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概念模型的提出

概念模型的提出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效的绩效评价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产学合作知识共享中的关键要素。在许多文献中,不少学者提出了产学合作绩效评价、企业间或组织间知识共享评价的定量研究模型,为我们研究模型的提出提供了理论准备。该研究较好地反映了产学合作的影响因素,但是对与产学合作中的知识要素流动关注不够。基于此,我们可以提出产学合作知识共享的概念模型。

第一节 概念模型的提出

管理学研究中,通常以绩效作为因变量,来衡量影响因素变化所产生的不同效果[167]。有效的绩效评价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产学合作知识共享中的关键要素。绩效分析对于完善知识共享理论体系,为产学合作知识共享实践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许多文献中,不少学者提出了产学合作绩效评价、企业间或组织间知识共享评价的定量研究模型,为我们研究模型的提出提供了理论准备。

郭斌[1](2007)通过实证研究建构了如图5-1所示的产学合作绩效模型,他认为,产学合作绩效的影响要素可以分为要素与过程两个相关的层次。其中要素层次分为:企业吸收能力;产学合作关系;产学合作的技术特性;产学合作的外部环境。过程要素划分为:产学合作模式;产学合作行为。该研究较好地反映了产学合作的影响因素,但是对与产学合作中的知识要素流动关注不够。

如图5-2所示,郑传均,邢定银[168](2007)分析了知识联盟中知识共享的客体、主体和情境因素,并分析了这三个要素对知识共享效率的影响。该模型重点分析了知识共享的学习效应,但是对知识共享的过程分析缺乏整体性。

img92

图5-1 产学合作绩效模型

资料来源:郭斌.知识经济下产学合作的模式、机制与绩效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img93

图5-2 知识联盟中知识共享效率模型

资料来源:郑传均,邢定银.知识型联盟中知识共享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J].情报杂志,2007(2): 10-12.

相比较而言,童亮[106](2006)的研究就显得较为全面、系统。如图5-3所示,他认为,跨组织合作网络的嵌合程度和跨组织互动的强度影响了跨组织合作的知识管理流程(知识获取、知识转移、知识集成),从而影响到系统创新的结果,而他将结果分为系统绩效和学习绩效,知识特性在其中只起到干涉的效应。

img94

图5-3 跨组织合作的组织绩效模型

资料来源:童亮.基于跨组织合作联结的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知识管理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管理学院,2006.

产学合作知识共享与企业间知识共享有本质不同,产学之间的知识共享不仅是跨组织而且是跨场域的双向知识流动,其影响因素比企业间知识共享更为复杂。通过对产学合作及知识共享的相关文献分析,以及第2章机理分析,第3章要素及运作分析,第4章载体及环境分析。我们可以将产学合作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看作主体要素、客体要素、载体要素和环境要素的集合。

其一,主体要素可以用产学合作关系及心理距离匹配度来衡量;

其二,客体要素包括知识及其运作过程。可以用知识匹配及成熟度、自有知识选择与溢出、知识整合与共有知识形成、共有知识吸收与应用来衡量;

其三,载体与环境要素包括知识共享的条件保障机制,可以用共享网络及平台、共享制度环境、文化与服务环境来衡量。

其四,本书认为产学合作知识共享绩效的衡量同样可以分为无形和有形两个方面:学习绩效和系统绩效。学习绩效包括知识共享中的无形收益,如创新能力穿越式共享、知识增长、组织知识管理水平、学科竞争力等;系统绩效包括知识共享中的有形收益,如产品项目应用、机会窗口的把握、科研成果、人才培养与培训效果等。

基于此,我们可以提出产学合作知识共享的概念模型(图5-4)。下面,本书将详细分析这一概念模型及其相关假设。

img95

图5-4 产学合作知识共享的概念模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