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构开放的课堂

建构开放的课堂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很明显,学生对小军的身高这一话题毫无兴趣,统计表中的数据在他们眼里是枯燥的、陌生的、没有生命的。在课前开放的基础上,有了第二次教学。表面上看来,教师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教学是开放的。这部分设计的主要意图是对读统计图表进行预测的知识加以深化,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但从教学效果来看,并不太好。

建构开放的课堂——《读统计图表》教学片断及反思

湖北省仙桃市第二实验小学 张先梅

背景与导读

《读统计图表》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

在新课程理念下成长的学生,已经历多次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生对统计已不再陌生。这节课重点是让学生读统计图表,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发现和探究一些简单问题,作出简单预测。分析和预测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和以往的统计学习相比,有着质的飞跃。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教学时设计了开放的教学过程,让课堂向课前和课后延伸,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感受预测结果的多样性、合理性。

片断与反思

[片断一]

第一次教学

师:在生活中你们遇到过哪些需要预测的事情?

学生有的预测过足球比赛的胜负、有的预测过明天的天气、有的预测过股市行情等。

师:小军家也遇到了需要预测的事情。小军的姑姑从远方回来,给小军买了一件新衣服,衣服适合120~125厘米的小孩穿着,小军今年7岁,身高117厘米,这件衣服小军今年穿合适吗?预测一下明年穿合适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读统计图表进行合理的预测。

电脑出示小军1~7岁身高增长情况统计表。

学生读统计表,说一说想到哪些数学问题?

生:小军2岁比1岁多多少厘米?

生:小军3岁比2岁多多少厘米?

生:小军4岁和5岁一共多少厘米?

[反思]

当学生提出毫无价值的问题时,我感到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极其失败。很明显,学生对小军的身高这一话题毫无兴趣,统计表中的数据在他们眼里是枯燥的、陌生的、没有生命的。反思以上教学,主要问题是没有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没有向课前开放;没有赋予静止的教学素材以活力,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学生自己有着慢慢长大的记忆。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课前调查、收集数据:例如让学生看自己的出生纪念册,了解自己刚出生时身高多少厘米;看自己的相册,回忆自己小时候的身高;测量自己今年的身高,向家长打听自己去年的身高,算一算从去年到今年自己长高了几厘米等。在课前开放的基础上,有了第二次教学。

第二次教学

师:说一说,你今年几岁,身高是多少厘米?如果再长一岁,你会长高几厘米?

学生有的预测自己明年会长高1厘米,有的预测自己会长高3厘米、5厘米、10厘米甚至十几厘米。

师:这些预测是否合理呢?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学习读统计图表进行合理的预测。

大屏幕出示小军1~7岁的成长视频录像及1~7岁身高增长情况统计表。

师:这张统计表告诉你些什么?

学生边读边比划小军1~7岁每年大约有多高。

师:读这张统计表,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

生:小军长高了。

生:小军1~2岁长高了12厘米。

生:小军7岁时长得最高,1岁时最矮。

生:我发现小军小时候长得快,长大了就长得慢一些了。

[再反思]

通过课前调查和信息收集,学生对学习有了充分准备,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时时处在主动探求之中。特别是观看小军成长的录像带,唤起了学生的成长记忆,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统计表中的数据对学生来说也不再抽象,不再枯燥了,学习成为学生很乐意体验的过程。

[片断二]

第一次教学

师对学生提出不同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出示问题:身高与年龄有什么关系?小军什么年龄长得最快,什么年龄长得最慢?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与小组的同学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生:他的身体长高了,年龄也长大了。

生:我认为他1~2岁长得最快,6~7岁长得最慢。因为小军1~2岁长高12厘米,6~7岁只长高5厘米。

师:同学们分析的小军身高增长的规律与科学家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电脑出示资料)

师:根据自己的分析和资料的介绍,你能预测小军明年会长高几厘米吗?

生:我预测他会长高5厘米,因为他4~5岁、5~6岁都长高6厘米,那他6~7岁、7~8岁都会长高5厘米。

师:你认为小军的姑姑买的衣服小军今年穿合适吗?明年呢?

生:他今年穿有点大,明年穿正合适,因为衣服适合120~125厘米的儿童穿着。

[反思]

表面上看来,教师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教学是开放的。但从教学效果看,教师带着学生从一个问题匆忙进入另一个问题,每个问题仅仅满足于找到一种答案,教学过程看似流畅,实则压抑了学生的个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课堂仍然是封闭的。主要问题是学生没有充分的交流,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合作与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给学生充分交流的空间和时间,并牢记自己引导者的职责,适时地指导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对数据的分析、评价别人的“预测合理吗?”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去思考问题,勇敢地说出自己新的观点,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预测结果的多样性、合理性,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弘扬学生的个性。

第二次教学

师对学生的回答适当评价、概括,出示问题:身高和年龄有什么关系?什么年龄长得最快,什么年龄长得最慢?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时让学生评别人的意见、说自己新的见解。

生:小军的身体长高了,年龄也长大了。

生:我们组认为1~2岁长的最快、6~7岁长的最慢,因为小军1~2岁长高12厘米,6~7岁长高5厘米。

生:我还发现小军2~3岁、3~4岁都长高了8厘米,4~5岁、5~6岁都长高了6厘米。

生:我还发现小军长得越来越慢了。

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身体长高的奥秘,其他人的身体长高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电脑出示资料:一般情况下,在人的一生中有两个生长高峰期,第一个是出生后第一年,也就是0~1岁,身体可长高25厘米;第二个高峰期在12~14岁,身体可长高25~30厘米。

师:同学们,根据自己和科学家的发现,你能预测小军以后每年可长高几厘米吗?

img85

小组合作,填表预测,相互交流。

生:我预测小军12~13岁会长高15厘米,因为科学家说12~14岁人又会长得很快。

生:我预测小军12~13岁会长高26厘米

生:我反对他的观点,12~14岁是可长高25~30厘米,请问12~14岁长了几年?

[再反思]

让学生小组合作填写1~7岁每年长高几厘米、预测7~13岁每年会长高几厘米,这两个表格有利于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也有利于学生倾听和辨析别人的观点,有利于学生交流。

在学生交流时,教师提出“评一评别人的观点、说一说自己的见解”“有不同的看法吗?”你认为他的预测合理吗?”这些课堂用语有着“抛砖引玉”的作用,会激发学生多角度、多因果、多方位地思考问题,学生在交流中、在思维与思维的碰撞中认知会不断完善,课堂真正走向开放。

[片断三]

第一次教学

师:统计和预测对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要富强,社会要发展,都离不开统计。请看下面两则素材:(大屏幕出示图片和文字)

1.中国人口普查委员会统计:我国人口在1981年突破10亿; 1988年突破11亿;1995年突破12亿;2003年突破13亿。在中国,人口每年增长1300万左右,据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预测: 2050年我国人口将突破15亿。人口的飞速增长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粮食够吃吗?房子够住吗?水够喝吗?根据对人口的统计与预测,我国政府把“控制人口增长”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2.地球上,水虽然随处可见,但是海水和咸水湖的水都不能被我们直接利用,我们能直接利用的只有淡水。地球上淡水极其有限。随着人口的迅猛增长,工业污染和严重浪费,水资源越来越缺乏。我国是世界上13个最缺水的国家之一,2000年夏季,在我国670座城市中,有400座不同程度的缺水,108座严重缺水。据有关部门预测,缺水将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反思]

这部分设计的主要意图是对读统计图表进行预测的知识加以深化,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但从教学效果来看,并不太好。主要问题是素材与课题联系不紧,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空间,课内没有向课外延伸。

教学素材的选择,除了新颖、有趣,更应有助于学生思维和联想,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和改造,而在上述素材中,人口的数据太大,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些数据太陌生、太抽象了,他们无法理解;水资源缺乏的素材,没有涉及到统计图表,与统计和预测的主题联系不大,学生也就不能体会到统计与预测的作用。在这种情境中,学生没有主动去思考,“人多为患”、“资源缺乏”的观点是课件硬灌给学生的。

第二次教学

师:大家都知道,我们武汉是有名的“火炉”城,你知道武汉市每年的最高气温达到多少度吗?大屏幕出示统计图表。

武汉市近年最高气温统计图

img86

武汉市近5年每年气温超过35度天数统计表

img87

师:读了统计图、统计表,你一定有许多的想法,能给大家说一说吗?

生:我想预测武汉市今年的最高温度,可能会达到40度。

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武汉越来越热了?

生:为什么现在有了空调,武汉还这么热呢?

师:是啊,科技这么发达,天气为什么却越来越让人难受呢?

生:我想是不是因为人太多、噪音太大才感到热?

生:人太多,环境被破坏,可能也有这方面的原因。(还有很多的学生要提问题)

师:同学们提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有的我们能解答,有的还没有找到答案。你们知道到哪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吗?

学生有的说上网查询,有的说看《十万个为什么》,还有的说去问家长等等。

师:课后,请同学们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好吗?

[再反思]

课堂在这里最精彩,学生的问题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有对气温越来越热的忧虑,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关注,有对加强环境保护的思考……学生不仅在思考身边的数学问题,还想去解决这些问题,课堂在悄悄地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向未来延伸。这一“精彩”的出现,主要源于素材的新颖及典型性、问题的挑战性及开放性。

武汉是学生生活的城市,是他们非常熟悉的地方。出示武汉酷热的画面,使课堂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尤其是武汉气温升高这一素材,与学生的生活非常贴近。这一现实的素材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学生不仅可以预测以后的最高温度、高温天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思考天气越来越热的原因,去关注环境、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得到空前发展。

点评与拓展

以上描述的两次教学,折射出教师教学观念的变化。在第二次教学中,教学的起点不是零,而是把学生课前的调查、收集活动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的重点不是寻找问题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经历充分交流、辩论提升的过程;教学的终点不是某个问题的解决,而是引发更多新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

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过程的开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教学怎样选取开放的素材,怎样创设开放的情境,怎样促进开放的思维?面对开放的课堂,教师又该如何恰到好处地引导?这些问题,发人深省。

(点评:湖北省仙桃市教科院 秦和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