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语背景知识与英语阅读理解的相关性

汉语背景知识与英语阅读理解的相关性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在汉语环境中学习英语者而言,其理解过程必然受先前汉语知识的影响。本研究则以高中生为对象,并结合测试和问卷两种研究手段,探讨三个问题:1)通过汉语获得的先前知识与高中生英语阅读理解相关程度如何?本研究的目的是检验高中生先前背景知识——主要通过汉语获得——对英语阅读理解的影响。本研究表明,题材熟悉度与理解正确率密切相关。

第一节 汉语背景知识与英语阅读理解的相关性[1]

阅读是外语学习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均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标志着外语学习者所达到的水平,外语阅读能力是一个人外语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钱蜀云,1986)。

图式理论认为,阅读理解涉及读者的背景知识(或称先前知识)。对于在汉语环境中学习英语者而言,其理解过程必然受先前汉语知识的影响。桂诗春(1985)一语道破了外语学习的实质所在:“外语学习不是零起步,而是以母语为起点。”Carrell(1991)在表达外语阅读的构成时给出了这样的公式:外语阅读=母语阅读+外语熟练度。由此可见,对外语的理解以母语知识为基础。

既然外语学习以母语为起点,对外语的理解受背景知识的影响,那么通过母语所获知识与外语阅读理解之间的必然相关,国内外对此已有研究。

Johnson(1982)研究了建立背景知识对阅读理解的影响。研究表明,先前的文化体验使读者对熟悉题材的理解作好了准备,但接触目标词汇意义似乎对阅读理解并无明显的影响。亓鲁霞、王初明(1988)以84名大二学生为被试研究了背景知识和语言难度对阅读理解的影响,检验了影响中国学生阅读理解的三个重要因素:熟悉度、语境和语言难度。研究发现背景知识和语言难度均不同程度地影响被试的阅读理解。Bügel(1996)以2,980名中学生为被试进行研究,发现学生的阅读偏好与对相关话题文本的理解虽然只有间接的关系,但不同性别被试在先前知识方面的差异造成外语阅读理解上的性别差异。Hammadou(2000)探索了类比(analogy)和先前内容知识对说明性L1和L2文本阅读理解的影响。他分析了163名被试对两个文本的书面回忆(recall protocol),发现熟练度和先前内容知识与阅读理解明显相关。王鹏(2002)研究了176名大专学生,发现掌握一定的图式可大大促进英语阅读理解。实验还表明,上下文也有助于理解,熟悉度是上下文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

上述研究多以大学生或儿童为对象,虽也有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者,但国内以高中生为对象的研究尚不多见。而且,多数研究仅采用客观性测试手段,如多项选择(亓鲁霞、王初明,1988)或主观性测试手段,如回忆(Carrell,1983),鲜有研究将两者结合使用。本研究则以高中生为对象,并结合测试和问卷两种研究手段,探讨三个问题:1)通过汉语获得的先前知识与高中生英语阅读理解相关程度如何?2)各年级间有无差异?3)男女生间有无差异?

一、研究过程

1.研究对象

共有735名高中学生参与本次研究,其中男生370名,女生365名,年龄17—20岁,分别来自高中三个年级的15个班级,具体分布见表3-1。英语是全体被试的外语。

表3-1 被试的分布

img16

2.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问题,我们采用不同题材的文本对被试进行阅读理解测试,并在阅读测试卷中融入问卷,以了解被试对文本题材的熟悉程度。另外再进行有关课外英语学习的问卷调查,以了解被试学习英语的方式、途径、时间等信息。根据测试和问卷数据计算平均分的差异显著性,求证相关程度。

3.研究工具

(1)阅读理解测试

测试包括两篇附带问卷的短文。测试选项自行设计,并得到多位有经验教师的认可。短文的篇幅分别为243词和261词,题材分别为“规则与例外”(A篇)和“森林中的动物”(B篇)。最终的试卷包含两篇短文和30道多项选择题,每篇短文各15题。每题1分,共30分。测试采用“完形填空”的形式,选项主要为名词、动词等实词,以便检测被试是否理解短文意义。短文和选项中的词汇控制在高中一年级已学范围。

(2)英语学习问卷调查

在阅读测试的基础上实施有关课外学习英语及使用词典的问卷调查。目的是了解高中生课外学习英语的实际情况。问卷由13个问题组成[2],内容包括课外学习英语的方式、途径、时间及使用英语学习词典的情况。问卷调查采用多项选择题和开放性问答题相结合的方式。

4.数据统计汇总

共收回阅读测试答卷1343份(A、B篇合计)。为了排除生疏词对阅读的影响,我们剔除了被试在答题过程中记录下两个及以上生疏词的所有答卷。这样,共有1032份有效答卷用于数据分析。各年级男女生的得分情况如图3-1和图3-2所示。

img17

图3-1 各年级A、B篇平均分

鉴于样本的容量,我们采用大样本平均分差异显著性检验,即近似法Z检验(王晓玲,2001:138)。检验结果如表3-2和表3-3所示。

表3-2 各年级A、B篇平均分差异显著性

img18

续表

img19

***p<0.001

img20

图3-2 各年级男女生A、B篇平均分

表3-3 各年级男女生平均分差异显著性

img21

*p<0.05;**p<0.01;***p<0.001

阅读测试中的问卷含四个问题,各有三个选项。问卷的目的是了解被试对短文难易度的评价及对理解因素的反馈。被试的回答情况如表3-4和表3-5所示。

表3-4 各年级被试对A篇的反映

img22

表3-5 各年级被试对B篇的反映

img23

上述数据表明,大多数被试认为A篇较难——见表3-4问题(1)-③,因为被试不熟悉短文的题材——见问题(2)-③。问题(1)-③的百分比从高一到高三依次降低,说明高一学生与高三同学相比更不熟悉短文的题材内容。从问题(3)-③的百分比可看出半数以上的被试认为不熟悉题材影响了理解。从表3-5则可看到大多数被试认为B篇容易——问题(1)-①,他们熟悉该篇短文的题材——问题(2)-①。由于题材熟悉,半数以上的被试认为影响理解的是句子结构——问题(3)-②。问题(4)-③的高百分比说明对题材或内容的熟悉有助于理解。

收回的英语学习问卷调查答卷中有649份为有效答卷,对本节有关的回答情况如表3-6所示(数据引自吕吉尔,2006)。

表3-6 英语学习问卷调查部分数据

img24

续表

img25

注:各选项人数之和可能大于或小于总人数,因为有的被试同时选择了多项,有的则未作选择。因此,百分比之和也可能大于或小于100%。

二、结果与讨论

1.主要研究结果

本研究的目的是检验高中生先前背景知识——主要通过汉语获得——对英语阅读理解的影响。结果显示,各年级阅读理解成绩之间差异极其显著(见表3-3)。而且,对于题材不熟悉的文章,各年级之间的差异大于题材熟悉的文章(见图3-1)。由此可见,学生的背景知识和语言熟练程度随着学习、生活体验的增加而增长。但在男女生之间无显著差异。虽然女性被试在两份阅读测试中均获得更好的成绩,但两篇测试得分差异与男生相同(见图3-2)。这意味着文本内容熟悉度对男女学生几乎具有同等效用。

2.对结果的讨论

(1)熟悉度的重要性

本研究表明,题材熟悉度与理解正确率密切相关。各年级A、B篇平均分在p<0.001水平上呈极其显著差异(见表3-2),B篇的平均分高于A篇的平均分(见图3-1)。原因之一是被试不熟悉A篇短文的题材,这可由被试对问卷的回答所证实。尽管高三学生具备更多的背景知识,难度百分比从高一(94.5%)到高三(69.1%)依次下降(见表3-4)。但由于被试不熟悉A篇短文的题材,半数以上的被试认为文本的题材或内容影响他们的理解。由于高一被试的语言熟练程度相对较低,所以高一的被试认为“题材或内容”最有助于理解,题材熟悉度对他们理解文本的帮助最大。当读者不熟悉文本题材时,即使没有不认识的词,也仍难以理解或产生误解。因此可见,文本熟悉度与阅读难度成反比。本研究的结果说明文本题材或内容熟悉度在高中生的英语阅读理解中具有重要作用,英语阅读理解受文本题材的影响。这些因素应该在选择外语测试文本时加以考虑。

(2)各年级之间的差异

根据阅读测试数据,我们计算出各年级间A、B篇阅读文本的平均分差异显著性,如表3-7所示。

表3-7 各年级间平均分差异显著性

img26

从图1可以看出,A篇的平均分从高一到高三分别为:8.283→9.315→10.233,B篇的相应平均分则为:14.023→14.420→14.463,但后者明显高于前者。虽然A篇中无生疏词妨碍阅读,但各年级平均分之间仍然存在显著差异。高一与高二、高一与高三之间的平均分在p<0.001水平呈显著差异。而高二与高三之间平均分差异只在p<0.01水平呈显著差异。这是因为高一学生的生活体验相对比高二、高三学生少,用于阅读理解的背景知识也相对较少,尤其是对于一些他们不熟悉的事物,结果得分就低,尽管没有词汇和句法障碍。而高二、高三学生具有相对较多的生活体验,用于阅读理解的背景知识更为丰富,于是他们的得分就高。各年级B篇平均分差异显著性的降低(见表3-7),则说明文本内容熟悉度降低了文本的难度,缩小了差异,高一与高二、高三的平均分只在p<0.05水平呈显著差异,而高二与高三平均分的差异则无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文章题材的熟悉度使理解难度趋于接近,从而差异缩小。由此可见,读者对文本题材内容越熟悉,文本就变得越易于理解。读者拥有的先前知识越多(即使是以汉语作为媒介获得),就理解得越好。

(3)男女生之间的差异

从图3-2中可以看出各年级女生被试的A、B篇平均分均高于男生被试。其中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众所周知的:女性较男性更善于学习语言。女性本质上具有更好的语感,外语学习普通被认为是“女性的天下”。在学校里,女生在学习外语方面比男生更主动(Bacon &Finnemann,1992;Claessen &Oud-de Glas,1975;Pritchard,1987;Wilson,1991;引自Bügel &Buunk,1996)。而且,在作业和考试中,女生比男生更细心。此前的考试记录也表明各年级的女生平均成绩均高于男生。这一事实也许可以回答为什么在本研究中女生比男生得分高这一现象。

另一种解释可能是测试短文的题材恰好落入女生感兴趣的题材范畴。有研究表明,女生和男生在背景知识方面存在差异。男女生各有不同的兴趣、阅读习惯和志向。女生表现为对时尚、流行歌星、人际关系、浪漫故事和艺术更感兴趣(Skikema,1988;引自Bügel &Buunk,1996)。女生通常在有关人际关系、教育、关怀、艺术和哲学等的问题上做得较好;而男生则在有关经济、技术、政治、运动和暴力等的问题上做得更好(ibid)。

这一现象值得作进一步的研究。

3.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本研究证实,高中生的先前知识是影响他们英语阅读理解的重要因素之一,背景知识对阅读理解的积极效用显而易见。由于高中生在校内外接触英语的机会非常有限,他们用于理解英语的背景知识大部分通过汉语获得。虽然他们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但比率相对较小。心理语言学研究还表明,即使是用英语获得的信息,最终也转变成汉语,并以汉语形式保存在大脑中。根据这一观点,我们相信学生的汉语背景知识是有利于外语阅读理解的积极因素。因此,先前母语知识这一因素应该作为影响外语学习者阅读理解的一个元素添加到阅读理论体系之中。

本研究表明,高中学生的理解显然受文本题材(即内容图式)的影响。如果读者熟悉文本题材,即文本的内容图式,理解就变得容易。本研究发现有些学生记录下多个生词,但仍获得高分,甚至有得满分的。他们给出的答题理由说明他们正确理解了文本。这一事实说明熟悉文本题材有益于对文本的理解。学生通过汉语获得的知识对于英语学习是利大于弊。我们应该利用这一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信息载体来促进英语教学,通过利用正迁移、避免负迁移来提高英语学习效率。由于中学生的英语熟练程度仍很有限,尚难以完全通过阅读英语来理解、接受和吸收知识。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不应盲目排斥母语或过高估计母语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在鼓励学生多多阅读英语的同时,也应该鼓励学生广泛进行汉语阅读。两种语言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思维方式,双语并用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同时,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们应该创造条件,开发资源,使学生能有更多接触英语、欣赏英文读物的机会,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从而达到真实掌握英语的目的。

本研究显示,高中生先前知识对他们的英语阅读理解有很大的帮助。阅读者对文本题材的熟悉度和文本理解的难度成反比。文本题材越熟悉,文本就越容易理解。

因此,除词汇、句子结构、上下文语境等因素外,影响理解的因素还包括阅读者对文本题材相关的背景知识。调查显示,高中生每天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极为有限,绝大部分时间里接触的是汉语(吕吉尔,2006)。由此推断,高中生的知识主要以汉语为媒介获得。通过汉语获得的知识,包括阅读理解所需的背景知识,对英语学习很有帮助,绝非汉语熟练程度越高越阻碍英语学习。因此,在提倡用英语思维的同时,我们不应该一味排斥汉语,而是应该妥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