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产学合作知识共享的总体协同交互模型
高波[114](2007)把主体划分为三种类型:思考型主体,它强调主体对自身目标进行的理性规划、推理和思考,以体现出某种智能特征。二是反应型主体,它强调主体对环境的及时反映,认为智能产生于与环境的交互。三是复合型主体,它强调综合采用多种方法,以反映主体的多种特性。
产学合作知识共享是一种复合型主体结构,在实现价值创造的过程中,企业和大学实际上都在扮演某种角色,以完成组织任务,实现组织目标。因此,在分析产学合作知识共享的协同时,为了反映主体的行为推理过程,我们可以采用集成思想,构建一种具体的基于角色扮演的复合型产学合作知识共享主体结构。
1.基于角色扮演的产学合作知识共享基本结构框架
产学合作知识共享本质上是由企业和大学多个主体按照合作创新的目标,通过共享角色扮演而构成的一个联合体。共享角色实际上是对企业和大学两类不同组织的一种抽象。因此,我们根据高波[114](2007)的研究,从共享角色与知识主体的关系,可以将产学合作知识共享主体实体定义为对应共享角色的规划能力、产学合作知识共享主体实体的行为能力以及支撑产学合作知识共享主体运作的结构框架的结合体。即:
Agent≡<R-ABILITY,A-ACT,AgentStr>
其中,Agent表示为产学合作知识共享实体;R-ABILITY为对应角色的规划能力;A-ACT为产学合作知识共享实体的行为能力;AgentStr为主体的结构框架。
产学合作知识共享行为能力是角色行为能力的实例化。这些行为能力包括企业的技术应用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大学的科研能力、人才培养能力、知识转移能力等,这种能力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独占性和不可替代性。因此,角色行为能力实例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在主体实体确定扮演制定角色之前,明确是否具备角色规定的相应资源的过程。角色规划能力负责提供主体进行思维与决策活动的基本知识、规则和模型,是一种可复制、可学习的软性资源。它是在角色赋予的过程中,由扮演该角色的主体通过继承得到的。主体在确定扮演指定角色后,将承诺按照角色的目标和思维模式进行活动。为了简化问题,主体间的通信机制没有单独考虑,而是包含在定义中的状态集和映射之中。
在这里,主体的结构框架可用于支撑主体将自身的行为能力与对应角色的规划能力相结合,从而保证角色目标的实现。我们可给出基于角色扮演的主体结构框架的示意图3-4。
图3-4 基于角色扮演的主体结构框架
其中,内部状态库主要通过继承对应角色的知识库、模型库和规则库得到,它们在主体运行过程中,可根据情况进行调整和维护。实时状态数据库则用于记录主体在行为推理中可能用到的反映主体内部状态的其他实时数据。
行为推理机是主体的思维中枢,它是调整主体内部状态以及进行行为决策和协商协调的决策机构。感知与动作主要反映主体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它主要由主体个体的行为能力来保证。
2.基于角色扮演的产学合作知识共享复合式协同交互模型
基于角色扮演的主体结构框架给出了主体组织中的主体结构的总体描绘,为了进一步反映主体的行为特性,本书提出基于角色扮演的复合型产学合作知识共享协同交互模型,如图3-5所示。
由图3-5可见,基于角色扮演的复合型产学合作知识共享协同交互模型符合前面的主体结构框架。整个模型采用了三个过程、四个层次的复合式结构。
图3-5 基于角色扮演的复合型产学合作知识共享协同交互模型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产学合作知识共享的过程。前面我们将产学合作知识共享要素流动分为三个过程,分别是自有知识选择与溢出、知识整合与共有知识形成、共有知识的吸收与应用。(1)自有知识选择与溢出。对组织自有知识进行筛选,先把在组织中经过明示和汇总组合后的集体知识罗列出来,再进行识别、分类、提炼等工作,如果属于核心知识,则该知识可不用于共享,仍保留在该组织的知识库中;或进行核心能力保护后用于共享,并否则应进入共享知识库。(2)知识整合与共有知识的形成。这个过程帮助我们建立合作共享知识库,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来自各成员组织的经过筛选后的知识;二是来自外部的有利于整体吸收和创新的知识。三是在产学合作中新创造的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共享知识平台建立在共享知识库基础上,所有针对共享知识的搜索、查询等操作都在共享知识库范围内进行。(3)共有知识的吸收与应用。该过程中主要是为合作双方的成员知识检索服务,便于知识的传递。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创建知识共享网络及其平台中的门户服务为组织提供个性化的合作界面和动态的交互程序,以便于知识交流,这也是各合作组织间知识共享(主要是隐性知识)的主要途径;知识搜索引擎服务可提供各种类型的搜索类型,以帮助组织和员工快速定位知识所在位置;协作系统的服务可以通过论坛、虚拟社区、专家讨论组等形式来实现各个组织基于共享知识门户的同步和异步交互;知识共享评价服务能使组织更准确地定位自己在产学合作知识共享内的作用。
其次,我们对一些主要模块进行简单的分析。(1)感知与动作模块。感知与动作模块与主体的工作领域有关,其主要作用是通过主体实体的行为能力来保证对环境的感知和作用。同时,感知到的信息会根据紧急程度和复杂程度进入不同的处理层次。(2)交互模块。交互模块的主要目的是保证主体之间通畅的信息交流,这是主体之间进行协商、协作及协调的基础。主体的交互行为也是有层次的,总体来说,交互模块涉及低层网络协议、通信协议、交互协议以及高层交互策略等信息的管理。(3)行为推理模块。行为推理模块是负责主体行为规划及决策的神经中枢,它由三个层次构成,同时与交互模块紧密相关。第一层(最低层)采用了反应式结构的思想,在紧急或简单情况下,直接根据应急行为规则对环境状态做出实时反应;第二层接受环境或交互信息,并根据已达成的合同、协议、规划或规则等信息,进行常规的行为决策和管理;第三层则主要负责前两层无法解决的信息,如各类合同、协议、规划、规则及策略的制定与调整等。它需要较多的智力知识支持。因此与决策支持环境联系紧密。决策支持环境可以方便地调用基本数据模块中的相关模型和知识,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提供相应的人机接口使决策者或领域专家可以参与决策过程。行为推理模块的实现可以采用主体基本结构图。(4)知识模块。知识模块主要用于保证交互模块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和数据。这些信息最初是通过继承角色规划能力得到的,在运行过程中可以不断修正。
最后,我们分析一下基于主体的产学合作知识共享协同交互策略。前面介绍的三个过程和四个模块给出了保证交互进行的基本框架,在这个框架支持下产学合作知识共享主体之间可以进行有意识的对话。但总的来说,这只是一种基础性的保证,它并不涉及具体的问题背景。在实际应用中,建造多主体系统,或者说主体交互的目的总是为了实现某个目标或是解决某方面的问题。因此,要想通过交互过程促使问题的解决,必须针对产学合作知识共享主体面对的具体问题采取相应的交互策略。交互策略的选择与主体角色的规划能力有关,如角色的个体知识库、组织知识库以及相关的模型、协议、规划、规则等。在交互过程中可能存在着资源依赖或是利益冲突等角色关系,交互策略的选择就是为了以最合适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具体来说,就是针对不同的交互对象和不同的环境情况,选择不同的交互协议。
对于相对稳定、封闭的问题环境,产学合作知识共享主体的交互策略可以由多主体系统的设计阶段由设计人员预先进行分析、规划和设计。但在现实环境中,多主体系统大都处于一种分布式的动态、开放的环境之中,因此,赋予产学合作知识共享主体在运行状态下自主进行交互策略制定的能力相当重要,甚至必需。
按照我们前面分析的基于角色扮演的复合式主体结构,产学合作知识共享主体交互策略的制定与选择属于行为推理模块第三层的处理内容。因此,交互策略的制定和选择主要由行为推理模块根据内部状态数据,结合实时环境状况通过推理和计算得出。
从图3-5中我们看出,首先,步骤A描述了产学合作知识共享主体选择交互合作的行为,这个行为发生的条件是遇到了新问题,或是经过步骤C,确定了重新选择协议的要求。这个步骤需要完成三方面的分析:A1,对当前问题的分析。A2,对其他主体行为的预期。A3,对备选合作方案的分析,最后给出选定的合作方案,同时进入步骤B。步骤B描述了交互行为的运作过程,首先,主体应该对选定的合作方案做出承诺,保证按照协议的要求实施交互行为;同时,独立的机制将在交互过程中监控主体实施合作方案的情况,如果出现有超出合作方案规定的情况,则激发例外处理程序,进入步骤C。在步骤C中将对例外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当前的交互合作方案重新评价,如果合作方案已经失效,则重新进入步骤A,否则调整状态,转入步骤B。例外的类型有合作方案完成(作为一种特殊的例外)、合作方案无法进行、其他主体改变合作方案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