学组织形式,反对教师所具有的专断性的作用,提出以儿童主导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过程。

(二)新皮亚杰理论

新皮亚杰理论认为儿童是通过一种控制结构来解决各种问题的,这种控制结构有三个要素构成:一是儿童遇到的特定问题情景;二是改变这一情景的愿望或目标;三是儿童改变这一情景所采取的策略和手段。所以,教师在开展主题活动、发展儿童智力时,应着重在日常活动中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这个环境须充满疑问、材料丰富,能为幼儿提供多种选择可能和探索机会、表现机会和创造机会,教师的任务就是指导幼儿解决问题,激发幼儿攻克难关的信心和不断提供新的环境。教师应注意本地区社会环境、幼儿发展水平,科学合理地设计主题活动,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主动发展。

(三)瑞吉欧方案教学

瑞吉欧教育经验运用了方案教学的方式处理幼儿园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矛盾关系。瑞吉欧教育经验的本质在于,认定幼儿教育既要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又要将儿童的发展纳入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轨道,通过教学去促进儿童的发展,即要处理好幼儿自发的学习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之间的关系。瑞吉欧教育经验强调教师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充分顾及儿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重要性,主张让儿童在游戏状态中主动地去建构知识。教师在实施方案教学时,从主题的设计、方案活动的展开和实施到方案的总结,整个过程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给予儿童自由探索、尽兴表达的机会。

(四)陈鹤琴“整个教学法”理论

陈鹤琴认为,编制幼儿教育课程时,要注意联系、发展的原则。他建议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这种教学法就是把各门功课打成一片,所有的功课是无规定时间学的;所有的教材是以故事或社会或自然为中心或出发点的,而且是以儿童的生活、儿童的心理为依据的。他提倡“单元制”,各项活动都围绕着单元进行教学。

二、主题活动内涵与特点

(一)主题活动内涵

幼儿园主题活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里,围绕一个中心内容(主题)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主题活动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各种学习内容围绕一个“中心”有机地连接起来,从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出发,紧密跟随现实生活发生的新变化和新形势,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探索和学习,获得与该中心相关的比较完整的经验。主题活动由于其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开放性以及对儿童发展需要的切实关注,故被普遍认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课程模式。

(二)主题活动的特点

1.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

主题教学并非原先的几门传统学科的拼盘或混合,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或超越了各学科的逻辑界限,采用一种有机整合的方式,使得幼儿园教育系统中分化了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教师一方面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寻找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使其成为具有关联的知识网;另一方面则要从文化与历史的教育出发,注重课程中社会文化的价值与个体价值的有机组合,注重学科知识、儿童认知、情感与价值观发展的相互制约与有机整合。

2.计划性与生成性的辩证统一

无论主题教学活动有多么大的灵活性,对于教师和幼儿园而言,每一个主题教学的设计、开发和实施都应当是有计划进行的。在此历程中,教师在主题设计、内容选择与活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不同学科知识的关联性及其与儿童的关系,进而达到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主题教学的设计、开发和实施。同时,主题活动是建立在对儿童已有经验和学习活动过程的学习状况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而展开的。主题活动具有生成性,教师要细致考虑到与主题有关的各种可能性,在活动中及时捕捉儿童活动的信息,并及时做出反应,调整计划。

3.需要遵循学科知识建构规律

主题教学只是幼儿园教学组织的一种形式与手段,其本身并不是目的。从幼儿园主题教学的设计初衷出发,为了促进儿童获得完满的学习经验和健全的人格,主题教学的内在目的与价值功能须得到认可。在主题教学活动中,需要以学科知识的整体性作为有用的和必要的基础,因为比较系统的学科知识是进行主题教学活动的基础与前提。主题教学强调在尊重分科结构的基础上,注重课程领域内知识结构的重组以及在统一原理的基础上重新建构课程形态。在主题教学活动中,应将学科知识视为资源,处理好学科知识之间的自然的、相对的和灵活的关联关系,进而配合主题情境、相关的探索活动以及儿童的学习需求,进行适当的安排,让学科知识进入生活,使得学习内容与儿童学习之间呈现一种有机关联的状态。

4.根据儿童的学习经验发起活动

主题活动的设计必须具有允许幼儿发起活动以及回应幼儿生成活动的机制。幼儿园的主题活动涉及面很广,多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主题是否为幼儿所喜欢,是否符合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是教师开展主题活动之前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一个具有教育发展价值的主题应该是幼儿喜欢的、能够调动起他们参与积极性的。即主题应该是幼儿当前关心的、与他们的生活相关的问题或事物。因而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与学习的热情。

(三)主题活动的教育功能

学前儿童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思维,对身边的事物充满着好奇,他们有无穷的求知欲,想要探索、想要学习的内容是广泛的而又相互联系的,而主题活动往往联系着多方面的学习内容。学前儿童又是通过生活及其各种活动来学习的,这些活动尤其是生活活动,往往是综合性的,涉及多方面的学习内容,具有促进幼儿多方面发展的价值。主题活动正符合儿童学习的这一需要,其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儿童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是完整的

由于主题活动强调知识的横向联系,所以儿童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是比较完整的,而非割裂的。主题活动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问题展开许多活动,引导儿童学习了解有关这个问题的方方面面,知识是完整的。

2.能促使儿童在生活中主动学习

主动学习的儿童发展更全面更和谐,主题活动会促使儿童在生活中主动学习。儿童的许多活动都是在他们的生活中完成的,如儿童和教师一起布置活动室,在阅读区中写出全班小朋友的名字,在自然区里饲养动物和种植植物,测量身高、制作元宵灯,一起到社区观赏灯会等,这些活动增强了儿童学习的主动性。

3.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教师的专业化体现在:教师能从长远把握儿童的发展,为儿童设计对发展有持久价值、生动而又能使他们难以忘记的活动。教师能从整体协调幼儿园、家庭和社区的资源,能为儿童创设宽松、平等、鼓励的开放式教育环境,就要注意观察儿童,并在一日生活中自然地利用各种契机开展教育。

三、主题活动的设计

(一)主题的选择

在主题教学活动中,“主题”处于中心位置,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而选择合适的主题是开展主题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在选择主题的之前,幼儿教师首先应该自我反问:“就发展上来看这主题是否合适?儿童能否了解其中的概念并发展出必要的技巧?它能否帮助儿童从生活经验中获得意义?其中心概念是否值得学习?”在主题的开发来源方面,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幼儿自身方面

从幼儿自身着手是确定主题的主要来源,主要包括幼儿生活中的重要层面——“他们的家庭、文化社区或环境”,例如幼儿的民族、文化背景等;幼儿特别感兴趣的事物,如幼儿间的热点话题、矛盾争执等;幼儿日常的经验以及幼儿的需要等。教师要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对幼儿自身方面的这些因素多加留意和观察,以确定可能的主题。

2.幼儿教师方面

幼儿教师本身具有极大的教育智慧,要善于从自身的特长、专业知识以及个人能力等方面来确定主题。例如可以利用怀孕幼儿园老师的现成资源,进行以“妈妈和宝宝的交流”为主题的活动。

3.幼儿家长方面

家长在主题的开发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拥有不同的知识文化与职业背景、个性优势的家长会为主题的选择提供各种信息来源,教师要“采取丰富多样的方式和途径挖掘家长资源,使幼儿学习的时间、空间、材料、背景得以大幅度的拓展”。

4.幼儿园内以及附近的教育资源

幼儿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直接接触的环境就是幼儿园内的环境,幼儿园的设施设备、花草树木、人文景观、各班的主题墙饰等都是主题选择的来源。另外,对园所附近地区的走访也可获得有意义的主题。例如银行街学院儿童学校的做法,“当幼儿去参观人工海浪池时,老师会先和儿童讨论他们将看、将做的事情”,“在参观过程中,老师相当留意儿童的兴趣和问题,回到教室之后,他们可能会花上几天、几个礼拜对这次参观和孩子们的问题进行追踪活动”。

5.现有的学科知识方面

在主题活动中并不意味着学科知识是可有可无的,相反,现有的学科知识可以在幼儿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与领会知识的价值。因此,在选择合理的主题过程中,也应当考虑哪些学科知识是幼儿需要学习的。

(二)主题网的制作

确定了合理的主题之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主题网的制作。主题网的制作过程主要包含以下几步。

(1)“脑力激荡”: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教师要尽量释放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由一个人或几个人进行。参与者随意将脑中和主题选择有关的见解提出来,在整个“脑力激荡”过程中,无论提出的见解多么可笑,其他人都不得批评和打断,以保证能产生新的观点和意见。

(2)归类:将“脑力激荡”中产生的观点和意见进行分类整理,以了解不同类别的特殊性质。

(3)命名:给已经归类的主题选择恰当的短语和句子进行命名。

(4)交流:这是对于由几个人参与的主题网的制作来说的,是指几个参与者之间的交流和分享。而如果只是一个人参与的话,这一步就可以省去。

(5)连网:将已经命名的主题按类别和相关性连接成网状图,使每个主题及其所涉及的活动跟内容更直观和丰富地表现出来。如图示主题活动“头发”主题网。

(三)确定主题活动的目标

虽然主题活动是围绕一个个主题进行的,但也绝不是漫无目的的,就像选择主题之前幼儿教师首先应该自我反问的那样,必须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意识。教育的目标有不同的分类标准跟方法,如《纲要》的“健康、社会、科学、语言和艺术”五类,另外还有按体、智、德、美等类别的划分。之所以有不同的目的分类,是为了在确定教育的目标时更加清晰、明确。

在确定主题活动的目标时,要按照幼儿园课程总目标,各教学阶段的目标,主题中蕴含的教育目标,具体活动的教育目标的顺序来设计,次级目标要符合上一级的目标。另外由于主题活动的实施往往要持续一段时间,所以目标的制定要全面,充分考虑主题网中的各个具体活动所涉及的不同领域,并从这些领域中确定各自领域的教育目标。当然,主题活动目标的确定也要与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

案例8 -2

主题活动《人·车·生活》的目标

●活动总目标:

1.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汽车,初步了解汽车的标志、构造、产地、尾气污染、作用等,丰富有关汽车的知识,知道汽车与我们现代生活的重要关系,产生对汽车的探索兴趣。

2.认识并能正确区分常见的汽车行驶标志,知道行驶标志的重要性,提高幼儿安全意识。

3.在对汽车基本知识了解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想象设计未来的汽车,发展幼儿的绘画表现力和想象力。

4.关心我们的生活环境,了解汽车尾气污染造成的污染后果,以及与我们生存、生活的关系。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

5.认识生活中其他的交通工具,知道交通工具与我们生活的重要关系。

6.培养幼儿探索兴趣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幼儿的观察、分析、比较、合作及语言表达能力。

(四)确定主题活动的思路安排

以主题活动的目标为依据,幼儿教师可以在开展主题活动之前运用表格的形式来梳理思路,以便使主题活动更好的展开,并做到心中有数。

案例8 -3

“亲亲泥土”主题活动

(五)确定具体的主题活动方案

完整的活动方案应当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部分,幼儿教师在设计主题活动方案时,要设计一些能让幼儿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现的,能够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与体验的游戏活动。例如,大班主题活动:超级大眼镜

案例8 -4

超级大眼镜活动

●活动目标:

1.会用剪贴的技能进行手工制作活动,体验造型夸张的趣味。

2.能大胆发挥想象,并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神秘岛上大小颠倒的课件、背景音乐,每名幼儿硬卡纸一张、纸盘两个、剪刀一把、白板笔一把,夸张地超级大眼镜若干、制作流程图、水粉颜料若干等。

●活动过程:

1.情境导入,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欣赏课件,引导幼儿感受神秘小岛上大小颠倒的有趣现象。

(在情境导入中,利用《地心历险记》神秘岛上有趣的大小颠倒现象作为情境引入,引起幼儿的共鸣,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也为夸张的大眼镜制作做好铺垫。)

2.感受超级大眼镜的造型美,引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让幼儿从奇特造型、色彩、线条等方面欣赏眼镜,有效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为后续活动提供支持。)

3.结合制作流程,引导幼儿自主学习眼镜的制作方法。

(本环节中,教师给幼儿呈现制作流程,并重点讲解制作流程中幼儿有困难的部分。)

4.幼儿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创作,大胆应用各种颜色、线条装饰眼镜。)

5.幼儿展示并相互欣赏作品。播放音乐,让幼儿带着自制的超级大眼镜随音乐自由舞蹈。

活动自然结束。

四、开展主题活动应注意的事项

主题活动因其具有较强的跨学科整合功能,能按幼儿的生活逻辑灵活、合理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因而成为多数幼儿园课程设计的主要形式。要使设计的主题教育活动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促进学前儿童综合性的发展,需要我们处理好以下问题。

(1)主题是否为幼儿所喜欢,是否符合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一个具有教育发展价值的主题应该是幼儿喜欢的、能够调动起他们参与积极性的。即主题应该是幼儿当前关心的、与他们的生活相关的问题或事物。因而容易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

(2)主题蕴含了怎样的教育价值,它可能会有助于达成哪些教育目标。一个有价值的主题应该蕴含丰富的教育意义,有助于达成多方面的教育目标,以增进幼儿在身体动作、认知、社会情感、语言及创造性等方面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3)主题涵盖哪些教育内容,它与其他主题之间的关系如何,有无相关的经验进行衔接与连贯。可以给幼儿提供什么样的学习经验。一个有价值的主题应该涵盖比较广的课程领域,有利于幼儿获得均衡的学习经验,也有利于依主题安排各种不同的学习活动。

(4)主题的可行性如何,它所需要的材料是否容易获得。一个有价值的主题,其可行性应该是比较高的。即其所需要的活动材料容易获得,主题可以转化成具体的活动,使幼儿能够直接参与其中。

思考题

1.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什么是主题活动?如何设计、组织与指导一个主题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