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落实“主体”

落实“主体”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训练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为初步认识乘法作好了铺垫。

突出“亲历” 落实“主体”——《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断及反思

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建始县实验小学 向远萍

背景与导读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中的内容,其编排分两个层次:第一,以学生活动情景提供相同加数的式题,进而引发出乘法算式;第二,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说明在实际生活中乘法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在《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教者结合具体活动情景,从让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结合具体的事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逐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因为在这之前学生已有对加法的意义及运算理解的基础,这样由学生活动中同数相加的计算引出乘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乘法”产生亲切感。

片断及反思

[片断一]

师:今天老师想奖励三位最肯动脑筋的同学每人两朵小红花,老师应该准备几朵小红花?

生:6朵。

师:怎样列式?

生:2+2+2=6(板书)

师:如果做1朵小红花要用4张小红纸片,老师一共要用几张小红纸片呢?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知道了一共要用24张。

板书:4+4+4+4+4+4=24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生活经验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简单的现象。因此,教者在新课引入时,避开了山区学生不熟悉的公园里的各种游乐场景,防止学生退回数物体个数进行加法计算的原始计算方法。而是从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入手,渗透了一个事实: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着把几组数目相同的物体(或量)合在一起的问题。同时训练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为初步认识乘法作好了铺垫。

[片断二]

师:同学们会用小棒摆图形吗?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小棒,摆出你喜欢的图形,比如摆小树、小伞、房子、五角星等等,想摆什么就摆什么,相摆多少就摆多少。

学生开始摆图形,摆好后,小组为单位交流,说一说自己摆的是什么图形,用了多少根小棒。并把算式写在自学本上,然后全班交流。

生1:我摆了6个三角形,一共用了18根小棒,算式是:

3+3+3+3+3+3=18(板书)

生2:我摆了3棵小树,一共用了12根小棒,算式是:

4+4+4=12(板书)

生3:我摆了一座房子用了14根小棒,再摆了一棵小树,用了6根小棒,一共用了14+6=20根小棒。

生4:我摆的是3个五角星,用了15根小棒,算式是:

5+5+5=15(板书)

……

师: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各等式,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加法算式里的加数都是相同的。

师:你还能写出几道加数相同的算式吗?注意:看谁写的与别人的不一样。

学生写好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写的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并口述是几个几相加的算式。

师:如果请你们写出100个5相加的算式,你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写完吗?

生:(议论纷纷)算式太长了!好麻烦!

师:你们能找到一种简单的方法吗?

学生展开热烈讨论,有的学生兴奋、雀跃地说,用乘法计算,运算符号用“×”表示,用“×”号把相同的加数和加数的个数连起来就行了。

师:真不错!你们是怎么知道要用乘法列算式的呢?

生1:我是从我的文具盒中的乘法口决表里知道的(并自豪地把乘法口决表展示给大家看)

生2:我爸爸教过我乘法。

……

在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的不同意见后,我还特别表扬了生1和生2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筋的学习习惯。

师:同学们能按照你们刚才说的方法用乘法把3+3+3+3+ 3+3=18写成乘法算式吗?

生:(有信心地)能!(开始写)

老师把学生写的算式板书出来(6×3=18,3×6=18),让学生读,引导学生说出算式的意义。

让学生尝试把黑板上其他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学生很快完成,并能说出各算式的意义。

[反思]

计算教学历来都被认为是枯燥的,学生学起来没兴趣。所以,教学时,教师根据儿童心理特征,让孩子们摆自己喜欢的图形,想摆什么就摆什么,真正做到让数学活动成为学生体验的空间。然后让学生交流摆的什么图形,用了多少根小棒,写出算式。整过活动注重全员参与,亲身经历。在尝试探究、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和感受数学的价值,努力让学生因体验而真实,因体验而美妙,因体验而智慧。在此基础上教师紧紧抓住乘法初步认识的重点——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让学生写出各式各样的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对这类问题的特点加深印象,在学生兴趣正浓时,提出你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写出100个5相加的算式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景下去认识乘法意义的本质。

[片断三]

师:同学们,请想一想,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

生1:有些问题既可用加法算,也可用乘法算。

生2:只有相同的加法算式才能写成乘法算式。

生3:几个相同的加数相加用乘法算式要比用加法简便得多。

……

师:说得真好!请同学们想想看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既可用加法算,又可用乘法算。

生1:妈妈给我买了5个苹果,又买了5个梨,妈妈一共买了多少个水果?加法算式是5+5=10,乘法算式是5×2或2×5。

生2:今天我得了2朵小红花,老师做1朵小红花要用4张小红纸片,做2朵小红花用了几张小红纸片?加法算式是4+4=8,乘法算式4×2或2×4。

生3:我们学校阅览室有8张阅览桌,每张阅览桌可围坐4个同学,一共可围坐多少个同学?加法算式是4+4+4+4+4+4+ 4+4乘法算式是4×8或8×4。

……

[反思]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在学生对乘法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提出要学生想一想,生活中哪些问题既可用加法算,又可用乘法算,使学生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可以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解决,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前后呼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再把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使学生从头到尾倍感亲切、生动、真实。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点评与拓展

当课程由“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时,教材也由“神圣”变成了教师和学生可供借鉴和利用的“课程资源”。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落实课程的培养目标。而以何种方式,具体用哪些数学内容来完成课程目标,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的。向远萍老师在本案例中作了一些思考和实践,对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是有益的。

首先,教师既尊重教材,又不迷信于教材,重组教学内容,创设最佳教学情景,注意学生“亲历性”。从一开始就直接用学生身边的事物导入新课,使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新课内容的学习状态,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自主探究和主动建构。同时也突出了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数学源于丰富、有趣的、现实的日常生活的提炼与概括,生活中处处存在着与数学相关的生活模型。教者通过创设情境,“发奖品——摆图形——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乘法”为主线,富有现实意义,使学生在对情景探索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同时获得了广泛的数学经验,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其二,本节课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历探究,发现。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去发现和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强调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这节课从头到尾,教师始终站在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度,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了和谐、民主地学习氛围,并把知识的探究过程留给学生,让他们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

(点评:湖北省恩施州教科所 向登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