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设生活情景

创设生活情景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鲁迅的文章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它既是我们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中的教学重点,也是让大家深感头痛的教学难点。要想上好鲁迅的文章自然要花费一些心思,其中通过创设生活化情景去再现文学魅力,帮助学生快速走入课文鉴赏不失为一种极具创意的教学思路。让我大感意外的是魏老师选择了一个非常轻松的生活话题切入了这堂语文课。

第一节 创设生活情景 再现艺术魅力

“浓缩的是精华”,经典作品往往因其厚重的内在底蕴,而使学生望而生畏乃至望而却步。如何拉近学生与经典作品的心理距离,使学生能饶有兴致地主动深入文本?就这一问题我们作了有效的探索。请看以下三则教学案例。

一、生态课堂展示

案例一:《记念刘和珍君》教学实录(片段)

老师:你怎样称呼刘和珍?

学生(女)1:称“姐”。因为她温柔、和蔼、可亲。

老师:就像大姐姐一样,很亲切。

学生(男)2:还是称“刘和珍君”比较好。和蔼只是一方面,其实她还有很多令我们肃然起敬的地方。

老师:哦,称君似乎更为庄重一点。可我们现在已经很少用“君”这个称谓了呀。

学生(女)3:她温和善良,我也想称她为“刘和珍姐”。

学生(男)4:她对我们来说奶奶的辈分都有了,称“姐”似乎有点没大没小的感觉。

老师:看来男女同学的出发点真的有点不一样。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吗?对人的称谓,其实就是你对她的态度和评价。

沉默。

老师:好吧。看来同学的思路还没有打开。如何评价一个人,要看其人其事。那么,刘和珍做了哪些事,又给人怎样的整体感觉呢?

学生5:主要有三件事。第一件事:定《莽原》;第二件事:不为势利所屈,反抗校长;第三件事:就是欣然前往请愿。

学生6:其人常常微笑着,很温和;但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老师:“笑”和“哭”,谁能对她的表情有所解读呢?

学生7:微笑、温和是刘和珍性格体现;“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表明的是什么有点难以理解。

学生8:我觉得用刘和珍微笑温和来反衬敌人的凶残,他们连这样的柔弱女子都不放过。

老师:分析得很好。其实除了反衬敌人的凶残之外,还告诉我们刘和珍是一个外柔内刚的人。

(板书):外柔内刚。

学生9:我觉得刘和珍的“黯然至于泣下”,体现了她成熟的一面。

老师(饶有兴致地):哦,能详细说说吗?

学生9(有点不好意思):说不好,只是一种感觉。她考虑问题似乎要周全些,不像有些年轻人那样简单轻率。

老师:你的感觉很对。年轻人容易冲动,又容易打退堂鼓。可刘和珍头脑冷静,知道如何审时度势,知道如何看清问题的实质,比起同龄人甚至成年人来,刘和珍确实要成熟理智得多。

(板书):有勇有谋。

老师:这样的刘和珍,我们称她为“姐”,是不是有点不好意思了呢?

(众学生点头)

师:那有没有一个词,能把我们对她的这种亲切的、爱戴的、敬重的情感都能融合在一起呢?

学生10:刘和珍烈士。

学生11:刘和珍先烈。

学生12:刘和珍同志。

老师:看来同学们对刘和珍的称呼已经从情感型转为庄重型和社会型了。那我说说我对她的称呼吧。我称刘和珍为“老师”。我觉得,她表面温和微笑可骨子里却有智有谋是我们为人处事的榜样;她有追求有决断,所做的事不是为自己,而是为社会、为人民,这种境界无疑是值得我们学习敬重的,她当之无愧地是我们的精神导师。

(板书)为人处事的榜样;精神品格的楷模。

……

老师:那刘和珍的母亲会怎么称呼自己的女儿呢?

学生1:那要看她母亲是怎样的人。

老师:说得好。知道思考问题的方法了。我们不了解她的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无法做出符合实际的判断。但我们可以从理论上进行可能性的分析。大家想想,大概有几种可能?

学生2:如果她母亲觉悟高能理解女儿的行为,她在悲痛之余会为女儿感到骄傲的,她会自豪地说,“和珍,我的乖女儿。”

老师:一个伟大的母亲。

学生3:如果她母亲不能理解女儿的行为但为人善良疼爱自己的女儿,她在失去爱女后会更多地心痛女儿的不幸,她可能会哀怨地说,“和珍,我那苦命的女儿。”

老师(点头):一个善良的母亲。

学生3:如果她母亲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想想自己那么不容易地供女儿读书,而女儿却不好好学习去搞什么学生运动最后把命也搭上了,她可能会很怨恨地说,“刘和珍,你这个不孝之女。”

老师(有点低沉):理解她吧,一个普通的母亲。

老师:站在刘和珍母亲的角度来看刘和珍,我们更能感受到刘和珍付出的巨大牺牲,更能感受到她牺牲意义的重大和人格的伟大。

……

老师:那敌人是怎么称呼刘和珍的,鲁迅先生称其为“刘和珍君”又有什么深意?

案例二:《声声慢》教学实录(片段)

老师: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活动,活动的名称叫“情景再现”。读诗词的最高境界就是再现出诗中的情景,然后跨越时空形成对话。如《蜀道难》最先出现的情景是“山”,很陡;具体下去,山中有鸟有枯松;然后是“水”,水是蜿蜒曲折的;再层层进入,到了“人”,说这里的人安居很难。

现在我们拿一首学过的词来热身,如《雨霖铃》这首词,你会分几个情景来再现?

学生1:我的设计场景(1)是一对恋人依依惜别。要考虑到什么季节、什么时间、氛围环境是清丽的还是朦胧的等诸要素。场景(2)是离别后的失魂落魄。围绕着“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生2:你的设计太忠实于原著了,创意不够。其实还可以插入一些男女主人公想入非非的情节。比如,在依依惜别之际人物的心理活动,互相猜想对方会不会移情别恋;展示分别后“我”的胡作非为,用“我”寻欢作乐来怀念这段感情。这样才能丰富人物的情感。

老师:忠实原著也罢,创意构思也行。但前提是不能不尊重原著,更不能歪曲原著。下面,我们都来设想一下,如果你是导演,你又会怎么来设计《声声慢》这首词的情景再现。

老师:在设计之前,老师先简单介绍一下作者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

老师:给大家10分钟的时间创作,本节课就给三个机会展示同学的构思和才情。

(10分钟后,学生发言)

同学1:我就一个场景。一个四十岁左右的女子忧郁哀伤孤独凄凉的情景。

(同学笑,老师也笑)

老师:风格挺像王家卫的,只给一个框架,然后告诉演员“你去演吧”,可以任意发挥,挺刺激的。但对领悟能力不够、演技不好的演员来说难度就太大了。

同学2:我设计了三个场景。场景(1)是一群燕子、一间房、满地菊花。场景(2)是窗边、一个人喝酒。场景(3)是黄昏、细雨、梧桐。

同学3:我也设计三个场景。场景(1)是安静的院子,一阵凉风吹过,树叶飘落。

场景(2)是窗前,半杯酒,女子的视线仰望天空,零落的燕子轻轻飞过,发出阵阵哀鸣。场景(3)是黄昏、细雨、梧桐。

老师:这两位同学都是依据原词进行再创作的。我现在想问大家,中国传统的女子习惯在窗前喝酒吗?

(学生笑)

学生4:西方的女子习惯站在落地窗前,优雅地端着高脚杯喝红酒。

学生5:中国古代的传统一般是在亭子里喝酒的。

老师:刚才那两位同学除了人物方位处理得有点问题之外,是不是还弱化了词中一些内容?

学生6:是的。好些回想的内容没能体现出来。

学生7:人物的心理活动好像展示得也不够。

学生8:这些“虚”的东西怎么展示啊?

老师:问得好。其实情景再现的时候,除了“实景”再现外,还可以有镜头“回闪”,即穿插“过去”,虚实结合来丰富情景丰满人物形象。

老师:下面我们一起,用实景再现和镜头回闪的方法,将《声声慢》再现成四个场景。

场景(1)

实景:凉亭,凉风,燕子飞过,树叶飘落,女子独饮。

回闪:曾经,和丈夫一起作诗、饮酒、填词,满是举案齐眉的欢快。

曾经,鸿雁传书,两地相思。如今燕子又来,故人何在?

借此镜头体会:“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她、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酒淡正是因为愁重。

场景(2)

实景:黄昏,秋天,院落,菊花盛开,一张衰老的、伤心欲绝而憔悴的脸。

回闪:曾经在菊花丛中嬉戏,丈夫深情款款,娇妻幸福陶醉。

借此镜头体会“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所表达的内心落寞和悲凉。

场景(3)

实景:窗前听雨,衰败的梧桐,绵绵的细雨。

借此镜头体会“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只有寂寞无聊的人才能听得见细雨的声音。

场景(4)

实景:镜头拉远,在朦胧的细雨中结束。

借此镜头体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二、感想与点评

(一)从“闲聊”开始,“称呼”也能作文章

鲁迅的文章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它既是我们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中的教学重点,也是让大家深感头痛的教学难点。正是因为这种矛盾性,导致部分语文教师在讲解这类文章时,往往会采取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法,仅仅从应试的角度,硬性地将一些经典解读灌输给学生,学生最后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这实际上不仅造成了学生阅读兴趣的缺失,更是对名著资源的一种不尊重和浪费。

要想上好鲁迅的文章自然要花费一些心思,其中通过创设生活化情景去再现文学魅力,帮助学生快速走入课文鉴赏不失为一种极具创意的教学思路。在为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备课时,我曾一度无从下手。我不想循着教参照本宣科,又想通过课堂带给学生一种研读名著的审美愉悦感,但是却苦于无法找到一个满意的方式实现。带着这样的问题,我走进了魏老师的《记念刘和珍君》的课堂。让我大感意外的是魏老师选择了一个非常轻松的生活话题切入了这堂语文课。

解读《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离不开对刘和珍的人物分析,刘和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参上以及相关参考书上都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说明。只是这些看似非常丰满的评价对学生来说却是单调甚至是有些难以理解的。显然魏老师在上这篇文章时是有着自己的精心安排的,其语文课堂一贯的生活化特色让她敏感地抓住了文章题目“刘和珍君”的这个“君”字,巧妙地进行了课堂预设。

鲁迅称刘和珍为“君”,那么同学们阅读过这篇文章后又会怎样称呼刘和珍呢?魏老师通过这样一个非常简单的生活逻辑,在课堂一开始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会怎么去称呼刘和珍?这个问题太生活化了,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因为每个学生在看过文章后都会对刘和珍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基于这个印象就会给刘和珍一个称呼。一篇名作的鉴赏,以这种看似闲聊的话题巧妙展开,绕开了文学鉴赏的架空感,无形当中拉近了学生与作品的心理距离。

因为有话可说,所以课堂氛围在一开始就变得热烈起来,学生们对魏老师提问积极回应,很多学生都提出了自己对刘和珍的称呼。当然,同学们彼此之间肯定会有不同的意见,魏老师也肯定预见到了这一点,她的高明之处也正是在于借着这样一个通俗的问题,把文章的鉴赏引入深处。

对一个人的称呼是对一个人评价的高度概括。如何评价一个人是需要听其言观其行的。因此,魏老师接下去的一个恰到好处的点拨又把学生引向了文学鉴赏的语文高度。“如何评价一个人,要看其人其事。那么,刘和珍做了哪些事,又留给人怎样的整体感觉呢?”此时这堂语文课其实已经回归到具体的文学鉴赏上了,但是学生们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回答问题显得更加自信而有门路。在这样的课堂氛围里,学生的表现让我这个旁听老师也深感惊喜,学生们不但通过刘和珍做的三件事准确领悟到了她背后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对刘和珍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充满了一种崇拜感。

魏老师接下去以这样一段话总结对刘和珍的称呼:看来同学们对刘和珍的称呼已经从情感型转为庄重型和社会型了。那我说说我对她的称呼吧。我称刘和珍为“老师”。我觉得,她表面温和微笑可骨子里却有智有谋是我们为人处事的榜样;她有追求有决断,所做的事不是为自己,而是为社会、为人民,这种境界无疑是值得我们学习敬重的,她当之无愧地是我们的精神导师。

这样的总结水到渠成,帮助学生再一次升华了阅读体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这不正是《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需要达成的最终教学目标吗?

不仅仅如此,为了全方位、全角度地剖析刘和珍,魏老师在接下去的时间又分别让学生从刘和珍母亲的角度、鲁迅的角度甚至是敌人的角度去评价刘和珍,他们这样称呼刘和珍又有什么样的深意……

一篇在我看来非常有难度的课文,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可见掌握好生活化语文教学方法,很多时候的确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平常难以解决的教学难题。而且只要老师对生活用心,你会发觉用这种教学方法切入课文的角度无处不在,信手拈来,甚至就像魏老师上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样,看似闲聊般的一个“称呼”就已经足够。

(听《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课有感 罗 芳)

(二)电影式教学法——情景再现上诗词

如果把上语文课比作看电影,也许很多学生都会反驳我的观点,因为在他们的眼里语文课是断不会有看电影那么轻松自在的。他们认为看电影是娱乐大过学习,而上语文课则是纯粹的学习。学生们的这种观点不是没有根据的,如今一些语文老师为了在课堂上落实更多的知识点,往往会把原本生动有趣的语文课上得枯燥乏味。这实际上是得不偿失的,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缺乏主动性,没有融入感,记忆效果、掌握的知识大打折扣,不仅落实不了更多的知识点,反而会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

其实语文课是所有课堂中最有趣的课堂之一,因为语文课上不仅有生动的情节,还能营造身临其境般的场景。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在熟练驾驭课堂的基础上,都应该尽己所能地提高语文课的生动性,带领学生领略语文的魅力。魏老师在上宋词《声声慢》时,通过引导学生再现情景的手法,展示了电影式教学法的独特魅力。

其实,古代的诗词歌赋都是用语精炼的剧本,往往几个字、一句话就能营造出一个极具美感的意境。利用好这个意境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词,还能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魏老师在上《声声慢》时,一进教室,就出乎意料地把那堂语文课定位为一个做活动的现场。魏老师说要在这堂课中搞个活动,似乎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热情一下子就爆发出来了,束缚的思维立刻得到解放,课堂气氛变得热烈,魏老师的电影式课堂就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启幕。

紧接着魏老师自然地点明了本堂课的真实意图,告诉学生,读诗词的最高境界,就是要由文入境,实现情景再现,跨越时空,与文章和作者对话。为了避免学生失去方向,魏老师选取《蜀道难》示例,当《蜀道难》被一个个鲜活的场景再现出来时,我感觉到自己就像在看电影一样,目光和思绪随着镜头的推进而一点点深入到古诗深处,一切变得更加形象而富于记忆。

学生真正开始体会到这堂语文课的快乐是从魏老师的一个假设开始的。魏老师让每一个学生都把自己当成一个导演,学习《辛德勒的名单》一文中的电影剧本创作模式,以自己的才情,根据《声声慢》这个剧本构思情景。为了更好地进入导演角色,学生自然非常认真地听取了魏老师关于李清照个人背景和创作本文背景的介绍。在老师有心的引导下,学生的主动性开始推动课堂的进度。

在接下去魏老师留给学生的10分钟创作时间里,我环顾安静的教室,发现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地思考和构思。10分钟后魏老师让学生自由发言。在这种课堂氛围下,学生的表现令人吃惊,几乎每个设计都很独到。当一个学生答道她只设有一个场景时,魏老师风趣地称之为王家卫风格,只给一个框架,虽可以任意发挥,也挺刺激的,但对领悟能力不够、演技不好的演员来说难度就太大了。更多的学生则把《声声慢》分为以下三个场景。场景(1)是一群燕子、一间房、满地菊花。场景(2)是窗边、一人喝酒。场景(3)是黄昏、细雨、梧桐。从学生丰富的联想力上已经可以看得出这堂课带给他们的帮助了。魏老师顺着这些学生的回答,对其中的场景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和说明,并引导学生自己纠正。同时提醒学生在通常的电影中,经常会出现回忆类的切换镜头,而《声声慢》的情景再现除了“实景”再现外,是否还可以加入“回闪”镜头来穿插过去场景呢?魏老师中肯、风趣又带有启发性的点评继续推动着课堂往更深程度去解读《声声慢》。

在魏老师的引导下,最后通过电影手法,帮助学生完整地再现了《声声慢》中表现的场景,并适时将课堂中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在这一环节中做了精到的解读。镜头一:凉亭,凉风,燕子飞过,树叶飘落,女子独饮。记忆中和丈夫一起作诗、饮酒举案齐眉的欢乐的场景已经不再。学生便理解了“三杯两盏淡酒”不能化解作者浓重忧愁的心理。镜头二:黄昏,秋天,院落,黄花盛开,一张衰老的、伤心欲绝而憔悴的脸。回想到曾经有人摘送菊花给自己的场景。于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所表达的内心落寞和悲凉,让学生感同身受。最后,镜头渐渐拉远,在朦胧的细雨中谢幕,《声声慢》也在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结尾,而魏老师的课堂也在此刻圆满结束。

魏老师的《声声慢》课堂所采用的电影式教学法,以情景再现为切入点,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圆满地完成了课堂教学目标。一堂原本比较程序化的古诗词讲读课,在魏老师的诗词教学课堂中,就像是带领学生欣赏了一场由他们自己创造的唯美抒情电影一样,出色的课堂效果里展现出的教学技巧值得我们借鉴。

(听魏老师上《声声慢》教学课有感 罗 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