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几年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我们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及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同要求,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主要做法如下:
第一,尊重学生的成才愿望,坚持将个人成才设计与思想教育相结合。艺术类院校学生张扬个性,喜好表现,渴望成才,有强烈的成名、成星、成才愿望,同时功利心重,比较现实。表面上看来,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忌;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突破口。
在新生入学教育中,我们将成才愿望作为突破口,将学生个人成才设计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适时开展了以“规划人生设计、实现人生价值”为主题的“新生第一课”系列活动,邀请著名校友、优秀毕业生或本院德艺双馨的老专家、老教授为新生上第一课,引导广大新生“站在新起点,确立新目标,开始新生活”。通过前辈的讲授和人生感悟,使学生在入校之初就受到正确的引导,为以后的大学生活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迄今为止,先后已有十余位著名校友、专家教授走上新生入学教育的讲台,他们结合自己的成长、成才经历,畅谈艺术人生,为新生提出切合实际的成才建议,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
第二,尊重艺术类院校特殊的教学规律,以师德建设为突破口,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与普通高校大规模、流水线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我院专业课教学中,学生与主课教师紧密接触,朝夕相处,主课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师德师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我院从2004年起,开展了以“为人师表育英才”为主题的师德建设系列活动。学校党委提出了“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文明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的师德建设总目标。全院召开了师德建设动员大会,召开了新老教师座谈会,学生当中自发开展了“我爱我师——学生心目中最优秀的教师”评选活动。在教师节期间举行庆祝暨表彰大会,隆重表彰了从教三十年的优秀教师、“我爱我师——学生心目中最优秀的教师”和“与中国音乐学院风雨同舟四十年”的老教师。师德建设系列活动在教师和学生当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教师们开始意识到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责任。师德建设为我院校风、学风的根本好转开了一个好头。
第三,尊重艺术类院校大学生成长特点,坚持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我们注意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结合学生专业特点,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2004年下半年,我院开展了“大手带小手、传唱新童谣”活动。通过歌曲创作活动,把专业学习与艺术实践结合起来,把艺术创作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全院共收集到300多首风格各异、活泼动听的学生作品。许多学生谈及这次创作活动都认为这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不但实现了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也是对自己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过程。有的学生坦诚自己一开始写的曲子并没有考虑到孩子演唱的实际水平,已经超出了孩子们的演唱能力,后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做了很大的修改,感觉收获很大。新童谣虽然是给小学生看的,但其教育意义却不仅仅适用于少年儿童,特别是大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作品,大量提倡诚信、美德、文明礼仪、环境保护、北京奥运等内容的新童谣,风格清新,题材丰富,时代气息浓厚。对于创作者本人来说,必须要深刻领会词作的含义才能写出深刻的作品。因此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也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在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和我院联合举办的《北京新童谣》CD捐赠仪式上,市委副书记龙新民高度评价了我院“大手带小手、传唱新童谣”活动。他说:“中国音乐学院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组织著名艺术家、教师和学生为新童谣谱曲,向首都少年儿童赠送,这是首都高校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做出的新贡献。”
第四,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艺术实践相结合。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院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师生的社会实践和艺术实践活动,设立了专门的资金,鼓励和支持师生深入社会、深入民间进行采风、创作和表演活动。除与教学直接相关的民间采风外,每年寒暑假,各系都会组织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社会调查、义务演出等活动,器乐系的“1行动计划”、音教系的社会实践与服务社会等。在公益性民间组织“一耽学堂唱诗社”的讲台上,在厂桥社区“打工妹之家”中秋联谊会上,在位于丰台区的北京鹤童老人院里,在海淀区教委下属的残疾儿童康复学校的教室里,处处能够听到我院学生的歌声、琴声,处处能够看到我院学生的笑脸。在第三届中国国际文化网络博览会上,在中国首届“艺术与自然健康”国际研讨会上,到处都有我院学生忙碌的身影。
第五,以学生党支部建设为龙头,坚持党员教育与发挥作用相结合。针对艺术类院校大学生政治敏感性不强的突出问题,我们通过发挥学生党员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开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我院学生党支部自成立以来由最初的几名党员发展到目前的58名党员(约占全院学生总数的5.4%)。党组织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提交入党申请书的学生由1988年的1人发展到2005年的193人。2001年,在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之际,我院学生党支部被评为“北京市基层先进党支部”。学生党支部从1999年至今,坚持“两个一”:即每年一个主题、每年一次有特色的党日活动。
每一次的主题党日活动,都对学生内心产生了相当大的震撼。在刘胡兰纪念馆,同学们面对“怕死不当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陷入了无尽的深思。在韶山,同学们参观毛泽东同志故居,缅怀一代伟人,激发爱国热情。在嘉兴,同学们走进革命发源地,聆听革命先辈教导。在沈阳,在南京,同学们走进“九·一八”历史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面向党旗、面向英烈,同学们高举右手、庄严宣誓。在常德,同学们走进全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第一个试点村——桃花岗村,与党员、群众座谈,亲身感受先进性教育的丰硕成果,并献上一台精心编排的节目,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文艺要“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第六,坚持思想提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只有解决了学生的实际问题,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创造条件,才能使思想教育真正进入学生内心、进入学生头脑,才会达到预期的目标。针对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近年来,我院着重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即特困生资助、心理健康教育、就业观教育。
我院建立了奖、贷、助、补、减一体化的特困生资助工作体系。每年发放奖学金22.36万元、贷款1.8万元、勤工助学基金4.2万元、困难补助8.7万元,减免学杂费2.4万元。这些措施的实施,解除了特困生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安心学习,健康成才。
心理健康教育是我院学生工作的一个有益补充。我们着重开展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心理咨询室的建设。聘请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的博士后担任咨询老师。二是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院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月”活动,教育学生正确面对心理问题,努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
就业观教育是我院近年来学生工作的又一重点。由于北京的特殊地位,在毕业生中广泛流行着“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外地一套房”的传说。对学生的就业教育,一是就业观教育早进行,2004年开始,我院大三学生就开始参加毕业班的就业教育系列活动;二是请校友回校举办“我谈择业”报告会;三是请专家分析北京文化市场,讲解就业政策,帮助学生认清形势,把握政策,避免择业的盲目性;四是出台政策,建立奖励机制。为鼓励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我院设立了专项基金奖励学生。为鼓励各系在学生就业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2005年开始,我们对学生就业工作成绩突出的系进行了表彰。
通过“六个结合”的活动,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许多毕业生在回忆起大学生活的时候,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到:当年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对自己的人生成长影响最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