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把教学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轨道上来。高中英语教学的重点目标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即阅读理解能力。虽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行,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明显的改观,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已经非常少见。但在平时的听课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师把学生阅读的主动权剥夺了,学生成了教师表演的配角,失去了阅读主人翁的地位。尤其是在公开课、评比课上,这种情况更为严重。虽然教师精心备课,表面上看师生双边活动开展得很顺利,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积极配合,表现都不错,但主动权仍在教师手中,学生基本上还是跟着教师的设计思路走,在被动地学习。尽管学生能答对教师的提问,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仍然是模糊的,体验是肤浅的。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形,刚下课就有学生捧着课本问老师课文中某个词语或某个句子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得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一、问题的症结所在
通过观察和反思,我们认为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三个认识上的偏误。
1.对“好课”的认识偏误
长期以来,由于过分强调课堂上师生双边活动,广大教师的头脑中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即课堂上如果没有让学生热热闹闹地动起来,似乎就不是一堂好课。尤其是在公开课、优质课、示范课、评比课等有同行或专家听课的时候,授课者更是唯恐出现“冷场”,非得绞尽脑汁,想方设法设计出五花八门的课堂活动来“引导”学生的思路,对学生进行不间断的brainstorming,以显示授课者的“英雄本色”。其实,这样做未必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应该有张有弛,动静结合,尤其是阅读课。读书人都有亲身的体验,夜深人静之时方为伏案阅读良辰。这说明在读者静下心来与作者达成沟通的时候,才能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当我们为了在课堂上展示师生的双边活动,以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来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时,我们有没有想过,这样做恰恰剥夺了学生摄取、甄别、筛选信息并对其进行深加工的宝贵机会,把阅读课变成了讨论课或口语课?
2.对阅读理解本质的认识偏误
阅读是读者默默阅读文字材料,解读文字信息,领悟作者意图,从而达到理解的过程。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阅读者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才能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和理解,把握文章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达到理解的目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育部,2001)。阅读过程的自我把握、反思和调控,是学生形成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有效途径。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那么,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刘仁增,2002)。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却忘记了这些规律性的东西,一味追求课堂的“活跃”,以为只要学生能够完成“true or false statements”和“questions and answers”就完成了阅读任务,达到了理解的目的。其实学生不可能就此“吃透”课文,而只能浮在表面上,这不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3.对阅读教学目的的认识偏误
阅读技能的教学目的是“培养阅读策略;培养语感;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育部,2003)。“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育部,2001),最终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获得独立阅读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却常常为了形式上的时尚而偏离了阅读教学终极目标,偏重结果而忽视了阅读的体验过程,没有认清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只有在阅读体验中才能有效地形成这一事实。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和问题的根源所在,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是高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优化英语学习方式能使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教育部,2003)。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一个有效措施,也是有效教学的本源所在。从哲学角度看,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外因,学生本身的主动学习才是学习得以有效进行的内因所在。从阅读心理学的角度看,阅读主体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淀来重构文本的意义。因此,“教师必须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阅读和思考”(曾祥芹,2003),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教师应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掌握教学规律,从而自觉地在教学中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2.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
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首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这一主体展开,为了学生的有效学习而设计。教师要大胆摒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意识,放下师长的架子,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同伴,真正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体现教学相长的原则。学校领导、教研员等在评价课堂教学的时候也应该转变观念,不以课堂教学形式论英雄,而把是否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理念作为评判课堂教学优劣的标准之一。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放心大胆地去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有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后,教学过程中要做的就是落实措施。在英语阅读教学课堂的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一些具体做法:变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为师生合作提问和师生、生生共同解答;变教师讲授为师生讨论和教师引导、点拨;变封闭式呈现为开放式呈现,如多媒体课件内容的呈现采取开放性模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扩大阅读量,增强选择性;练习、问题的答案具有灵活性,凡是符合要求的都加以肯定。其实,在这样做的同时,教师也获得了更多的主动权,教学变得更加灵活、有弹性。当然,这要求教师有更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调控技巧。
三、教学措施举例
在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以下一些具体措施。
1.视课文生词率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
如果阅读课文中生词量很少,学生对课文的题材比较熟悉,那么采用自上而下的阅读方式是完全可行的。[2]但如果生词量过大,那么采用自下而上的阅读方式就比较合理。否则,即使学生能回答关于课文或段落大意的提问,学生头脑里的概念仍是模糊的,理解是肤浅的,存在误解的可能性较大。只有扫除了语言上的障碍之后,才能正确理解文本的意义。现行高中英语教材阅读课文的生词率均超过3%,加上学生遗忘的词语,学生在排除文字障碍之前很难完全正确理解课文意思。与其让学生一知半解,吃夹生饭,吃了不消化,不如先把饭煮熟,再让学生自己吃、自己消化。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阅读方式,而不应盲目跟风。
2.由学生决定课堂阅读的形式
环境因素对人的学习情绪有着明显的影响,不同的季节、天气、时段、课文内容、课前活动、个人生理心理状况等因素都会对学生的阅读情绪产生影响。因此,可根据课文内容、文体、题材的不同,由学生决定阅读课文的形式,这也不失为一种有创意且明智的选择。学生有时喜欢倾听同伴朗读课文,有时喜欢听老师来朗读,有时喜欢自己默读来进行理解。尤其是通过学生轮流朗诵课文来进行理解这种教学形式很有可取之处:既有利于同学听到不同的语音,激发兴趣,激活内驱力,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又有利于朗读者进入角色,读出情感,体会英语的语言美。上述做法不但可使课堂气氛活跃,形式多变,而且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3.提倡学生提问,师生共同探究
阅读课上只由教师提问的最大弊端是造成教师按预设问题控制课堂活动,学生被置于被动应答的状态。在许多情况下,学生的回答虽然与教师的预设答案不尽相同,但实际上并没有错,只是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这其实是学生积极思维,自主理解文本的表现,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大有好处,应该加以鼓励。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因为解答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一种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对于学生而言,提出问题要比回答问题更难。没仔细阅读课文,不经过积极认真的思考,是提不出像样的问题的。因此,我们积极鼓励学生通过批判性阅读,培养问题意识,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阅读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当然,教师要做好课堂调控,以便保证学生的理解,达到教学的目标要求。
4.读写结合,以写促读
根据Krashen提出的语言习得监控模式(the monitor model),形成语言能力的是通过以意义交流为目的的活动所习得的隐性语言知识,而不是通过对语言知识的讲解和练习所学会的显性语言知识。Stotsky(1987)的调查表明,写作活动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非常有用。写作实际上是模拟阅读的过程。(谢薇娜,1994)阅读和写作两项技能是能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而“读写结合,以写促读”的教学方式就是通过“写”这种输出形式来促进阅读,巩固输入。这种做法能模仿语言的使用,深化所学语言知识,熟练所学语言技巧,从而把显性语言知识转变成隐性的语言知识,促进语言使用的自动化(李梅英、吕勤,2002)。写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写课文摘要、故事续写、读后感想、人物评价等。在学生对某些内容口头讨论有困难时,也可采用先写后说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增强自信。“以写促读”把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5.利用因特网优化阅读教学
信息技术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增强了教学的开放性,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把因特网引入课堂可使课堂呈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形象生动,既有文字又有图片,甚至还有视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影响阅读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尽量为学生提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不但为学生正确理解课文铺平道路,而且也可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这与新课程标准注重文化意识的目标要求完全相符。同时,网页资料的浏览也有助于促进学生阅读速度的提高。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我们发现这样做是可行的,而且是有效的。观念决定行为,只要我们端正了思想,转变了观念,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教学活动就会更加符合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当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进行种种符合创新教育理论的尝试时,创新人才就会逐步在我们的开放型课堂中成长起来(潘涌,199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