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案例
锦州市太和一中 薛 新
一、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最常见、最简单的发声现象,让学生观察不常见的物理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平时熟悉但又不曾认真观察过的发声物体是否在振动,进而认识不发声的物体不振动,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接下来,采用“真空罩中的闹钟”实验进行探究,得出空气可以传声,对液体、固体的传声,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最后介绍了我们自己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让学生认识到声音传播一段距离需要一定的时间。
二、教法分析
本节教学,要精心设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实验,创设物理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认真细致地进行观察,体现物理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录像或图片,形式要灵活,避免枯燥说教。密切联系实际,让学生列举实例,深入理解,逐步养成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发声体与不发声体的差异,能总结发声体的共同特征,培养对比观察能力。能概括出声音是由于发声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了解自然界及生活中振动发声的实例,能简单解释自然界及生活中一些发声现象。
(3)通过“真空罩中的闹钟”实验及气体、液体、固体传声的实验或例子,通过观察、讨论,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知道不同的介质传播速度不同。了解常温情况下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并能用机械运动的知识进行简单的计算。
(5)知道声音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
(6)初步了解人耳构造及产生听觉的过程。
(7)通过列举声音产生的实例,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激发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8)通过听觉感知,初步领略声现象,感受音乐的美妙,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在活动中培养善于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意识。
(9)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在声学上的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四、重点、难点分析
1.重 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难 点
(1)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2)“真空罩中的闹钟”实验探究过程。
(3)各种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辨别声音:播放一些声现象,如自然界的声音(流水声、雷声、海浪声等);各种机器发出的声音(汽笛声、电锯声、闹钟声等);各种动物发出的声音(牛叫、蝉鸣等)。
欣赏音乐:《高山流水》选段。
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声音为什么有大有小、有低有高”等,由此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把学生带入声音的世界,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让学生对耳濡目染的声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
2.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①探索性活动。教师向学生介绍桌上的器材:一张纸、一把尺、梳子、橡皮筋、纸屑、书桌等,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并使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发声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最有创意。
在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
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用手指触摸发声的物体时,有什么感觉?
思考: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活动: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使物体发声,教师参与讨论,适当给予提示或引导。然后请学生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表示赞赏和鼓励。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喉头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
小结: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设计意图:橡皮筋、刻度尺的振动,学生能直接看见,发出的声音能直接听见,在此处让学生自己实验,便于学生理解振动的概念,有利于学生建立声音和振动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就地取材,自己来“制造”声音。这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②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猜想: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
实验一:我们敲击音叉使其发声,用一个乒乓球去靠近正在发声的音叉进行观察,再将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实验二:我们在鼓面上放一些粉笔粒,接下来用力敲击鼓面,观察发生的现象。
组织学生谈论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设计意图:鼓面的振动、音叉的振动不容易观察,要通过其他事物间接观察,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③交流。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哪位同学能向大家介绍一种比较奇特的发声方法?
注意:交流有趣的发声方法时,如果学生的积极性难以调动,教师可提出有趣的发声问题让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充分的交流和讨论,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来自生活。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①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学生实验1:两个学生合作,一个学生轻敲桌面,另一个学生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感受听到的声音。
学生实验2:两个同学利用“土电话”小声交流。
实例:人耳伏在荒野的地上可听到远处的马蹄声,人耳伏在铁轨上可听到远处的火车声。
小结: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设计意图:各小组学生相互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学的精神。
②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问题:液体是否也可以传声?
讨论:能否设计一个简单的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列举一些生活实例来证明你的观点。
实例: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潜入水底能听到岸边人的说话声;
钓鱼时要保持周边环境安静;
渔民常用电子发生器发出鱼喜欢的声音,将鱼诱入渔网;
…………
小结: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③气体可以传播声音。列举实例说明空气可以传声。如听到铃声,听到人的说话声,听到脚步声,等等。
④真空不能传声。
演示实验:真空罩中的闹钟。
讨论:宇航员在太空上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
最后师生总结: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这些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思考、讨论,归纳总结声音传播的条件。
(3)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让学生自学教材,思考下列问题:
①什么是声波?
②人的听觉是怎样产生的?
各小组自学讨论后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声速。用幻灯片展示声速的概念及常温时一些物质中的声速。
3.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内容?学到了什么方法?
4.布置作业
(1)阅读材料第65页“科学窗”和完成“实践活动”。
(2)教材第64页,作业1,2,3题。
六、课后反思
(1)反思一:物理教学要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坛坛罐罐做实验,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使学生感到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
(2)反思二:把情感教育、行为教育、纪律教育与物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例如,感觉声带振动,请他们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之类的话;介绍小河流水潺潺,问“河水要是被污染了,还有这个心境吗?”
(3)反思三: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用手按住振动的鼓面,声音立即停止,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本节教学也有不足之处,例如,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传播演示仪”的抽气效果不太好,结论几乎是教师口说和引导出来的。可以改为其他实验方式。例如,用注射器对密闭的试管抽气,听音乐芯片的声音变化。
通过这节课教学,我感觉到,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启发、引领的过程,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关注并充实教学过程,能有效提高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水平、情境设置能力,教学效果自然能得到长足的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