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审视文化现象 感受生存状态
我们关注的另一个方面是文化现象。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本,它构成了整个民族的心理基础,没有了自己的文化,民族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一个民族,由于享受一份共有的文化,不论他们是否居住在一起,也不论他们是否生活在共同的制度下,都会有民族的认同感,都会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联结在一起,不可分离。正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维系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维系着中华民族56个民族大家庭,维系着居住在世界各地血脉相连的炎黄子孙。
文化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一个社会中的人们,价值观会有差异,但经由统一文化的熏陶,必然在社会生活的基本层面达成大体一致的观念,并形成统一的社会规范,从而使规范内容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进而把社会成员的行为纳入一定的轨道和模式,以维持一个基本稳定的社会秩序。
文化在社会进步上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社会进步必须以知识为动力,而新的知识,包括新的理论、科学、技术,依赖于文化上的发明和发现。同时,文化又是一份社会遗产,这种遗产是逐步积累的。每一次社会改革和社会进步所取得的成果,都必须以新的制度巩固起来。文化在新制度建设过程中以及建成以后,在新的发展阶段上再起着协调整合作用,以维持新制度的秩序和稳定。
我国文化热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至今未衰。然文化现象一成热点,往往流于“浅隘”。“浅”就是只看表面现象而不分析其源流;“隘”就是知识狭窄,以偏概全。由于识见“浅隘”,就会使是非颠倒,真理埋没,以致文化研究流于固陋。因此,对文化现象尤其是文化热点,我们要用审视的态度和深层剖析的方法加以研讨,才可能达到探求真理的目的。
我们的语文教育,应该关注和审视社会上的文化热点,引导学生对这些现象进行理智的剖析,从而对这一现象有更深层的认识和评价,使自己在当前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中有更清醒的定位。
汉语热、经典的通俗化、文人富豪榜等都是很好的活动课选题。
下面展示一个具体的活动方案。活动内容是“审视‘汉语热’现象,研讨其深层意义”,活动过程我们只展示“课堂呈现阶段”,其他从略。
课堂呈现阶段:
一、现象呈现
同学1:汉语热主要表现在汉语在国际地位上的提高和外国人学习汉语的人数越来越多。
据报纸报道,现在许多欧美国家已将汉语列入高考外语考试任选科目之中。在美国,12种外语中汉语的选修人数是增加得最快的一个语种,已成为第三大通用外国语;现在已有800多所大学设有中文系(所),许多中学也都开设了中文课,有些州(如犹他州)还通过法律规定汉语作为中学必修课。法国有近3万人学习汉语,人数居欧洲首位,开设汉语专业的大学有38所,其他类型高校近90所,开设中文课程的中小学数量为149所,学生达8000人。著名的巴黎东方语言学院2004年招收中文学生2000人,首次超过日文。
在亚洲,日本一直是汉语教学最热的一个国家,几乎每个大学都有汉语学科,汉语也已成为中学生高考的可选外语之一;有的学校,汉语已成为外语选课中的第一外语。在中国的近邻韩国,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100万,在300多所大学中,至今已有三分之二的大学开设了中文课,学习中文的语言学院更是遍布各大城市。在韩国,汉语水平考试成绩已经成为许多大企业用人、升职的标准之一。一些著名的韩国企业出于战略考虑越来越重视培养员工的汉语能力。
根据不完全统计,全球现在109个国家超过3000多所大学在教授中文,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达4000多万人。根据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预测,到2010年,全球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将达到1亿人。
老师:他主要是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人数这个角度来说明“汉语热”现象的,哪位同学还有补充?
同学2:我补充一点。据不完全统计,在影响世界的国际组织、国际公司、国际媒体和世界知名大学中,有上百家拥有中文网站和网页。美国国务院设有中文网页,美国最权威的财经报纸《华尔街日报》、英国的《财经时报》和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也都开设了中文网页。据了解,《财富》杂志所评出的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有大约2/3已经在中国开设了分支,并大部分开设了中文网站。这也可以看作是“汉语热”的一个表现。
老师:补充得很好。还有要补充的吗?
同学3:我还想补充一下中国政府在这一汉语热潮中的作为。中国政府通过各种方式支持各国汉语教育,以推动汉语文化的传播。创办“孔子学院”就是中国政府旨在推动汉语文化传播的重要项目之一。具体做法是,采取由中国的大学等公共机关与对方的大学或研究机构共同创办的方式,对方国家提供土地和教学楼等物质基础,中国方面负责提供汉语教师和教材。此外,中国方面还负责培养汉语教师并举办汉语文化学术讲座等活动。
自2004年底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挂牌以来,中国已在50多个国家建立了二百多家“孔子学院”,可谓遍地开花。
老师:这三位同学从三个方面说明了“汉语热”的表现情况,通过他们的说明,我们对“汉语热”现象有了一个较为直观的认识。下面我们深入思考一下,为什么在今天会出现这样一个文化热潮呢?
二、探讨原因
同学1: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持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升是当前海外“汉语热”现象产生的最大原因。随着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对通晓汉语的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有了较大增加,这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商业机会与就业机会。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原因很多,但大多数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目的是为了求职与就业,或更多的商业机会。
同学2:我也赞同这个观点。中国经济的成功发展使世界各国对中国的未来充满希望。“汉语热”是由“经济外交”延伸而成的“国民外交”。
中国从1978年到2005年,经济保持了年均9.6%的持续高速增长,而且中国经济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的可持续高速发展的前景仍然被世界普遍认同;同时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带动了各项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体现了中国无穷的潜力与生机。因此,学习汉语对于许多人来说,不仅意味着现在的机会,也意味着未来的机会。法国总统希拉克说过,法国人未来选择学习汉语是一种极佳的选择。一些国家把汉语列入国民教育体系,主要原因也在于此。
老师:应该承认,经济利益的驱动是形成“汉语热”的最根本原因,没有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很难想象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但是,除了这个原因之外,还有没有一些其他的原因呢?
同学3:我认为还有一点也是促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那就是我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汉语让全球看好的缘由,既有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外在吸引力,更有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汉字独具魅力的内在吸引力。伴随着中国经济走向世界,中国文化撩开了以往神秘的面纱,走到各国友人的面前,汉学也因此成为“显学”。
三、深层探究
(一)汉语热的积极影响
同学1:汉语热让世界触摸中国,重新看待中国;也能让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我国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在明代以前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只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我国才成为任外国欺侮的“东亚病夫”,中华民族才被西方人看成是劣等民族。今天,我国已经重新崛起,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已位列世界前列,中国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与世界的联系已经越来越紧,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我们在积极了解世界,而世界也需要了解中国。汉语热主要是由我国经济的成功所引起的,但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最佳窗口。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国人在学习汉语的时候,自然会了解到中国的文化和民族特点,从而了解到一个不同于以往的以西方文化为中心而描述的中国人形象。通过汉语了解的中国更可以少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也就更真实。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和外国人更容易互相理解和沟通,这对世界的稳定和发展是有利的。
同学2:我想从另一个角度看待“汉语热”的积极影响。“汉语热”加强了海外华人与祖国的联系,促进了其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世界各国近年掀起的“汉语热”,对海外华文教育、华文传媒以及华侨、华人与当地民族的关系,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汉语热”所展示的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学习热潮,其更丰富的内涵还包括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人们对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语言的高度重视和尊重,其意义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学习,它还表明在新的形势下,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对华侨华人的政策和态度的改变,表明海外华侨、华人的生存环境已大为改善。仅仅在20多年前,一些国家的华侨、华人还受到百般歧视、限制和排斥,甚至被赶尽杀绝、扫地出门;20世纪90年代初因经济衰退的影响,欧美国家也曾掀起反亚裔的浪潮;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印尼曾爆发令人发指的“五月排华暴行”;目前一些国家的华侨、华人也还处于少数民族的弱势地位,但“汉语热”及其彰显的实际内涵表明海外华侨、华人社会正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同学3:我的看法是语言是国力坚挺的风向标。世界语言的历史几乎代表了民族国家的兴衰。拉丁语曾经是欧洲语言的领步者,那是因为古罗马帝国的强盛;法语在17世纪的欧洲,风行一时,那是因为法国在那时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法国国力的下降,而英国的不倒与美国的崛起,让英语稳稳地坐上了“霸权”的位置,从而在世界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带动之下,风靡整个世界,成为通用语。金融危机的到来,无疑是给了汉语一个成为世界语言的机会。中国经济的平稳,让世界瞩目。当中国力量开始影响世界,世界便会把目光投向中国,这是必然的。语言与文化不同,它能否形成强势主要不取决于宣传,国家实力到了那一步,教育、科技到了那一步,语言自然而然地也会跟着“坚挺”。语言体现的是综合国力,文化、教育、科技甚至包含军事实力,作为一个国家力量的体现,我们看到世界上出现“汉语热”的潮流,自然感到国家的强盛和由衷的喜悦。
(二)“汉语热”背后的隐忧
老师:前面几个同学都深入阐述了“汉语热”的积极影响,但是在“汉语热”让我们骄傲和自豪之余,我们是否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它的某些不足之处呢?
同学1:我认为“汉语热”背后还存在着隐忧。汉语距离成为世界语言还很遥远,汉语还不是强势文化。“汉语热”是与以前汉语受冷落的情形相对而言的。全世界学英语的总人数达20亿人,仅中国学英语的人数就超过了全世界学汉语的人数。即便与法语相比,在美国有100万人在学习仅有6000万人口的法国国语,而只有不到10万人学习有13亿人口的中国语言。现在互联网上85%是英语;在联合国各种场合中使用的语言,95%也是英语,汉语的使用率只占到百分之零点几;在国外举行的国际会议上基本没有使用汉语的。
更重要的是,“汉语热”背后是极强的功利心,外国人学中文的基本动力是抢搭中国经济快车,开拓中国市场。前段时间,巴黎骚乱,法国“促进机会平等”部长贝伽格曾出“奇招”:政府应该在贫穷地区的高中,大量投资开设中文课程。为什么呢?“会说一口流利的中文,他们找工作就不会有任何问题了。”言外之意,国家就会安稳许多了。
从国际的角度看,中文依然是内敛型的语言,也就是说是专与中国人打交道的语言。这与英语、法语甚至西班牙语的情形很不相同。在世界上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约70个国家,以英语为主要外语的约100个国家。法语共同体约50个成员,说西班牙语的国家和地区也有20个左右。换句话说,英语和法语等语言已作为国际语言,成为英法等国以外其他国家人民的交流工具,因此,即便这些国家的相对经济实力有所削弱,其国际化语言的影响也不会随之消退。然而,学中文最有利的只能是在经济事务上便于与中国人打交道。事实上,纯粹以经济为依托的“语言热”不一定会长久。在历史上,因为德、日两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曾出现过“德语热”、“日语热”,但好景都不长。
另外,当前的“汉语热”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中国文化热,反映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好感和憧憬,而他们向往的中国文化的精髓又主要是古代文明。中国有关方面已经规划以德国的“歌德学院”为模式在世界各国建立中文教育、弘扬中国文化的“孔子学院”,让孔子真正“周游列国”。但是,如果中国的文化仅仅局限于《论语》、《孙子兵法》这样的古代经典,当文化神秘感逐步消失的时候,“中文热”很快就会随之降温,后继乏力。
老师:说得相当精彩。谁还来说一下你对“汉语热”的冷思考?
同学2:我的观点是“汉语热”不等于软实力。语言是什么?说到底,它是传播文化的载体,是联系情感的纽带,离开文化底蕴与文化认同的支撑,失去文化魅力的基石,任何语言也不可能真正产生足够强大的辐射力量。
文化认同才是产生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很显然,这种认同,绝对不是简单依赖于作为工具化的语言存在的。所以,现在不能把“孔子学院”挣钱与文化软实力提升划等号,对于“汉语热”也不能过度盲目乐观。在我看来,前些年被热议的“汉语危机”,现在也并没有真正过去。各种调查都表明,这些年,国内学生的中文水平都在持续下降。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就说过,“百年中文,内忧外患”。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中国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的格局地位得不到改变,汉语就不可能真正赢得充分的国际化地位,那种表象的“汉语热”,也就不可能真正持续地为创造国家利益提供驱动力。
同学3:我想谈的就是前面同学提到的“母语危机”这一问题。汉语现在的处境是面临“外热内冷”的尴尬局面,也就是说,一方面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渴望学习汉语,但另一方面,却是国人疯狂学习英语而逐渐荒废了自己的根源——汉语。比如,现在中国国内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中文书面表达能力日渐严重退化,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言单调,这才是危险的。如果忽视了我们国家内部的汉语学习危机却极力渲染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热潮是非常不明智的,如果因此丢失自己的悠久传统,那才是真正的得不偿失。
同学4:我想对这一问题再补充几句。英语引进的本意是引进一种交流工具,使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更多地了解世界。但是如今,不得不说这个工具左右了我们的生活。
汉语是根植于我们民族灵魂里的文化符号,对我们而言,它不仅是一种表达工具,它还承载着我们传承文明的使命,负责把我们的文化传递至千秋万代。
作为与其他民族的区分,它代表的是我们思维方式,它展示的是我们发展的文化心理,它的每一个由来,都是我们独特的文化踪迹,它的存在,就是在向世界证明,我们的民族是独特而伟大的。它延续着历史,连接着未来。重视我们的语言,就是重视我们的文化。
如果说“中华国土无汉语”是杞人忧天,说“误尽苍生是语文”是言过其实,那么我们精美的汉语词汇、句子,是不是真的在逐渐流失呢?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中国人要说中国话,但这个“中国话”可不仅仅是发音,还有我们厚重的文化基础。英语之于我们和汉语之于我们,怎么能等而视之?难以想象,作为华夏民族的传人,将来无法读懂《诗》、《书》、《礼》、《易》这些传世经典,无法诠释我们民族文化的由来,是何等的悲哀!丢掉母语,就如同丢掉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没有归属感的民族,还是一个独立的民族吗?
“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而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当你的女友改名为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余光中曾痛心地说。
“我们的华语世界,已经到了濒临失落与拯救的边缘!”海峡两岸的作家们发出了共同的呼声。
我也想问一句:“我的美丽的母语,你的路在何方?”
同学5:我也谈一下“母语危机”。2010年1月,同在上海的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东华大学等6所高校,各自进行了2010年的自主招生考试。人们发现,其中有4所高校“不约而同”地没有将语文列为考试科目;与此同时,有的高校明确规定报考考生不分文理,必须进行英语、数学考试。这就是引起广泛争议的“语文门”事件。从这个事件可以清楚地看到语文学科在今天的教育中所处的尴尬地位,也反映了汉语在国内的受冷落的情况。
高校如果放弃语文考试,实际上是向社会,还有向基础教育传达一个非常错误的信息,就是语文不重要。高校应该履行它的重大社会责任,向社会传递正确的信息。
的确,正如德国一位语言学家威廉·洪堡特曾经说过的:语言是一个民族所必需的“呼吸”,是民族的灵魂所在;通过一种语言,一个人类群体才得以凝聚成民族,一个民族的特性也只有在自己的语言之中才能获得完整的映照和表达。成名之后的丁俊晖,有一次在录制一档双语节目时,主持人问他用英语如何?丁俊晖说,还是说中文吧,我的喜怒哀乐用母语说会更好。如果说丁俊晖坚持说中文是出于自身的需要,那么另一位也是姓丁的大师,则更是出于一份文化坚守的责任。
丁肇中,著名华裔物理学家,几年前他参加在上海举办的第四届全球华人物理学家大会。那届大会从演讲到提问,甚至会场门口的指南全是英文,理由是国际惯例。只有丁肇中教授坚持以中文做报告,期间没有夹杂任何英文单词,即使提到地名和高校名称时也用音译的汉语。事实上丁教授的英语能力毋庸置疑,英语早就是他的第一语言。这也就自然让人回想起,1976年的诺贝尔奖颁奖宴会上,丁教授坚持用汉语致词的情景。
早在20世纪,作家余光中就写下了“哀中文之式微”,感叹现代中国人汉语能力的下降。而如今的状况可能更糟,学习英语早已是从娃娃抓起,汉语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汉语教育的质量却一路下滑。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痛心疾首地说到:“如果我们再不珍惜母语,那么我们离‘自毁长城’的日子就不会远了。”
另一方面,中国当下的困境其实也是很多国家都面临的一个难题。环顾四周会发现,我们的邻居们已经纷纷开展“抢救母语”的行动了,我们还能这样无动于衷下去吗?
老师:听了前面几位同学的观点,我也想说一下自己对“母语危机”的看法。我们还记得学过的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这是一篇让我们为之动容、为之感泣的文章。我现在都清晰地记得,那个韩麦尔先生在谈到法国语言时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他还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在我看来,韩麦尔的语法课,以及那些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的写着“法兰西”的字帖,就是一种语言与文化认同结合的最大价值体现。
实际上,“母语危机”跟母语教育蕴含的危机直接相关。与英语相比,汉语一直以弱势文化载体而存在,故而无论官方或是民间,都专心致志地把英语作为一种功利和时尚而倍加推崇,而作为母语的汉语却遭到越来越多国人的排斥和冷落。当这种功利时尚和国家的行政力量融合为一种强制性制度后,深层次的“母语危机”便在所难免。比如英语四级考试不及格就不能获得学位的制度;再如,职称评定英语过不了关就无法通过的规定。如此畸形的“外语热”,不仅会导致学生在外语和母语选修间出现“单打一”,而且还令学生产生因“母语危机”而引发的传统文化认知障碍,直至造成人为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鸿沟。这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决策者应该努力避免的。
(三)怎样应对汉语热背后的问题
同学1:我想谈一下“孔子学院”在应对这些问题时应该起的作用。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汉语是扩大中华优秀文化影响的主要途径,但语言教育不是“孔子学院”的唯一目的。要摆脱目前的困境,海外“孔子学院”需要重新定位。语言的学习能够加强文化认同感,但是,语言永远只是文化的载体,把中华优秀文化推向世界才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孔子学院”不仅是一个语言教育的合作机构,更应该是向海外推广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协调者。
同学2:针对占有七成以上掌握工具为学习汉语动机的学习者而言,当今“汉语热”本质上是“现实利益驱动”。它可以提供国际社会理解中国的机会,但毕竟还不是中国优越性的证明。因此,我们切不可沾沾自喜,而应把这一现象当作机会鞭策自己。要真正实现汉语的国际化,只依靠历史文化还是缺少国际竞争力的。分析全球20亿人学习英语的“英语热”原因,乃是它为近代文明所带来的强大的生产力。因此,我们也应该在扩大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方面积极开拓创新。只有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格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得到根本的改变,汉语热才意味着汉语真正赢得了充分的国际地位,从而具有绵绵不绝的生命力和对国家利益的创造力。
同学3:英语在世界上成为强势语言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使用英语工作的专家学者不断有新的理论创新和突破,并且用英语发表。可以说英语占有了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对于年轻一代而言,掌握了英语就意味着找到了走向国际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前沿的捷径,世界上学习英语的热潮自然长盛不衰。汉语真正在世界上振兴,就要力争使之国际化,使汉语成为两个老外之间的交流媒介。而实现汉语国际化也有一个必要的条件,那就是中国要有用汉语创造的现代思想专利,有能够被收入国际著名学府教材和讲坛的理论创新。实话实说,我们距离这一天真的还很远,国人对国际上的“汉语热”实在不必忘乎所以。
老师:前面三位同学的思考深入而中肯,使我们对我们的语言在将来的某一天成为真正的世界语言充满了信心与期待。
奥运会之后,世界认识了一个全新的中国,也认识了中国的艺术、中国的精神,各国人民的到来,也把中国的汉字文化带了回去。
我们兴奋之余,又多了新的思考。文化和语言是一脉相承的,他们因为喜欢我们的艺术,而爱上了我们的语言。看到我们的文化能引起那么大的反响,我们真的很激动。可是那些产生激动的真正的根源,便是我们特有的文化。通过诠释我们的文明,让世界为之而震撼。
我们要让世界知道,这是中华民族才有的语言,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创造。我们的语言干净而纯粹,富有音律和美感。让世界认识中国,就要让世界首先认识中国汉字。
“汉语热”昭示着伟大中国日益强大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世界各国的经贸关系越来越密切,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汉语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提升,学习汉语的人数也与日俱增。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汉语学习的课堂,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文化。
中国之于世界,已经不是30年前的中国。我们要真正地增强民族自信心,先从语言开始吧!同尊重我们的传统文化一样尊重汉字,同热爱我们的国粹一样热爱我们的语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