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的课程思想与建设策略

大学的课程思想与建设策略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在课程建设中必须以高水平的课程思想引领课程建设。大学在根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之后,既要通过课程“菜单”的开放递增实现“量”的丰富性,又要加强每门课程的建设体现“质”的规定性。课程是大学的灵魂,也是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核心内容。大学课程体系是培养未来人才的发展性系统,学校的课程建设应与学校的定位相适应,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

大学的课程思想与建设策略

□肖瑞峰

内容提要:课程是大学的灵魂,也是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核心内容。大学在课程建设中必须以高水平的课程思想引领课程建设。大学在根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之后,既要通过课程“菜单”的开放递增实现“量”的丰富性,又要加强每门课程的建设体现“质”的规定性。在建设过程中,需要突破原有的建设思路,围绕课程建设这一核心从外围提供良好的改革环境、在内部进行一体化的课程要素建设,同时通过完善教学评价机制,使课程建设的过程同时成为教师教学发展的机制、平台。

关键词:大学课程;课程思想;课程建设;策略

课程是大学的灵魂,也是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核心内容。近几年,在国家精品课程的推动下,各高校掀起了开展课程建设的新高潮。不同的历史沿革、多样化的学校发展路径使各高校课程建设的切入点有所不同,实践的方式不同,成效也不同。浙江工业大学作为一所快速发展中的地方本科院校,坚持以高水平的课程思想引领课程建设,获得了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立项,建立起递进、分层的优质课程体系,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优化课程体系:以目标定平台

建立高质量的课程体系是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必经之路。一般来说,课程建设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课程体系的建设,即根据时代的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教育的规律,为学生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知识构架(教学计划);另一方面,则是一门具体课程的建设,涉及课程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和教学方法,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就是对单门课程的重点建设。

大学课程体系是培养未来人才的发展性系统,学校的课程建设应与学校的定位相适应,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在制定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时,必须结合社会需求、学生需要、学科发展,以综合的视阈把握多学科全局、统揽多专业总体,在内在机理上处理好分化与整合、局部与整体、微观与宏观的关系,博专有旨、增约有方地组织课程内容,为创造适合于对象的教育设定发展时空,而不是将所有学生都引向成名成家的精英教育或“千人一面”的模板式教育。

浙江工业大学在确立培养“适应、引领浙江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军人才、核心人才和骨干人才”这一目标以后,以此作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导向,总体构建了“前期宽口径按类培养、后期多样化专业教育”的基本框架,将全校61个本科专业分成22个专业大类。前两年设计公共素质课和学科类别基础课,其中包含6个主题模块、309门素质课程,对全部理工科学生开设人文素质课程、全部文科学生开设理工素质课程,突出文理交叉、综合提高,重在“夯实基础、拓宽口径”,达到拓宽专业面、增强适应性的目的。后两年各专业根据对应行业的成才规律,每个专业设计多样化的专业模块课程,针对学生不同志向进行研究和应用重点有别的教育,重在“强化个性、善于创新”,达到拓深专业度、明确方向性的目的。

大学课程体系在设计之后,如果处于封闭和静止状态则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经济、科技迅速发展的现实。建立开放性、灵活性、多样化的课程“菜单”,并使其具有时代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从而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选择性是保持课程体系活力的关键。一所大学能为学生提供的课程数量越多、种类越多,它就越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越能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中国最优秀的大学大约能向学生提供l800到3000门课程,美国最优秀的大学则能提供五六千门乃至上万门的课程,这个开设课程数量的差别可能是我们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的一个表现。

目前,浙江工业大学为学生提供2400余门课程,这个数字与优秀大学相比有一段距离,所以还必须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调动多方积极性,不断开发新的课程,争取平均每10个学生能拥有1门课程,也就是按照学校现在2. 9万名本科生的规模,要达到2900门课程。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挑战。

二、开展重点建设:以重点带一般

高质量的课程体系既体现在“量”的丰富性,更体现在“质”的规定性。这就需要我们切实加强每门课程的建设,向课程改革要质量,夯实教学基础。实施的路径一般都是以部分基础课程为突破口进行重点建设,实现以点带面的示范、辐射作用。从1988年开始一类课程的建设,1996年开始样板课程和优秀课程建设,2000年开始专业主干(基础)课程综合改革,2003年开始精品课程评选,学校20年来一如既往、承前启后进行课程建设,到2008年学校通过各级立项建设了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其中1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3门省级精品课程、60门校级精品课程、240门校级优秀课程(群),在全校形成了递进、分层的优质课程体系,确保每个专业至少有3门校级以上优秀课程,通过第二专业、全校范围选课让每个学生至少享受到3~8门校级以上优秀课程。课程质量得到普遍提高,主要得益于建设思路的三个突破:

1.从单门课程建设到课程群的建设。为有利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学校自2004年开始进行优秀课程群建设的实践,突出专业课程的横向联系和纵向渗透,促进课程的相互支撑和辐射,提高课程建设的综合功效。信息学院自动化、计算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三个专业通过课程群建设,相互支撑,形成了1门国家精品课程(自动控制原理)、7门省级精品课程(现代控制理论、计算机组成原理、C++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数字电路与数字逻辑、电工学、模拟电子技术)交相辉映的局面,而生环学院生物工程专业也形成了1门国家精品课程(微生物学)带动4门省级精品课程(生物化学、基因工程技术、生物工程设备、环境保护概论)的良好局面。

2.从“名师名课工程”到教学团队的培育。在大学的课程建设中,名师传授名课、名课成就名师,充分发挥大师、名师在课程体系链条中应有的价值是保证课程建设质量的关键。如沈寅初院士,亲临教学一线,领衔微生物学课程的建设,使得该门课程的内涵得到提升,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与此同时,必须以名师为领头羊建立一支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呈梯队发展的课程教学团队,确保一门精品课程不会因为某一名师的退出而中断,从而实现优秀课程建设的接力。目前,学校已经产生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5名省级教学名师、20名校级教学名师、20名校级教坛新秀,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团队、若干校级教学团队。

3.从教学单线推进到教学科研的齐头并进。如果没有教师足够的科研水平作支撑,大学的课程则缺乏“高深学问”的特征,不能引领学生进行知识探索,课程建设也就缺乏深度支撑。推动教学和研究结合,尤其是不仅要与教师的研究结合,将先进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课程内容,更要与学生的研究相结合,这是成就精品课程的关键。学校通过强化研究型教学理念、推行项目式教学,配合实施导师制、科研助手制、大学生课外科技基金资助制度,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覆盖面不断扩大,本科生4年参与项目研究的覆盖面达到70%以上,同时项目层次不断提升,2006年以来学校先后获得89个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并于2008年成为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学校。

三、进行整体改革:以外围促核心

课程既支撑着学校的每个专业,又维系着教师与学生、教学与科研、制度与资源等方方面面。因此,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课程是一个大学整体文化的反映。这里的整体改革,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学校为课程建设、课程改革提供总体上的改革环境;二是围绕课程这一核心进行课程要素一体化的建设,全方位提升品质,形成支撑作用。

以制度为核心,建立起有利于课程改革的运行机制,为课程建设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是学校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从观念共识转变为体制优势的关键一招。学校在职称评审、岗位聘任中,对课程建设项目及其相关的教改项目、教材建设等提升一个级别对待,如国家级精品课程等同于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努力构建教学科研的等效评价机制;在职称评审中,专门设立教学系列教师职称的评审,形成教师教学精力投入的导向机制;在岗位设置中,专门设置校聘的基础课程首席教师责任岗、国家级精品课程和省级精品建设责任人岗,岗位等级分别为7级、8级和9级(学校最高岗位等级为9级),建立健全教学改革的动力机制。

同时,课程建设本身就是集观念、师资、内容、技术、方法、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学校制定课程建设规划、形成课程建设(立项、检查、验收、复查)标准为课程建设提供了管理保障,每年至少投入300万元为课程建设提供了经费保障,但最核心的保障则是围绕课程进行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和建设。学校不断强化其他教学建设项目(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教学改革项目)立项与课程建设的有机结合,形成了24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47部省级重点建设教材、42部校级重点建设教材等精品教材系列;建成了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11个基础实验室,20个专业实验室、5个模拟教学基地、20个学生创新基地,充分保证课程教学和建设的需要;建立起精品课程、课程资源两个资源网络共享平台,建成上百门课程教学网站。课程各方面的整体提升为学校课程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教学评价:化压力为动力

课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育实践的结果,课程建设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没有学生参与,大学课程将失去意义。学生既是课程建设的参与者、受益者,也应该是评判者、推动者,通过对教师课程建设质量进行批判、评价,督促和帮助教师提高课程建设质量,使课程建设的过程同时成为教师教学发展的机制、平台。

学校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已经逐渐形成了以教学行政为主导、学生评价为主体、教学督导为辅助的教学评价系统,并不断提升学生评价的分量,将学生评价转化为教师教学发展的动力、课程建设的资源。一方面,将教学评价融于课程建设,在优秀课程建设项目立项和精品课程评审中将学生的评价作为重要指标来加以体现,以充分保证优秀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以精品课为基础;另一方面,将教学评价融于教师发展,学校每学年对全体教师进行教学工作业绩考核,突出考核成绩在职称评审、岗位聘任中的作用,对教学评价排名靠后的教师给予专门的辅导、培训。同时设立主讲教师资格认定办公室,以之作为促进教师教学发展的基地。

可以预言,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进一步侧重内涵发展的转变,中国的大学将会以更深邃的课程思想来推动课程的建设,课程及其改革将会在更广更深的层次上,以更壮阔的场面展开。

参考文献

[1][美]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施良方.课程理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胡弼成.大学课程体系现代化.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4]孙莱祥.研究型大学的课程改革与教育创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