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有朝一日会改观吧余秋雨

有朝一日会改观吧余秋雨

时间:2023-02-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七节 以听代说 穿针引线艾丰先生曾提醒所有的采访者“在采访时别忘了带上眼睛和耳朵”。访谈节目中,主持人不应该说太多的话,不能垄断话语权。崔永元认为,访谈节目主持人要做的工作,就是“倾听”和及时的“穿针引线”。这时,主持人要边听边思考,抓住对方回答中有价值的地方及时补充提问。主持人应该时刻考虑怎样由一个问题导出下一个问题,如何逐步深入,使采访自然有序。
以听代说_主持人即兴口语训练

第七节 以听代说 穿针引线

艾丰先生曾提醒所有的采访者“在采访时别忘了带上眼睛和耳朵”。在实际访谈中,许多让人印象深刻、意味无穷的细节和内容,都是记者调动所有感官包括心灵去感知到的,那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是因为访谈双方必须有“共同感兴趣的信息符号”,而“听”就是采访者表示对被采访者所谈内容的兴趣和关注。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非语言符号及其他途径进行交流,来表达我们的专心致志。这方面的内容已在“即兴听悟”中有所论及,此不赘叙。

即兴访谈中的“听”还具有如下特点:

一、访谈中的倾听本身也是问

采访者很多时候都是在默默地听,但沉默不等于没有信息量。沉默和倾听有时候会比进一步发问得到更多的信息。一个有用的技巧就是,在得到一个问题的回答之后故意停顿几秒钟,表达某种期待,这时对方会说出更多的东西。这就是穿针引线式的“默默而问”。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发现新的提问点,闪现新的灵感,并在头脑中迅速拟出所要提的问题。主持人在听的时候还要注意观察,从对方的表情、动作中揣摩他的心理,这有利于问话的进一步继续。

二、访谈中的倾听是为了穿针引线

“听”需要选择正确的视角进行细致的观察。这个视角可能是指宏观的,把握事物相互关联的全局视角;也可能是采访者个人情感、思想的视角;还可能是指现场观察时的微观视角。总之,正确的视角加上细致的观察,会让我们获得准确的、直接的、富有特征的资料。采访者在倾听中可以随时判断,随时提炼,穿针引线地随时设计新的问题。

“无言也是美丽的”——这是英国的一句谚语。访谈节目中,主持人不应该说太多的话,不能垄断话语权。近几年“两会”期间,崔永元都要主持访谈节目《小崔会客》,他要求省长不要说太多的话,而是和自己一起认真倾听市民、农民的诉说。他说“倾听本身就是一种很美的姿态”。崔永元认为,访谈节目主持人要做的工作,就是“倾听”和及时的“穿针引线”。

例话

杨澜对余秋雨的访谈(片断)

杨澜在采访余秋雨教授时,双方谈到新闻媒体上未经核实的小道消息广为流传的话题,余秋雨的观点是“这是传媒从刻板到言路初开所必然出现的无序现象”,杨澜认真地“倾听”,但并未顺着对方的观点继续下去,而是融入了自己积极的思考,并表达出了对此的不同看法。于是,双方有了如下的对话:

余秋雨: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总会经历这么一个阶段。过去传媒过于刻板,现在言路初开,多种能量释放,各种民间行为不可能再整齐地走“一二一”的步伐,这在整体上不是坏事。我们应该以幽默的态度来看待这种纷乱的现象,然后一起努力,尽快促使我们的文化环境从无序走向有序。

杨澜:余先生,这一点我可能不同意你的看法。我觉得这种无序会延续很长时间,不能快速走向有序。你看无论是美国还是香港、台湾,这种不真实的小道消息在传媒上也大量存在,我们恐怕只能适应它们,不能期望它们有朝一日会改观吧?

余秋雨:我说的有序不是指小道消息的消失。海外和港台报刊上的小道消息、艺人逸事、无聊调侃确实很多,但它们都固守着一个本位:无聊就是无聊,庸俗就是庸俗,并不怎么装扮,更不会慷慨激昂地提高到关及民族命运、文化前途的道德评判上来。这也是一种“序”。

杨澜:除此以外,广大的民众对传媒的态度也会成熟起来。

余秋雨:这是最重要的“有序”。

在这一段访谈中,如果杨澜在现场不用心听,或者不是主动地、带着思考地听,她就很难在对方的话题中寻找到话由,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而也正是主持人这样的反问,才激发了余秋雨要对自己观点进行进一步阐发的兴趣,由此将谈话双方的话题引入到了更深的“有序”层面,也使观众对于传媒言论的真实和有序有了更广泛、更深刻的认识。

三、采访者的“问”往往由“听”引起

访谈前虽然有大概的采访提纲,但是现场的语境瞬息万变,谈话中很可能会出现比原定主题更精彩、更有价值的内容。这时,主持人要边听边思考,抓住对方回答中有价值的地方及时补充提问。这样的提问,不仅衔接自然,还可以深入开掘谈话的力度。

例话

朱军对徐静蕾的访谈(片断)

朱军:刚才提到你奶奶,你跟你奶奶一起生活了多长时间?

徐静蕾:如果说是每天生活在一起,那是18年。

朱军:现在还经常回去看她吗?

徐静蕾:当然了。

朱军:听说你每次去看奶奶的时候都买戒指?她特别喜欢戒指?

徐静蕾:因为老人相对比较实际一点,我觉得给人送东西,要让别人高兴,老人觉得戒指怎么都是保值的,喜欢这样的东西。我最近给她买了一个榨汁机她也比较喜欢,每天喝一些鲜的果汁。剩下的东西我真的想不出来,所以只能特别单调地买戒指。

朱军:总共买了多少戒指?

徐静蕾:说不清了。

朱军:自己都数不清就是好多。如果这时面对你奶奶,你最想说什么?

徐静蕾:祝她身体健康。

朱军:这个最重要。

徐静蕾:对。我一看我奶奶就有点激动,因为她今年快90岁了。

徐静蕾属于年青一代的偶像明星,她的行为和观念对很多年轻人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这里,朱军对于徐静蕾和奶奶之间的感情并没有一带而过,而是围绕这个话题进行了扩展和升华,不仅挖掘出徐静蕾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更是对电视机前年青一代观念的善意引导。

由此可见,访谈中的倾听不仅要听见采访对象在说什么,还要很快地抓住所回答问题的核心,迅速设计新的提问。主持人应该时刻考虑怎样由一个问题导出下一个问题,如何逐步深入,使采访自然有序。不能想到哪问到哪,一点逻辑联系都没有,这样也容易让对方觉得你准备不足,或者不够专业,从而产生厌烦情绪。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主持人可以连珠炮似的提出不必要的问题干扰对方,也不意味着可以过多提出“真的吗?”“后来呢?”等肤浅的“口头禅”式的问题。

训练设计(39)

(一)话语操作的打断、重复、垫话、插语

1.下面主持人在访谈过程中的打断,包含什么意思?

——在《实话实说·家庭协议》中

和晶:跟儿子订合同,他知道合同这个东西吗?

蒲素:起草这个合同的时候,每写一条我就读给他听,我解释是什么意思。同意呢,他也同意我也同意,我们就继续写下去;他不同意,我们也看他提出的意见,我们就修改,修改过好几次……

和晶:(打断)我问的是你怎么跟七岁的儿子解释合同是什么?

蒲素:他爸爸这样讲,他说,签了合同对于双方都一定要照上面写的去做,不能反悔。作为儿子,(你)以后和你的妈妈都要遵守,这样呢,你的自由时间就多了些,你妈妈管你就没有那么严。

2.下面主持人的打断和重复,包含什么意思?

——在《实话实说·其实不想走》中

和晶:您请坐,听到这里,我想您能不能说说看我们最有效的第一步做什么比较好?

费教授:第一步应该是敏感,应该发现到……

和晶:(打断)应该敏感。

费教授:是的,要敏感,因为大部分自杀是别人不知道他有这种心情而出现的,应该注意自杀的征兆……

3.下面主持人的垫话,包含什么意思?

主持人:您对他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

嘉宾:路上我们俩交谈,谈到什么他都懂,好多的爱好都一样,比如旅游啊,我就觉得这个人还有个情调……

主持人:是志同道合的感觉。

嘉宾:哎,就是,那就是……

主持人:那用四个字概括,就是有点儿一见钟情。

嘉宾:(笑)是,是,我们后来就好上了。

4.下面主持人的插话包含什么意思?

——在《实话实说》中

郝丁:嗨,不是做生意的料,后来……最后还挺可怕的,反正今天也没外人,就是因为跟同学借的钱,后来还不上,我自己也没钱,做生意赔了,最后告到法院,成了被告了。

和晶:你还成被告进法院了?

郝丁:是啊,借了4000块钱,还不起,成被告了。

(二)话语操作的归并推进

1.下面是湖北电视台谈话节目《往事:铭刻在雪山》的片断,谈话对象刘连满,在我国40年前首次登珠峰时,因主动为别人做人梯体力耗尽而未能登顶,现在是一个普通工人。请思考:这个对话片断的主线是什么?主持人是如何把握对话“目标值”的?如何制造话轮结构的不平衡,如何运用重复、归并,引而不发地推动节目深化的?

主持人:刘先生,当时您把氧气瓶留给他们三人,您心里肯定明白自己选择的是死亡,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刘连满:因为当时我认为党和人民需要我这样做。

主持人:您现在一个月多少钱?

刘连满:收入500多,扣一些还剩400多。

主持人:我觉得您很不幸。

刘连满:我觉得还可以。

主持人:是的,您还算幸运。

刘连满:生活吧,就该向低水平看齐,工作可要向高水平去看,生活向高水平看,你永远满足不了,还不如我舒心。

主持人:现在回过去看,您后悔不后悔?

刘连满:后悔?我没什么后悔的。因为我这个出身我要是回忆起来,我能有今天的生活,我应该感谢党和国家。过去我是过流浪生活,从小就没有了父亲,靠母亲讨饭把我养大,后来我母亲不能要饭了,我八九岁出去过流浪生活。

主持人:这也很传奇。从小没有父亲,随母亲讨饭,然后成了流浪儿,可你身子板儿这么结实,能当登山教练啊。

刘连满:因为我这个人好动,小时候就特别有劲,年轻时候挑个五六百斤,担子上了肩就小跑。

主持人:你现在还锻炼不锻炼?

刘连满:现在每天早上起来就走十来里地,再走回来。

主持人:我看着你们三位生死兄弟,这位是高级记者,这位是登山协会主席,王主席,可你在工厂当工人。

刘连满:不能都当官,都当官就没有士兵了。我有困难的时候,我那些战友,还有学生、朋友,也来帮助我,给我很大的帮助,还有一些不知名的人,也给我一些帮助。

主持人:您老是想着别人的好。

刘连满:人家对我有好处,我怎么能忘记呢?

主持人:我想您能不能跟我们这些后生晚辈讲一句大实话,您这辈子究竟图的什么,最看重什么?

刘连满:感情。我认为是感情。我图的是那份感情。刚才说那个救助的问题,帮助别人的问题,我想在当时来说,登山队我认为每个队员都能做到这一点,不是说登山队就我一个人能把氧气舍出来给别人。

2.下面节选自本书作者之一王婷在中央电视台主持的谈话节目《大家:漫画家丁聪》中最后一个段落。谈话对象丁聪,年届九旬,是我国著名漫画家。请思考:对话主线是什么?主持人是如何把握对话主线的?主持人是如何运用重复、归并,推动话题深化的?

主持人:您看,您父亲那时候不让你画的原因,是说漫画不赚钱,可是现在很多人想去画漫画是因为漫画赚钱。我不知道现在市场上一些非常流行的漫画畅销书,像什么《涩女郎》,您看过吗?

丁聪:看过,启发一点点智慧那也好,尤其台湾有一个叫几米,他的画画得很好。

主持人:您喜欢他的画?

丁聪:我喜欢他,他的画也画得好,他的思想……他的这个画面、他的色彩、他的技巧,而且他的文字水平也很高的。

主持人:但是即使有人喜欢他们的画,您也不会因为很多人的喜欢就改变自己的画风。

丁聪:这样你还搞什么画家,我要画我的,艺术是要标榜它独特的东西。

主持人:不能跟着市场走。

丁聪:不能跟着市场走。你说为了稿费去画这种讽刺画,你说值得吗?冒那么大风险,当然不是嘛,为了一个理想,为了一个正义,为了这事情是对的,我就做下去,而且我感觉到要是不坚持走下去,人家会说你半途而废。

主持人:你希望你的儿子或者你的孙子再去学漫画吗?

丁聪:我是为了我(的)这个东西,我也不希望我的儿子也去画,其实我也根本管不着他们。

主持人:当时您的父亲不让您画画好像是觉得画画挣钱少,那现在呢?您的理由呢?

丁聪:现在我觉得太危险,因为你要画讽刺画嘛。

主持人:您觉得讽刺画是危险的。

丁聪:当然是危险的。

主持人:危险在哪儿?

丁聪:危险,在这个……他随便可以说你骂他嘛,可以自动对号嘛。

主持人:那您觉得,现在这个社会漫画还需要讽刺吗?

丁聪:毛主席这样讲,讽刺是永远需要的。国画、油画,不管什么艺术品,是(要)这样看的,一个是正面宣扬漂亮、美丽,这是一面,另外一面我要把毒的东西,我要把它揭露出来,把有病的治疗好,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健康。

主持人:所以您觉得漫画的作用,其中之一是治病救人。

丁聪:画漫画,等于漫画是一把匕首,就是往你心脏(上刺),把你刺死,这是(对待)敌人,但是画我们社会主义的画应该是拿一把手术刀,要把你的腐烂的坏的地方切掉,让你有个健康的身体,所以现在的漫画是更难画了。

主持人:那么您觉得漫画对您的90年人生、对您的生活究竟意味着什么?

丁聪:这个对自己也有点约束吧。对自己,因为你在讽刺不要人家做这个事情,我自个儿去做就说不过去,所以对自己也有所约束,就是这样。

(三)话语操作失当分析

试分析崔霞访谈时语言失当的原因,并为她重新设计,她该怎么说?

央视2008年《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直播,主持人和前方记者视频连线,报道震中北川地区灾民的生活。记者崔霞正在采访一户人家。

崔霞:各位观众,现在一家人正在吃饭,这后面是临时搭建的厨房,我来看看他们吃的都是什么,啊,吃的是粉条、茄子,吃的还比较丰富(将话筒对着一个孩子)你好,好吃不好吃?

孩子:(摇摇头)不好吃!

崔霞:(停顿数秒)……小孩说不好吃,主要是他刚才跟我讲,主要是因为这些菜是他自己家里从田里拿过来的,他们也是自己种植的,他还跟我说他特别地想吃肉,可能现在没有肉,可是因为条件所限,所以他跟我说不好吃,其实,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呢,现在受灾群众的安置还是不错的……

(四)话语操作,语脉分析

分析崔永元《实话实说·强子》的开头是如何穿针引线、把握语脉的:

崔永元:欢迎收看《实话实说》。上周我带我女儿去参观北京新建好的平安大道,忽然她提出要喝水,而且指名道姓地说要喝矿泉水。因为这是做父亲的责任,我就跑进平安大道旁边的一个“大商场”,去给她买矿泉水。所以非常有缘,我就认识了这个商场的总经理赵强先生。今天把他请到了现场,大家欢迎!(面对赵强)当时买水的时候,我觉得你那个商场的规模特别“大”。

赵强:三平方米。

崔永元:当时我就说怎么会有这么小的商店呢?一出来碰上了赵强先生的邻居,他们都习惯叫你强子,我觉得特别顺嘴,今天我也这么叫可以不可以?

赵强:可以。

崔永元:他们说你看到的强子是“走背字”的时候,过去强子也有风光的时候,你应该好好问一问。现在我就想问你,风光的时候是什么时候?

赵强:风光的时候,大约是在90、91、92、93年的时候,比较风光。

崔永元:那时候好像是你辞了职,开始专心致志地做生意了,是吧?

赵强:对。那个时候我主要是在中关村做一些电子器件。

崔永元:大概挣了多少钱,那个时候?可以问吗?

赵强:可以问。在这几年当中,大约挣了个四五十万吧。

崔永元:你那个时候感觉自己是个有钱人了吗?

赵强:可以这么说吧。出门打车,吃饭吧反正就选择比较大一点的、档次一定要高一点的。而且那时候我很快地买了手机,当时还是比较贵的,所以这样呢我就买了这么大个儿的手机,当时买的时候花了两万多块钱。

崔永元:这就是当时买的那个?

赵强:对!这是当时买的那个。

崔永元:(调侃)这种手机我知道怎么用,一般都是找人多的地方用。

赵强:对。

崔永元:感觉也特别好,我觉得。

赵强:那时候风光,太风光了!我觉得,好像是走在路上,这条路就是给我铺的似的,相当得美!

崔永元:特别想知道你那个时候一天是怎么安排的?

……

本节部分训练题答题参考

☆第222页“著名主持人访谈案例分析”答题参考:

这四个案例片断,显示了前期准备对成功访谈的重要性。(1)王志显然对访谈对象缺乏研究,面对消解为“无厘头”的周星驰,竟提出“工作目标、工作动力”的问题,当然只能得到周星驰“无厘头”式的回答。(2)朱军也没有做好案头准备工作。在与一位通过培训走上歌坛的香港艺员说话,竟用生僻难懂的文言词语,访谈对象与语言风格完全错位,当然变成“鸡同鸭讲”(广东谚语)了。(3)这个案例反映出鲁豫对自己的这期节目准备很粗糙,可能基本没有案头准备的程序。蔡康永的父母50岁老来得子,蔡康永20来岁时其父母就相继过世,根本无从知道儿子的“性取向”。(4)鲁豫显然不知道周华健是台大数学系毕业生,他曾经期望的职业是数学老师。周华健说自己数学成绩“不好”完全是故意调侃之语,调侃主持人鲁豫对自己一无所知。

☆232页“话语操作的打断、重复、垫话、插语”答题参考:

1.和晶的这个打断,是重申提问,纠正跑题。2.主持人重复“应该敏感”,有梳理思路、强调语意、期待解释的意思。3.主持人的两次插话,属于“垫话”,是热诚的语流疏导,也是一种认同。4.主持人的重复性插话“成被告进法院了”,表示强调,以突出话题的关注点。

☆第235页“话语操作失当分析”答题参考:

在这个话轮中,记者本意是想通过现场报道宣传救灾取得的积极效果,却意外出现负面回应,这时回避话题或主观释义都是苍白的——记者说“不好吃”的原因是自己家种的,是因为“想吃肉”,有强加之嫌,孩子并没这么说。正确的话语策略是不回避“不好吃”、“想吃肉”,可以委婉实施“语势挽救”,既扣住主题,也维系话轮整体的平衡。建议记者的话这样设计:

孩子:(摇摇头)不好吃!

记者:你看孩子就是孩子,地震还挑食,刚才说想吃肉呢,也许是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吧,我想也好,八级特大地震没让孩子太觉痛苦,也是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效果啊。我们看到的是,不仅他们家,现在受灾群众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小朋友,先吃着,别着急,阿姨替你去说,过几天分点肉吃……

☆第236页“话语操作,语脉分析”答题参考:

这段对话,崔永元以其特有的话语风格,看似漫不经心,却始终把握着信息结构的语脉主线,即强子当年的“风光”与如今“三平方米”的落魄所形成的强烈对比。主持人同他谈现状几句话带过,然后悄悄把侧重点放在“风光”上面,崔永元的“插入语列”是“逗”,诱导强子兴奋地“遥想当年”,从“挣多少钱”、“买什么手机”到“一天的安排”等等,构成活泼有趣的画面——从结构上看,崔永元故意让强子“如数家珍”,让话头儿“扬”得高高的,其实他是在营造一种语境,造成往事不堪回首的语势落差,而这个语义的预设也为这期谈话节目的进行做了很好的铺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