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让数学走进生活让生活融入数学

让数学走进生活让生活融入数学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估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在黄老师的组织下,《估算》这一单调的数学内容“走进”了学生所渴望的“秋游”这一生动的现实生活之中,在黄老师的引导下,秋游中的交通、人数、租车、午餐费用、每人应交钱数等现实问题一个个“融入”了《估算》的学习之中。

让数学走进生活让生活融入数学——《估算》的教学片断及反思

湖北省葛洲坝明珠学校 黄 晶

背景与导读

《估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现代人对纯粹计算的要求越来越低,而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也就显得十分重要。

本节课教学之前,我校高年级的同学开展了一系列的秋游活动,看到我班同学眼中流露出的深深地渴望,我便萌发了利用二年级同学秋游活动的机会进行估算教学的想法。这节课中,我以学生渴望的秋游活动为题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和激情,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片断与反思

[片断一]

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学校已经批准了我们二年级同学去秋游,目的地是我们宜昌市的野生动物园。

(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响起一片欢呼声,有的同学已经兴奋地跳了起来。)

师:关于秋游的具体事情,比如说人数、交通、经费等问题,还需要和同学们好好商量一下,请大家动动脑筋,为这次活动出出好点子。

师:野生动物园位于宜昌市郊区,距离学校大约有40千米,这么远的路程,步行是不太合适的,大家有没有好的建议?

生1:王明的爸爸是开车的,可以请他送我们去。

生2:不行、不行,他的车只能坐我们一个班,其他班怎么办?

生3:那么我们坐公共汽车吧,不过中间要转车,挺麻烦的。

生4:我妈妈单位组织去玩就是在汽车公司租车,要么我们也去租车吧!

(话音一落,有不少同学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师:那么,同意租车的同学请举手表示。

(“哗”的一下,全班同学纷纷举起了小手,看来大家是一致同意租车了。)

[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在这节课中,我以学生最感兴趣的“秋游”为切入点,从一开始就将活动的自主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自主地解决交通问题,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才是这次活动真正的组织者,并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活动之中。我想:有了这种情绪高昂的状态,有了这种兴奋快乐的心情,那么,今天的课堂必将是学生们的幸福乐园。

[片断二]

师:刚才大家都同意租车,那么,应该租几辆车呢?

生1:那要知道三个班一共要去多少人。

生2:我们要根据去多少人来决定租几辆车。

师:怎么样才能知道一共去多少人呢?

生1:这太简单了,只要把三个班的人数合起来就行了。

生2:我们班的人数是33人,一班和二班的人数我们不太清楚。老师,你知道他们的人数吗?(该生边说边拿出笔和纸,看样子准备笔算,许多同学也纷纷效仿。)

师:我知道一班有40多人,二班的人数和我们班差不多。

(学生一下子愣住了,拿着笔不知道往下该如何列算式。)

生:老师,这可怎么算呀?

师:是呀!这怎么算呢?我们需不需要算出准确的人数呢?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并不需要算出准确的结果,只要估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你们说是吗?

(学生沉思片刻后豁然开朗,纷纷放下纸、笔,积极地讨论起来。)

生1:老师,我知道了,二班人数和我们班差不多,两个班合起来就大约有70人,加上一班的40多人,合起来大约是110人。

生2:我们班大约有30人,一班大约有40人,二班大约有30人,那三个班合起来大约有100人吧!

师:刚才大家说的110人或100人,是我们二年级的准确人数吗?

生:不是。

师:那它们又是如何得出的呢?

生:110人和100人是我们估计出来的三个班大约的人数。

师:对!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碰到这种情况,我们把这样的计算叫做估算。

[反思]

学生在计算三个班的总人数时碰到了困难,发现用已学的知识还不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于是产生了新的认知需要。这种认知需要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学生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认知冲突的经历是促使学生学习的宝贵经历,它能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片断三]

师:我们三个班的总人数大约有110人,每辆车限乘40人,那么需要租几辆车呢?请大家小组内先讨论,再交流。

(学生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各抒己见。)

师:现在,请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生1:我们组是这样想的,我们想一辆车可以坐40人,那么两辆车就能坐80人,三辆车就能坐120人,所以,需要租三辆车。

生2:是呀!我们二年级学生大约有110人,再加上老师们,可能有120人,每辆车限乘40人,三辆车应该够了。

师:说的太棒了,非常感谢你能为老师着想,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生3:我们组的想法是这样的,一班人数是40多人,需要一辆车,我们班和二班人数都接近40人,各需要一辆车,总共要三辆车。

师:刚才大家的发言十分精彩,利用不同的方法估算出了需要几辆车,真是太棒了!

[反思]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学生能灵活地运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有的学生甚至想到了用除法的平均分来解决问题,这充分说明了学生的思维是相当活跃的。那么作为老师,就必须具有整体意识,关注学生,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好基础。虽然他们现在还没有学过除法的知识,但当学习了除法以后,他们一定会为自己今天的聪明能干而自豪。

[片断四]

师:参观动物园可能需要一天的时间,那我们中午吃什么呢?嗯——我们就吃一顿简单的午餐吧!请同学们帮老师算一算,我带100元钱够吗?

img12

生1:我把矿泉水看成20元,面包看成50元,水果看成20元,这样三样合起来大约要90元,老师带100元够了。

生2:我和你的算法不一样,我先用笔算得出买这些东西一共要88元,88元大约是90元,比100元少,所以带100元够了。

生1:我觉得我的算法不需要动笔,比你的算法快一些。

师:还有其他的算法吗?

生3:我把矿泉水的1元加在水果中,水果就是20元,矿泉水也是20元,合起来是40元,加上面包的48元,100元够了。

[反思]

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各种情境,引导和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大力提倡算法多样化、个性化。有的学生是将数据先取近似数后再合起来,有的学生是先求和后再取近似数,还有的学生是利用加法的简便算法得到结果。这充分体现了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理解数学、运用数学的教育新理念。

[片断五]

师:本次活动的人数、交通、经费等问题我们已经商量好了,最后,请大家将每人费用的总和估算一下,把钱交给班主任老师,活动结束后,多退少补。(教师在黑板上公布本次活动每人所需的费用。)

img13

(学生自由结合成若干小组,将自己估算的钱数说给好朋友们听。)

师:有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给我们大家听听?

生1:老师,我来说,车费每人大约是10元,门票大约是20元,保险费大约是10元,合起来是40元,再加上午餐4元,我们要交45元,多退少补嘛!

生2:我同意他的想法,但我认为可以交50元,50元可以是一张整钱,又好记又方便,多出来的钱可以在活动结束后退给我们。

师:好吧!那我们就按照每人50元的标准来收费,最后,我还想请同学们在课后帮老师当当小管家,算算这次活动我们班大约一共要收多少钱?

[反思]

在解决了关于秋游的人数、交通以及每一项的费用等具体问题之后,再让学生估算每人所需费用的总数,以及每人交多少钱比较合适。这既是解决前面一系列问题的必然延伸,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又使得这节课前后呼应,使整节课的数学活动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在数学活动的最后,我余味未尽,又留下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同学们能“获得不同的发展”。

点评与拓展

“让数学走进生活,让生活融入数学”,这是把数学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有价值”的数学的一种体现,也是黄晶老师在这篇案例中浓墨重彩所表现的主题。

黄老师生活中有心,教学中有意。在黄老师的组织下,《估算》这一单调的数学内容“走进”了学生所渴望的“秋游”这一生动的现实生活之中,在黄老师的引导下,秋游中的交通、人数、租车、午餐费用、每人应交钱数等现实问题一个个“融入”了《估算》的学习之中。正是在数学与生活这样相“融”的情景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体会颇深,真切地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感受到了“估算”的意义;他们思维活跃,不断地涌现出一个个“金点子”,从中感悟到了“估算”的多种方法,并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他们精神高亢,愉快地合作、交流、探究……

这,正是新课程下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共同追求!

(点评:湖北省武汉市教科院教研室 马青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