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防建结合,重在建设

防建结合,重在建设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6年,校园网建设进入发展期,建设校园网的学校明显增多。主动建设校园网,可以争取主动权,增强网络的可控性,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

第三节 回应策略:防建结合,重在建设

网络文化的发展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为校园文化建设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同时也给新世纪校园文化的繁荣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这一新事物,我们不仅要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和分析,还应以积极的态度来主动迎接其挑战。我们不能只看到网络带来的危害,片面地强调对网络文化负面影响的防范,还应认识到信息网络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新科技手段,网络文化是代表先进文化发展趋向的新形态,马克思主义者要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和先进文化的代表,就更应该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以正确的响应策略应对网络时代的挑战。这个响应策略具体到校园文化建设上来,就是要以防建结合,重在建设为原则,加强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使大学校园主流文化进网络、进大学生网民视野、进大学生网民头脑。

一、观念建设:更新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观,确立网络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观

(一)从封闭式的文化建设观向开放式的文化建设观转变

在网络时代,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校园围墙已无法挡住汹涌而来的信息流,封闭的校园文化小环境已不存在,人们在瞬间可以领略到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事件,可以同时观赏到一种文化现象。我们应确立开放的文化观,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和渗透功能,使得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伦理取向。

(二)从防范型的文化建设观向主动发展型的文化建设观转变

防范型的校园文化建设观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加强对师生文化行为、文化观念的可控性上,放在如何把社会不良信息拒之于校门外上。在网络时代这种做法将日益显得捉襟见肘。在复杂开放的网络信息社会中,面对网络多元文化的挑战和网络意识形态的冲突,校园文化建设不能无所作为,消极防范,而必须主动出击,把建设重点延伸到网络文化领域。我们要通过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找到适应网络时代的文化建设模式、符号系统和运行规律,从而在互联网中回荡校园主流文化的声音。

二、阵地建设: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的校园网络思想文化阵地

江泽民同志曾强调“互联网的使用使信息达到的范围、传播的速度与效果都有显著增长和提高。世界各国争相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强和改进对外传播手段。”〔6〕既然网络文化的高时效性、交互性等特点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那么我们就不应该因为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而不知所措,不应该在消极防范上耗费时日,而应该高举优秀文化旗帜,主动挺进网络文化阵地。校园网络文化阵地建设的重点是要做好校园局域网建设、网站建设以及软件建设。

(一)主动建立并管理好校园信息网

我国大学校园信息网的建设始于1993年。当时,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少数几所大学开始建设自己的校园网,主要是将校园内的各种计算机设备联网,实现校园内部的信息共享。1994年,由清华大学等6所大学建设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开通,并与Internet互联,成为中国第一个运行TCP/IP协议的全国性计算机互联网络。1996年,“水木清华”开通,成为内地第一个BBS站点。1996年,校园网建设进入发展期,建设校园网的学校明显增多。不过这时校园网建设主要是建设网络平台,目的是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和教师接入互联网。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校园网开始建设网络管理与信息平台,包括网络管理、计费、安全平台、综合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信息发布系统等,网络应用明显增多。校园网建设不仅包括局域网、广域网、网站和网页的建设,也开始关注网络平台上运行的应用系统,如远程教育系统、多媒体点播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电子图书馆系统等,以实现校园教学、科研、后勤、学生管理等各个领域的“数字化”。到2001年底,CERNET已经连接到160个城市,联网的教育机构和科研单位达900多个,联机主机120万台,网络用户达800多万,成为国内仅次于ChinaNet的第二大互联网络。

主动建设校园网,可以争取主动权,增强网络的可控性,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在校园网建设中,一方面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的优秀成果搬上网络,把优秀传统文化、人生修养、科学理论的内容输入网络,使学生接受健康的文化熏陶。另一方面又要把网上教育和网上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增强网络服务功能,通过学生生活、学生工作信息、毕业生就业、勤工助学等信息服务,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发挥学生参与的热情。

从目前很多已经建立了校园信息网的高校来看,学生对校园网的欢迎程度可以与以往学校提供的任何服务相比。但是网络与现实空间一样有如何管理的问题,正如有的教育工作者所说,“发展网络是主流,是必然的,但管理永远都不能放松!”加强对校园网的管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运用技术手段对非法内容进行过滤,就是在校园网上安装过滤软件;二是加强制度管理,对传统的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进行创新。

(二)加强校园网站建设

现在有很多思想教育单位都在互联网上设立了网站,并以此作为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但不容忽视的是我们不少网站内容单调,格式呆板,大大削弱了应有的宣传效应。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这些单位在形象设计上的欠缺以及在文化建设上的薄弱。因此,要有意识地组建一批受大学生欢迎又具有鲜明的大学校园主流文化特点的“红色网站”或“德育网站”,扩大校园主流文化在网络上的宣传阵地,使“红色网站”或“德育网站”成为学生班集体、团支部、邓小平理论学习小组等开展学习交流的窗口。

校园网站的建设就是要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实现个性化学习和进行自我教育的条件。互联网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和其他多媒体软件的先进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可以模拟现实环境,其效果是任何单一方式无法比拟的,上网交流者无需相互见面,就可以发表见解,开展讨论,组织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讲座、网络辅导、E-mail和BBS等信息技术吸引人们参加学习和讨论,扩大其影响面。通过网站的组织,可以建立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讨论专栏,提供正确的教育资料,有针对性地加强引导,及时澄清某些网站上的不符合事实的观点,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免疫力。这种通过网站的交流与联系不仅可以存在于学校教室或寝室,而且可以出现在办公室、娱乐场所、家庭和其他社会活动场所中,从而促使个性化学习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促使自我教育成为一种自然的生活状态。

(三)加大中文软件和思想教育软件的开发力度

要加强中文接口网络信息的输出,积极开发中文信息资源,打破英语文化在网络世界一统天下的局面,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资源在网上所占空间与中国悠久历史和政治经济地位相适应。要重视思想教育的软件开发,设计具有时代特点的有较强感染力、影响力、吸引力的思想教育软件,使之成为具有教育性、知识性、交互性、仿真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电子教材,将静态的文字书本变成动态的多媒体软件。

三、队伍建设:建立具有较高信息素质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队伍

网络文化已经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但是各高校对“大学生在网上做什么”的问题仍然较少有人关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许多教育工作者对网络知识知之甚少,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存在“技术恐惧症”。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加紧充电,掌握网络信息技术和软件应用知识,自觉地把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实践。努力培养一支政治意识强、信息素质高、既懂教育理论又懂信息网络技术的工作队伍,是做到校园文化建设进网络、进视野、进头脑的重要保证,而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处理能力和传递能力,增强信息意识的敏锐性,培养崇高的信息道德,是校园文化工作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校园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要求它始终站在时代和科技的前沿。对于体现现代科技水平的网络,不仅不应使其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空白,而且应使其成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的有效载体,这就要求校园文化工作者增强对新生事物的敏感性,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的束缚,担当起引导潮流的历史使命,而任何的犹豫不决,都将导致校园文化失去应有的生机和活力。网络教育不仅对学生来讲是一场“学习的革命”,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来说,同样是一场“革命”。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者,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教师,都应主动学习并熟练掌握网络和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

四、“网德”建设:建立以自律为主、自律与他律相统一的网络道德监督机制

网络文化建设需要建立系统的、完全的、统一的行为规范,这样才能约束人们在网络中的一些道德规范行为,因而我们要加强“网德”建设。在高校,“网德”建设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自觉性。对于还处于婴幼时代的网络社会而言,“网德”建设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青年学生作为网络文化的拓荒者,在网络社会中他们有条件、也有资格参与网络道德的建构。在校园“网德”建设中,要在自律与他律相统一的前提下倡导以自律为主。他律式为主的道德监督机制在封闭的计划经济时代颇为有效,但进入网络时代就往往流于表面,事倍功半。网络文化呼唤着人的道德自律,需要主体自觉地内化道德规范而形成道德自律。道德自律的形成标志就是“慎独”,即使在个人独处之际,即使在无人控制、干预、过问、监管的网络世界,也能遵守道德规范。因而,校园文化“网德”建设的工作重点应定位在“引导和帮助”上,引导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帮助学生提高自主、自律的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选择能力、辨析能力和处理能力,帮助学生选择科学的意识形态和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另外,“网德”建设要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网络的虚拟性比较容易给青年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归属感,并为其受压抑的情感提供宣泄的机会,同时正如前面已经分析的,它也容易使人丧失现实感,造成网络性心理健康问题,如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网络仇视症、网络狂妄症等。对网络中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应当采取指导和疏通的方法,而不能采取传统的堵截的方法。许多网站的主题是关于情感的内容,情感的表达和心理的沟通也是青年大学生的重要需要。所以,与大禹治水一样,治网需要的是疏通而不是堵截。只有在网上宣传正确的上网心态和进行网上的心理服务,才能减少网络发展带来的心理上的负面影响。目前,在大学德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引起重视,面对网络文化的发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也要与网德教育一样进一步加强〔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