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案
锦州市古塔区站四小学 张红蕾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
(1)学习红军战士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三、学生课前准备
课前搜集关于长征的相关资料。
四、教师课前准备
(1)关于五岭山、乌蒙山的图片及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录像。
(2)关于《七律·长征》的朗诵录像。
(3)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78年前,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为了摆脱敌人的围剿,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决定北上抗日。为了挽救民族于危难之中,他们走过茫茫草地,突破重重天险,踏上了一条艰苦卓绝的漫漫征途,这便是——长征。
这节课,让我们再次欣赏毛泽东在长征即将胜利结束之前满怀豪情挥笔写下的这首《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七律是这首诗的——体裁,长征是这首诗要写的——内容,所以中间用了一个间隔号断开,表示读的时候要有停顿,来,我们再读课题。上节课,老师请同学们搜集相关资料,关于长征,你了解多少?
2.学习体会红军的“远征难”
这是同学们感受到的长征,那么在毛主席眼里,长征是什么样呢?他在诗中有一句话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全文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请同学们反复读课文之后,圈画出这句话。(学生读文、圈画)
汇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1)理解“等闲”这个词语。
(2)指导朗读:长征真的是这样平平常常的一件事吗?我们来看屏幕,这究竟是一次怎样的远征:1934年10月,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11个省,翻过18座大山,越过24条险河,攻占62座城镇,进行380多次战斗。面对这样一组数字,请你告诉大家,这是一次什么样的征途?应该怎么读这句话?
红军历时整整一年,日夜兼程徒步行军两万五千里,这真是名副其实的——远征,这翻越的18座大山,24条险河,用诗中的词来说可真是——万水千山。面对这些,红军怕了吗?哪三个字告诉我们红军根本没把这些困难放在眼里?(只等闲)怎么读出这份气势、这份豪情?这就是红军,不怕困难,不怕远征,甚至不怕牺牲,大家齐读这句话。
①聚焦五岭山、乌蒙山。
红军在长征途中到底经历了哪些困难?我们再读课文,把最能体现红军远征难的语句圈画出来,并在书边写下你的感悟。
第一,汇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句话。
第二,抓住“逶迤”一词进行理解,体会五岭山绵延百里。随机指导朗读。
第三,抓住“磅礴”一词,通过图片,体会乌蒙山的高大雄伟。随机指导朗读。
第四,想象红军在翻山越岭的途中会遇到怎样的困难。
提高对学生的训练层次:红军翻越乌蒙山时正值雨季,山雨从早下到晚,这样的雨,这样的路,红军还会遇到怎样的困难?红军的头上是______,脚下是______,身后是______,随时都会______。
第五,同学们,逶迤的五岭山在红军眼里是——细浪,
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是——泥丸。
在这强烈的对比中,你对红军又有了怎样的认识?红军是用一种什么态度来对待这些困难的?(板书:英勇无畏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就是用这种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去面对一个又一个困难。
引读:衣服破了,鞋子烂了,脚上是一个又一个的血泡,可是,这又算得了什么?红军依然是______(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粮食没了,力气越来越少,身上的担子却越来越重,可是,我们扛得住,红军依然是______(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回读:不管面对多少困难,我们都把这看做平平常常的事,因为______(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②聚焦金沙江、大渡河。
逶迤的五岭山、磅礴的乌蒙山让我们感受到这么多,诗中还有哪些语句也体现了红军的远征难?
学生汇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句中有一组意思相反的词语,金沙江和大渡河同样是描写水,为什么一个是暖,一个是寒呢?
第一,我们先来关注金沙江,播放画面,抓住“拍”字,体会水流湍急,更何况蒋介石下令销毁一切船只,派驻兵力封锁江面,这样的金沙江在毛主席眼里怎么会是暖的呢?我们来读一段文字:(学生读故事)请学生谈对“暖”字的理解。为这个故事拟个题目:(如《智取金沙江》或《巧渡金沙江》)。红军凭借什么取得了胜利?(靠智慧和谋略)
引读:凭借智慧,我们胜利了;
凭借智慧,我们没有费一枪一炮胜利了;
凭借智慧,在前有天险、后有追兵的危险情况下,我们没有费一枪一炮胜利了。
第二,如果说金沙江带给红军的是浓浓的暖意,那么大渡河则留下的是一份深深的寒。大渡桥横铁索寒,透过这七个字,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大渡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就是兵败于大渡河畔,英雄末路。那么,红军在这里也曾经展开了一场殊死较量:(播放录像)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斗?我们来做个练习:我看到了______,我听到了______,我感受到了______。
当毛主席率领大部队来到这里时,战场的硝烟还没有散去,铁索上还滴着战士的鲜血,毛主席想到这悲壮的一幕,摘下军帽向牺牲的战士默哀许久,此时的主席心情是多么沉重,谁能读出这份沉重?这寒的仅仅是冰冷的铁锁吗?我们再读这句话。
引读:这一暖一寒,是智慧与勇气的较量,齐读;
这一暖一寒是胜利的凯歌,是英雄的赞歌,齐读。
回读:暖也好,寒也罢,红军只把这些当成是平平常常的事,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③聚焦千里岷山。
诗中还有哪些语句也体现了红军的远征难?
学生汇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第一,抓住“千里雪”体会红军面临的困难。岷山海拔四千米,终年积雪,当地人称这是飞鸟也难越过的地方,此时的红军面对的是更为恶劣的环境,毛主席为什么却说“更喜”岷山千里雪呢?(长征即将结束,可以北上抗日了)
第二,回头望,这一路走来是何等艰辛不易,如今胜利在望,假如你就是红军战士,此刻你最想做的是什么?书中的词是什么?(尽开颜)这笑颜中有什么?(预设:有高兴,有激动)读出这份高兴,读出这份喜悦(指导朗读)。
回读:这就是我们的红军战士,他们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创造了一个民族的奇迹,只因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挖掘中心,升华情感)。
同学们,万里长征仅仅是诗中提到的这些困难吗?你还知道什么?
多少曲折,多少艰辛,多少悲壮,多少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毛主席仅仅用了56个字,全都浓缩在这首《七律·长征》之中,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气势,正是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让我们再次聆听《七律·长征》(播放配乐朗诵)。
这一路走来,除了偶有巧渡金沙江的喜悦,更多的是飞夺泸定桥的悲壮,在他们走完这条漫漫征途的时候,八万六千人的队伍只剩下了不到八千人,是什么支撑这支队伍走完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之路?(是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就是长征精神,让我们满怀激情地诵读这首诗,能背诵的同学可以不用看大屏幕。(学生背诵)
毛主席一生写了许多歌颂长征精神的诗词(出示屏幕),喜欢诗词的同学回家可以读一读,这些诗词中,老师最喜欢的是《沁园春·雪》,老师想把其中的一句话送给在座的每一位:“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我们今后的学习或者人生征途中,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许多彷徨,不管生活给予我们的是什么,老师希望你们都像红军这样乐观面对,永不退缩,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