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思维的发展

幼儿思维的发展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幼儿思维的发展更不可离开感知觉的发展。儿童思维的发展水平在每个年龄阶段都是不一样的。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进入幼儿中期,在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下,幼儿的思维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由以直观行动思维为主逐渐发展到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思维的形象性,表现在幼儿依靠事物的形象来思维。

第五节 幼儿思维的发展

考点1 思维概述 重点等级★

1.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人认识的高级阶段。

(1)思维与感知觉

思维与感知觉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是,感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时所产生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它不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的规律性。感知觉是认识活动的低级阶段。思维则是对事物本质特征及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

思维与感知觉有着联系,幼儿时期这种联系尤为密切。人的思维是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如果没有大量的感知材料,思维就无从产生。幼儿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幼儿思维的发展更不可离开感知觉的发展。

(2)思维与语言

思维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中的词都是对事物一般属性和联系的概括。如,“车”一词就是对各式各样的车的概括。词是思维活动必不可少的材料。此外,思维的表达与交流也是借助于言语活动来实现的。在幼儿的思维发展中,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尤为密切,所以发展幼儿的语言对发展幼儿的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思维的特点

思维具有两个基本特点:间接性和概括性。

(1)思维是对事物间接的反映

思维与感知不同,它不是直接对事物作出反应,而是间接地反映事物。例如,我们早晨起来看到屋外地上都是湿的,我们就知道昨天夜里下过雨。这时并没有看见下雨,我们只是通过潮湿的地面,间接地知道昨天夜里下雨了。由于人的思维具有间接性的特点,所以人可以推测未来,了解远古,透过表面现象知道事物的本质。世界上许许多多无法直接感知到的事物,都是通过思维去认识的。

(2)思维是对事物概括的反映

思维不像感知觉那样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具体的事物,而是反映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或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我们判断昨天夜里下了雨,是因为我们多次见到这样的现象,认识到下雨后的共同特征就是屋外都是湿的。这就是人通过思维对下雨这一现象的概括。任何科学概念、各种定义、定理以及规律、法则等都是通过概括得出的结论。如植物生长需要空气,这不仅仅是指树、草,而且是指所有的植物。这一结论的得出,是从各种植物的生长条件中分析概括而来的。

考点2 幼儿思维发展的阶段性 重点等级★★

儿童思维的发展水平在每个年龄阶段都是不一样的。两岁左右的孩子思维水平与三岁左右孩子的思维水平不同;三岁左右的孩子考虑问题又明显地与六、七岁左右的孩子不同。

1.直观行动思维

儿童最初的思维是以直观行动思维为主。直观行动思维是指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的思维。直观行动思维的主要特征为:

(1)思维依赖于一定的情境。2~3岁的孩子直观行动思维表现非常突出。3~4岁幼儿身上也常有表现。这种思维更多依赖一定的具体情境,依赖于对具体事物的感知和对动作的概括。处于这种思维水平的孩子离开了实物就不能解决问题,离开了玩具就不会游戏。

(2)直观行动思维离不开儿童自身的行动。这个思维阶段的孩子,其思维只能在动作中进行,常表现为先做后想,边做边想,动作一旦停止,他们的思维活动也就结束。如正在画一条线,他说是虫子,可是所画的线一弯曲,他就又说画的是香肠。这个阶段思维的特点之一,就是行动没有事先的计划和预定的目的,也不会预见行动的后果。

2.具体形象思维

3~6、7岁的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谓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儿童依靠事物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进行的思维,即依靠具体事物的表象以及对具体形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

例如,这个阶段的幼儿在开展游戏活动、扮演各种角色、遵守规则等活动时,主要是依靠在他们头脑中的有关角色、规则和行为方式的表象。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在直观行动性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

3.抽象逻辑思维

6、7岁以后,儿童的思维开始进入逻辑思维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是指运用概念、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它是靠语言进行的思维,是人类所特有的思维。幼儿阶段只有抽象选择思维的萌芽。

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是由直观行动思维发展到具体形象思维,最后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

真题回顾

儿童思维方式的变化发展,与思维所用工具的变化相联系,直观行动思维所用的工具主要是(A)。

A.感知动作  B.表象

C.判断    D.概念

【解析】直观行动思维更多依赖一定的具体情境,依赖于对具体事物的感知和对动作的概括。

考点3 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重点等级★★★

1.幼儿初期的思维仍具有一定的直观行动性

幼儿初期,即3岁左右,思维仍保留很大的直观行动性。他们的思维活动离不开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并依赖于其自身的行动。

这时期幼儿的思维依赖于一定的情境。他们所开展的游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玩具和活动环境。玩具作为幼儿游戏的物质前提,在这一时期体现得最为突出。在娃娃家中,如果老师只给幼儿提供娃娃,那么他们就会反复地抱着娃娃玩;如果老师又给他们提供了娃娃的衣服,还有小碗、小勺和小杯等物品,那么他们就不仅会给娃娃穿衣,还给娃娃喂饭喂水。

幼儿初期的思维离不开其自身的行动。这时期幼儿的思维活动常常与他们的动作相伴随。在幼儿园小班初期的绘画和游戏活动中,思维的直观行动性表现得非常明显。

2.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

具体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的直观形象(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进入幼儿中期,在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下,幼儿的思维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由以直观行动思维为主逐渐发展到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具体性

幼儿思维的内容是具体的。幼儿在思考问题时,总是借助于具体事物或具体事物的表象。幼儿容易掌握那些代表实际东西的概念,不容易掌握比较抽象的概念。如“交通工具”这个概念比较抽象,而“小汽车”这个概念较为具体,所以幼儿掌握“小汽车”这个概念比“交通工具”要容易。幼儿对具体的语言容易理解,对抽象的语言则不易理解,如老师说“喝完水的小朋友把杯子放到柜子里去!”刚入园的幼儿都没有反应。但老师如果说:“明明,把杯子放到柜子里去吧!”这时明明就理解老师说话的意思。对刚入园的幼儿来讲,“小朋友”这个词是不具体的,每个幼儿的名字才是具体的。

典型的幼儿思维过程是,具体事物可以在眼前,也可以不在眼前,但头脑中必须有事物的表象。例如,听故事的时候,幼儿头脑中必须有故事人物的形象,才能理解故事。

(2)形象性

幼儿思维的形象性,表现在幼儿依靠事物的形象来思维。幼儿的头脑中充满着各种各样颜色和形状等事物的生动形象。比如爷爷总是长着白胡子,奶奶总是头发花白的;穿军装的才是解放军;兔子总是“小白兔”等。

具体性和形象性是具体形象思维的两个最为突出的特点。

(3)经验性

幼儿的思维常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比如幼儿把热水倒入鱼缸中,问他为什么时,他说老师说了喝开水不生病,小鱼也应该喝开水。再如,老师向幼儿布置“解迷津”任务,说:“假装这里有一座山,你必须走过这座山才能回家。现在老师和小朋友们都走过去了,就剩下你一个了,再不走过去,天就要黑了,野兽会来的。”幼儿回答说:“我不会去那种地方的。再说妈妈总是和我在一起的。”幼儿是从他自己的具体生活经验去思维的,而不是按老师的逻辑推理进行思维。

(4)拟人性

幼儿往往把动物或一些物体当人来对待。他们赋予小动物或玩具以自己的行动经验和思想感情,和它们说话,把它们当做好朋友。如他们认为太阳公公能看见小朋友们在玩。他们还提出许多拟人化的问题,如“风是车轮放出来的吗?”等。

(5)表面性

幼儿思维只是根据具体接触到的表面现象来进行,往往只是反映事物的表面联系,而不是事物的本质联系。由于幼儿的思维只是从事物的表面出发,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因此幼儿思维常常具有片面性。如,给幼儿出示两个一样大小的橡皮泥球,让幼儿确认它们是一样大小的。然后,老师把其中的一个泥球变成长条。这时,幼儿就认为这两块橡皮泥不一样多了。

(6)固定性

幼儿思维的具体性使幼儿的思维缺乏灵活性。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常常“认死理”,比如在美工活动中,小朋友都在等着教师发剪刀,可是发到中途剪刀发完了,教师又去拿。另一位老师给他们拿手工区的剪刀,他们说什么都不肯要。这时他们的老师回来说:“没有剪刀了,你们就使手工区的吧!”,可是这几个小朋友仍然不愿意用手工区的剪刀。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思维发展最主要的特征。这种特征在幼儿各种思维活动中都有表现。但是在不同的年龄,表现程度是有所不同的。

考点4 幼儿思维形式的发展 重点等级★★

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幼儿思维基本形式的发展特点也体现出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1.幼儿对概念的掌握

(1)概念的形成与掌握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概念是用词来标示的,词是概念的物质外衣,也就是概念的名称。幼儿对概念的掌握并不是简单原封不动地接受,而是要把成人传授的现成概念纳入自己的经验系统中,按照自己的方式加以改造。所以幼儿掌握的概念与社会上形成的概念之间往往有一定的差距。随着幼儿经验的丰富和理解的加深,二者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

幼儿初期,幼儿所掌握的实物概念主要是他们熟悉的事物。幼儿中期,幼儿已能掌握事物某些比较突出的特点,由此获得事物的概念。幼儿晚期,幼儿初步掌握某一实物的较为本质的特征。

(2)幼儿掌握概念的方式

①通过实例获得概念

幼儿获得的概念几乎都是这种学习方式的结果。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各种事物,其中有些就被成人作为概念的实例(变式)而特别加以介绍,同时用词来称呼它。幼儿通过词(概念的名称)和各种实例(概念的外延)的结合,逐渐理解和掌握概念。

②通过语言理解获得概念

在较正规的学习中,成人也常用给概念下定义(讲解的方式)帮助幼儿掌握概念。在这种讲解中,把某概念归属到更高一级的类或种属概念中,并突出它的本质特征是十分关键的。幼儿只有真正理解了定义(解释)的含义才能掌握概念。

(3)幼儿掌握概念的特点

幼儿对概念的掌握受其概括能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一般认为幼儿概括能力的发展可以分为三种水平:动作水平概括、形象水平概括和本质抽象水平的概括。它们分别与三种思维方式相对应。幼儿的概括能力主要属于形象水平,后期开始向本质抽象水平发展,这就决定了他们掌握概念的基本特点:

①以掌握具体实物概念为主向掌握抽象概念发展

幼儿掌握的各种概念中以实物概念为主。而在实物概念中,又以掌握具体实物概念为主,即以掌握基本概念为主。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晚期,他们开始能够掌握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抽象概念,但幼儿对这类概念的掌握也离不开事物的形象和具体活动的支持。

②掌握概念的名称容易,真正掌握概念困难

每个概念都有一定的内涵和外延。内涵即含义,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外延则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具体事物,即适用范围。

幼儿掌握概念通常表现在掌握概念的内涵不精确、外延不恰当上,也就是说,幼儿有时会说一些词,但不代表他能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

(4)幼儿掌握概念水平的常用方法

①分类法

幼儿的类概念有一个发展过程,从以物体的感知特点为依据进行分类,发展到以物体的功用为依据,进一步向以物体的本质属性为依据进行分类发展。从年龄特征上分析,4岁以前幼儿基本不能分类,5岁幼儿主要按感知特点和具体情景分类,6~7岁幼儿主要按物体的功用分类,并开始注意到物体的本质属性。

②排除法

排除法实际是分类法的一种特殊形式。用排除法调查的结果表明,幼儿往往是根据情景和情感因素而非类概念去排除不恰当的一项。

③解释法(定义法)

即说出一个幼儿熟悉的词(概念),请他加以解释。根据幼儿解释的结果确定其对概念的掌握情况。

④守恒法

守恒法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守恒实验演绎过来的一种方法,目的在于了解幼儿是否获得某些数学概念,或者所获得的概念是否具有稳定性。几种典型的守恒实验主要是数量守恒、长度守恒、液体质量守恒、面积守恒、体积守恒、重量守恒等。

(5)幼儿数概念的发展

幼儿掌握数概念也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幼儿数概念的掌握是以事物的数量关系能从各种对象中抽出,并和相应的数字建立联系为标志的。

幼儿数概念的发展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①对数量的感知运动阶段(2~3岁)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

a.对大小、多少的笼统感知;

b.会唱数、但范围一般不超过1~5;

c.逐步学会口手协调的小范围(不超过5)的点数(数实物),但点数后说不出物体的总数,个别儿童能做到伸出同样多的手指来比划。

②建立数词和物体数量间联系的阶段(3~5岁)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

a.点数后能说出物体的总数,即有了最初的数群(集)概念,末期开始出现数字的守恒现象;

b.这个阶段的前期一般能分辨大小、多少、一样多。中期认识第几,前后顺序;

c.能按数取物;

d.逐步认识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e.末期开始做简单的实物运算。

③数的运算初期阶段(5~7岁)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

a.对10以内的数大多数能保持守恒;

b.计数能力发展很快,大多数从表象运算向抽象数字运算过渡;

c.序数概念,基数概念。运算能力的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和加深。通过教学到后期一般可以学会计数到100或者100以上,并学会20以内的加减运算,个别的可以做百以内的加减运算。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幼儿数概念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最初的对实物的感知,继之到数的表象,最后到数的概念水平这样的过程。

2.幼儿判断的发展

判断是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是事物之间或事物与它们的特征之间的联系的反映。判断是肯定与否定概念之间的联系,获得判断主要通过推理。逻辑思维主要运用判断、推理进行。在幼儿期,判断能力已有初步的发展。

判断可以分为两大类:感知形式的直接判断和抽象形式的间接判断。一般认为直接判断并无复杂的思维活动参加,是一种感知形式的判断。而间接判断则需要一定的推理,因为它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因果、时空、条件等联系。

(1)以直接判断为主,间接判断开始出现

幼儿以直接判断为主。他们进行判断时,常受知觉线索的左右,把直接观察到的事物的表面现象或事物间偶然的外部联系,当做事物的本质特征或规律性联系。随着年龄增长,幼儿的间接判断能力开始形成并有所发展。7岁前的幼儿大部分进行的是直接判断,之后大部分进行间接判断。幼儿6~7岁时判断发展显著,是两种判断变化的转折点。

(2)判断内容的深入化

幼儿的判断往往只反映事物的表面联系,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丰富,开始逐渐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联系。幼儿初期往往把直接观察到的物体表面现象作为因果关系。在发展的过程中,而逐渐找出比较准确而有意义的原因。5~6岁的幼儿开始能够按照事物隐蔽的、比较本质的联系做出判断和推理。

(3)判断根据客观化

从判断的依据看,幼儿从以对待生活的态度为依据,开始向以客观逻辑为依据发展。幼儿初期常常不能按事物的客观逻辑进行判断,而是按照“游戏的逻辑”或“生活的逻辑”来进行。这种判断没有一般性原则,不符合客观规律,而是从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出发,属于“前逻辑思维”。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逐渐从以生活逻辑为根据的判断向以客观逻辑为根据的判断发展。

(4)判断论据明确化

随着幼儿的发展,他们开始设法寻找论据,但最初的论据往往是游戏性的或猜测性的。幼儿晚期,幼儿不断修改自己的论据,努力使自己的判断有合理的根据,对判断的论据日益明确,说明幼儿思维的自觉性、意识性和逻辑性开始发展。

3.幼儿推理的发展

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相互联系的已知判断推出合乎逻辑的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推理可以分为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两大类。

幼儿在其经验可及的范围内,已经能进行一些推理,但水平比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抽象概括性差

幼儿的推理往往建立在直接感知或经验提供的前提上,其结论也往往与直接感知和经验的事物相联系。年龄越小,这一特点越突出。

(2)逻辑性差

幼儿,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儿童,往往不会推理。年龄较大的孩子似乎有了推理能力,但其思维方式与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之间的一致程度较低,常常不会按照事物本身的客观逻辑或给定的逻辑前提去推理判断,而是以自己的逻辑去思考。

(3)自觉性差

幼儿的推理往往不能服从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以至于思维过程时常离开推论的前提和内容。

儿童最初的推理是传导推理,皮亚杰认为儿童在2岁时就出现了传导推理。传导原理是从一些特殊的实例到另一些特殊的事例,这种推理并不具有逻辑性,往往也不符合客观规律。

4.幼儿理解的发展

理解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乃至其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活动。理解普遍存在于认识过程中,无论是对事物的知觉,还是对事物内在实质的把握,都离不开理解的参与。

幼儿对事物的理解有以下发展趋势:

(1)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

这是从理解的内容上来谈的。从幼儿对图画和故事的理解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发展趋势。幼儿对图画的理解,起先只理解图画中最突出的个别人物,然后理解人物形象的姿势和位置,再后理解主要人物或物体之间的关系。

(2)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理解,发展到依靠语言说明来理解

这是从理解的依据上来谈的。由于言语发展水平的限制以及幼儿思维的特点,幼儿常常依靠行动和形象理解事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逐渐能够摆脱对直观形象的依赖,而只靠语言描述来理解。但在有直观形象的条件下,理解的效果更好。

(3)从对事物作简单、表面的理解,发展到理解事物较复杂、深刻的含义

这是从理解的程度上来谈的。幼儿的理解往往很直接、肤浅,年龄越小越是如此。幼儿对语言中的转义、喻义和反义现象也比较难理解。所以对幼儿,尤其是对小班幼儿,千万不要说反话,要坚持正面教育。

(4)从理解与情感密切联系,发展到比较客观的理解

这是从理解的客观性来谈的。幼儿对事物的情感态度,常常影响他们对事物的理解。这种影响在4岁前幼儿中尤为突出。因此,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常常是不客观的。较大的儿童开始能够根据事物的客观逻辑来理解。

(5)从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发展到逐渐能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

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常常是固定的或极端的,不能理解事物的中间状态或相对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逐渐能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

考点5 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理论 重点等级★★★

1.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理论观点

(1)皮亚杰关于心理发展的实质与原因的解释

皮亚杰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他在20世纪60年代初创立了“发生认识论”,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认知发展观,并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他认为儿童的智慧(思维)既不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起源于后天的学习,而是起源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思维的本质就是适应,而适应的本质是使有机体和环境之间保持一种平衡状态。

皮亚杰借用“适应”这一生物学术语作类比来表明自己对思维本质的理解。他认为,思维从本质上讲也是一种适应,这种适应是儿童主体与其环境不断相互作用,通过同化与顺应两个基本过程而获得的一种平衡。儿童的认知结构也正是在适应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适应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来实现的。

同化和顺应是适应过程的两种机能,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保证主体对客观环境的适应。同化是主体把客体纳入已有的图式(认知结构)中,使之丰富和加强以适应环境;顺应则是在主体已有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时,通过调整原有图式或建立新图式来适应环境。同化引起的是图式的量变,顺应则引起图式的质变。

其中图式是皮亚杰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是指主体所具有的认知结构或心理机能系统。图式是认识的基础,外界刺激对主体的影响,要依赖于主体所具有的图式。

(2)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①成熟

成熟指机体的生长发育,尤其是神经系统逐渐发育成熟的过程。它是发展的必要非充分条件。作为本体条件的机体的成熟(主要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无疑成为思维发展的必要因素。这种成熟因素在使儿童思维发展遵循不变的各连续阶段的次序方面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②经验

皮亚杰认为应该区分两种类型的经验:一是关于客体的物理经验,二是数理逻辑经验。物理经验是关于客体的物理信息,如物体的软、硬等。数理逻辑经验不直接来源于客体,而是来自于主体的活动以及对主体自身动作的协调(或者称为“反身抽象”),也就是说这些经验和知识在本质上不是关于客体的,如果没有主体施加的动作,它们是不存在的。

③社会环境

即社会文化对儿童的影响。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涉及教育、学习、言语等方面。皮亚杰非常强调儿童在社会传递中的主动作用。

④平衡化

平衡化是指儿童内部的一种自我调节过程,也是儿童主体内部存在的适应环境的机制,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皮亚杰认为,平衡是决定儿童思维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发展的内部动力。

2.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皮亚杰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积过程,而是伴随着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而且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发展进程中存在着结构特征,同一年龄存在相同的认知结构,也就是说,不同的发展阶段,认知结构是不相同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可以按照认知结构的性质把整个认知发展分为几个按不变的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每一阶段诞生了与上一阶段不同的认知能力,这标志着儿童获得了适应环境的新方式。

他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2~7岁);

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皮亚杰认为“阶段”的概念包含三个基本点:

第一,前后阶段的顺序不变,但可以加速或推迟;

第二,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认知结构;

第三,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的过程。

下面讲述幼儿期要经历的两大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感知运动阶段是幼儿思维发展的萌芽阶段。在这个阶段,幼儿只能依靠感知和动作来适应外界环境。这一阶段又分为6个子阶段:

①反射练习期(0~1个月)

新生儿天生具有的无条件反射,在这一阶段为了适应外界环境而不断重复出现,但它们并不是机械地重复,而是有练习的因素在其中。

②习惯动作时期(1~4或4.5个月)

这个阶段又称初级循环反应阶段。在这个阶段,婴儿形成了条件反射,即习得性动作。

③有目的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4或4.5~9个月)

这个阶段又称二级循环阶段。在视觉和抓握动作开始协调后,就过渡到这一阶段。婴儿开始抓弄所见到的一切身边的东西。

④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时期(9~11或12个月)

在此阶段,动作目的和方法开始发生分化,动作从一开始就明显地表现出它是用作达到目的的方法。

⑤感知运动智慧阶段(11或12~18个月)

这个阶段又称三级循环阶段。这一阶段幼儿能够在偶然中发现新的方法,开始探索达到目的的新手段。

⑥智慧的综合阶段(18~24个月)

这个阶段是感知运动阶段的终结和向前运算阶段过渡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幼儿不仅用外部动作寻找新方法,而且也用头脑内部的动作达到顿悟。这种在头脑中完成的内部动作的出现,说明产生了思维的最初形态,标志着感知运动协调的完成,同时向新的阶段——前运算阶段过渡。

(2)前运算阶段(2~7岁)

前运算阶段与感知运动阶段相比有一个质的飞跃,前一时期的儿童只能对当前知觉到的事物施以实际的动作进行思维;后一时期的儿童,由于信息功能或象征功能的出现,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性格式在头脑中进行表象思维。

运算是皮亚杰从逻辑学中引进的概念,用于区分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运算是“内化了的可逆动作”。达到运算水平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能以内隐的方式完成智慧动作并预见其结果;二是智慧动作必须具有可逆性,即逆反性(正A+负A=O)和互反性(A≤B,则B≥A)。

这一阶段是运算阶段的前期,只具有一个条件——内化,即用头脑中表象来思考,但不具有可逆性,不能成为真正的运算。

①象征思维阶段(2~4岁)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思维开始运用象征性符号进行,出现表征功能,或称象征性功能。由于不能掌握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只有部分与部分的直接等同,因而这个阶段的幼儿常常运用的是“转导推理”。此阶段幼儿在一个时间只能考虑到事物的一种特征,不能同时照顾两种特征。

②直觉的半逻辑思维阶段(4~7岁)

幼儿开始从前概念思维向运算思维过渡,但还没有达到那一水平,在这个阶段,他们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仍受到感知形象的影响,处于半表象、半符号的思维阶段。直觉思维向非中心化前进了一步,幼儿开始能够同时照顾到事物的两个维度,但是非中心化仍然不足,幼儿的判断仍受直觉调节的限制;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幼儿的直觉思维已开始从单维集中向两维集中过渡,这意味着守恒即将形成,运算思维就要到来。该阶段幼儿思维具有具体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化、刻板性和片面性等特点。

真题回顾

根据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理论,2~7岁儿童的思维处于(B)

A.感知运动阶段  B.具体运算阶段  C.前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解析】皮亚杰认为2~7岁儿童的思维处于前运算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