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卫星教学收视模式
古浪县教育局电教室 闫世才
古浪县第四中学 杨克谋
一、实施卫星教学收视模式的背景
农村学校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学校,由于受地理条件、经济基础、地域差异、人口分布、办学水平等多种不利因素的制约,严重影响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进而加大了教育的不均衡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自然环境条件限制,很多农村学校特别是边远山区学校,布点分散,交通不便,电力不足,通讯不畅,很难通过地面传输直接获取优质教育资源和科技信息。
2.础教育发展的突出矛盾。由于投入不足,无法保证购置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硬件设备。并且,农村学校教育资源严重匮乏,弥足渠道单一,补充困难。
3.农村地处偏远,人口分散,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低下,教师短缺且流动频繁,不利于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4.农村教师因受地域差异的影响,信息闭塞,导致了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陈旧落后,严重影响着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和持续发展。
5.农村学校在校学生的比重远远大于城市在校学生(农村中小学生多达1.62亿人,约占中小学生总数的81%以上)。要提高全民素质,创建公平、和谐的教育环境,必须重视农村教育,加大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均衡力度。
6.农村基础教育的滞后,直接影响着当地经济建设者的素质。为此,必须通过建立农村现代教育网络平台,培训农村党员干部,引领群众脱贫致富,加快推进公平教育和共同富裕的进程,努力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
二、卫星教学收视模式的主要优势
自2003年启动“农远工程”试点项目以来,我县已建成38.4万余个卫星教学收视点。至此,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计算机教室比约为1:35:10。由此,足以说明模式二是一种以“低投入、快提高、大面积推广”的方式,是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实现农村基础教育快速发展的重大举措,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通过地面卫星接收站获取大容量、最优质的教学资源,实现城乡、师生资源共享。
2.有效整合学校其他电教设备,建成多个简易多媒体教室或学校微型局域网,通过电信或其他渠道,可联通教育宽带网或互联网,进行查询、下载、发布,也可以直接用于课堂教学,实现最基本的数字化教学环境。
3.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广泛应用,可大力提高广大教师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增强开展信息交流的渠道,奠定农村教育信息化基础,构建基础网络平台。
4.是一种最经济最实用的远程教育模式,既利于广泛推广、大面积实施,也便于校本培训,实现全员参与,更适合辐射周边小学,建设独具特色的农村教育信息网络。
5.这种模式之所以最适合在农村中小学大力推广,是因为不仅减轻了在广大农村中小学发展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压力,而且由于设备配置简单,也大大降低了设备运输、运行、维护、更新和因开机用电造成的经济负增长等成本。
6.对学校技术支持人员和管理者的技能素质要求不高,更适合于边远和欠发达农村中小学应用。
三、应用卫星教学收视模式产生的效益
1.丰富了教学资源。模式二带来了大量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源,有效解决了广大农村小学教学资源短缺和优质资源不足等问题。DVD光盘、远教IP、加华数据广播、通视DVB以及同步课堂、名师实录等一大批内容丰富、制作精良的教育资源源源不断地输入,为加强教学管理注入了活力,为课堂教学内容的创新、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搭建了平台,为教师备课查阅资料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学生获取学习资源和开展探究性学习拓宽了渠道,为学校教研活动的开展以及教学活动的实施展现了典型范例。此外,学校利用远教设备和资源开展下载、刻录、资源扩散及本地教育资源的开发等工作,实现了周边学校优质资源的共享,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2.优化了课堂教学。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是教师。优质的教育资源、丰富的教学素材和先进的视听技术、卫星传播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必然促进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增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已成为现实。教师们充分感受到现代远程教育的巨大效能,让抽象变为具体,使传统单一的说教变成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技能传授。课堂教学的形式多了,气氛活了,效果好了。同时,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最大受益者又是学生。大容量的背景知识、科学合理的网络结构、精心设计的教学路径都为拓宽学生的思路,为培养学生求新、求异的能力提供了空间,使他们在师生互动、人机互动中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3.提高了师资质量。要解决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素质较低的问题,除引进专业教师外,更重要的是加强培训。模式二设备的优势在于快速、便捷地获取多种资源。首先,教师利用其网络优势加强自修,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其次,学校合理安排时间,精心选择资料,组织广大教师共同学习、相互交流。第三,教学光盘的大量播放,不仅使教师能在工作中学习,而且在学习中得到提高。第四,组织省、县级培训教师对全员进行信息化素养的校本培训。这样,全体教师不仅转变了观念,掌握了先进的教学理论、教学模式,还培养了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实践能力,真正转变了教师的职能。
4.浓厚了教研氛围。教师可以利用设备下载资源,自制课件、编纂乡土教材、撰写优秀电教论文。学校利用光盘播放教室和卫星数据接收教室,组织教师开展各种课堂模式研讨活动。通过教学研究和课堂实践,积极探索远程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步骤。如要求教师自立学习“找资源”,集体研究“谈体会”,结合教学“多应用”,互帮互学“促提高”,交流经验“出成果”。县电教馆引导广大教师积极上网,并开展网上答卷、读书征文、课件评比、论文交流以及举办农村小学远程教育应用知识大赛等有益于远程教育的各项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农村教师投身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形成了以研兴教,以研促改的良好氛围,促进了农村小学教学改革步伐的加快。
5.加快了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步伐。模式二在农村小学的成功实施,为实现信息化与课程的有机整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提高广大师生的信息能力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环境。特别是丰富多彩的远教资源,以一种动静结合、图文并茂、时空自由和视听组合的教学优势,激活了师生教学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模式二设备的配置,填补了农村小学信息化教学的空白,激发了各级领导丰富与整合设备资源的积极性,推动了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强劲势头,加快了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步伐。
6.搭建了党员干部、农民培训与致富的平台。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覆盖广大边远农村,是一项“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大举措,更是一项为农村传播科学技术和先进文化,培养农村党员干部,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富民工程。卫星收视点的建成,无疑为农村致富奔小康搭建了一个良好的网络平台。
“农远工程”特别是模式二的实现,使广大农村小学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仍有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如认识上仍存在个别差异,保障长效运行的经费,专业技术人员短缺,配套设备的善后维修等方面。这些困难和问题,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认真研究和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