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设学习型社会

建设学习型社会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终身教育是指为个人提供一生有组织的学习机会,使其不断学习,提高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教育理念。终身教育是社会所有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和培训的总和。报告指出,教育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的,不断积累知识的长期、连续的过程;终身教育体系是一个从幼儿到老年,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的一体化教育体系,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报告建议把终身教育作为各国今后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

第四节 建设学习型社会

一、远程教育体系

远程教育是现代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远程教育始终的基本理念是开放,包括对任何人群、任何地点的开放,也包括对教学方法和基本观念的开放,即对任何人群的开放(Open as to people)、对任何地方的开放(Open as to places)、对任何方法的开放(Open as to methods)和对任何理念的开放(Open as to ideas)。

如英国远程教育体系的建设经验,首先是消除惯有的“大众式补偿”的错误观念,授予达到要求的学生以与传统教育同等的学位;消除“技术决定论”的错误认识,从重视“硬件”转换为重视“软环境”的建设。其次,是建立有效教学质量的保证—管理监控的体系,如建立校外课程部、实行课程资源建设的课程组模式,建设完整的课程媒体,采用高质量的媒体教材,并以良好的机构运作保证,由英国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从外部进行监管,以保证和提高远程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在教学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观念,按学生的差异实行切实有效的措施应对,采用灵活高效的课程体系,并按社会需求来合理增删和随时调整课程[46]

二、信息技术应用

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意味着教育资源的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并通过合作方式进行学习活动。网上的教育资源有许多类型,包括教育网站、电子书刊、虚拟图书馆、虚拟软件库、新闻组等;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同时,随着各国高校信息化的发展,网络教学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包括基于校园网络的在线教学和基于互联网的在线教学,即“远程网络教学”,它超越出校园的范围,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和手段,如同步教学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和异步教学系统(电子邮件等),来进行师生相互分离式的远程教学。

三、全纳教育与终身教育

全纳教育是国际教育发展的新的理念。在全民教育目标(EFA)的历史框架下,全纳教育的理念是将教育视为一种权力,不管其文化和/或社会背景不同,能力存在差异,应让每一个儿童和青少年拥有平等学习机会。全纳教育中的学生主要是有残疾、有学习困难和学习劣势的学生,以及边缘化的群体;其焦点问题是通过创造全纳环境实现有效的融合,尊重和关心儿童的特殊性,改变学习策略,适应学习者的多样性,量身订制教学方法,从而给每位儿童有效的学习机会,使孩子有平等的机会获得优质教育,并从素质教育中受益。作为一项社会政策,全纳教育为所有人创造高质量、公平公正的学习机会,是减轻社会文化隔阂的有力工具,给那些可能被边缘化或排斥出学校,或只能获得较差学习成果的学生以优先权,也被认为是道义上的责任。

表8-1 全纳教育的要求

img59

全纳教育的实践经历了几个发展过程。第一次全纳教育改革运动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一些代表重度和多种能力缺陷学生利益的倡导者对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分离提出理论上的质疑,呼吁学校取消按缺陷程度划分的特殊教育的分离体系,主张将能力缺陷学生与其他学生混合教育,在普通教育班为他们提供辅助性帮助和服务。第一次全纳教育改革运动由此拉开序幕。第一次全纳教育改革运动的指导思想是呼吁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新型合作关系,把特殊学生变成普通教育计划的一部分,最大限度地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成功地完成预定的学习任务。1995年,颇根(Pugach)和弗格森(Ferguson)等人在总结第一次全纳教育改革运动的基础上提出对教育体系进行改革的思路,发起了第二次全纳教育运动。第二次全纳教育代表所有能力缺陷学生的利益,提倡教师要为差异而教。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核心是为所有存在差异的学生包括能力缺陷学生提供全面的服务,所有学生的利益都应得到关注和保护。第二次全纳教育呼唤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齐心协力共同对学校进行再建造,使学校能够更好地适应和接纳学生的各种差异[47]。1997年6月4日,总统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签署了新的特殊教育法《残疾个体教育法案修正案》(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 Amendments of 1997)[48],即105—17公法(Public law 105·17,IDEA97),正式成为美国联邦法律。克林顿在签署时再次强调此法案是“坚决彻底地重审所有残疾儿童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对当时法律中所规定的美国特殊教育的对象、目的、教育安置方式等一系列问题作了全面地修订,对当代美国特殊教育的目标、教育原则、教育对象的筛选与鉴定以及特殊教育服务的种类等问题逐一作了评述。

终身教育是指为个人提供一生有组织的学习机会,使其不断学习,提高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教育理念。这一理念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在20世纪80年代后在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付诸实践。终身教育是社会所有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和培训的总和。它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如正规的、非正规的和各种非正式教育,还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社区)教育等。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发表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阐述了终身教育和学习的社会两个基本观念。报告指出,教育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的,不断积累知识的长期、连续的过程;终身教育体系是一个从幼儿到老年,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的一体化教育体系,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报告建议把终身教育作为各国今后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

1966年美国正式通过了《成人教育法》,该法案为终身教育的导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76年,美国政府颁布了《终身学习法案》,对终身教育概念的外延作了详尽的解释。美国总统克林顿1997年的国情咨文中就《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的具体实施提出了教育的“四大目标”和“十大原则”[49];教育的“四大目标”中,最高的目标是“每一个美国成年人必须坚持终身学习”,而“十大原则”的第九条强调指出:“21世纪的教育必须扩展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之路导向美好未来,美国人不论年龄有多大,都必须有机会学习新的技能。”美国政府还颁布了十余种继续教育法案。美国的终身教育体系包括四类机构,一是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随着终身学习浪潮的高涨,社区学院积极拓展社区教育的职能,为成人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三者的结合开辟新的途径。二是正规大学的大学开放部。大学开放部招收“非传统性学生”即成人学员,实施开放入学,并积极为成人设置专门课程。三是非“正规”大学的终身教育。如“没有围墙的大学”、“校外学位制大学”等。四是社区团体、教会宗教团体、全美非营利电视频道(教育电视台)、政府机构、图书馆以及劳工组织、闲暇机构等。这些机构也都积极地参与到推广终身教育的运动中来,这些非学校机构提供的机会远远多于学校。从解决学生的工学矛盾入手,美国还建立了依托开放大学的“学分银行”制度,通过政策引导机制激励个体实施终身学习[50]。在终身教育的发展过程中,美国政府建立了形式多样的终身教育实施与推进机构,使终身教育的实施有了可以依托的平台。近年来美国成人教育及继续教育领域的专业团体发展非常迅速,从地方性团体到全国性机构,乃至各种国际性的专业组织层出不穷。为推行终身教育计划,美国政府给予了必要的财政支持。

(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 陈江岚、王 蔚)

“十大原则”是:

1建立全国的质量标准,并要考试。每一个州和学校都要制定出与此标准相适应的课程,并培养提高教师。每个州应按国家标准对四年级学生的阅读课和八年级学生的数学课进行测试,不及格的学生不得升级,需要补课。

2好学校必须有好老师,要使10万名教师通过全国职业教学标准委员会的测试,取得“国家优秀教师证书”。要奖励优秀教师,同时迅速、公正地免去不合格的教师。

3必须更多地帮助所有孩子阅读。建立一支百万志愿者导读员大军,帮助读完三年级的学生独立阅读。

4婴儿出生就要学习,应该在儿童上学前就施教。家长对孩子的学习都要积极行动起来。

5每一个州都要公布所在学校的“成绩报告单”,家长有权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为孩子选择学校。

6学校必须进行品德教育,教育孩子成为好公民。必须维护学校秩序和纪律,支持穿校服和宵禁。严禁旷课,开除破坏校规的学生,决不容忍学校有枪支和毒品。

7不能期望孩子们在将要倒塌的学校里成长。

8必须普及13—14年制的教育。(包括至少2年的社区学院教育)必须为美国人敞开大学之门。为了解决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支付学费的问题,建立“希望奖学金”(每年奖励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1 500美元)、减免困难大学生的所得税、扩大免税的教育储蓄等。

9 21世纪的教育必须扩展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之路导向美好未来,美国人不论年龄有多大,都必须有机会学习新的技能。

10必须把信息时代的力量带到每一所学校,每一所学校的教室和图书馆都要和因特网相联。

【注释】

[1]“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是国际教育发展的新的理念,指在全民教育目标(EFA)的历史框架下,将教育视为一种权利,不管其文化和/或社会背景不同,能力存在差异,让每一个儿童和青少年拥有平等学习机会。

[2]陈晓端、闰福甜:《当代美国教育改革六次浪潮及其启示》,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3]刘复兴:《美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特点与启示》,参见山东教育科研网,2005年9月23日。

[4]《九十年代的美国教育改革》,http://lunwen.cnkjz.com/edu/312/edu_89838.html。

[5]刘复兴:《美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特点与启示》,山东教育科研网,2005年9月23日。

[6]田辉:《日本教育强调社会责任》,载《中国教育报》2008年10月7日。

[7]参见「教育の構造改革——画一と受身から自立と創造へ」,日本文部科学省网页。http://www.mext.go.jp/b_menu/houdou/15/05/03052701.htm。参见李协京:《从〈教育基本法〉的修订看日本教育改革的走向》,载《科研与决策》2006年第40期。

[8]LEE Sing Kong,GOH Chor Boon,Birger FREDRIKSEN,TAN Jee Peng编著: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Singapore since 1965,世界银行发布,2008年,第12—37页。

[9]翟海魂:《英国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启示》,载《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6期,第2—4页。

[10]新加坡教育部:《教育手册(中文版)》小学与中学部分。

[11]U.Wingate:A Framework for Transition:Supporting‘Learning to Learn’in Higher Educa-tion,Higher Education Quarterly,2007,Vol.61,No.3,pp391—405.

[12]新加坡教育部网站“天才教育计划”(gifted education programme):http://www.moe.gov.sg/edu-cation/programmes/gifted-education-programme/

[13]孔锴:《浅谈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载《外国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

[14]Jenny Lunn.Royal Holloway:Global Perspectives in Higher Education:Taking the Agenda Forward in the United Kingdom,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8,Vol.12,No.3,pp231—254.

[15]新加坡教育部:《教育手册(中文版)》概述部分。

[16]新加坡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司:《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标准(2007年小学)》,第7页。该文件对这些价值观有明确界定。

[17]J.Spring:Research on Globalization and Education,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8,Vol.78,No.2,pp.330—363.

[18]潘星华等:《陈庆炎博士:考虑建第四所大学不受经济放缓影响》,载《联合早报》2008年6月28日,http://www.zaobao.com/edu/pages4/edunews080628.shtml。

[19]参见Speech by prime minister goh chok tong at the opening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inking on Monday,2June 1997,at 9.00 amat the suntec city convention centre ballroom,见新加坡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sg/media/speeches/1997/020697.htm。

[20]郭元婕:《提高教师质量:美国教育改革的下一个工作重心》,载2007年3月12日《中国教育报》第8版。

[21]王建平:《日本教师教育的发展动向》,载《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8月。

[22]孙河川、王婷:《美国高质量教师啥标准》,http://www.edudh.net/E_Read News.asp?NewsID=13448。

[23]王建平:《日本教师教育的发展动向》,载《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8月。

[24]王幡:《日本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新探索》,http://www.323cn.cn/jyll/129/20081089479.shtml。

[25]R.Malpas:Education and Industry—A Working Partnership Royal society of Arts Journal,1986.

[26]王定华:《美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动向》,http://hnjyjj.shuren100.com/lilun/148635.shtml。

[27]朱文富:《日本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Harton:《日本职业教育的现状与改革》,http://www.edu.cn/20010823/207853.shtml。

[28]陈晓端、闰福甜:《当代美国教育改革六次浪潮及其启示》,载《新华文摘》2008第5期。

[29]Wonacott,M.E.History and Evolution of Vocational and Career-Technical Education.2009.01.05 http://www.cete.org/。

[30]戚文革:《英国职业教育的核心技能标准体系》,载《中国冶金教育》2006年第5期,第27—31页。

[31]新加坡的中学后教育大致相当于我国高中的后两年。

[32]LEE Sing Kong,GOH Chor Boon,Birger FREDRIKSEN,TAN Jee Peng编著: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Singapore since 1965,世界银行发布,2008年,pp.114—148。

[33]此处数据摘自新加坡教育部:education statistics digest 2008,2008年,p.21,23。

[34]常建坤、李时椿:《美国的创业教育及其启示》,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7/49166/3981158.html。

[35]Jeffrey,R.Henig,Rethinking School Choice,Published b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4,pp.93—95.

[36]Peter W.Cookson,Jr.Barbara Schneider,Jransforming Schools,Garland Publishing.Inc.USA,1995,pp.535—550.

[37]D.Ghosh,T.Rodgers:Government financial strategy in UK higher education: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quality,quantity and ef ficiency,Quality Assurance in Education,1999,Vol.7,No.4,pp.199—208.

[38]Cave Martin,Dodsworth Ruth,Thompson David:Regulatory Reform i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K:Incentives for Efficiency and Product Quality,Ox 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1992,Vol.8,No.2,pp.79—102.

[39]李敏:《教育绩效责任制度实施现状与发展趋势》,载《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年第12期。

[40]丁妍:《日本大学评价制度建立的背景、现状及问题的研究》,载《复旦教育论坛》2003年第5期。

[4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组编:《国外基础教育调研报告》,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7页。

[42]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Thecondition of Education,1992,p.133.

[43]参见新加坡教育部网站:http://www3.moe.edu.sg/compass/。

[44]参见新加坡教育部网站:《2008年10月31日国家发展部兼教育部高级政务部长傅海燕女士在COMPASS成立十周年纪念晚宴上的演讲稿》,http://www.moe.gov.sg/media/speeches/2008/10/31/speech-by-ms-grace-fu-at-the-c-1.php。

[45]参见新加坡教育部网站:http://www3.moe.edu.sg/compass/partners.html。

[46]Meyer Katrina Anne:The Road Map to Cost-Efficiencies of Online Learning,ASHEhigher education report,2006,Vol.32,No.1,pp.334—371.

[47]佟月华:《美国全纳教育的发展进程》,载《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48]美国教育部:http://www.ed.gov/offices/OSERS/Policy/IDEA/regs.html,2009年1月3日。

[49]“四大目标”是:第一,8岁的孩子必须能阅读;第二,12岁的孩子必须能上因特网;第三,18岁的孩子必须能上大学;第四,每一个美国成年人必须坚持终身学习。

[50]吕星宇:《当代美国终身教育实践对我国的启示》,载《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0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